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俄罗斯北极地区与北方海路开发历史> 正文

俄罗斯北极地区与北方海路开发历史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6-06-13 22:54

本文摘要:这篇社会学论文分析俄罗斯北极地区与北方海路开发历史,一战爆发后,开通北海航线意义不断上升。沙皇政府逐渐意识到研究和开发北极地区的重要性,开发北海航线问题尤为重要。1916-1917年,全俄军事工业委员会和工商部开始尝试沿北冰洋近海航线运输货物,同时

  这篇社会学论文分析俄罗斯北极地区与北方海路开发历史,一战爆发后,开通北海航线意义不断上升。沙皇政府逐渐意识到研究和开发北极地区的重要性,开发北海航线问题尤为重要。1916-1917年,全俄军事工业委员会和工商部开始尝试沿北冰洋近海航线运输货物,同时在鄂毕河和叶尼塞河河口建设港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95年,是由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是以研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理论刊物。

  摘要:早在基辅罗斯时期,俄罗斯沿海居民就在欧洲北冰洋沿岸和岛屿上从事捕鱼和捕获海兽活动。十月革命前,俄国在北极地区和北冰洋水域的活动主要以探险、具有探险性质的考察和地理发现为主,并形成对北极地区和北冰洋水域的整体认识。十月革命后至二战爆发这一阶段,苏联对北极地区和北方海路开发全面展开,并取得巨大成就,建立了北海航线联盟协会和北海航线管理总局。二战后,北海航线保障性开发继续深入,北极科学研究也获得较快发展,综合性开发北方地区经济成效显著。

  关键词:俄罗斯;北极地区;北方海路

  一、十月革命前北极地区和北冰洋沿岸水域的探险和考察

  俄罗斯人开发北冰洋海域始于12世纪中期,沿海居民首次抵达白海和巴伦支海沿岸,捕获海兽和鱼类。此后,俄罗斯沿海居民捕鱼海域不断扩大,14世纪扩至新地岛,16世纪抵达斯匹茨卑尔根群岛。

  随着人们在北方海域活动范围的扩大,探索北方海域的兴趣日渐浓厚。1525年,俄国文学家、外交家季米特里·格拉西莫夫首次提出沿欧洲和亚洲北方海岸可能存在水道。格拉西莫夫的这一想法促使英国和荷兰在16、17世纪先后组织了几次北海探险队,开展北方航线的探险活动,但始终没能穿越喀拉海西部海域。与其相比,俄国人沿北冰洋海岸的探险活动进展却比较顺利。自16世纪中期起的一个世纪里,俄国沿海居民和探险家们分阶段地实现了全部北方海路的航行,格拉西莫夫关于沿北方海岸从欧洲到太平洋存在海路的设想最终被证实。1712年,探险家梅尔库里·瓦金和雅科夫·佩尔米亚科夫首次探访了位于拉普捷夫海西部的大利亚霍夫岛,揭开了新西伯利亚群岛发现和研究的序幕。1733-1742年,大北方考察队在北冰洋及其沿岸水域开展考察活动。考察队完成了从阿尔汉格尔斯克至东方大巴拉诺夫海角全部北方海路各区段的考察工作,获取了详细的水文信息,并绘制了地图。1820-1823年,俄国探险家费尔季南德·彼得罗维奇·弗兰格尔和费多尔·马秋什金率领考察队在北方海路东段进行了四次考察活动,并在地图上详细标注了从科雷马河口至科柳钦湾(楚科奇海)的海岸线,为研究北方海路东段做出了巨大贡献。1878年7月至1879年7月,由北极探险家、学者阿道夫·埃里克·诺尔坚舍利德率领的瑞典探险队完成了从哥德堡至亚洲东北角——杰日尼奥夫角的航行,首次实现了北海航线的单船航行。

  19世纪末,由于无线电的发明和使用,北极地区和北海航线研究、开发进入新阶段。1899年,在海军上将C.O.马卡罗夫的倡议下,俄国开始建造第一艘线型破冰船叶尔马克号,计划用于经喀拉海的鄂毕河和叶尼塞河的定期航行,并开展高纬度地区的海洋研究工作。此时,沙俄政府也开始关注北方和北海航线开发问题。1908年,海军部制定北方海域水文研究计划,计划用十年时间绘制从阿尔汉格尔斯克至杰日尼奥夫海角的海洋地图。为完成该计划,海军部专门成立北冰洋水文考察队,自1910年至1915年从杰日尼奥夫角至白海海湾口(阿尔汉格尔斯克)沿北极海岸进行勘测工作。1913年,考察队发现切柳斯金角北部的北地群岛,成为北极地区20世纪最伟大的地理发现之一。  二、20世纪上半叶北极地区和北方海路的开发

  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俄制定了新的国家北方开发计划,开始全面、系统研究北方地区,计划使用破冰船、飞机和庞大的极地站网络在北极海域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为研究计划顺利进行,1920年苏俄成立北方科学渔猎考察队(后发展成为北极和南极研究所)。1921年,北方科学渔猎考察队开始尝试派遣考察团定期对喀拉海进行考察,并于1924年首次驾驶飞机完成了该海域的冰情探查,为船舶穿透冰层航行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北方科学商业考察队还派遣考察团前往科雷马河流域、楚科奇地区进行水文、水情考察工作。至1936年,考察队完成了全部北海航线的冰情勘察工作。研究北极地区和北极水域自然气候特点对开发北海航线具有重要意义。1921年3月10日,列宁签署人民委员会法令,建立漂浮海洋研究所,在北冰洋及周边海域、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河口区域、岛屿和苏俄北冰洋沿岸地区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一年后,在阿尔汉格尔斯克港建造的帕尔修斯号专业科考船下水。五年后,漂浮海洋研究所完成了大熊湖(属加拿大)子午线至白海子午线间北极广阔区域的研究工作,并建立了许多科研站,完成了伯朝拉海和卡宁半岛渔猎区详细的海洋地理测量,对该海域鱼类资源的分布和数量展开研究,并确定了海兽等其他大型海洋生物的迁徙路线。此外,自1923年起的十年时间内,苏联在北冰洋沿岸和岛屿上共建立了19个无线电气象极地站。

  20世纪上半叶,在开发北方海路、组织科学考察工作中,北海航线联盟协会和北海航线管理总局两个相关组织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北海航线联盟协会的前身是1919年由高尔察克政府建立的北海航线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在北极地区开展研究工作,进行以物易物为主的活动,并在必要时调配军用物资。但高尔察克失败后,该委员会自行解散。1920年4月20日,苏俄政府恢复北海航线委员会工作,委员会隶属于西伯利亚革命委员会,由运输部、水文地理部、港口建设部、科学部、商品交换部、公共事务部和经济部组成。北海航线委员会初期主要组织易货贸易活动,为西伯利亚农民提供工业品,并将西伯利亚的粮食运往俄国的欧洲部分。稍后,委员会开始负责开发自阿尔汉格尔斯克至杰日尼奥夫角海路的北海航线任务。1931年,北海航线委员会更名为北海航线联盟协会。1932年,北海探险队乘坐西伯利亚科夫号破冰船从阿尔汉格尔斯克港出发,穿过马托奇金海峡进入喀拉海,经过迪克森岛、多马什尼岛,绕过北地群岛,于10月驶出白令海峡,进入太平洋。西伯利亚科夫号是首次在单导航、无越冬的条件下实现北海航线全线航行。西伯利亚科夫号的成功航行促使苏联人民委员会于12月17日作出决议,成立北海航线管理总局。1933年3月11日,北海航线联盟协会并入北海航线管理总局。北海航线管理总局组织规模庞大,拥有一个破冰船舰队和两个独立的北极海洋运输公司。总局所属的“北极供应”和“北极建设”两个专业组织主要从事北极地区的物资供应和建筑工作。下属北极与南极研究所和极地站负责为北海航线船舶航行提供科学航海保障,从事长期气象和海冰预报工作,并定期向位于迪克森港、季克西港和佩韦克港的北海航线海上作业总部派遣科研小组。北极与南极研究所沿北海航线开展了大规模的科学研究和实地考察工作,努力提高水文气象和冰情预测的准确性,延伸导航,并为极地站提供科学方法的指导。

  为促进北海航线管理总局在北极地区开展工作,苏联政府作出《北海航线和北方经济发展措施》的决议,计划建造新型破冰船和其他船舶、建设海港和无线电中心台、建设机场并开辟空中航线。在苏联政府支持下,该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北海航线管理总局很快拥有了自己的极地航空队,在北极高纬度地区进行大量冰情航空侦察和实地考察工作。1937年,极地航空队组织名为“北方”的最大规模高纬度空中考察队,考察队乘坐飞机成功飞抵北极地区浮冰并实现着陆,建立了北极第一漂流站——北极科研站-1(CH-1)。同年夏,北极飞行员们先后三次完成穿越北极前往美国的飞行任务。1939年,斯大林号破冰船完成跨越北海航线的双向航行,并成功为10艘货船进行导航服务,这标志着北海航线的巡航阶段结束,商业航海时代到来。各海洋考察队和空中探险队也开始采用新的、富有成效的方法对北极海域自然环境开展研究。

  三、二战后北海航线开发与北极地区经济发展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进攻中断了苏联的北极研究工作,北方海路的正常航运业遭到破坏。战后,北海航线开发获得更大范围的拓展,尤其在促进北方经济发展中,北方航线承担了大部分运输任务。每年都有大批现代化大型破冰船和大容量运输破冰船充实进北极船队,大量用于导航和货物运输的江河轮船、快艇以及驳船沿北海航线往返于鄂毕河流域至科雷马河流域,因此须对北冰洋及注入北冰洋的通航河流进行进一步研究。1948年,苏联组织了战后第一个高纬度空中考察队。考察队由20架飞机组成,其中部分飞机承担飞行实验任务。考察队的科学小组被运往北极盆地的浮冰上,在那里开展海洋、气象和地理研究。这次考察成果丰硕。考察队发现了位于海底的巨大罗蒙诺索夫海岭,海岭自新西伯利亚群岛一直延伸至埃尔斯米尔岛,绵延1800公里;还发现了门捷列夫海岭、马卡罗夫海盆、波弗特海和南森海盆。这些发现被世界科学协会认定为20世纪最伟大的地理发现。由于科学家的贡献,人们掌握了北冰洋水团和浮冰的运动规律,改变了人们对海床结构的认识,使地质学家们意识到有价值的矿物质不仅储藏在海洋的沿岸地区,而且还蕴藏于海底。1950年春,在极地航空队的帮助下,在北极浮冰上建立了北极-2漂流站;1954年,北极-3和北极-4漂流站相继建立。至此,北极海域浮冰上共建立了4个漂流站。此外,1955年起,苏联在北冰洋浮冰上都要建立自动无线电气象台,监控浮冰漂移和无人区天气状况,为北冰洋冰情、天气监测和研究提供大量原始信息数据,为北海航线航行船舶提供水文气象综合导航工作。

  此外,冷战兴起后,世界紧张局势加剧。在军事和外交领域,北极地区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苏联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争夺的新目标。面对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在北极地区咄咄逼人的态势,苏联全面调整北极政策,一方面提出要在北极地区建立军事战略区,另一方面全面推行北极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区域政策的北极整体开发战略。为加快北极地区开发和经济发展,1954年苏联成立北方问题跨部门委员会,隶属于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生产力研究理事会,主要任务是寻找有效途径开发、利用北方地区自然资源,重点关注社会和环境问题,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发展。针对北方地区距离国家工业中心和科学中心遥远的特点以及该地区生态的脆弱性,确定了北方地区开发的整体性原则,既要发展经济,保护人们免受不利环境影响,又要保持北方地区的生态平衡。20世纪下半叶,苏联北极地区的社会经济取得很大发展,北极地区无论在国家经济实践中还是在政治决策中的重要性都在不断提高。随着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逐渐扩大,苏联国家政策中更加关注北方地区的发展。1960年前苏联为发展北方经济的资金投入为140亿卢布,而1960-1980年的20年间,国家在北方地区的资金投入就高达1000亿卢布。苏联时期的最后十年,建立包括北极地区在内的区域生产综合体,成为苏联战略性社会经济计划的基础。在苏联经济管理体系内,区域生产综合体同时涵盖了特定区域内的生产、社会和生态领域的发展。同时苏联提出北方基地发展战略,开采北方自然资源,将北方建成能源基地,因为南方地区资源已日益枯竭。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8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