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伤性前房积血采用蒙西医结合治疗38例临床分析_《中国保健营养》2013年第10期
所属分类:医学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4-03-19 10:18 本文摘要:注:本文摘自《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年第10期,作者:金春丽 【摘要】:目的研究前房积血患者采用蒙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采取半流食、半卧位、双眼包扎,情绪紧张者给予镇静剂。结果I级积血治疗1-3天吸收,II级积血3-7天吸收,III级积血7-11天完全吸
注:本文摘自《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年第10期,作者:金春丽
【摘要】:目的研究前房积血患者采用蒙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采取半流食、半卧位、双眼包扎,情绪紧张者给予镇静剂。结果I级积血治疗1-3天吸收,II级积血3-7天吸收,III级积血7-11天完全吸收。入院时伴眼压高者4例经甘露醇治疗,并随着积血吸收很快降至正常。所有患者无角膜血染发生。
【关键词】:眼挫伤;前房积血;蒙西医结合治疗
前房积血是眼挫伤中较常见并发症,如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预后较好。特别是采矿区周围采石很多,交通事故及石块击伤等所致的眼前房积血很常见。因此正确及时治疗尤为重要。2009年1月——2012年1月间我院收治了38例前房积血患者采用蒙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挫伤性前房积血病例供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7-38岁。石块击伤8例,拳击伤6例,弹弓伤4例,炮崩伤6例,球击伤7例,鞭炮伤7例。根据oksala前房积血分级法:I级:18例,II级:14例,III级:6例。就诊时间最短者30分钟,最长者14小时,平均2小时。
1.2治疗方法
①采取半流食、半卧位、双眼包扎、情绪紧张者给予镇静剂。
②止血剂:受伤时间短有新鲜出血者给予蒙药:止血古日古木-8,性凉,由古日古木和熊胆及豌豆花为主,主要功能:止血、收缩血管等。每日1-3次,一次1.5-3克温开水服用。待出血停止,已形成血块时改用或加服活血化瘀蒙药:红花-13,西拉汤散。
④积血合并高眼压者适当经脉滴注甘露醇。
③早期即开始应用皮质类固醇,视病情变化减量。
⑤早期不散瞳,待血液吸收减少,合并虹膜睫状体炎或血凝块吸收缓慢者托吡卡胺散瞳,活动瞳孔,促进炎症和血块吸收,同时防止虹膜后粘连。
本文由
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收集整理
2、讨论
前房积血得不得及时合理的治疗,将会引起继发出血、继发性青光眼甚至角膜血染,前房积血的多少对视力的影响是成正比的,但前房积血的吸收是眼内组织的损伤程度相关联的,造成的并发症与前房积血的多少和眼内损伤程度有直接联系,因此积极治疗前房积血还要注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我们对前房积血采取综合治疗方式:
①加压包扎上眼,半卧位休息,防止感冒、咳嗽、便秘,并避免对眼球施加压力的检查。
②48小时内使用止血药物(止血古日古木-8、3克,熊胆0.5-1克)防止新的出血继续产生。对无新鲜出血者加用活血化瘀药红花-13,采取蒙西医结合的方法,促进了前房继续的吸收,同时具有止血功能抑制了二次出血的发生。
③适时使用皮质类固醇可减轻组织的炎性水肿,有利于房角小梁网的引流,加速出血的吸收,减轻睫状体充血的疼痛。
④甘露醇静滴可降低眼压,开放房角,加速房水循环,减轻虹膜、小梁组织的水中,有利于积血及渗出物的吸收。
⑤对III级积血经3-5天无吸收倾向者做前房切开,用纤溶药尿激酶溶解前房血块,再用生理盐水冲洗。蒙西医结合治疗挫伤性前房积血缩短了疗程时间,减少了并发症,对患者康复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3、结果
I级积血治疗1-3天吸收,II级积血3-7天吸收,III级积血7-11天完全吸收。入院时伴眼压高者4例经甘露醇治疗,并随着积血吸收很快降至正常。所有患者无角膜血染发生。
【杂志信息】:
《中国保健营养》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全国卫生产业
企业管理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医药卫生综合类学术刊物,是医学类一级学术性核心期刊。本刊国际刊号:ISSN1004-7484,国内刊号:CN14-1172/R,邮发代号:82-911。
《中国保健营养》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平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知网、中国期刊网、维普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数据库、龙源期刊网、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收录期刊,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医学图书馆全文收录。
【投稿须知】:
1、稿件所述内容最好能有新意;主题明确,语言流畅,层次清楚,叙述准确。
2、稿件中如摘编或引用了他人资料,应在文末给出参考文献。
3、投稿时请提供作者姓名、年龄、性别、工作单位、职称或职务、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E-mail信箱等。
4、请勿一稿多投。来稿不退,请自留备份。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yxlw/1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