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目的了解石油工人职业倦怠现状,探讨付出-回报失衡与其之间关系,为应对石油工人职业倦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新疆地区某石油企业1200名一线石油工人为调查对象,采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和职业倦怠问卷进行调查,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下及付出-回报失衡模
摘要:目的了解石油工人职业倦怠现状,探讨付出-回报失衡与其之间关系,为应对石油工人职业倦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新疆地区某石油企业1200名一线石油工人为调查对象,采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和职业倦怠问卷进行调查,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下及付出-回报失衡模式下石油工人的职业倦怠情况,利用有序logistic回归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1043名石油工人职业倦怠检出率为78.24%,以轻度倦怠(37.87%)和中度倦怠(37.97%)为主,仅2.40%的石油工人出现重度倦怠;37.20%的石油工人处于付出-回报失衡状态;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0~(OR=1.671)、年龄45~(OR=2.038)、大专及以上学历(OR=1.811)、付出-回报失衡(OR=1.943,)为石油工人发生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结论石油工人职业倦怠情况较严重,且付出-回报失衡会加剧石油工人职业倦怠的发生。
关键词:付出-回报失衡;职业倦怠;石油工人
职业倦怠(jobburnout),又称工作倦怠,指个体在工作过程中因过度需求而产生身体和精神上的极度疲惫,主要表现为情绪耗竭、人格解体以及成就感降低[1],是长时间暴露于紧张的工作环境中的结果[2],可能会提高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焦虑抑郁等部分生理和心理疾病的发生风险[3],同时职业倦怠程度越高,工作效率会降低,长远来看,也更容易萌发离职换岗的想法。导致职业倦怠的压力来源较多,Siegrist提出的付出-回报失衡(effort-rewardimbalance,ERI)理论是经典的工作压力理论[4]。其中付出包括外在付出和超负荷,前者指工作要求与工作职责,后者指个体的投入程度,回报包含金钱、尊重和工作晋升形式[5]。
付出与回报长期失衡时,个体易出现应激反应导致倦怠发生[5]。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对象多为“以人为服务对象”的相关职业领域,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扩展,发现职业倦怠的研究对象并不局限于此,管理者、技术工程师、工人等群体同样也存在职业倦怠现象[7]。石油工人作业远离城市人群、工作强度大、作业环境差、工作压力大[7]。目前关于石油工人付出-回报失衡与职业倦怠关系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新疆地区为例,通过探讨该地区石油工人中二者之间关系,为应对石油工人的职业倦怠提供数据支持。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9年3—10月,采用整群抽样,选取新疆地区某石油企业工人作为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研究对象为工龄≥1年的一线岗位工人;无长期缺勤或病假史;无精神疾病史;现场讲解动员后自愿参与者。排除标准:沟通交流困难者;既往有精神疾病史者;拒绝参与不愿配合者。根据现况研究样本量计算公式,以及文献查阅结果显示石油工人倦怠发生率为39.79%[9],计算得n=581,考虑人群20%的失访率,将样本量扩大为697人。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满足样本量需求,最终有效问卷回收1043份,回收率86.9%。
1.2调查工具
1.2.1基本情况调查表
该部分由课题组设计,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民族、学历、婚姻状况)和职业特征(工龄、工种、倒班制度、收入)等基本信息。
1.2.2付出-回报失衡量表采用戴俊明[10]开发的简明职业紧张量表中ERI部分,包括付出、回报、超负荷3个模块,分别包含6、11、6个条目,共计23个条目,采用5级计分。付出回报比ERI=E/(R×C),E为付出模块总得分,R为回报模块总得分,C为调整系数即付出模块条目数与回报模块条目数的比值,即6/11。当ERI>1时,付出-回报处于失衡状态;当ERI≤1时,付出-回报处于平衡状态。该问卷信度为0.91,效度为0.063。
1.2.3职业倦怠问卷采用李超平等[11]修订的职业倦怠通用版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职业倦怠水平,问卷内容包括三个维度:情绪耗竭、人格解体与成就感降低,共15个条目。采用7级计分制,其中成就感降低维度需反向计分。各维度得分达到临界值(分别为25、11、16)或以上则认为在该维度上存在职业倦怠,在此基础上,再将职业倦怠分为4个等级,依次为零倦怠(3个维度得分均低于临界值),轻度倦怠(仅1个维度得分达到临界值),中度倦怠(任意2个维度得分达到临界值),重度倦怠(3个维度得分均达到临界值)。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3质量控制研究征得被调查单位的同意,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调查现场对被调查者说明本次调查的内容、目的和意义后,现场进行问卷填写、回收,对于有问题的问卷及时复核。有效问卷信息全部双录入EpiData3.1数据库。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1.0程序对其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利用均数±标准差(x珋±s)、计数资料利用百分比、率进行统计描述;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秩相关及有序logistic回归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α=0.05。
2结果
2.1石油工人基本情况
1043名石油工人中男性534(51.20%)人,女性509(48.80%)人;汉族770(73.83%)人,少数民族273(26.17%)人;中专及以下学历697(66.83%)人,大专及以上学历346(33.17%)人;未婚218(20.90%)人,已婚825(79.10%)人;付出-回报平衡状态655(62.80%)人,付出-回报失衡组388(37.20%)人;平均年龄(40.86±8.22)岁,平均工龄(18.98±10.76)年。
2.2石油工人职业倦怠现状
研究结果显示,1043名石油工人中有816人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检出率为78.24%。零倦怠227人(21.76%),轻度倦怠395人(37.87%),中度倦怠396人(37.97%),重度倦怠25人(2.40%)。
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工龄及ERI水平时,石油工人的职业倦怠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女性的倦怠情况(81.73%)比男性(74.91%)严重(χ2=-2.168,P=0.030);不同年龄段下(依次为65.85%、78.96%、80.03%)职业倦怠情况有显著差异(Z=13.925,P=0.001);大专及以上学历组工人倦怠情况(83.24%)较中专及以下学历组工人(75.75%)更为严峻(χ2=-3.483,P<0.001);工龄>15组石油工人的倦怠水平(75.16%)明显高于工龄≤15组(80.01%)石油工人(χ2=-2.108,P=0.035);ERI>1组工人倦怠检出率(84.02%)比ERI≤1组工人(74.81%)更高(χ2=-5.692,P<0.001)。
2.3ERI与职业倦怠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付出和超负荷的分数均与情绪耗竭、人格解体的分数呈正相关,回报与情绪耗竭呈正相关,超负荷和回报与成就感降低呈负相关(均P<0.01)。
2.4石油工人职业倦怠情况的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方差膨胀因子诊断法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学历、工龄及ERI的方差膨胀因子分别为1.047、1.512、1.166、1.591、1.018,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以职业倦怠作为因变量(零倦怠=1,轻度=2,中度=3,重度=4)。结果显示,年龄30岁~(OR=1.671,95%CI:1.283~2.177)、年龄45岁~(OR=2.038,95%CI:1.507~2.757)、大专及以上学历(OR=1.811,95%CI:1.503~2.183)、ERI>1(OR=1.943,95%CI:1.640~2.302)是石油工人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
3讨论
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发展迅速,已成为国内外职业健康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12],目前国内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对象仍以医务人员、教师、警察等服务行业群体为主,对石油行业工人的倦怠情况关注较少。本次研究中,1043名石油工人职业倦怠检出率为78.24%,以轻度和中度倦怠为主,高于中国护士的59.10%~69.10%[13]和本科教师的68.10%[14],提示石油工人倦怠情况也相对严峻,应引起重视。
本次研究中,37.20%的石油工人处于付出-回报失衡状态,低于医务人员的52.00%[15]和飞行员的92.20%[16]。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付出、超负荷两维度均与情绪耗竭、人格解体呈正相关,长期超负荷工作,工人的外在付出、内在投入却又得不到心理预期的回报时,工人的心理以及自我认知会更消极,最终导致情绪耗竭和人格解体出现[17];回报与成就感降低呈负相关,工人的付出若得到了相应或更多的回报时,工人的成就感也会更高;反之,工人容易出现沮丧情绪以及自我否定,易导致职业倦怠发生。
本次研究中,有序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0岁~、年龄45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和付出-回报失衡是石油工人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年龄较大者职业倦怠情况更严重,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加,事业处于上升期压力大,且生活中还要赡养老人养育孩子,经济压力大所致[18];文化程度较高者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可能是文化程度较高者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自己的期望更高,若薪酬、工作晋升等无法满足预期,则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导致倦怠发生[19];ERI>1时工人的职业倦怠程度高于ERI≤1组,长期付出-回报失衡会增加个体职业健康风险,易引起职业倦怠等健康问题[20]。
本次研究中工人的性别、工龄并非职业倦怠危险因素,和部分研究结果不一致,对于这一现象,目前仍存在一定争议,猜测可能是职业倦怠影响因素较多、不同职业领域差异以及不同研究中对其他因素控制程度不同导致,需更多更标准的调查对这些有争议的因素做进一步研究[21]。
医学论文投稿刊物:《中国职业医学》(双月刊)创刊于1974年,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和华南区域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中心联合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卫生部首届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
综上所述,石油工人的职业倦怠情况相对严峻,且ERI失衡易诱使倦怠发生[22]。石油企业应根据工人的劳动强度、作业环境、工作方式等内容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绩效薪酬制度,以此来体现工人长期与城市隔绝前往野外荒漠工作的体力劳动价值,让工人觉得自己的所有付出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提升工人的职业认同感。企业还应当定期给予员工心理干预训练,及时有效的帮助工人解决已经产生的不良情绪,协助工人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态。本次研究为现况研究,且采用问卷调查法,受个体认知和情绪等因素干扰,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仅能为职业倦怠危险因素提供一定的线索,无法判定其因果关系,仍需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予以证实。
参考文献:
[1]孙雪梅,葛华,刘继文.新疆某铜镍矿矿工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对工作能力影响[J].中国职业医学,2019,46(5):586-590.
[2]KhamisaN,OldenburgB,PeltzerK,etal.Workrelatedstress,burnout,jobsatisfactionandgeneralhealthofnurses[J].IntJEnvironResPublicHealth,2015,12(1):652-666.
[3]LukenM,SammonsA.Systematicreviewofmindfulnesspracticeforreducingjobburnout[J].AmJOccupTher,2016,70(2):1-10.
[4]SiegristJ.Adversehealtheffectsofhigh-effort/low-rewardconditions[J].JOccupHealthPsychol,1996,1(1):27-41.
[5]蒋苾菁,张雯.付出-回报失衡与工作倦怠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1):74-75.
[6]PadillaFC,Palmeiro-SilvaYK.Effort-rewardimbalanceandburnoutamongICUnursingstaff:across-sectionalstudy[J].NursRes,2017,66(5):410-416.
[7]曾晶晶.工作倦怠研究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5,36(20):88-90
作者:张玉粮,李雪,刘继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yxlw/27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