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政法论文》 探究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的原因与对策_政治论文发表> 正文

探究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的原因与对策_政治论文发表

所属分类:政法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4-08-19 10:26

本文摘要:注:本文摘自《中外企业家》2013年7月,作者:冯红(西安市市政设施管理局) 【摘要】:农民工维权备受社会关注,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农民工利益诉求机制不完善、自身维权意识不强、城市政府政策不合理、利益组织缺失。这种权益保障问题的日益凸显,要求我们必须

  注:本文摘自《中外企业家》2013年7月,作者:冯红(西安市市政设施管理局)
  【摘要】:农民工维权备受社会关注,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农民工利益诉求机制不完善、自身维权意识不强、城市政府政策不合理、利益组织缺失。这种权益保障问题的日益凸显,要求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在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对策。笔者对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的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理性的研究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农民工;权益保障;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1-0000-00
 
  一、农民工权益缺失的现状
  农民工,从职业上讲是工人,从身份上讲是农民,这种职业与身份的矛盾使他们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演变成了一个日益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新的城市群体,千千万万的农民工以他们的辛劳和智慧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着巨大贡献。然而,在某些城市农民工却被当做最廉价的劳动力受到歧视,他们的经济利益、政治权益、人身保障和社会权益等难以受到保障,农民工群体所渴求的正当权益屡遭忽视甚至漠视,由此引发的劳资冲突、自杀等极端行为,日渐形成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消极因素。农民工是中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休,是向我国工人阶级过渡的新产业工人群体。但这个过渡状态的群体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环境的特殊性,其应享有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甚至处于缺失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农民工的人身权益保障不力
  劳动力市场供给大于需求是我国当前劳动力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增加了城市劳动力的供给,也产生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的人身权益更加得不到尊重和保障。农民工作为城市就业岗位竞争者中的一份子,其文化层次、业务技能等方面的欠缺,致使他们常常只能从事所有工种中最苦、最累、最脏的工作。
  2.农民工的经济权益缺失严重
  农民工涌进城市的首要目的是要从经济上获得比在农村更多的收益,他们的幸福感就是用自己的辛苦劳动换得温饱稳定的生活。城市农民工由于身份长期得不到改变,没有城市户口,在劳动就业时只能无奈地进人收入低、工作环境差、福利差的次属劳动力市场,他们的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众所周知,唯一的期望是能按月发工资,待遇能稍高一些。这些在城市职工看来理所当然的要求,在农民工那里变成了奢望,用工不规范、工资待遇低、随意拖欠工资的情况司空见惯。《劳动法》虽然规定在工厂上班的工人每周最长的时间不超过44个小时,但是很多用人单位完全无视这一点,随意延长农民工的劳动时间,每天长达10余个小时,长时间超负荷劳动极大损害了农民工的身心健康。一些雇佣单位忽视农民工的劳动安全保护,导致劳动安全事故频发,对农民工的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3.农民工的社会权益得不到保障
  首先,许多农民工进城务工没有固定住所,只能将子女留在家乡,使其成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成为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倒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一旦这种事情发生,农民工将失去生活的动力。
  其次,有些农民工能将子女带在身边,由于现行户籍制度及教育资源等社会因素的制约,以及农民工的经济原因,其子女依然失去受教育机会。
  最后,农民工主要从事季节性用工,不能像城市职工那样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等保险。给农民工的生存带来了隐忧和不安。
 
  二、农民工权益缺失的原因
  农民工群体、农民工现象和农民工问题是我国现有的社会制度造就出来的。从制度层面上对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进行分析更能找准问题实质。造成农民工权益的缺失不是单项制度,而是一整套的制度的设计和安排,包括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劳动就业制度、人口迁移制度、教育制度、财政制度、住房制度等。这些具体制度从总体上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有区别地分离出来,使其成为一个社会边缘群体。
  1.户籍制度
  现行的户籍制度把公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类,这实际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许多问题也由此滥觞出来。该制度使得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劳动就业、技能培训、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别对待,这一制度也是造成农民工受到不公平待遇的症结所在。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到城市后受到"名亡实存"的户籍制度的阻碍,不得不在体制外生存,变成漂泊不定的流动人口,在婚嫁、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遇到一系列困难,而这一切都要归咎与不完善的户籍制度。
  2.社会保障制度
  现行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虽说覆盖面不断扩大,但是对于进城务工人员仍不在范围之内,进城务工人员只有在城市购得住房后,才可以购买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在城市购买住房对于绝大多数的农民工来说比登天还难,如此导致了社会保障覆盖的边缘群体,他们中基本都没有享受到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完全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甚至连保障人的生命健康的工伤保险也常常被忽略。一旦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生活遭遇风险与困难时,没有任何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他们提供援助和保护。
  3.就业制度
  农民工通过进入劳动力市场获得工作,近年来,随着城市下岗工人的增多,城市就业压力加大,许多城市、特别是一线二线的大城市出于保护本地人就业的考虑,严格限制或不允许农民工进入某些行业和工种。一些管理部门结合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制定了对于农民工入职的种种限制。农民工由于成长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程度,导致自身素质普遍比城市居民低,由此在内因和外因的作用下,迫使农民工被跻到了次属劳动力市场上,从事一些城市居民不屑于干的工作,成为了社会的底层,也最终导致了"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出现。
  4.诉求机制
  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农民工群体具有恢复国民待遇的强烈诉求,农民工在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获取社会保障等方面,缺乏一条行之有效的利益诉求渠道,没有一个真正能为自己说话、争取权益保护的机构,在公共政策决策中更是没有话语权。在缺乏合法、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的情况下,根据目前的法律诉讼制度,农民工难以承受诉讼成本和风险。被逼迫的无路可走的农民工群体,不得不采用集体上访、自焚讨薪、跳楼讨薪、爬塔吊讨薪等极端的方式来宣誓自身的利益。
 
  三、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对策
  1.政策引导农民工增强就业能力和维权能力
  农民工目前的边缘化有着外部大环境的影响,但也不可忽视其自身的能力欠佳,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特别是缺乏法制观念,这是造成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维权能力严重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应高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在政策上积极引导,采取就业培训和法制讲座等形式,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在农民工集中的地方,成立农民工协会等农民工自治组织,动员和培育其他社会力量,主要包括各种民间组织、志愿者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参与农民工权益保障事业。同时,劳动就业部门应该针对农民工群体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并以政策性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回归农村造福家乡,正确地引导农民工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就感。
  2.完善制度体系消除歧视
  彻底打破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身份限制,允许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户口,尽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应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职业工种限制,各行业和工种要求的技术资格、健康等条件,对进城就业农民和城镇居民要一视同仁,让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原则下自主流动和择业;应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方面的社会保险范畴中。在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先考虑做好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让广大的农民工兄弟姊妹在良好的保障体系下开展工作,追求生活品质的提高。
  3.完善立法加大监察力度
  当前,除了《劳动法》和国务院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所做的宽泛的规定外,农民工的权利几乎没有明确的法律保障,针对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及其在维权问题上的复杂性,应尽快制定《农民工权益保护法》,为农民工提供法律上、制度上的保护和保障。要规范劳动力市场。部分劳动力市场秩序混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不准确、服务水平差的情况。这种就业方式使农民工在就业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择业范围也受到了很大限制。相关部门要监督和规范农民工周(日)工作的时间、基本小时工资、工资支付方式、劳动医疗保险、子女教育就学等细节的落实情况,各地区应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相应的配套地方法规明文规定,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既要有法可依,更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四、结语
  农民工权益的保障,要把真正的现代文明和法律意识告诉农民,通过多渠道的渗透,使其具备平等意识、公民意识、权利意识,要让农民懂得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什么,权利受到侵犯后,救济的办法和保障在哪里。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是为我国广大农民顺利转变为市民提供的最基本保障,农民工体制的破除,必将会使农民工与市民之间消除客观环境的差距,有利于农民工较快地成为城市居民,进而加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最终有利于加速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实现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民问题,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王健,郝峰.关注农民工进城问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J].理论研究,2002(6).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国社会科学,2005(3).
  [4]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8).
  [5]王春光.农民工: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工人阶层[J].学习与探索,2005(1).
  [6]熊若愚,董结琴.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报告[J].中国国情国力,2002(4).
  作者简介:冯红(1969-),女,河北辛集人,专科,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杂志信息】:
  《中外企业家》杂志是1984年10月全国第一家创刊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企业家类经济综合月刊,是献给企业经营者、管理者、经济工作者的刊物。在全国统一标准评刊中,被评为一级期刊。拥有中央级媒体和国家级专家专稿。本刊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主管,由中外企业家杂志社编辑出版,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刊号:CN23-1025/F,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8772,邮发代号:2-287(北京),大16K,平脊胶订,全铜版纸印制。刊物以企业家独特视角,与您共同关注世界经济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视野。
  【投稿须知】:
  一、一般来稿字数以不少于4000字为宜。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文章应附有100~300字的摘要,3~6个关键词,注释和参考文献统一排在文末。按在正文中使用的先后顺序用数字加方括号标示,同一参考文献如果多次引用,用同一序号标示,并在参考文献正文引文处标注该参考文献的页码。
  二、上半月刊“财富故事”,以创智赢家、财富故事、创业成长为主。栏目有:封面故事、企业家风采、创智赢家、财富故事、创业者、企业家论坛、财富对话、经济学人、项目参考、商机资讯等。人物、故事稿件要求事件、人物真实,故事性强,图文并茂,5000字以内,十张彩图。图片印刷分辨率300以上。除电子来稿外,必须同时有所报道单位在原稿打印稿上盖章证实所报道内容的真实、准确性,并快递到本刊。如需特殊设计、采访,请提前向杂志社发邀请函联系、洽谈。
  三、本刊采用独家稿件,请勿一稿多投。请以电子版、电子邮件方式投稿。本刊有权对稿件作必要的修改,并决定刊发时间和版本。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zflw/1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