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这篇网络工程师职称论文发表了地方网络媒体舆情的特点和引导,网络应用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带来了信息传播媒介的新变革,网络舆情成为了自媒体传播背景下表达民意、传播民情的重要方式。论文对地方网络媒体舆情有效引导研究展开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网
这篇网络工程师职称论文发表了地方网络媒体舆情的特点和引导,网络应用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带来了信息传播媒介的新变革,网络舆情成为了自媒体传播背景下表达民意、传播民情的重要方式。论文对地方网络媒体舆情有效引导研究展开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工程师论文,地方网络媒体;网络舆情;引导
1网络舆情的新特点
1.1网络舆情与线下舆情相互交融
网络舆情与线下舆情有多种组合关系。一般而言,有时候线下舆情事件的曝光,会引发网络受众的关注和讨论,进一步形成网络舆情事件,线下与网络形成舆情洪流。同理,有时候网络舆情扩大化,会进一步形成线下舆情,甚至会出现群体性事件,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线上与线下已经可以通过网络各种传播平台进行自如的沟通。媒体工作者必须要谨慎地处理网络舆情事件,对于网络舆情事件发展到线下群体性事件的苗头要保持紧密的观察,一旦形成群体性事件,往往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1.2网络舆情走向复杂化
网络搭建的平台给每个人得以“发声”的机会,同时给了不法分子趁机炒作、造谣、得利的机会。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但是近些年一些网络舆情的发生,不乏有炒作闹事之人的参与,有些也有境外势力的介入,在网络受众媒介素养良莠不齐的状况下,网络舆情往往会陷入到复杂的局面。例如,部分人对视频进行剪辑,将最具冲击力的画面呈现出来,对舆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政府必须对于网络违法违规行为给予打击,避免舆情复杂化。
1.3正确认识和把握媒体时代地方网络舆情危机新变革
媒体的出现对于网络舆情的变化影响,各个地方之间接受程度不一,将思想停滞在认为传统媒体上,认为是大众媒体传播所遭遇的问题,与媒体没有太大的关系;更是没有深刻的意识到其存在的价值意义和对舆论生态、社会治理等深度层面的巨大影响,以至于地方政府在舆情应对时忽视媒体的舆论力量,不懂得如何处理好与新媒体、媒体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所以正确认识和把握媒体时代地方网络舆情危机新变革显得尤为关键。
变化一:媒体已然成为了全方位监督政府行为的集体行动。在网络科技尚未发展,媒体技术还不够成熟时,党报、国家电视台、通讯社等是我国的“主流媒体舆论场”,作为党和政府政策的忠实宣传者,传播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随着Web3.0网络技术的发展,依托于口口相传特别是以互联网媒体为传播途径的“草根舆论场”出现,人们开始利用博客、微博、微信以媒体的形式发声,表达观点、热议时事、监督政府的公共管理行为,普通民众平等拥有了话语权,媒体已经成了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改写了“舆论引导新格局”。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分析的案例中,媒体实现议程设置,影响话题走向的比重超过传统媒体一成。在媒体中,微博爆料数量是论坛、博客的两倍,传统媒体明显落后,上海動车追尾事故中,大量消息第一时间在各大微博曝光,大量媒体记者也首选个人微博发布消息,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
变化二:媒体展示的我在现场式、我话语最权威的场景传播模式成为了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舞台和契机。尤其是突发事件的新闻首发播报上,媒体有绝对的传播优势,凭借其自身参与主体的广泛活跃性、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超强的舆论扩散力,有效弥补了其他媒体反应滞后的不足。“有图有真相”“有声有情节”强大的媒体属性真实还原事件突发的状况,即时构建并不断强化舆论事实。集体行动最重要的一点当属媒体证人的兴起,媒体用户往往对舆论场上的所有关联信息进行实时梳理与甄别,敢于纠正自身认为不实、可信度不高的报道。不约而同的“集体行动”适时组织言论以表达情绪和看法,引发更多的关注认同,强化其价值判断的舆论效果,同时发挥民主参与功能,对社会治理提出自己的建议。
2完善网络舆情应对长效机制
2.1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机制
对于非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来说,网络舆情监测是网络舆情应对的第一步。主要针对网络论坛、微博等网上舆论及时预警密切追踪,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应对,例如:网络谣言、政治敏感性言论、反动言论、煽动非法集会游行的言论等。把各种不良信息扼杀在萌芽状态,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逐步形成快速反应,高效运作的网络舆情监测队伍。
2.2健全网络舆情研判机制
①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机制,首先一定要有专业人员专门负责预警与研判事宜,分别明确工作职责,做到研判工作常态化。其次要懂得利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软件,通过软件在对网络舆情进行初步敏感性与监测分析的基础上,再由专业人员进行分析,确保研判工作的科学。
2.3健全网络舆情保障机制
简单的来讲是为舆情管理提供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技术等方面的保障,人力指的是确定网络舆情的责任管理者,而信息技术、搜索引擎技术和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则为网络舆情的应对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同时舆情分析师、专家学者组建的智力支持同样必不可少。再次,维护好与传统媒体、媒体、社会组织、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为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提供协作保障。这只意味着公众的视线暂且转移到其他事件中,事件本身并未离开公众视野,广大网友依然是事件的后续监督力量,地方政府要善于分析总结应对过程中失当的问题,总结原因,从网络舆情出现的现实层面加强地方政府的相关建设,处理好政府、媒体、民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从根本上减少网络舆情危机。
2.4突出地方特色,加强政府与网民、网民与网民间的互动
地方网络媒体作为地方政府与网民、网民与网民沟通的重要纽带,各网络媒体应加强互动频道的设置,并将操作简化。同时,还可增设意见回访栏目,这样多渠道实时了解民众动态,并更好的为民众服务,从而拉近政府与民众间的距离。除此之外,加强网民与网民间的互动,更好地维护地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的交流,同时也有助于信息的多渠道传播,有利于民众间在地域内情感上的沟通,从而更好地促进区域的整体发展以及安定团结。
3结语
引发网络舆情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同样网络舆情也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影响着地方政府的形象塑造和危机管理,它是放大镜,放大社会事件,剖析热点话题,起到预警作用。所以,社会媒体工作者加强对地方网络舆情有效引导内容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祁晓婷,张宝生.网络舆情视角下政府公信力提升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8.
[2]林楠,蔡乙华.网络舆情应对与政府公信力维护[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推荐阅读:《机械工业信息与网络》(双月刊)杂志是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管主办、机械工业信息中心承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面向机械制造业、推动企业信息化专业性杂志。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dzlw/17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