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电子论文》 电气工程师职称论文电气设备故障处理> 正文

电气工程师职称论文电气设备故障处理

所属分类:电子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6-05-11 17:48

本文摘要:本篇电气工程师职称论文探讨电气设备故障如何分析与处理,电气设备是电力系统的元件,其可靠工作直接关系到整个运转系统的安全。文章对电气设备故障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变电设备引起的故障类型,并对电气故障处理方法 进行探索。

  本篇电气工程师职称论文探讨电气设备故障如何分析与处理,电气设备是电力系统的元件,其可靠工作直接关系到整个运转系统的安全。文章对电气设备故障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变电设备引起的故障类型,并对电气故障处理方法 进行探索。

  《电气自动化》(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由上海电气自动化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上海市自动化学会主办。刊载电气自动化方面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论文,设有控制理论应用、电气传动和自动控制、微电脑应用、模糊控制、网络与通信技术、现场总线技术、仿真技术、PLC应用、实用电路、软开关及电源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现总线控制、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综述、数据库设计、智能控制技术、CAD/CAM、经验交流等栏目。读者为自动电子动手术、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科研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的师生。

电气自动化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笔者多年的电气故障分析经验,提出了电气故障分析和解决方法,旨在帮助大家解决电气设备中出现的故障,提高电气设备的运转率,为电气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关键词:电气故障 故障类型 处理方法 处理步骤

  1 概述

  随着电气设备智能化的发展,控制系统变得更为复杂,增加了其故障分析处理的难度。为此,处理电气故障时首先分析确定故障类型,再根据不同类型的故障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症下药”,方可在短时间内排查并处理好电气故障。

  2 电气故障类型

  2.1 直观型故障

  当电气设备外观发生变化,比如冒烟、过热、有焦臭味等,或者接触电冒火花、线圈颜色发生变化等等,运维人员可根据外部特征的变化快速锁定故障点,以便及时排障。

  2.2 隐蔽型故障

  故障检修中,隐蔽性故障最难处理。电气线路、电器元件是隐蔽性故障高发区。如电气元件损坏或结构设计不合理;电器元件与机械操作杆之间松动错位,或存在磨损现象;电气元件机械部分动作失灵,触点及压接线头接触部位松脱或异常,导线绝缘层外皮磨损,元件参数设计与运行要求不符,电子元件烧坏等等,这都是隐蔽性故障最常见的表象特征。

  3 电气故障处理方法

  3.1 直观处理方法

  处理电气故障,首先要通过问、看、听、闻、摸进行故障检测,锁定故障部位,深入剖析故障成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排障。

  3.1.1 问:当一台设备的电气系统发生故障后,检修人员应通过设备操作者掌握设备运行情况、有无“病史”,深入了解故障发生的过程。这是直观定位故障点及故障原因的关键。例如:当操作人员通知某台水泵不能启动时,这时维修人就要询问,水罐是否有水,上班和本班是否曾经运行,具体使用情况,是否运行一段时间后停止,还是未运行就不能开启。还要询问故障历史及具体工作原理等等。

  3.1.2 看:根据所问到的情况,仔细查看设备外部状况或运行工况。如:先整体检查一遍,查看有无明显的故障点,零部件是否损坏,看看继电器、接触器的动作部分能否正常工作,或者查看其有无断线现象,或者有没有被损伤的导线等情况。

  3.1.3 鼻闻:通过闻气味进行故障诊断。如果闻到烧焦味、火烟味或塑料、橡胶、油漆、润滑油等受热挥发的气味,就可初步断定电气设备是过热、短路或击穿故障。注油设备如果内部过热、发生短路或进水受潮,油就会有酸臭味。追踪气味的发生处,能帮助我们查找故障源。

  3.1.4 手摸:用手触摸设备的有关部位,根据表面温度或震动现象进行故障诊断。在电气设备运行期间,通过“手摸”来诊断设备故障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吃透设备安全操作规程,了解设备的构造、性能、特点,明确哪些部位可以摸,哪些部位不可以摸,摸的力度怎么拿捏等等。总之安全为本。另外还经常用的一种办法:拉,切断电源,轻拉电线有松动现象。

  3.2 试验控制电路,利用排除法确定故障范围

  通过以上手法无法准确锁定故障点时,可由专业的维修人员通电检测控制电路的动作关系,一项一项地排障。例如:操作工启动油泵时,按下按钮时听到电机有振动声而泵不动。根据所述情况判断:①电源有电,电机有电,电机不转动原因一是断相、二是负荷重;②因为操作人通电未出事故,所以通电做短暂试验也不致发生事故,就可以通电试验来核实所反映的情况。电机启动时拖的泵体,机械故障不能运行的可能性较大,也有可能的原因是电机或电源断相。首先查看电柜保险是否熔断;如完好,查一下控制电机的接触器进线是否三相有电;如有,然后通电核实所述情况。当以上检查都正常,将泵体甩开,单独试电机,方可确定故障原因。

  3.3 仪表测量法

  利用专业的检测仪器、仪表检测电气故障。将测得的电路性能参数与正常值做对比,以此锁定故障点,并分析故障成因。

  3.4 电路分析确定故障范围与故障点

  如果电气设备的电路系统较为复杂,就要参考电气控制关系和控制原理进一步缩小故障范围,从而精确查找故障部位。例如火车站台20T 锅炉电气原理。锅炉运行1 小时左右后,应风机、鼓风机跳闸。其分析故障首先看原理图中使引风机、鼓风机停机各种正常程序,是否其中的那个自保启动造成停机。因引风机和鼓风机有连锁,只有引风机开起来,才能开鼓风机,同时引风机停机,鼓风机必须停,属于典型的顺序控制。在这里最好检查引风机的停机原因,分析停机的可能性有几种,从而逐步确定其跳闸原因。

  3.5 应用经验排查故障电路

  3.5.1 对可疑对象进行重点检查。在第一步直观检查中,凡发现可疑的对象,对那些容易损坏的娇脆的元器件进行重点检查,进一步缩小故障范围,以便快速定位故障点。

  3.5.2 短路法。把电气通道的某处短路或某一中间环节用导线跨接。采用短路法时需要注意不要影响电路的工况,如短路交流信号通常利用电容器,而不随便使用导线短接。另外在电气及仪表等设备调试中,经常需要使用短路连接线。短路法是一种很简捷的检修方法。例如:在以行程开关、限位开关、光电开关等为控制的自动线路中,遇到多个开关安装,不容易检查分辨的情况下,可采用此类方法进行实际操作。例如小车控制系统,利用短路法检查就可快速排除故障。注意,在采用短路法查找故障时必须使用“试验按钮”不能使用导线代替。短接导线用手拿带电操作不安全,同时短接线所触及的接线端子易被火花烧出疤痕。另外,切记采用短路法查找故障时,只能短接控制电路中压降极小的导线和触点,绝不允许短接控制电路中压降较大的电阻和线圈,否则会发生短路或触电事故。

  3.5.3 开路法。甩开与故障疑点连接的后级负载(机械或电气负载),使其空载或临时接上假负载。多级连接的电路,可按照等级顺序逐级甩开,或者只甩开后级。甩开负载后先查看本级的电路运行情况。一般情况下,电路正常运行,就断定故障点在后级。电路运行有问题,就说明故障点在开路点之前。过载或低压故障检测常用此法。在电子电路中的工作点漂移、频率特性改变的条件下,也可采用此法进行故障检测。例如,判断大型设备故障时,为了分清是电器原因或是机械原因时常采用此法。比如锅炉引风机就可以脱开联轴器,分别盘车,同时检查故障原因。

  3.5.4 分段切割法。把电气上相连的部分划分区域,缩小故障区,从而准诊断故障所在的部位。

  3.5.5 替换法。用性能参数正常的元件换掉疑似有故障的元件,判断故障点所在位置及故障成因。对于电气元件如:插件、嵌入式继电器等用替代法简便易行。电子元件如:晶体管、晶闸管等用一般检查手段很难判断好坏,用替代法同样适用。采用替代法时,一定要注意用于替代的电器应与原电器规格、型号一致,导线连接正确、牢固,以免发生新的故障。

  3.5.6 排除法。按照故障的表征,一一罗列故障成因,通过深入的分析逐项排除,直至确定故障部位和故障成因。

  以电机发热冒烟为例,列举以下原因和现象:①轴承部分发热。②定子和转子摩擦。③负荷过或电压过低或三相电压相差过大。④电源断线。⑤绕组断线。⑥定子同相线圈局部短路。⑦定子相与相间短路。⑧转子断线。⑨定子绕组接地。⑩无故障,不影响运行。

  3.5.7 对比法。将故障设备的性能参数与设备正常运行时的性能参数进行比对。也有个别零件的性能参数无法通过技术资料及时给出准确的结论,比如电气设备不止一台时,可将各电气设备的性能参数相互比对,最终确定一套正常值,据此调校其他设备的参数。此法多在表测方法中运用。

  4 电气故障处理的步骤

  4.1 先简单后复杂

  参照现场条件优先使用简单、精确的故障处理方法,如无法及时排障,再使用流程较复杂、难度系数较高的排障手段。在排障过程中,先检查简单的表面化的小故障,然后循序渐进,再处理难度系数大、程序复杂的疑难故障。

  4.2 先动后静

  电气设备运行期间,活动的部分故障率要高于静止的部分。鉴于此,进行故障检测时,先从活动的部分开始检查,然后是静止的部分。在具体检测操作时,却要“先静态测试,后动态测量”。静态,是指发生故障后,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对电气设备进行检测;动态,是指通电后对电气设备的检测。

  4.3 先电源后负载

  按照电路的走向,当电源部分突发故障时,负载部分必定会受到影响。而负载部分的故障几乎不妨碍电源的正常运行。因此设备故障检测须从电源部分开始到负载部分,逐项进行。电源故障检测主要涉及电源的电压、电流、电路开关、触点、熔丝、接头等几个部分,电源正常运转后再针对负载部分排障,直至确保整套系统无故障为止。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dzlw/7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