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经济论文》 浅谈我国西部开发中经济增长点选择的基本原则_《时代经贸》2013年23期> 正文

浅谈我国西部开发中经济增长点选择的基本原则_《时代经贸》2013年23期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4-06-10 15:24

本文摘要:注:本文摘自《时代经贸》2013年23期;作者:何鹏; 【摘要】西部开发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作为跨世纪的宏伟战略,其重要性既体现在经济上,又体现在政治上。要充分发挥西部开发战略的作用,促进广大西部地区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和平

  注:本文摘自《时代经贸》2013年23期;作者:何鹏;
  【摘要】西部开发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作为跨世纪的宏伟战略,其重要性既体现在经济上,又体现在政治上。要充分发挥西部开发战略的作用,促进广大西部地区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和平衡,选择正确的经济增长点就显得尤为重要。要选择正确的经济增长点,除了要充分了解西部地区目前面临的发展环境和背景之外,还要有正确的思路,坚持正确的原则。
  【关键词】:西部开发;经济增长点;选择原则
 
  西部开发的大战略从当前来看,有利于扩大内需,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有利于东西部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从长远来看,开发西部更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对于保护和改善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和环境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西部开发战略的有效实施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经之路。要充分发挥西部开发战略的作用,促进广大西部地区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和平衡,选择正确的经济增长点就显得尤为重要。要选择正确的经济增长点,除了要充分了解西部地区目前面临的发展环境和背景之外,还要坚持正确的原则。本人曾分析过整体性原则、利益协调原则、发展原则。要想真正把开发发展落到实处,还有一些原则必须重视。
 
  一、市场取向原则
  市场取向原则是指在西部开发经济增长点选择中,应充分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加快调整政府的经济管理模式,开发企业活力,转变观念,加强创新。
  西部经济目前还是国有成分占绝大多数,计划的色彩很浓,各级政府以所有者和计划者的身份,掌握着经济运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政府代替市场凭主观想象胡定支柱产业和支柱产品;政府用行政手段代替经济手段指挥资产重组,政府直接投资进行重复建设,政府支持进行市场封锁,政府出面庇护落后企业;前一届政府上项目招兵买马,后一届政府处理这些不良资产安排下岗;政府的一部分机构招商引资,另一部分机构又把召来的企业“收黄卡跑”。这种状况是导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西部地区目前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市场发育程度的差距。西部地区发展的关键不在于国家投资的多寡与政策的优惠程度,而在于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与投资环境的改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虽然需要政府的力量而不仅仅是市场的力量来推动,但西部大开发的运行机制,需要以市场原则而不是行政干预为基础。
  要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贯彻市场取向的原则,从当前情况看有必要实现下面几个转变:
  1.从“国家推动型外源开发”转向“自成长型内源开发”
  以往两次“大开发”,都是在传统计划体制下完全以国家投资为主体,来实施的,属于典型的“国家推动型外源开发”。这种通过国家在西部“嵌入”式的开发,加上当时微观不合理的建设布局,造成了投资效率低下,与地方经济融合性差以及对国家高度依赖性等问题。经历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非国家预算投资的份额已占全社会的95%以上。这样,决定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已不可能是国家投资,而在于地区投资环境对社会资金和人才的吸引力。那种把西部大开发寄希望于国家的大规模投资,显然不切实际,必须转向“自成长型内源开发”,把大开发建设在通过对自身市场环境的培育、从而有效吸引外来资金的基础上。
  2.从注重“地区比较优势”转向“地区竞争优势”
  在区域经济在发展中,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是一种理想的选择,但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这种选择的空间受到一定的局限。在我国加入WTO后,一方面国际跨国资本的侵入必然对西部弱小的产业形成强大的冲击,另一方面我国东部地区也会进一步扩大从国际市场进口原材料,如铁矿、石油、其他矿产品和棉花等农产品资源,降低对西部的资源需求。因而,要使西部地区融入市场经济和开放环境,必须着力培育西部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将“人无我有”与“人有我优”有机结合起来,使比较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竞争优势。
  3.由“资源依托型开发”转向“市场导向性”开发
  长期以来,西部地区传统的发展思路就是“立足资源开发”,本地有什么资源就生产什么产品,这种传统思路目前已难以为继。很显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地区产业选择和发展的主导因素是市场需求,而不是当地的资源禀赋;而且资源性产业大都具有成本递增的特点,当资源开发到一定深度后,难以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效益水平,如果一个地区长期将资源性产业作为支柱,那么,资源的枯竭势必导致地区经济的衰退。
  目前西部的一些矿业城市(包括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已面临“矿竭城衰”的危机,亟待进行产业转型。因此,西部大开发首先要考虑的不应是本地有多么丰富的资源,而是要对国内外市场状况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然后结合区情作出合理的决策。
  一般说来,宏观层次的地区比较优势仅仅是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的必要和前提条件,要有地区的竞争优势,必须要通过培养微观层次的企业竞争优势来实现。企业竞争优势是决定地区优势的充分条件。地区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共同决定了地区竞争优势的发展。西部地区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坚持已有的地区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企业竞争优势。地区比较优势只是一种潜在的优势,要使这种潜在的优势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的急促上,不断培育和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这方面,加强西部国有企业改革和战略重组,扩大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空间,加强西部地区的产业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培育西部地区竞争优势的核心。
 
  二、后发优势原则
  “后发优势”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国际分工”和“比较生产费用”理论以及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动态比较费用”学说。这种理论观点认为:后起国家和地区由于可以直接吸收先进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其技术成本要比最初开发的国家低得多,同时,在同样的资金、资源、技术成本条件下,还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只要在条件有利的情况下,就可能发展起新的优势产业,从而在其传统资本或技术密集的分工领域内,追赶或超越先进的国家或地区。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来理解,落后国家或地区在实现追赶战略的过程中,除了技术使用成本较低的优势之外,还有许多相对优势,这种欠发达地区因“相对后进性”而潜在的全部有利条件,统称为广义上的“后发优势”。
  具体来看,这种欠发达地区由于“相对后进性”而潜在的后发优势在于:第一,新技术革命使尖端技术的发展速度加快,特定技术形态的生命周期日渐缩短,淘汰加速,从而导致技术转让费用大幅度降低,为落后地区引进技术,实现产业技术跨越提供了历史机遇;第二,区域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发展水平的较大落差,会阻碍整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时就会促使技术、经济要素不断从高势位区向低势位区流动(最初是以政府以引导为主,逐步向市场引导转移),从而为欠发达地工实现追赶目标提供有利的条件和赋予发展的更大的潜力。一般说来,在起始阶段上,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其后来的经济增长率就越高。在技术体系中,越是排列在低势位的技术形态,向更高技术形态跃升的潜力和幅度越大;第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相对发达地区来说,为了淘汰过时的经验和外部条件,获取新技术经济发展所需的知识能力、经验和外部条件,面临着成本费用日益递增,收益率又同时递减的困境。这种制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驱动技术经济资源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和扩散,这就为欠发达地区发展提供了契机和条件;第四,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其落后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转化成相对有利的因素。譬如说在发展道路和战略的选择上可增强预见性,少走弯路,众多的技术资源可共欠发达地区比较、筛选,提供了回旋余地等;第五,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总是以时间上的压缩形式或幅度上的跨越形式,重现发达地区的发展进程,并呈日渐强化的趋势。
  在西部开发经济增长点的选择中,一定要充分体现这些后发优势,迅速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目标。但同时应该认识到,这种后发优势只是一种潜在的、非自发性的表现。它只是为欠发达地区加速发展提供了一种机遇或可能,要使它成为现实,不仅要取决于众多条件的支持,而且还取决于它与各种条件在不同时空范围内的有效组合。因此,要真正体现后发优势,必须在西部发展的过程要努力支持“三个创新”:
  第一,要实现后发优势,重点是技术创新。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低度化,技术水平落后,经济整体素质偏低,已成为影响企业竞争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障碍。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如果不大力发展技术创新以带动产业技术大幅度提升,将会使西部永远处于落后的地位。当然,在西部发展的初期,引进和模仿是不可避免的,各地区应根据各地区自身的特点,选择技术引进的不同模式,但同时应不断使模仿向消化、组合、创新转换,形成自主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二,在西部发展中要发挥后发优势,基础是坚持观念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西部开发中坚持观念创新,就是要按西部的实际大胆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机制和新的政策思路,基础是“解放思想”。其核心是树立新的优势观和新的资源观,以转变开发思路。对西部目前而言,就是要要转变单纯的资源优势的认识,注重开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并重,并逐步过渡到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西部发展的步伐;从片面注重地区比较优势转变为着重培养企业竞争优势;从主要依靠计划经济和行政指令转向主要依靠市场经济和遵从价值规律办事;以注重外延扩张资源性产品生产能力转向注重适当延长产业链和追求资源的加工增值;从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破坏转向在保护的前提下实行开发等等。
  第三,要实现后发优势,核心是实现制度创新。
  在经济发展中,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态势,除了后发优势的探讨外,从反方面看,如果对后发优势的把握不当,又会表现为一种“后发劣势”。经济发展中的后发劣势又被称为“对后起者的诅咒”,它是指下列现象:经济发展中后起者往往有更多空间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用技术模仿来代替制度模仿。因制度改革比模仿技术更痛苦,更触动即得利益,所以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由于较多的模仿技术的空间反而使制度改革被延缓,这种趋势短期虽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代价极高。因此,为了在西部开发中避免这种趋势的出现,制度创新势在必然。西部地区应在产权制度、投融资制度、企业组织制度、管理制度、税收制度、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制度等领域大胆探索,迈出更大的步伐。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上世纪70-80年代诞生的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它认识到环境与发展的密切联系和不可分割,环境问题只有在经济发展中才能最终得到解决。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有众多的“定义”。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供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对当前人类在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是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它标志着人类对环境和发展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可持续发展思想不仅提供了新的概念,最为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观,新的思维方式,形成了对传统发展观和思维方式的挑战。根据WCED的定义,可持续发展应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维持全面的生活质量,维持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避免持续的环境损害。为此,可持续需要保护全面的平衡和自然资本存量的价值,明确各种资本间的相互替代关系,重新定义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成本效益评价标准,重新确认反映真实社会经济影响和自然保护价值的方法,在国家和地区之意味公平分配和利用资源,并给予必要的环境补偿。
  可持续发展观所蕴含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发展的公平性。可持续发展强调区域间及人与人的代际间在资源分配与利用上的公平性。
  第二,发展的和谐性,可持续发展观的宗旨是实现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和谐,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第三,发展的持续性。可持续发展观为发展规划了一个极限,即发展要以生物圈的承受能力为限,不能以毁坏生态环境的方式进行扩张,当前的决策不应该对保持或改善未来生活水平的前景造成危害。因而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必须有“限制”的因素。
  根据可持续发展观制定的西部开发战略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西部开发大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更加要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地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又会面临着庞大的人口、短缺的资源、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等严峻的考验,西部要实现在发展上的可持续性,就必须树立全新的大局观、生态观、可持续开发观,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西部大开发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系统性,特别是西部生态安全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努力实现西部开发中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美统一。
 
  【杂志信息】:
  《时代经贸》杂志,北京市商务委员会主管,北京WTO事务中心主办的以WTO事务为主导内容,全球经贸为表述核心,侧重经济建设的宏观经济类期刊。国内刊号:CN11-5036/F,国际刊号:ISSN1672-2949,邮发代号:80-574,国际发行代号:M2574,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须知】:
  1.稿件署名作者应为合法著作权人,文责自负,作者排序以原稿为准,文章内容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以书面文字稿投稿的须附以word格式保存的稿件软盘;以电子邮件投稿的,应将文稿以word格式按附件形式发至本刊投稿信箱。
  2.本刊对来稿一律先按栏目要求进行汇总编号登记,并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再根据本刊特邀专家顾问进行编审指导及刊出意见。所以根据具体情况可能会对来稿文章进行必要的删改,不接受删改的作者请投稿时声明或注明。
  3.来稿应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层次清楚,逻辑性强,用字规范,文辞力求精炼,一般不超过5000字(每页不超过2200字)。随文根据需要可附2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关键词3—8个。
  若来稿论文受到省(市)、部级以上基金项目支持,请注明基金名称和项目编号,并将相关证明(或复印件)邮寄到本刊编辑部。
  4.来稿论文所列文献应与文内相对应,参考文献按在文中首次引用的次序,排列序号[1][2][3]……。文献代码为:专著[M]、期刊文章[J]、报纸[N]、论文集[C]、学位论文[D]。论著注明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和出版时间;论文注明作者、篇名、杂志和卷期等。
  5.来稿请作者注明真实姓名、性别、所在单位全称、联系电话、手机和电子信箱。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1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