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经济论文》 贸易论文中德机械及运输设备贸易逆差> 正文

贸易论文中德机械及运输设备贸易逆差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7-07-22 15:40

本文摘要:随着机械及运输产业新营销模式的不断深入,这篇 贸易论文 认为该产业的对外贸易政策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利用互联网思维来重塑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业的同时,我们应把握住这个契机,改变中国在中德贸易中的逆差地位,实现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随着机械及运输产业新营销模式的不断深入,这篇贸易论文认为该产业的对外贸易政策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利用互联网思维来重塑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业的同时,我们应把握住这个契机,改变中国在中德贸易中的逆差地位,实现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中国对外贸易指数月刊(2011年第1期)》内容简介:对外贸易指数是反映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商品价值、价格和数量变动趋势及幅度的统计指标。宏观上它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不可缺少的重要指标和工具,是国家掌控市场价格的重要工具。

中国对外贸易指数月刊(2011年第1期)

  内容摘要:近年来,中国与德国之间贸易差额逐渐扩大,中国的贸易逆差不断上升。本文按SITC分类对中德贸易进行分析,2000-2013年资料显示,机械及运输设备贸易是使中国在中德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的主要原因,德国对中国的商品出口产业分布均匀且广,而中国对德国的商品出口产业相对集中且单一,德国大部分机械及运输设备在中国市场上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其中个别工业专用机械和金属加工机械尤为明显。中国的金属加工机械、办公室机械设备、电器机械和其他运输设备在德国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但优势并不明显。

  关键词:中德贸易 机械及运输设备 逆差 显示性比较优势

  德国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也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随着世界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德贸易逐步在双方国家经济发展中居重要地位,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已成为双方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1975年中德建交开始,德国作为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持续了将近四十年。从贸易规模来看,中德双边贸易额已由建交初期的2.7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615亿美元;从贸易结构看,中国向德国出口商品的结构也有了较大变化,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但从贸易差额的角度看,中国一直处于逆差地位,且逆差额逐渐扩大,从2000年的11.31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268.14亿美元(见表1)。中德这种贸易模式不利于双方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贸易关系,因此,研究中德之间贸易的逆差及其产生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德贸易逆差原因分析

  从长远看,一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应该是在贸易额保持平衡的基础上略有顺差。在中德总贸易额中,中国长期处于逆差地位。表1为中德贸易差额和各产业贸易差额情况。

  如表1所示,从2000-2013年14年的整体情况看,中德之间贸易中国处于逆差地位,只是在2005-2008年中德贸易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中国只在4年内实现了贸易顺差。2009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双边贸易额开始出现下滑,中国又从贸易顺差国逐渐转变成为贸易逆差国。

  为进一步分析出导致中德贸易产生逆差的主要产业,表2为中德各产业贸易差额占总贸易差额的比重。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在食品及食用活牲畜、矿物燃料、工业制成品和杂项制品这四项产业上处于顺差地位;贸易逆差主要体现在原材料、化学及其制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这三类产业上,其中逆差突出表现在机械及运输设备上,其贸易差额占总贸易差额的比重每年都超过了100%。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10年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贸易逆差在中德贸易差额中所占的比重达到了249%,随着经济的缓慢恢复,其比重有所下降,但该产业的贸易逆差绝对额仍然在不断上升。

  由此可见,虽然化学及其制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同为产生中德贸易逆差的原因,但机械及运输设备是导致逆差最主要原因。近些年,中国不断学习德国的先进技术,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逆差地位不断恶化,因此进一步研究中国在该产业中存在的劣势和薄弱环节有相当的必要性。

  中德机械及运输设备贸易情况

  (一)进出口情况

  在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贸易中,中国对德国的出口额从2000年的39.21亿美元发展到2013年的309.57亿美元,增长幅度较大;但从对德国的进口看,则由2000年的68.63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640.73亿美元(见表3),进口额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出口额的增长幅度,从而导致在机械及运输设备贸易上,中国的逆差额越来越大。表3为2000-2013年中德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出口情况。

  如表3所示,从出口增长率和进口增长率可以看到,出口额和进口额的增长情况均是先快速递增,然后趋势变缓,在2003年以后增长尤为快速,主要原因是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WTO)以后,各项贸易政策更加开放,中德之间贸易得以迅速增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而使2009年中德贸易均出现负增长的情况。

  (二)贸易结构

  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Rev.3 SITC),机械及运输类产业属于第七类,其中可以细分9小类,分别为:发电机设备、个别工业专用机械、金属加工机械、一般工业机械和设备和机器零件、办公室机器和自动资料处理仪器、电信和录音及音响设备和仪器、电器机械,仪器和用具,巢,及零件、道路车辆和其他运输设备。

  中国对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主要集中部分产品上,而德国对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分布相对分散,且绝对数额也较大。如表4所示,中国对德国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办公室机械设备、电信和录音设备以及电器机械这三类上,比重总和达到77.74%;而其他六项所占比重不到25%,其中金属加工机械只有0.71%,不到1%。而德国对中国的出口分布较均匀,比重较高的四项产业分别为个别工业专用机械(14.42%)、一般工业机械(17.65%)、电器机械(16.25%)和道路车辆(29.29%);其它五项虽然只占了25%左右,但分布相对平均,并没有很大差异;从表4来看,德国也存在出口较薄弱的产业,如办公室机械设备和电信及录音设备分别只占0.91%和2.05%。

  从中德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出口结构看,中国对德国出口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办公室机械设备,德国对中国的出口优势主要体现在道路车辆类别上。从出口分布结构来说,德国对中国的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类别分布均匀且广,而中国对德国的出口则比较集中和单一。

  中德机械及运输设备贸易产业细分比较优势分析

  RCA指数主要用来分析一个国家相关产业的比较优势。陈苗(2012)参考RCA指数的构造方式设计了一国在特定市场上各产业的竞争优势指标——区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RRCA指数),本文亦采用此方法进行中德机械及运输设备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运用该指数对机械及运输设备产业下细分的9项分类进行计算。中德两国在对方市场上的RRCA指数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通过RRCA指数的计算分析,在德国市场上,中国的金属加工机械、办公室机械、电器机械和其他运输设备上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其中其他运输设备产业表现出很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但呈逐年下降趋势;此外,电信和录音设备产业及道路车辆产业在早年具有比较优势,但自2007年以后呈下降趋势,现在已不具备比较优势。总的来说,中国各产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变化波动较大,发展趋势并不稳定。在中国市场上,德国除了办公室机械产业和电信和录音设备产业,其他7项产业均具备显示性比较优势,其中个别工业专用机械产业和金属加工机械产业表现出较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道路车辆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变化十分明显,其值由2000年的0.33上升到2013年的1.56,该项产业逐渐由劣势产业发展成为了比较优势产业。德国各项产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变化趋势相对平缓,一直保持着稳定的态势,没有太大的波动。

  经对比分析,中国的机械运输设备类产业在德国市场上只有4项具备显示性比较优势,德国在中国市场上有7项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其中有3项是双方都在对方市场上具备显示性比较优势,它们分别是金属加工机械、电器机械和其他运输设备。相对中国而言,德国机械运输设备的显示性比较优势产业分布比较广泛,各项产业的发展比较均衡;而中国只是在少数典型产业上占据些许显示性比较优势,且这些产业的优势并不特别明显。由此可以推测这种产业布局发展模式并不利于中国整体贸易出口优势的提升。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分析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业得出,德国对我国的贸易出口产业分布均匀且广,而中国对德国的贸易出口产业相对集中且单一;德国的大部分产业在中国市场上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且个别工业专用机械和金属加工机械的显示性比较优势相当显著,中国的金属加工机械、办公室机械、电器机械和其他运输设备在德国市场上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但优势并不明显;中德进出口贸易在机械及运输设备产业中大部分属于产业间贸易。通过将机械及运输设备产业按SITC分类继续进行划分,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对德国出口的产业种类占比较少,总价值不高。机械及运输设备的9类产业可以细分为50类产品,其中,中国对德国的优势产品为15项,比重仅为30%。这15项产品主要分布在办公室机械设备(办公设备、自动资料处理仪器、办公设备零部件)、电信和录音设备(电视接收器、广播接收器、录音机、电信设备)和电器机械(电力机械设备、家电设备、发射器和阀门、电池存储和照明设备),少部分分布在发电机设备(农用设备)、道路车辆(自行车和摩托车、拖车和半拖挂车)和其他运输设备(船舶设备)。从出口总价值来看,只有办公设备、自动资料处理仪器、电信设备和家电设备四类产业出口总价值顺差在十亿美元之上,其他11类虽然也属于出口优势产业,但出口总价值并不高。

  第二,在当前中国对德国的优势产业中,约三分之二产品的发展趋势无明显增长或下降。从历年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在办公设备、自动资料处理仪器、家电设备和船舶设备等产业上的发展趋势比较稳定,出口总价值额逐年上升。而其它产业的发展趋势并无明显的增长,特别是农用设备、办公设备零部件、广播接收器等产业在近几年逐年下降,且下降幅度比较大。

  第三,中国对德国出口处于劣势产品的种类共35项,占机械及运输设备的70%,其中9项产品不仅逆差额较大,且差额逐年增大;包括内部制动引擎、其他特殊工业设备、电转换和循环设备、载人车辆、车辆零部件和飞机设备等产品,其中载人车辆和车辆零部件的劣势最为突出。

  第四,2009年金融危机后,虽然中国的经济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对外贸易总额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但从数据来看,中国对德国的各类出口产品在数量上有明显的下降,特别是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业,原本具备优势的产品出口顺差额减小,而处于劣势的产品逆差额越来越大。由此可以看出,和德国相比,在面对外部危机时,中国出口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相对较弱。

  (二)建议

  中国虽然是贸易出口大国,但机械及运输设备产业的贸易出口远不如德国;究其原因,一方面有历史发展因素所导致,另一方面也有当前的贸易政策和战略导向所影响。机械及运输设备产业属于制造业,2015年5月8日由李克强总理签批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结合当前制造业发展的新形势,为保持本国进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弥补自身的不足和缺陷,针对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1.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保持优势产业的出口。中国对德国出口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办公室机械设备、电信和录音设备、电器机械三类,对于比较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如办公设备、自动资料处理仪器、家电设备和船舶设备等,应继续保持当前的发展态势,而对目前处于顺差地位但顺差额逐渐减少的产业,如农用设备、办公设备零部件、广播接收器等,应找出其下降的原因,充分发挥中国的产业优势,尝试通过优势产业来弥补劣势产业的不足。

  2.对部分具备优势但处于逆差的产业实行进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战略,是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工业,替代制成品进口,以带动经济增长,实现工业化,减少贸易逆差,改善国际收支状况(郝玉柱等,2008)。从显示性比较优势表可以看出,中国在金属加工机械和其他运输设备上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而实际的出口贸易却处于逆差地位,这表明中国在这两类产业上具备发展潜力,通过短时间内的努力,其逆差趋势可以得到扭转。因此,中国可以在这些逆差额相对不大且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实行进口替代战略,通过限制对其的进口来增强本国在该产业上的生产技术水平,在缩小中德贸易差额的同时提高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关于进口替代战略,具体的做法有:加强金属加工机械、办公室机械设备和电器机械这三类产业的进口限制,提高进口关税;实行优惠的投资政策;实行比较严格的外汇管理政策等。

  3.结合当前新形势,调整贸易政策。随着互联网技术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行为方式。继服饰、数码产品之后,运输设备电子商务将成为下一个开发的市场。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互联网对运输设备的影响与市场发展策略研究报告》探讨了国内传统运输设备企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带来互联网思维融合运输设备产业的新思考。该报告指出可将运输设备行业与电子商务运营模式进行结合,构建“互联网+”运输设备企业商业模式,对机械及运输设备的传统营销模式进行变革。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13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