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经济论文》 青海藏区传统职业从业特征研究> 正文

青海藏区传统职业从业特征研究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02-20 09:45

本文摘要:摘要: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当地居民从事的传统职业息息相关.传统职业的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行业对农业自然资源有着不同的利用方式.在土著地区或少数民族社区,不同类型的传统职业从业者掌握着利用农业自然资

  摘要: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当地居民从事的传统职业息息相关.传统职业的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行业对农业自然资源有着不同的利用方式.在土著地区或少数民族社区,不同类型的传统职业从业者掌握着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的多种技术与丰富的传统知识,并且维持着当地生物多样性和资源可持续利用.藏族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民族,从事着与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相关的职业,不仅从自然界中获取了财富,而且掌握了利用自然资源的技术与方法.本文运用数据收集和关键人物访谈等方法对8个县的传统农牧业、藏族医药业、传统手工业、传统语言教育业4个主要行业的从业特征、从业情况及其变化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且针对面临的危机尝试性提出保护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青海藏区;传统职业;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生物多样性

  生物方向论文投稿刊物:《生物多样性》1993年创刊,为国家一级核心期刊。双月刊,大16开本。一直以来,《生物多样性》(由季刊发展为双月刊)本着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原则,凭着其前瞻性的研究论文和读者至上的服务宗旨,已成为反映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和发展水平的、国内生物学领域公认的高水平学术刊物,受到作者和读者的高度评价。

  在土著和地方社区的居民是牧民、狩猎采集者、林区居民、轮垦者等.他们在各类资源的利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掌握着各自的生产技术和相关的知识经验.例如,毛利人和杜松人的传统农业自然资源管理、Tinggian人和Kalinga人的lapat森林管理系统、Igorots人的lampisa水管理系统、巴丹Ayta人的森林种子撒播实践以及许多土著社区之间共享的轮作农业做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职业也保持着传统的习惯性方式,如哈尼族的梯田灌溉稻作的技术和方式,蒙古族和藏族的传统游牧制度,苗族的传统农耕制度与护林文化,侗族的传统森林管理技术,藏医、蒙医、维吾尔医、苗医等民族医生的传统医疗技术,各民族的手工艺人(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传统技艺.

  不同的传统职业类型与其所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的生物多样性有着紧密的关系.此外,还有包括从事民族语言和传统文化的传播行业的民族语言教师和宗教从业者,这些传统职业通过语言、文字、传统文化等形式传承各类与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息息相关的传统生产技术和民族生态文化.《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0次缔约方大会(2010年)通过的《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的目标18指出:“到2020年,土著和地方社区的同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遗传资源有关的传统知识、创新和做法及其对于生物资源的习惯性利用,根据国家法律和相关国际义务得到了尊重,并在土著和地方社区在各国相关层次上的有效参与下,充分地纳入和反映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执行工作中”.该目标内容涉及的主要指标包括:土著和地方社区传统领地土地使用变化和土地使用权趋势;从事传统职业的趋势;土著语言的语言多样性和使用土著语言的人数趋势[1~2].

  我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以及《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开展《生物多样性公约》相关传统知识决议内容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对于我国履行公约义务、树立大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藏族作为青藏高原的主要少数民族群体,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下,从事着不同的职业,不仅从自然界中获取了财富,而且掌握了利用自然资源的技术与方法,对当地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青海藏区传统职业的调查分析可知,藏族的传统职业主要包括传统农牧业、传统医药业、传统手工业、传统语言教育业、宗教业等.本文运用数据收集和关键人物访谈等方法对8个县的传统农牧业、藏族医药业、传统手工业、传统语言教育业4个行业的从业特征、从业情况及其变化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探讨.

  1主要传统职业特征

  1.1传统农牧业从业特征

  世代居住于青藏高原的农牧民,以草地、耕地、林地等土地资源作为主要生产资料,经历了千百年的自然选择,逐渐形成了藏族传统农业生产文化(即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它主要包括:藏族利用农业生物及遗传资源的知识,传统生产技术与传统生产方式(种植业生产技术、畜牧业养殖方式、林业资源利用方式以及副业采集方式等方面),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文化与地方知识以及传统生物地理标志产品相关知识等[3].这些民族文化和传统知识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农牧民不仅从农业自然资源中获取生产生活所需,而且利用传统生产知识与技术经验管理着和经营着其生存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和农业自然资源,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因此,农牧民既是农业自然资源的使用者,也是生态知识的管理者.

  1.2藏族医药业从业特征

  民族医学是一种既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又在民族内部世代相传的重要的知识体系.民族医学既是医学实践的总结,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4].藏族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知识经验,逐渐形成并建立了原始的医疗体系,公元八世纪藏医药学历史名著《四部医典》问世[5],其内容涵盖了藏医原理、藏医诊断、藏药配方等,标志着独立的医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形成.藏医是掌握和运用藏医药学知识体系的技术人员,也是该知识体系的传承人.藏医在诊治、药物应用等方面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质等.在药用植物学方面,对青藏高原上绝大部分植物和动物的种类和药理作用等都有详细的观察和记载.《药效汇总·药名之海》中对830余种药用动植物的药效做了非常详实的记载,并且对木药、草药、动物药等的种类及分类、疗效等作了详细的解释,代表了传统藏医辨识药材的精深造诣.

  成书于18世纪的《晶珠本草》中记载了2294种藏药材,此外,藏医在运用药材时还关注到了当地的气候条件、生活习惯等影响因素.敦煌出土的藏医文献资料中记载的药物中运用了大量的动物药,例如麝香、牛黄、岩羊角以及母牦牛酥油等动物药[6].由此可知,藏医不仅是藏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经营者.

  1.3传统手工艺业从业特征

  民族传统手工艺代表了人类千百年来应对变化莫测的自然界的求生态度和生存技能.传统手工艺物品以其感性展现了历史演变过程,是农业文明景观和文化的物化体现.手工技艺之所以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传承和发展,原因在于手工技艺是人类传统生计方式和传统习惯的象征.传统手工物品需要手工艺人亲自动手制作,使得消费欲望受到限制,也使得农业自然资源消耗并不过度,由此构成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7].

  藏族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与该民族的生产、生活、信仰紧密相关,同时也象征了藏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8].据《青史》和《藏史纲要》记载:公元前1800年藏族就掌握了农具、弓箭、抛石器、刀和斧等生产工具以及陶器、石器毡毯和皮袍等生活用具的制作技术.公元十七世纪以后,青藏高原手工艺人才涌现,据历史材料记载:1690年布达拉宫扩建时聘请了画师257人,木工160人,石匠380人,雕刻工艺师258人,泥塑、金银加工、宝石铸造、皮类编织、裁缝等的各类工艺师270人[9].这些传统职业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手工艺品,既承载着不同时期藏族的农牧生产方式与技术,也记录了藏族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智慧经验.

  1.4传统语言教育从业特征

  各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包括价值观念、风俗传统、行为规则等)通过民族的语言而世代积累和延承发展.少数民族语言不仅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关键载体和重要组成,而且是保护传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必要条件.藏族历史久远,已有一千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藏语文教学是传承藏文化的必然需求[10],同时也是挖掘民族传统知识和宝贵经验的重要工具.藏族传统文化和语言文字的传承依靠教师、学生从识字等入门知识开始,再通过学习文法和文学等获得掌握文字记载的本民族文化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藏族传统文化传承和藏族历史研究中扮演着代际传递的角色.因此,民族语言教育从业者是民族语言和传统知识传承发展的重要职业,也是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传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

  2主要传统职业从业变化分析

  2.1传统农牧业从业变化及原因

  根据统计分析可知,近23年来,青海藏区除了玛沁县和海晏县,其他县从事农牧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普遍增加,其中贵德县2000年农牧业人口占比显著增加,其他各县的从事农牧业人口占比较为稳定,增幅在2.62%~4.94%.青海藏区以农牧业生产为主,随着人口增长,农业生产需求增加,因此大部分地区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数增加.由于贵德县是农牧结合区、藏族人口比例小,海拔低,气候条件较好,受到外来人口经济文化的影响较大,因此,贵德县从事农牧业人口占比变化较大.近年来共和县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劳动力增加,也是该县农牧业从业人口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

  虽然从事农牧业的劳动人口占比增加,但还需要具体分析实有劳动力的实际情况.近年来,随着农牧区集约化经营、农牧业合作组织成立、新农村建设等措施的推行,大量的土地以土地流转为主要方式加速集中,以致农牧民因土地流转而“失去”土地[11],最终导致了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失业人员数量增加,因此从事农牧业的劳动总人数中实有劳动力人数普遍呈减少趋势.

  2.2藏族医药业从业变化及原因

  近23年来,青海藏区藏医从业者普遍增加,藏医人数占各县医生总人数比例(藏医人数占比)也呈增加趋势.各时段各县区藏医从业人员数量变化情况如下:1990年至2000年,玛沁县的藏医数量增加22名,藏医占比增加5.34%.2000年至2013年,尖扎县、同仁县、贵德县、玛沁县4个县的藏医数量分别增加36名、28名、32名、7名,藏医占比分别增加9.73%、17.70%、11.02%、27.05%.与1990年相比,2013年尖扎县、同仁县、贵德县、海晏县、玛沁县5个县的藏医数量分别增加37名、31名、51名、3名、29名,藏医占比分别增加10.70%、14.63%、12.89%、2.78%.20世纪80年代以前,青海藏区藏医主要由当地寺院学医者和少量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因此,2000年以前当地各县藏医数量基本维持在原有水平,2000年以后,随着民族医药发展和公众的认可,藏医数量快速增加,其原因有以下几点:藏药的取材来自纯天然,具有无污染、无副作用的特点,而且藏药的疗效奇特,吸引着大批域内外的患者前来就医,其知名度和认可度越来越高,社会需求大增;藏医作为民族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相继建立多所藏医学院和藏医院,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力量;藏医学本身积极利用了传统资源,通过深入挖掘潜力,借鉴和吸收现代西方医学的理论成果和技术手段,藏医药已经成为藏区的一大特色产业甚至支柱产业,其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日益彰显.

  2.3传统手工艺行业从业变化及原因

  从青海藏区4个县的传统手工艺行业从业情况调查可知,近30年来青海藏区传统手工艺行业从业人员总数明显增加,如共和县和同仁县的藏绣和唐卡等从业人数明显增加,海晏县和刚察县从事缝纫类的从业人员人数明显增加.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发展、文化品位的提高以及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兴起,藏族传统手工艺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文化资源优势日益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价值.此外,传统手工艺属于第三产业,吸纳就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地方政府和社区基于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保护民族文化和解决当地少数民族的就业问题的现实需要,从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大力扶持藏族传统手工艺,藏区传统手工艺借此东风,跟紧时代脚步,瞄准市场需求,不断自我创新,从以往的家庭作坊形式转型为企业或公司形式,促进了藏绣、唐卡、雕刻等传统手工业行业的发展,成为藏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但青海藏区传统手艺种类繁多,偏远地区的传统手工艺行业未被公众关注和认知,其传统手工艺行业面临生存危机.

  2.4民族语言教育业从业变化及原因

  由于各县区双语教育情况不同,藏区各县区藏语教师分布不均衡.近23年来青海藏区海晏县、共和县、贵德县、尖扎县、班玛县、玛沁县5县藏语教师人数明显增加.根据藏语教师人数占当地教师总人数的比例可知,海晏县、刚察县、尖扎县、班玛4县的藏语教师人数占比明显减少,分别减少1.93%、35.58%、18.18%、15.54%、23.96%.

  3结论与建议

  传统职业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职业从业者在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是农业自然资源使用者,也是资源管理者,同时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人.青海藏区的主要传统职业有农牧业从业者、藏医、藏语教师、传统手工艺人等,这些传统职业从业者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同时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利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近23年来各产业传统职业的从业特征发生了如下变化:(1)农牧业人口占比增加,但实有劳动力明显减少;(2)藏医数量呈增加趋势,藏医人数占各县医生总人数比例也呈增加趋势;(3)藏语教师数量增加,但海晏县、刚察县、尖扎县、班玛、同仁县5县的藏语教师占全县教师总数比例明显减少;(4)藏族传统手工艺从业人员总数增加,但各行业发展趋势不同.从对传统职业从业实况的分析结果来看,青海藏区四种传统职业的发展势态不一,其中藏医从业者占比明显增加,传统农牧业从业者、藏语教师、部分传统手工艺从业者均呈现占比减少的趋势,青海藏区传统职业发展总体式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存在群体差异.建国70年来,国家为藏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提供了优良的政策环境,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的保护与传承意识[12].

  例如藏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加强,藏族传统医药地位不断提升,藏区文化产业发展势态良好,藏族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然而,在民族文化传承态度方面是存在群体差异的.政府相关部门和藏学专家学者重视藏族文化保护与弘扬,少数民族群众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但在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欠缺主动性和积极性,“文化自觉”意识单薄,以致愿意从事传统职业的青年人越来越少.(2)藏族传统文化严重流失.少数民族文化中流失较快的是器物文化(比如生活习俗、服饰、建筑等)和民族语言.随着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语言的改变,传统职业的从业者自然减少.(3)生产经营粗放,规模小[13].尤其是传统手工艺业和传统农牧业自身存在生产周期长,产业化水平低,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经营方式粗放,传统行业经济效益低等诸多难点导致从业者流失日趋严重.(4)缺乏少数民族地区传统职业持续从业的多元化保障机制.例如,传统农牧业从业者和传统手工艺从业者等传统行业的经济收入受到市场需求、劳动力转移和从业周期较长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波动较大,在缺乏基本生存保障条件下,继承人势必流失.

  为应对以上问题和危机,应尽快建立藏区传统职业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措施:(1)为了保护民族地区传统职业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增强农民从事传统职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经验的传承人有必要积极引导年轻人继承那些能够促进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传统行业技能和智慧[14],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对传统职业的经济、文化、生态、社会价值的认同感,鼓励年轻人继承传统职业.(2)要保护藏族传统文化.首先要保护藏民族语言,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事业.只有以此为前提,传统职业才能继承发展.其次要保护和培养传统职业传承人,对传统职业类别、传统技术、传承人等信息建档,留存民族文化资料.再次要研究和创新民族文化传承方式.以师徒技艺传承为传统职业的主要传承方式,同时通过民族艺术表演民族饮食文化节等途径创新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承方式[15].(3)传统职业的发展必须走产业化生产的道路.建立园区,传承创新,整合产业链,增强产业的集聚效应.推动各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扩大规模,提高生产技能,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4)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少数民族传统职业从业人员的多元化保障机制,包括培训传统技能、分配就业、保障收入等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食用森林猎物和可持续野生生物管理[R].蒙特利尔:生物多样性公约(CBD),2014.

  [2]徐海根,丁晖,吴军.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解读及其评估指标探讨[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2,28(1):1-9.

  [3]薛达元,郭泺.论传统知识的概念与保护[J].生物多样性,2009,17(2):135-142.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1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