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经济论文》 大数据: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正文

大数据: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04-14 16:28

本文摘要:【提要】当前,全球大数据正进入加速发展时期,技术产业与应用创新不断迈向新高度。大数据通过数字化丰富要素供给,通过网络化扩大组织边界,通过智能化提升产出效能,不仅是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领域,更是新时代加快实体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

  【提要】当前,全球大数据正进入加速发展时期,技术产业与应用创新不断迈向新高度‍‌‍‍‌‍‌‍‍‍‌‍‍‌‍‍‍‌‍‍‌‍‍‍‌‍‍‍‍‌‍‌‍‌‍‌‍‍‌‍‍‍‍‍‍‍‍‍‌‍‍‌‍‍‌‍‌‍‌‍。大数据通过数字化丰富要素供给,通过网络化扩大组织边界,通过智能化提升产出效能,不仅是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领域,更是新时代加快实体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战略依托‍‌‍‍‌‍‌‍‍‍‌‍‍‌‍‍‍‌‍‍‌‍‍‍‌‍‍‍‍‌‍‌‍‌‍‌‍‍‌‍‍‍‍‍‍‍‍‍‌‍‍‌‍‍‌‍‌‍‌‍。本文聚焦近期大数据各领域的进展和趋势,梳理主要问题并进行展望‍‌‍‍‌‍‌‍‍‍‌‍‍‌‍‍‍‌‍‍‌‍‍‍‌‍‍‍‍‌‍‌‍‌‍‌‍‍‌‍‍‍‍‍‍‍‍‍‌‍‍‌‍‍‌‍‌‍‌‍。在技术方面,重点探讨了近两年最新的大数据技术及其融合发展趋势;在产业方面,重点讨论了中国大数据产品的发展情况;在数据资产管理方面,介绍了行业数据资产管理、数据资产管理工具的最新发展情况,并着重探讨了数据资产化的关键问题;在安全方面,从多种角度分析了大数据面临的安全问题和技术工具。

  【关键词】大数据;数据分析;云计算

大数据论文

  一、国际大数据发展概述

  近年,全球大数据的发展仍处于活跃阶段。根据国际权威机构Statista的统计和预测,全球数据量在2019年有望达到41ZB。2019年以来,全球大数据技术、产业、应用等多方面的发展呈现了新的趋势,也正在进入新的阶段。本章将对国外大数据战略、技术、产业等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简要叙述。

  (一)大数据战略持续拓展

  相较于几年前,2019年国外大数据发展在政策方面略显平淡,只有美国的《联邦数据战略第一年度行动计划(FederalDataStrategyYear-1ActionPlan)》草案比较受到关注。2019年6月5日,美国发布了《联邦数据战略第一年度行动计划》草案,这个草案包含了每个机构开展工作的具体可交付成果,以及由多个机构共同协作推动的政府行动,旨在编纂联邦机构如何利用计划、统计和任务支持数据作为战略资产来发展经济、提高联邦政府的效率、促进监督和提高透明度。

  相对于三年前颁布的《联邦大数据研发战略计划》,美国对于数据的重视程度继续提升,并出现了聚焦点从“技术”到“资产”的转变,其中更是着重提到了金融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的标准统一问题。此外,配套文件中“共享行动:政府范围内的数据服务”成为亮点,针对数据跨机构协同与共享,从执行机构到时间节点都进行了战略部署。

  早些时候,欧洲议会通过了一项决议,敦促欧盟及其成员国创造一个“繁荣的数据驱动经济”。该决议预计,到2020年,欧盟GDP将因更好的数据使用而增加1.9%。但遗憾的是,据统计目前只有1.7%的公司充分利用了先进的数字技术。

  拓宽和深入大数据技术应用是各国数据战略的共识之处。据了解,美国2020年人口普查有望采用差分隐私等大数据隐私保护技术来提高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英国政府统计部门正在探索利用交通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跟踪英国经济走势,提供预警服务,帮助政府进行精准决策。

  (二)大数据底层技术逐步成熟

  近年来,大数据底层技术发展呈现出逐步成熟的态势。在大数据发展的初期,技术方案主要聚焦于解决数据“大”的问题,ApacheHadoop定义了最基础的分布式批处理架构,打破了传统数据库一体化的模式,将计算与存储分离,聚焦于解决海量数据的低成本存储与规模化处理。Hadoop凭借其友好的技术生态和扩展性优势,一度对传统大规模并行处理(MassivelyParallelProcessor,MPP)数据库的市场造成影响。但当前MPP在扩展性方面不断突破(2019年中国信通院大数据产品能力评测中,MPP大规模测试集群规模已突破512节点),使得MPP在海量数据处理领域又重新获得了一席之位。

  MapReduce暴露的处理效率问题以及Hadoop体系庞大复杂的运维操作,推动计算框架不断进行着升级演进。随后出现的ApacheSpark已逐步成为计算框架的事实标准。在解决了数据“大”的问题后,数据分析时效性的需求愈发突出,ApacheFlink、KafkaStreams、SparkStructuredStreaming等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产品为分布式流处理的基础框架打下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大数据技术产品不断分层细化,在开源社区形成了丰富的技术栈,覆盖存储、计算、分析、集成、管理、运维等各个方面。据统计,目前大数据相关开源项目已达上百个。

  (三)大数据产业规模平稳增长

  国际机构Statista在2019年8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到2020年,全球大数据市场的收入规模预计将达到560亿美元,较2018年的预期水平增长约33.33%,较2016年的市场收入规模翻一倍。随着市场整体的日渐成熟和新兴技术的不断融合发展,未来大数据市场将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增速维持在14%左右。在2018-2020年的预测期内,大数据市场整体的收入规模将保持每年约70亿美元的增长,复合年均增长率约为15.33%。

  从细分市场来看,大数据硬件、软件和服务的市场规模均保持较稳定的增长,预计到2020年,三大细分市场的收入规模将分别达到150亿美元(硬件)、200亿美元(软件)、210亿美元(服务)。具体来看,2016-2017年,软件市场规模增速达到了37.5%,在数值上超过了传统的硬件市场。随着机器学习、高级分析算法等技术的成熟与融合,更多的数据应用和场景正在落地,大数据软件市场将继续高速增长。预计在2018-2020年间,每年约有30亿美元的增长规模,复合年均增长率约为19.52%。大数据相关服务的规模始终最高,预计在2018-2020年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约为14.56%。相比之下,硬件市场增速最低,但仍能保持约11.8%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从整体占比来看,软件规模占比将逐渐增加,服务相关收益将保持平稳发展的趋势,软件与服务之间的差距将不断缩小,而硬件规模在整体的占比则逐渐减小。

  (四)大数据企业加速整合

  近两年来,国际具有影响力的大数据公司也遭遇了一些变化。2018年10月,美国大数据技术巨头Cloudera和Hortonworks宣布合并。在Hadoop领域,两家公司的合并意味着“强强联手”,而在更加广义的大数据领域,则更像是“抱团取暖”。但毫无疑问,这至少可以帮助两家企业结束近十年的竞争,并且依靠垄断地位早日摆脱长期亏损的窘况。而从第三方的角度来看,这无疑会影响整个Hadoop的生态。开源大数据目前已经成为互联网企业的基础设施,两家公司合并意味着Hadoop的标准将更加统一,长期来看新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将大幅提升,并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新技术的投入。从体量和级别上来看,新公司将基本代表Hadoop社区,其他同类型企业将很难与之竞争。

  2019年8月,惠普(HPE)收购大数据技术公司MapR的业务资产,包括MapR的技术、知识产权以及多个领域的业务资源等。MapR创立于2009年,属于Hadoop全球软件发行版供应商之一。专家普遍认为,企业组织越来越多以云服务形式使用数据计算和分析产品是使得MapR需求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用户需求正从采购以Hadoop为代表的平台型产品,转向结合云化、智能计算后的服务型产品。这也意味着,全球企业级IT厂商的战争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即满足用户从平台产品到云化服务,再到智能解决方案的整体需求。

  (五)数据合规要求日益严格

  近两年来,各国在数据合规性方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数据合规的进程仍任重道远‍‌‍‍‌‍‌‍‍‍‌‍‍‌‍‍‍‌‍‍‌‍‍‍‌‍‍‍‍‌‍‌‍‌‍‌‍‍‌‍‍‍‍‍‍‍‍‍‌‍‍‌‍‍‌‍‌‍‌‍。2019年5月25日,旨在保护欧盟公民的个人数据、对企业的数据处理提出了严格要求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实施满一周年,数据保护相关的案例与公开事件数量攀升,同时也引起了诸多争议。

  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GDPR实施满一年后,未经用户同意而设置的新闻网站上的Cookies数量下降了22%。欧盟EDPB的报告显示,GDPR实施一年以来,欧盟当局收到了约145000份数据安全相关的投诉和问题举报;共判处5500万欧元行政罚款。苹果、微软、Twitter、WhatsApp、Instagram等企业也都遭到调查或处罚。

  GDPR正式实施之后,带来了全球隐私保护立法的热潮,并成功提升了社会各领域对于数据保护的重视。例如,2020年1月起,美国加州消费者隐私法案(CCPA)也将正式生效。与GDPR类似,CCPA将对所有和美国加州居民有业务的数据商业行为进行监管。CCPA在适用监管的标准上比GDPR更宽松,但是一旦满足被监管的标准,违法企业受到的惩罚更大。

  2019年8月份,IAPP(世界上信息隐私方面的专业协会)OneTrust(第三方风险技术平台)对部分美国企业进行了CCPA准备度调查,结果显示,7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企业应该遵守CCPA,但只有大约2%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企业已经完全做好了应对CCPA的准备。除加州CCPA外,更多的法案正在美国纽约州等多个州陆续生效。

  二、融合成为大数据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

  当前,大数据体系的底层技术框架已基本成熟。大数据技术正逐步成为支撑型的基础设施,其发展方向也开始向提升效率转变,逐步向个性化的上层应用聚焦,技术的融合趋势愈发明显。本章将针对当前大数据技术的几大融合趋势进行探讨。

  (一)算力融合:多样性算力提升整体效率

  随着大数据应用的逐步深入,场景愈发丰富,数据平台开始承载人工智能、物联网、视频转码、复杂分析、高性能计算等多样性的任务负载。同时,数据复杂度不断提升,以高维矩阵运算为代表的新型计算范式具有粒度更细、并行更强、高内存占用、高带宽需求、低延迟高实时性等特点,以CPU为底层硬件的传统大数据技术无法有效满足新业务需求,出现性能瓶颈。

  当前,以CPU为调度核心,协同GPU、FPGA、ASIC及各类用于AI加速“xPU”的异构算力平台成为行业热点解决方案,以GPU为代表的计算加速单元能够极大提升新业务计算效率。不同硬件体系融合存在开发工具相互独立、编程语言及接口体系不同、软硬件协同缺失等工程问题。为此,产业界试图从统一软件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的层面来实现对不同硬件底层的兼容,例如Intel公司正在设计支持跨多架构(包括CPU、GPU、FPGA和其他加速器)开发的编程模型oneAPI,它提供一套统一的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集,来实现对多样性算力的调用,从根本上简化开发模式,针对异构计算形成一套全新的开放标准。

  (二)流批融合:平衡计算性价比的最优解

  流处理能够有效处理即时变化的信息,从而反映出信息热点的实时动态变化。而离线批处理则更能够体现历史数据的累加反馈。考虑到对于实时计算需求和计算资源之间的平衡,业界很早就有了lambda架构的理论来支撑批处理和流处理共同存在的计算场景。随着技术架构的演进,流批融合计算正在成为趋势,并不断在向更实时更高效的计算推进,以支撑更丰富的大数据处理需求。

  流计算的产生来源于对数据加工时效性的严苛要求。数据的价值随时间流逝而降低时,我们就必须在数据产生后尽可能快的对其进行处理,比如实时监控、风控预警等。早期流计算开源框架的典型工具是Storm,虽然它是逐条处理的典型流计算模式,但并不能满足“有且仅有一次(Exactly-once)”的处理机制。

  之后的Heron在Storm上做了很多改进,但相应的社区并不活跃。同期的Spark在流计算方面先后推出了SparkStreaming和StructuredStreaming,以微批处理的思想实现流式计算。而近年来出现的ApacheFlink,则使用了流处理的思想来实现批处理,很好地实现了流批融合的计算,国内包括阿里、腾讯、百度、字节跳动,国外包括Uber、Lyft、Netflix等公司都是Flink的使用者。2017年由伯克利大学AMPLab开源的Ray框架也有相类似的思想,由一套引擎来融合多种计算模式,蚂蚁金服基于此框架正在进行金融级在线机器学习的实践。

  (三)TA融合:混合事务/分析支撑即时决策

  TA融合是指事务(Transaction)与分析(Analysis)的融合机制。在数据驱动精细化运营的今天,海量实时的数据分析需求无法避免。分析和业务是强关联的,但由于这两类数据库在数据模型、行列存储模式和响应效率等方面的区别,通常会造成数据的重复存储。事务系统中的业务数据库只能通过定时任务同步导入分析系统,这就导致了数据时效性不足,无法实时地进行决策分析。

  混合事务/分析处理(HTAP)是Gartner提出的一个架构,它的设计理念是为了打破事务和分析之间的“墙”,实现在单一的数据源上不加区分的处理事务和分析任务。这种融合的架构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避免频繁的数据搬运操作给系统带来的额外负担,减少数据重复存储带来的成本,从而及时高效地对最新业务操作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

  (四)模块融合:一站式数据能力复用平台

  大数据的工具和技术栈已经相对成熟,大公司在实战经验中围绕工具与数据的生产链条、数据的管理和应用等逐渐形成了能力集合,并通过这一概念来统一数据资产的视图和标准,提供通用数据的加工、管理和分析能力。

  数据能力集成的趋势打破了原有企业内的复杂数据结构,使数据和业务更贴近,并能更快地使用数据驱动决策。主要针对性地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提高数据获取的效率;二是打通数据共享的通道;三是提供统一的数据开发能力。这样的“企业级数据能力复用平台”是一个由多种工具和能力组合而成的数据应用引擎、数据价值化的加工厂,来连接下层的数据和上层的数据应用团队,从而形成敏捷的数据驱动精细化运营的模式。阿里巴巴提出的“中台”概念和华为公司提出的“数据基础设施”概念都是模块融合趋势的印证。

  (五)云数融合:云化趋势降低技术使用门槛

  大数据基础设施向云上迁移是一个重要的趋势。各大云厂商均开始提供各类大数据产品以满足用户需求,纷纷构建自己的云上数据产品。早期的云化产品大部分是对已有大数据产品的云化改造,现在,越来越多的大数据产品从设计之初就遵循了云原生的概念进行开发,生于云长于云,更适合云上生态。

  向云化解决方案演进的最大优点是用户不用再操心如何维护底层的硬件和网络,能够更专注于数据和业务逻辑,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大数据技术的学习成本和使用门槛。

  (六)数智融合:数据与智能多方位深度整合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大数据平台的智能化与数据治理的智能化。智能的平台:用智能化的手段来分析数据是释放数据价值高阶之路,但用户往往不希望在两个平台间不断的搬运数据,这促成了大数据平台和机器学习平台深度整合的趋势,大数据平台在支持机器学习算法之外,还将支持更多的AI类应用。

  Databricks为数据科学家提供一站式的分析平台DataScienceWorkspace,Cloudera也推出了相应的分析平台ClouderaDataScienceWorkbench。2019年底,阿里巴巴基于Flink开源了机器学习算法平台Alink,并已在阿里巴巴搜索、推荐、广告等核心实时在线业务中有广泛实践。

  智能的数据治理:数据治理的输出是人工智能的输入,即经过治理后的大数据。AI数据治理,是通过智能化的数据治理使数据变得智能:通过智能元数据感知和敏感数据自动识别,对数据自动分级分类,形成全局统一的数据视图‍‌‍‍‌‍‌‍‍‍‌‍‍‌‍‍‍‌‍‍‌‍‍‍‌‍‍‍‍‌‍‌‍‌‍‌‍‍‌‍‍‍‍‍‍‍‍‍‌‍‍‌‍‍‌‍‌‍‌‍。通过智能化的数据清洗和关联分析,把关数据质量,建立数据血缘关系。数据能够自动具备类型、级别、血缘等标签,在降低数据治理复杂性和成本的同时,得到智能的数据。

  三、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中国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融合应用不断深化,数字经济量质提升,对经济社会的创新驱动、融合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本章将从政策环境、主管机构、产品生态、行业应用等方面对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态势进行简要分析。

  (一)大数据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日益完善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撑。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大数据的发展。自2014年以来,中国国家大数据战略的谋篇布局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

  1.预热阶段:2014年3月,“大数据”一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中国大数据发展的政策环境搭建开始预热。从这一年起,“大数据”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中央政府开始提供积极的支持政策与适度宽松的发展环境,为大数据发展创造机遇。

  2.起步阶段:2015年8月31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发〔2015〕50号),成为中国发展大数据的首部战略性指导文件,对包括大数据产业在内的大数据整体发展作出了部署,体现出国家层面对大数据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

  3.落地阶段:《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公布标志着国家大数据战略的正式提出,彰显了中央对于大数据战略的重视。2016年12月,工信部发布《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大数据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4.深化阶段:随着国内大数据迎来全面良好的发展态势,国家大数据战略也开始走向深化阶段。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大数据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12月,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了集体学习。2019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第六次提到“大数据”,并且有多项任务与大数据密切相关。

  自2015年国务院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系统性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以来,各地陆续出台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规划、行动计划和指导意见等文件。截至目前,除港澳台外全国31个省级单位均已发布了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可以说,中国各地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设计已经基本完成,陆续进入了落实阶段。

  梳理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典型大数据产业政策可以看出,大部分省(区、市)的大数据政策集中发布于2016年至2017年。而在近两年发布的政策中,更多的地方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整体作为考量,并加入了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内容,进一步地拓展了大数据的外延。同时,各地在颁布大数据政策时,除注重大数据产业的推进外,也在更多地关注产业数字化和政务服务等方面,这也体现出了大数据与行业应用结合及政务数据共享开放近年来取得的进展。

  (二)各地大数据主管机构陆续成立

  近年来,部分省市陆续成立了大数据局等相关机构,对包括大数据产业在内的大数据发展进行统一管理。以省级大数据主管机构为例,从2014年广东省设立第一个省级大数据局开始,截至2019年5月,共有14个省级地方成立了专门的大数据主管机构。

  除此之外,上海、天津、江西等省市组建了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天津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江西省信息中心(江西省大数据中心),承担了一部分大数据主管机构的职能。部分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也相应组建了专门的大数据管理机构。根据黄璜等人的统计,截至2018年10月已有79个副省级和地级城市组建了专门的大数据管理机构。

  (三)大数据技术产品水平持续提升

  从产品角度来看,目前大数据技术产品主要包括大数据基础类技术产品(承担数据存储和基本处理功能,包括分布式批处理平台、分布式流处理平台、分布式数据库、数据集成工具等)、分析类技术产品(承担对于数据的分析挖掘功能,包括数据挖掘工具、bi工具、可视化工具等)、管理类技术产品(承担数据在集成、加工、流转过程中的管理功能,包括数据管理平台、数据流通平台等)等。中国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中国大数据基础类技术产品市场成熟度相对较高。一是供应商越来越多,从最早只有几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发展到目前的近60家公司可以提供相应产品,覆盖了互联网、金融、电信、电力、铁路、石化、军工等不同行业;二是产品功能日益完善,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测试,分布式批处理平台、分布式流处理平台类的参评产品功能项通过率均在95%以上;三是大规模部署能力有很大突破,例如阿里云MaxCompute通过了10000节点批处理平台基础能力测试,华为GuassDB通过了512台物理节点的分析型数据库基础能力测试;四是自主研发意识不断提高,目前有很多基础类产品源自对于开源产品进行的二次开发,特别是分布式批处理平台、流处理平台等产品九成以上基于已有开源产品开发。

  中国大数据分析类技术产品发展迅速,个性化与实用性趋势明显。一是满足跨行业需求的通用数据分析工具类产品逐渐应运而生,如百度的机器学习平台Jarvis、阿里云的机器学习平台PAI等;二是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相应发展,数据挖掘平台从以往只支持传统机器学习算法转变为额外支持深度学习算法以及GPU计算加速能力;三是数据分析类产品易用性进一步提升,大部分产品都拥有直观的可视化界面以及简洁便利的交互操作方式。

  中国大数据管理类技术产品还处于市场形成的初期。目前,国内常见的大数据管理类软件有20多款。数据管理类产品虽然涉及的内容庞杂,但技术实现难度相对较低,一些开源软件如Kettle、Sqoop和Nifi等,为数据集成工具提供了开发基础。中国信通院测试结果显示,参照囊括功能全集的大数据管理软件评测标准,所有参评产品符合程度均在90%以下。随着数据资产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数据管理类软件的地位也将越来越重要,未来将机器学习、区块链等新技术与数据管理需求结合,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大数据行业应用不断深化

  前几年,大数据的应用还主要在互联网、营销、广告领域。这几年,无论是从新增企业数量、融资规模还是应用热度来说,与大数据结合紧密的行业逐步向工业、政务、电信、交通、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广泛渗透,应用逐渐向生产、物流、供应链等核心业务延伸,涌现了一批大数据典型应用,企业应用大数据的能力逐渐增强。电力、铁路、石化等实体经济领域龙头企业不断完善自身大数据平台建设,持续加强数据治理,构建起以数据为核心驱动力的创新能力,行业应用“脱虚向实”趋势明显,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加深。

  电信行业方面,电信运营商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数据来源涉及移动通话和固定电话、无线上网、有线宽带接入等所有业务,也涵盖线上线下渠道在内的渠道经营相关信息,所服务的客户涉及个人客户、家庭客户和政企客户。三大运营商2019年以来在大数据应用方面都走向了更加专业化的阶段。电信行业在发展大数据上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数据规模大、数据应用价值持续凸显、数据安全性普遍较高。2019年,三大运营商都已经完成了全集团大数据平台的建设,设立了专业的大数据运营部门或公司,开始了数据价值释放的新举措。通过对外提供领先的网络服务能力,深厚的数据平台架构和数据融合应用能力,高效可靠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和云服务能力,打造数字生态体系,加速非电信业务的变现能力。

  金融行业方面,随着金融监管日趋严格,通过金融大数据规范行业秩序并降低金融风险逐渐成为金融大数据的主流应用场景。同时,各大金融机构由于信息化建设基础好、数据治理起步早,使得金融业成为数据治理发展较为成熟的行业。

  互联网营销方面,随着社交网络用户数量不断扩张,利用社交大数据来做产品口碑分析、用户意见收集分析、品牌营销、市场推广等“数字营销”应用,将是未来大数据应用的重点‍‌‍‍‌‍‌‍‍‍‌‍‍‌‍‍‍‌‍‍‌‍‍‍‌‍‍‍‍‌‍‌‍‌‍‌‍‍‌‍‍‍‍‍‍‍‍‍‌‍‍‌‍‍‌‍‌‍‌‍。电商数据直接反映用户的消费习惯,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流量见顶,以及广告主营销预算的下降,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帮助企业更高效地触达目标用户成为行业最热衷的话题。“线下大数据”“新零售”的概念日渐火热,但其对于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容易存在漏洞,也使得合规性成为这一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工业方面,工业大数据是指在工业领域里,在生产链过程包括研发、设计、生产、销售、运输、售后等各个环节中产生的数据总和。随着工业大数据成熟度的提升,工业大数据的价值挖掘也逐渐深入。目前,各个工业企业已经开始面向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资产管理,逐步提升工业大数据成熟度,深入工业大数据价值挖掘。

  能源行业方面,2019年5月,国家电网大数据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旨在打通数据壁垒、激活数据价值、发展数字经济,实现数据资产的统一运营,推进数据资源的高效使用。这是传统能源行业拥抱大数据应用的一次机制创新。

  医疗健康方面,医疗大数据成为2019年大数据应用的热点方向。2018年7月颁布的《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安全和服务管理办法》为健康行业大数据服务指导了方向。电子病历、个性化诊疗、医疗知识图谱、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药品器械研发等成为行业热点。

  除以上行业之外,教育、文化、旅游等各行各业的大数据应用也都在快速发展。中国大数据的行业应用更加广泛,正加速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

  四、数据资产化步伐稳步推进

  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中央首次公开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这是中央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出数据可作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反映了随着经济活动数字化转型加快,数据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乘数作用凸显,成为最具时代特征新生产要素的重要变化。

  (一)数据:从资源到资产

  “数据资产”这一概念是由信息资源和数据资源的概念逐渐演变而来的。信息资源是在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科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信息被视为与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务资源和自然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高效、经济地管理组织中的信息资源是非常必要的。数据资源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政府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而产生,是有含义的数据集结到一定规模后形成的资源。数据资产在21世纪初大数据技术的兴起背景下产生,并随着数据管理、数据应用和数字经济的发展而普及。

  中国信通院在2017年将“数据资产”定义为“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以一定方式记录的数据资源”。这一概念强调了数据具备的“预期给会计主体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特征。

  (二)数据资产管理理论体系仍在发展

  数据管理的概念是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数据随机存储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使用而诞生的,主要指在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可以被方便地存储和访问。经过40年的发展,数据管理的理论体系主要形成了国际数据管理协会(DAMA)、IBM和数据管控机构(DGI)所提出的三个流派。然而,以上三种理论体系都是大数据时代之前的产物,其视角还是将数据作为信息来管理,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监管要求和企业考核的目的,并没有从数据价值释放的维度来考虑。

  在数据资产化背景下,数据资产管理是在数据管理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视作数据管理的“升级版”。主要区别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管理视角不同,数据管理主要关注的是如何解决问题数据带来的损失,而数据资产管理则关注如何利用数据资产为企业带来价值,需要基于数据资产的成本、收益来开展数据价值管理。

  二是管理职能不同,传统数据管理的管理职能包含数据标准管理、数据质量管理、元数据管理、主数据管理、数据模型管理、数据安全管理等,而数据资产管理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大数据平台建设情况,增加了数据价值管理和数据共享管理等职能。三是组织架构不同,在“数据资源管理转向数据资产管理”的理念影响下,相应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也有所变化,需要有更专业的管理队伍和更细致的管理制度来确保数据资产管理的流程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各行业积极实践数据资产管理

  各行业实践数据资产管理普遍经历3-4个阶段。最初,行业数据资产管理主要是为了解决报表和经营分析的准确性,并通过建立数据仓库实现。随后,行业数据资产管理的目的是治理数据,管理对象由分析域延伸到生产域,并在数据库中开展数据标准管理和数据质量管理。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企业数据逐步汇总到大数据平台,形成了数据采集、计算、加工、分析等配套工具,建立了元数据管理、数据共享、数据安全保护等机制,并开展了数据创新应用。

  而目前,许多行业的数据资产管理已经进入到数据资产运营阶段,数据成为了企业核心的生产要素,不仅满足企业内部各项业务创新,还逐渐成为服务企业外部的数据产品。企业也积极开展如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DCMM)等数据管理能力评估工作,不断提升数据资产管理能力。金融、电信等行业普遍在2000年至2010年间就开始了数据仓库建设(简称数仓建设),并将数据治理范围逐步扩展到生产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2010年后通过引入大数据平台,企业实现了数据的汇聚,并逐渐向数据湖发展,内部的数据应用较为完善,不少企业逐渐在探索数据对外运营和服务。

  (四)数据资产管理工具百花齐放

  数据资产管理工具是数据资产管理工作落地的重要手段。由于大数据技术栈中开源软件的缺失,数据资产管理的技术发展没有可参考的模板,工具开发者多从数据资产管理实践与项目中设计工具架构,各企业数据资产管理需求的差异化使得数据资产管理工具的形态各异。因此,数据资产管理工具市场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数据资产管理工具可以是多个工具的集成,并以模块化的形式集中于数据管理平台。

  元数据管理工具、数据标准管理工具、数据质量管理工具是数据资产管理工具的核心,数据价值工具是数据资产化的有力保障。中国信通院对数据管理平台的测试结果显示,数据管理平台对于元数据管理工具、数据标准管理工具和数据质量管理工具的覆盖率达到了100%,这些工具通过追踪记录数据、标准化数据、稽核数据的关键活动,有效地管理了数据,提升了数据的可用性。

  与此同时,主数据管理工具和数据模型管理工具的覆盖率均低于20%,其中主数据管理多以解决方案的方式提供服务,而数据模型管理多在元数据管理中实现,或以独立工具在设计数据库或数据仓库阶段完成。超过80%的数据价值工具以直接提供数据源的方式进行数据服务,其它的数据服务方式包括数据源组合、数据可视化和数据算法模型等。超过95%的数据价值工具动态展示数据的分布应用和存储计算情况,但仅有不到10%的工具量化数据价值,并提供数据增值方案。

  未来,数据资产管理工具将向智能化和敏捷化发展,并以自助服务分析的方式深化数据价值。Gartner在2019年关于分析与商务智能软件市场的调研报告中显示,该市场在2018年增长了11.7%,而基于自助服务分析的现代商务智能和数据科学平台分别增长了23.3%和19%。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和数据应用场景的丰富,数据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问题数据也隐藏于数据湖中难以被发觉。智能化的探索梳理结构化数据间、非结构化数据间的关系将节省巨大的人力,快速发现并处理问题数据也将极大的提升数据的可用性‍‌‍‍‌‍‌‍‍‍‌‍‍‌‍‍‍‌‍‍‌‍‍‍‌‍‍‍‍‌‍‌‍‌‍‌‍‍‌‍‍‍‍‍‍‍‍‍‌‍‍‌‍‍‌‍‌‍‌‍。在数据交易市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通过扩展数据使用者的范围,提升数据使用者挖掘数据价值的能力,将最大限度地开发和释放数据价值。

  (五)数据资产化面临诸多挑战

  目前,困扰数据资产化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数据确权困难、数据估值困难和数据交易市场尚未成熟。

  1.数据确权困难。

  明确数据权属是数据资产化的前提,但目前在数据权利主体以及权力分配上存在诸多争议。数据权不同于传统物权。物权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对物的直接支配,但数据权在数据的全生命周期中有不同的支配主体,有的数据产生之初由其提供者支配,有的产生之初便被数据收集人支配(如微信聊天内容、电商消费数据、物流数据等);在数据处理阶段被各类数据主体所支配。原始数据只是大数据产业的基础,其价值属性远低于集合数据为代表的增值数据所产生的价值。

  因此,法律专家们倾向于将数据的权属分开,即不探讨整体数据权,而是从管理权、使用权、所有权等维度进行探讨。而由于数据从法律上目前尚没有被赋予资产的属性,所以数据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交易权等权益没有被相关的法律充分认同和明确界定。数据也尚未像商标、专利一样,有明确的权利申请途径、权利保护方式等,对于数据的法定权利,尚未有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

  2.数据估值困难。

  影响数据资产价值的因素主要有质量、应用和风险三个维度。质量是决定数据资产价值的基础,合理评估数据的质量水平,才能对数据的应用价值进行准确预测;应用是数据资产形成价值的方式,数据与应用场景结合才能贡献经济价值;风险则是指法律和道德等方面存在的限制。

  目前,常用的数据资产估值方法主要有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三类。成本法从资产的重置角度出发,重点考虑资产价值与重新获取或建立该资产所需成本之间的相关程度;收益法基于目标资产的预期应用场景,通过未来产生的经济效益的折现来反映数据资产在投入使用后的收益能力,而根据衡量无形资产经济效益的不同方法又可具体分为权利金节省法、多期超额收益法和增量收益法;市场法则是在相同或相似资产的市场可比案例的交易价格的基础上,对差异因素进行调整,以此反映数据资产的市场价值。

  评估数据资产的价值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数据的质量水平、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特定的法律道德限制均对数据资产价值有所影响。虽然目前已有从不同角度出发的数据资产估值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均存在不同的问题,有其适用性的限制。构建成熟的数据资产评价体系,还需要以现有方法为基础框架,进一步探索在特定领域和具体案例中的适配方法。

  3.数据交易市场尚未成熟。

  2014年以来,国内出现了一批数据交易平台,各地方政府也成立了数据交易机构,包括贵阳大数据交易所、长江大数据交易中心、上海数据交易中心等。同时,互联网领军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数据流通机制,提供了行业洞察、营销支持、舆情分析、引擎推荐、API数据市场等数据服务,并针对不同的行业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但是,由于数据权属和数据估值的限制,以及数据交易政策和监管的缺失等因素,目前国内的数据交易市场尽管在数据服务方式上有所丰富,却发展依然面临诸多困难,阻碍了数据资产化的进程。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一是市场缺乏信任机制,技术服务方、数据提供商、数据交易中介等可能会私下缓存并对外共享、交易数据,数据使用企业不按协议要求私自留存、复制甚至转卖数据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国各大数据交易平台并未形成统一的交易流程,甚至有些交易平台没有完整的数据交易规范,使得数据交易存在很大风险。

  二是缺乏良性互动的数据交易生态体系。数据交易中所涉及的采集、传输、汇聚活动日益频繁,相应的,个人隐私、商业机密等一系列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亟需建立包括监管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多要素协同的,覆盖数据生产流通全过程和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数据交易生态体系。

  五、数据安全合规要求不断提升

  2019年以来,大数据安全合规方面不断有事件曝出。2019年9月6日,位于杭州的大数据风控平台杭州魔蝎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被警方控制,高管被带走,相关服务暂时瘫痪。同日,另一家提供大数据风控服务的新颜科技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高管被带走协助调查。以两平台被查为开端,短短一周内,多家征信企业分别有人被警方带走调查,市场纷纷猜测是否与爬虫业务有关。一时间,大数据安全合规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再次成为了行业关注热点。

  (一)数据相关法律监管日趋严格规范

  与全球不断收紧的数据合规政策相类似,中国在数据法律监管方面也日趋严格规范。当前中国大数据方面的立法呈现出以个人信息保护为核心,包含基本法律、司法解释、部门规章、行政法规等综合框架。一些综合性法律中也涉及了个人信息保护条款。

  2019年以来,数据安全方面的立法进程明显加快。中央网信办针对四项关于数据安全的管理办法相继发布征求意见稿,其中,《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已正式公布,并于2019年10月1日开始施行。一系列行政法规的制订,唤起了民众对数据安全的强烈关注。

  但不可否认的是,从法律法规体系方面来看,中国的数据安全法律法规仍不够完善,呈现出缺乏综合性统一法律、缺乏法律细节解释、保护与发展协调不够等问题。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中的“条件比较成熟、任期内拟提请审议的法律草案”包括了《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两部。个人信息和数据保护的综合立法时代即将来临。

  (二)数据安全技术助力大数据合规要求落地

  数据安全的概念来源于传统信息安全的概念。在传统信息安全中数据是内涵,信息系统是载体,数据安全是整个信息安全的关注重点,信息安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安全技术保障数据的秘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从数据生命周期的角度区分,数据安全技术包括作用于数据采集阶段的敏感数据鉴别发现、数据分类分级标签、数据质量监控;作用于数据存储阶段的数据加密、数据备份容灾;作用于数据处理阶段的数据脱敏、安全多方计算、联邦学习;作用于数据删除阶段的数据全副本销毁;作用于整个数据生命周期的用户角色权限管理、数据传输校验与加密、数据活动监控审计等。

  当前中国数据安全法律法规重点关注个人信息的保护,大数据行业整体合规也必然将以此作为核心。而在目前的数据安全技术中有为数不少的技术手段瞄准了敏感数据在处理使用中的防护,例如数据脱敏、安全多方计算、联邦学习等。

  在《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要求,对于个人信息的提供和保存要经过匿名化处理,而数据脱敏技术是实现数据匿名化处理的有效途径。应用静态脱敏技术可以保证数据对外发布不涉及敏感信息,同时在开发、测试环境中保证敏感数据集本身特性不变的情况下能够正常进行挖掘分析;应用动态脱敏技术可以保证在数据服务接口能够实时返回数据请求的同时杜绝敏感数据泄露风险。

  安全多方计算和联邦学习等技术能够确保在协同计算中任何一方实际数据不被其他方获得的情况下完成计算任务并获得正确计算结果。应用这些技术能够在有效保护敏感数据以及个人隐私数据不存在泄露风险的同时完成原本需要执行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任务‍‌‍‍‌‍‌‍‍‍‌‍‍‌‍‍‍‌‍‍‌‍‍‍‌‍‍‍‍‌‍‌‍‌‍‌‍‍‌‍‍‍‍‍‍‍‍‍‌‍‍‌‍‍‌‍‌‍‌‍。

  上述技术是当前最为主流的数据安全保护技术,也是最有利于大数据安全合规落地的数据安全保护技术。其中的各项技术分别具有各自的技术实现方式、应用场景、技术优势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具体的对比如表3。

  上述技术均存在多种技术实现方式,不同实现方式可能达到对于隐私数据的不同程度保护,不同的应用场景对于隐私数据的保护程度和可用性也有不同的需求。作为助力实现大数据安全合规落地的主要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使用者应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隐私保护技术以及合适的实现方式,而繁多的实现方式和产品化的功能点区别导致技术使用者具体进行选择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通过标准对相应隐私保护技术进行规范化,可以有效地应对这种情况。

  未来伴随着大数据产业的不断发展,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将不断出台,在企业合规方面,应用标准化的数据安全技术是十分有效的合规落地手段。随着公众数据安全意识的提升和技术本身的不断进步完善,数据安全技术将逐渐呈现出规范化、标准化的趋势,参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相关产品技术标准制定,应用符合相应技术标准的数据安全技术产品,保证对于敏感数据和个人隐私数据的使用合法合规,将成为未来大数据产业合规落地的一大趋势。

  (三)数据安全标准规范体系不断完善

  相对于法律法规和针对于数据安全技术的标准,在大数据安全保护中,标准和规范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是个人信息保护领域重要的推荐性标准。标准结合国际通用的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理念,提出了“权责一致、目的明确、选择同意、最少够用、公开透明、确保安全、主体参与”七大原则,为企业完善内部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及实践操作规则提供了更为细致的指引。2019年6月25日,该标准修订后的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

  一系列聚焦数据安全的国家标准近年来陆续发布。包括《大数据服务安全能力要求》(GB/T35274-2017)《大数据安全管理指南》(GB/T37973-2019)《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GB/T37988-2019)《数据交易服务安全要求》(GB/T37932-2019)等,这些标准对于中国数据安全领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大数据技术标准推进委员会(CCSATC601)推出的《可信数据服务》系列规范将个人信息保护推广到企业数据综合合规。标准针对数据供方和数据流通平台的不同角色身份,从管理流程和管理内容等方面对企业数据合规提出了推荐性建议。规范列举了数据流通平台提供数据流通服务时,在平台管理、流通参与主体管理、流通品管理、流通过程管理等方面的管理要求和建议,以及数据供方提供数据产品时,在数据产品管理、数据产品供应管理等方面需满足和体现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的要求。系列规范已于2019年6月发布。

  六、大数据发展展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将数据与资本、土地、知识、技术和管理并列作为可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这体现出数据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数据对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正在产生着根本性、全局性、革命性的影响。

  技术方面,我们仍然处在“数据大爆发”的初期,随着5G、工业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将带来更大的“数据洪流”,这就为大数据的存储、分析、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牵引大数据技术再上新的台阶。硬件与软件的融合、数据与智能的融合将带动大数据技术向异构多模、超大容量、超低时延等方向拓展。

  应用方面,大数据行业应用正在从消费端向生产端延伸,从感知型应用向预测型、决策型应用发展。当前,互联网行业已经从“IT时代”全面进入“DT时代”(DataTechnology)。未来几年,随着各地政务大数据平台和大型企业数据中台的建成,将促进政务、民生与实体经济领域的大数据应用再上新的台阶。

  治理方面,随着国家数据安全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各行业的数据治理也将深入推进。数据的采集、使用、共享等环节的乱象得到遏制,数据的安全管理成为各行各业自觉遵守的底线,数据流通与应用的合规性将大幅提升,健康、可持续的大数据发展环境逐步形成。

  然而,中国大数据发展也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大数据原创性的技术和产品尚不足;数据开放共享水平依然较低,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流通仍不顺畅,有价值的公共信息资源和商业数据没有充分流动起来;数据安全管理仍然薄弱,个人信息保护面临新威胁与新风险。这就需要大数据从业者们在大数据理论研究、技术研发、行业应用、安全保护等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

  新的时代,新的机遇。我们也看到,大数据与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日益紧密。特别是区块链技术,一方面区块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数据确权难、数据孤岛严重、数据垄断等“先天病”,另一方面隐私计算技术等大数据技术也反过来促进了区块链技术的完善。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的数字经济正向着更加互信、共享、均衡的方向发展,数据的“生产关系”正在进一步重塑。

  参考文献:

  [1]陈一:《我国大数据交易产权管理实践及政策进展研究》,《现代情报》,2019年第11期。

  [2]黄璜、孙学智:《中国地方政府数据治理机构的初步研究:现状与模式》,《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12期。

  大数据方向论文范文:大数据时代的企业财务管理研究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谁掌握信息化技术,谁就掌握了赢得市场的先机。为了提升财务管理能力,企业必须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用,有关领导一定要坚持创新的原则,不断提升信息化工作意识,提高信息化水平,完善信息化制度体系,从而从根本上推动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促进企业提升竞争实力,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2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