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老年教育是提升精神养老水平和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客观需要。以社会质量理论为分析框架,从社会经济保障、社会赋权、社会包容和社会凝聚四个维度剖析当前我国老年教育的现实状况发现,老年教育在资源投入、制度保障、教育
【摘要】老年教育是提升精神养老水平和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客观需要。以社会质量理论为分析框架,从社会经济保障、社会赋权、社会包容和社会凝聚四个维度剖析当前我国老年教育的现实状况发现,老年教育在资源投入、制度保障、教育可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短板,限制了老年教育功能的发挥。需要加大财政和人力资源投入力度以巩固老年教育的社会经济基础,健全政策体系以强化老年教育的制度赋权,优化供给结构以扩大老年教育的覆盖网络,优化课程设置以实现老年教育的体制增能,推动老年教育质量提升和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老年教育;社会质量理论;积极老龄化;老年福利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国老年人口持续攀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6亿,占比12.6%,老龄化的速度和规模空前,预计到2022年这一比例将超过14%,我国即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议题。近年来,我国养老福利体系不断完善,福利水平逐步提升,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养老福利体系开始关注教育、文化等发展性福利供给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
对此,2016年,国务院出台《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肯定了老年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发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满足老年人多样 化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1]随后,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纷纷颁布地方政策,通过兴办老年大学、鼓励社区开展老年教育活动等方式,推动老年教育的实践发展。
然而,老年教育事业的全面推进面临诸多问题,例如覆盖面窄、城乡差距大、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等。不少学者对此议题展开研究,杨佳等[2]发现老年大学通常采用传统的线下班级授课制,存在定位目标模糊、发展受限等问题;乔维德[3]通过对无锡市的调查发现当前社区老年教育存在教育覆盖面窄、参与率低、教育资源匮乏等诸多问题;王英、谭琳[4]认为当前的老年教育体制尚未健全,无法实现对老年教育的制度、机制、环境和心理赋权,制约了老年教育的发展。
基于这些问题,韩伟[5]等提出从学习需求强弱的角度来设计老年大学的课程;李学书等[6]建议从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调节老年教育供给规模和提升老年教育的质量;谢宇[7]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提出从教育权利与机会、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质量和教育目标四个方面的均等化来提升老年教育的整体质量。
日渐受重视的老年教育议题为老年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思路。然而,既有研究多围绕老年教育的模式和运作机制进行分析,忽视了老年教育的社会性,未能充分考察其发展所依赖的社会支持系统。因此,本研究以社会质量理论为支撑,从老年教育的实践基础出发,探寻老年教育质量提升的支持要素,以推动老年人个体质量、社会质量和老年教育质量共同提升。文章从四个部分进行阐述,首先,解释社会质量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运用到老年教育质量分析的契合性;其次,基于社会质量理论构建老年教育质量的分析框架;再次,从社会质量理论的四个维度探讨当前老年教育实践的成就与问题;最后,基于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老年教育发展的优化路径。
二、社会质量理论:剖析老年教育质量的分析框架
1.社会质量理论的分析维度
社会质量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起源于欧洲,是由沃尔夫冈·贝克提出的一种社会政策的研究范式,旨在构建一种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服从于社会质量的社会发展路径,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平衡的“可持续性福利社会模式”。[8]《欧洲社会质量阿姆斯特丹宣言》(TheAmsterdamDeclarationOnSocialQualityofEurope)进一步明确,社会质量是指由所有欧洲居民所享有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公民身份的程度。[9]从社会发展角度看,社会质量理论要求关注社会体系运行的整体性与和谐性;从个体发展角度看,社会质量倡导人的“社会性”,即个体通过参与社会交往,实现自我实现和集体认同。[10]
因此,社会质量可以从四个维度进行衡量,即社会经济保障、社会赋权、社会包容和社会凝聚。社会经济保障反映社会为个体生存发展所提供资源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关注人们在社会参与过程 中,获取保障其基本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可能性。社会赋权反映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范围、权利与能力,衡量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提高个人行动能力的程度,以及个人能力通过社会结构得以发挥的程度。
社会包容考察人们在生活中能够获得各种制度和社会关系支持的可能性,关注人们在社会保障体系、就业机会、教育系统和政治参与的可得性与融入情况。社会凝聚反映的是建立在信任和团结基础上的集体认同,[11]这些规范包括代际团结、网络和信任、社会资本等,主要用于衡量社会成员所具有的社会信任关系、程度与类型。
2.社会质量理论应用于老年教育的契合性社会质量理论以人的社会性为基础,旨在构建一个要素相互协调、均衡发展的整合性社会,以提升社会质量,同时实现人的社会性,进而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共同发展。社会质量理论与老年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老年教育质量、老年人个体质量和社会质量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一方面,社会质量是推进老年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也是提升老年教育质量的社会保障。社会经济保障和社会赋权作为社会系统的支持要素,为老年教育的开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社会包容和社会凝聚则更关注社会系统向老年教育体制的增能,为老年教育的开展提供环境支持和机制保障。另一方面,老年教育质量影响和制约着老年人个体质量和社会的整体质量。社会经济保障和社会包容推动着老年人的自我实现,是老年人保持“社会性”和继续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社会赋权和社会凝聚则通过合法性赋予和体系保障来推动老年教育集体认同的功能达成,促进社会质量的提升。基于这一网络,运用社会质量理论对老年教育的发展实践进行分析。
3.社会质量理论视域下老年教育质量提升的分析框架
基于社会质量理论,老年教育的质量分析涵盖四个方面:其一,社会经济保障维度,用以衡量支撑老年教育工作推进的资源投入情况,包括财政资源和人力资源。
其二,社会赋权维度,用以衡量老年教育的制度环境,包括老年人受教育权利的法律保障、老年教育工作开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其三,社会包容维度,用以衡量老年教育体系的覆盖面与可及性,即各类老年人被纳入老年教育体系的可能性,侧重对老年教育质量在“量”方面的考察。目前我国老年教育体系主要包括老年大学、社区老年教育和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多数老年人通过这三种模式参与教育活动。其四,社会凝聚维度,关注老年教育质量在“质”方面的实践情况,考察教育内容和形式是否满足了不同老年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增进社会成员对老年教育事业的集体认同。基于以上四个维度,综合考察老年教育的实践逻辑,探讨社会系统赋权和教育体制增能在老年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困境与成因,进而提出老年教育质量提升的优化路径。
三、实践逻辑:老年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1.社会经济保障:老年教育需求日益增长同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的矛盾
社会经济保障衡量的是保障老年教育推进的资源投入情况,包括财政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近年来,社会各界对老年教育愈发重视,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开始参与投资老年教育。但以政府为主导的老年教育财政支持依然薄弱。从政府支持角度看,老年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中央和地方政府尚未设立专项资金,也未明确资金管理归口,许多地区的教育工作缺乏开展基础和可持续的公共财政支持。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县级老年大学的教育经费仅有生均200元,[12]校内的教育教学设施建设受到限制,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低下,制约了老年教育工作的高质量推进。
从市场供给角度看,老年教育的营利性和收益性较低,加之缺乏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许多机构只能维持低成本的运作,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从个人投入角度看,老年人自身经济水平通常有限,并且传统的观念认为受教育是年轻人的 事,老年教育的价值尚未得到普遍认同,多数老年人不愿意在教育项目上投入过多的资金。老年教育的多元经费投入机制和成本分担机制尚未建成,老年教育的推进缺乏充分、持续的经济保障。
从人力资源角度看,专业化的教育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缺口较大。老年教育机构中的授课教师以兼职教师为主,大多来源于地方高校教师、社区志愿者队伍以及推销老年产品的工作人员,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十分缺乏。而在高校中,老年教育相关专业课程的开设和人才培育也尚未得到重视,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储备欠缺。
同时,在老年教育的管理部门中,管理人员多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社区干部和企业家,他们大多不具备专业知识,对老年教育的内涵、性质和功能把握不准确,难以提供合理的统筹规划。并且受限于人力资源短缺,许多机构中的授课教师和管理人员需身兼数职,阻碍了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制约了教育机构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路径优化:提升老年教育质量的路径选择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其中,社会系统赋权乏力和老年教育体系增能薄弱,严重制约了老年教育功能的发挥。对此,从四个方面探索老年教育发展的优化路径,以期提升老年教育的质量。
1.强化资源投入,夯实老年教育的社会经济基础
老年教育的推进需要充足的财政资源和人力资源作为有力支撑。(1)加大财政投入、开发多元筹资渠道、明确经费投入机制是实现老年教育长效发展的首要条件。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快建立老年教育事业专项基金,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财政预算,由中央政府负责统筹,省、市、县级政府依据地方实际制定经费拨付标准。规范经费使用,用于支持老年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包括教育机构的场地建设、教育工作者的薪资酬劳、教育课程和学习平台的建设与开发等。其次,在公共财政基础上探索老年教育的社会化经费筹措机制和财政分担机制。
2.健全制度体系,夯实老年教育的赋权保障基础
老年教育工作需要以完善的政策体系和管理体系作为制度保障。基于当前老年教育制度环境尚未健全的现实基础,应从加大立法供给、完善政策体系和理顺管理体制三方面完善老年教育的制度体系。
(1)健全老年教育的法律体系,明确老年教育的具体内容。以《宪法》和《教育法》为指引,加快出台《老年教育法》,明确老年教育发展的总则,包括目的与任务、基本原则和政府职责等内容。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制定老年教育的地方性法规,将老年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为老年教育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法律保障。
(2)将老年教育列入国民教育计划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行统筹,各级政府建立并完善配套的实施政策。在中央标准基础上,各地根据地方财政情况、教学硬件设施、老年人的受教育意愿等实际情况,加快出台因地制宜的地区老年教育发展规划、保障条例和实施方案,构建支持性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并将老年教育的落实情况纳入政府考核内容,引导老年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和有序化开展,为老年教育提供适应性的制度保障。
3.优化供给结构,织密老年教育的覆盖网络
破解老年教育供给不充分与不平衡问题,应从扩大服务供给、优化教育供给配置和均衡区域发展三方面提升老年教育的覆盖能力和可及程度,以实现充分的社会包容。
(1)各级政府应将老年教育机构、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农村文化礼堂等纳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增建公办老年教育机构,扩大老年大学规模,完善基层社区老年教育网络。同时,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开发多元办学主体,探索老年教育的社会化供给方式,明确不同主体的老年教育办学定位,如政府提供普惠和公益性质的老年教育,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进行差异化和层次化办学,以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老年教育供给体系。
(2)打通教育机构的壁垒,建立老年教育供给的共建共享机制。一是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强化高校开展老年教育的责任意识,加快“无围墙大学”的推进,允许老年人参与旁听高校开设的公开课和讲座。二是组织孵化老年教育联盟,积极转变教育机构的职能,将教育资源库建设、课程开发、标准制定等部分工作纳入老年大学等专业教育机构的职能范畴,促进老年大学、老年学院、社区老年学校等教育机构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推进设施互通、课程互补、师资互聘,构建老年教育的工作合力。[19](3)鼓励学校、博物馆、图书馆、社会组织等机构向老年人开放教育资源,引导社区建立教学点,举办各类公益讲座与培训,打造家门口的老年学堂,强化老年教育的社会性。
4.创新教学体系,提升老年教育的教学质量
课程设置是老年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老年教育的质量和功能的实现,应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两方面完善老年教育的教学体系。
老龄化论文投稿期刊:人口与发展该杂志1994年正式创刊,已经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目前还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所收录。杂志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重点刊发人口和发展领域的学术研究论文、研究的方法介绍和评述以及调查研究报告;以及上述范围的研究综述、会议综述和学术动态。
五、总结与讨论
伴随着积极老龄化和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老年教育的价值和功能逐步被社会各界所认同。就个体而言,老年教育不仅有助于老年人重新回归主流社会和实现自我价值,更有利于提升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就社会而言,老年教育有助于营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保障。运用社会质量理论分析当前老年教育的实践逻辑发现,当前实践存在资源投入不足、制度保障欠缺、覆盖面有限和课程设置单一片面等问题,阻碍了老年教育的功能发挥。这要求提高资源支持、健全制度体系、优化教育服务供给、创新教育形式与内容,以高质量推进老年教育,进而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办[2016]74号)[Z].
[2]杨佳,陈瑶.我国老年大学发展初探[J].成人教育,2007(7):73—74.
[3]乔维德.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的瓶颈与对策[J].社会治理,2016(3):56—57.
[4]王英,谭琳.赋权增能:中国老年教育的发展与反思[J].人口学刊,2011(1):32—41.
[5]韩伟,郭晗,郑新.老年教育需求动机研究:针对老年大学层面[J].人口与发展,2018(5):122—128.
[6]李学书,崔一鸣.发达城市老年教育需求的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J].职教论坛,2017(24):48—53.
作者:余柳君,周五四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7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