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蒙古族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舞蹈的风格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壮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不断地吸收融合现代舞蹈的特点。 蒙古族舞蹈在现代也有着新的体验与感悟,本文以《蓝天绿草间》为例,谈论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创新,主要从两个大的方向进行研究:
【摘要】蒙古族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舞蹈的风格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壮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不断地吸收融合现代舞蹈的特点。 蒙古族舞蹈在现代也有着新的体验与感悟,本文以《蓝天绿草间》为例,谈论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创新,主要从两个大的方向进行研究:一方面将蒙古族舞从外在表现形式到内在情感与认知,与现代舞相互融合展现于舞台上得以实践; 另一方面,通过研究本民族民间舞蹈,感受本民族的传统习俗、社会文化以及审美心理。
【关键词】蒙古舞; 创造性; 现代舞
1.蒙古族民间舞蹈
1.1文化源流
蒙古族是我国游牧民族的发源地,历史悠久,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人们生活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居住在草原,以从事狩猎、游牧和畜牧业为主,这些长期的牧放与狩猎生活,使蒙古族人民练就了强悍的体魄和桀骜不驯的性格,辽阔无际的草原、人烟稀少、居住分散使蒙古族人民群众格外开朗、热情好客。
蒙古族的原始舞蹈在乌兰察布崖画、新石器时代、阴山崖画中都有着栩栩如生、生动逼真的表现,在古代,蒙古族舞蹈很多是模仿动物的形象,例如:白鹰舞、鹿舞、狮子舞、熊舞等。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歌乡”和“善舞”的美称,蒙古族民间舞蹈彪悍有力、节奏欢快,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是蒙古族人民对于日常生活、故事情境的真实写照,是对本民族民俗文化、审美特征的反映,洋溢着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勇敢、纯朴,展现出他们活泼率直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
1.2蒙古舞的风格特征
蒙古民间舞蹈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主要组成部分,蒙古族舞蹈归属于草原文化类型,草原民间舞蹈体现了数千年来草原文化对于游牧民族的哺育与陶冶,大草原赐予牧民生活的环境,他们在草原上唱歌跳舞,舞蹈中充满着大自然的生机勃勃,是潇洒、自信与质朴的“天之骄子”的英姿,展现出草原文化的风韵。 舞蹈多以小型为主,风格粗犷豪放,舞蹈的节奏欢快明朗、热情奔放,舞蹈步法虽少,但手臂、肩部、腰部动作非常丰富,男女所表现出来的风格也各具特色,女性舞姿中开阔有力的手臂,平稳快速的步法,展现出柔媚、轻盈、含蓄、深情的天鹅般的形象,给人一种既健美又温柔、既洒脱又俏丽的蒙古族女性优美、大方、高贵、亮丽的气质之美。 男性的舞姿刚劲有力、粗犷豪放、剽悍英武,表现出蒙古族男性的自信、勇猛、爽朗之气,如雄鹰之矫健,以及乘马驰骋的风采。 除此之外,马的使用是草原文化的标志之一,牧民们非常喜欢骑马,马与游牧民族具有深厚的感情,因此,牧民们将马的基本特征和他们对马的深切感情融入舞蹈造型中,通过肩部的动作和上半身的姿态表现出来。 例如,蒙古舞民间舞蹈《沙吾尔登》中,表演者用肩膀强弱鲜明的颤动、在平面上绕圆来展现骏马的奔驰; 用肩膀细碎的抖动展现出轻快、稳健、均匀的马步。 此外,蒙古舞的风格种类多种多样、十分丰富,如筷子舞、酒盅舞、安代舞、顶碗舞、刀马舞等。
蒙古舞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传播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将传统舞蹈文化发扬光大是我们新一代青年人义不容辞的时代重任。
2.从《蓝天绿草间》中谈蒙古舞的创新
2.1作品介绍
舞蹈《蓝天绿草间》是第九届全国舞蹈大赛民族民间舞的参赛作品,表演形式为女子独舞,参赛单位:浙江歌舞剧院; 舞蹈编导:刘福洋; 表演者:巩泽春。 《蓝天绿草间》由一个蒙古族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女子独舞,讲述了一位蒙古族的女孩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尽情、快乐地舞蹈,表达出她对草原、家乡的热爱。 舞蹈不仅表现了传统的蒙古族舞蹈风格,而且融入很多现代舞的基本元素,使整个舞蹈在视觉上有了新颖的效果。 蒙古舞与现代舞两种不同的舞蹈风格相互碰击、相互融合,使中国民间舞注入了新的审美、新的血液、新的生命。 青年舞蹈家刘福洋将蒙古舞和现代舞相互融合,是他对民族舞的探索和尝试,打破了传统的民间舞动作变化“可预测性”的美学原理,是对传统蒙古舞的一次巨大而又成功的革新。
2.2舞蹈动作语汇的创新
蒙古舞节奏欢快、纯朴豪放、典雅含蓄,舞蹈《蓝天绿草间》更是展现了蒙古族女性的端庄、柔美、爽朗,让观众在表演中感受刚柔并济的视觉美,舞蹈中也吸收了现代舞的收缩、放松、流畅的特点。 舞蹈《蓝天绿草间》的第一个准备动作,身体呈“大”字趴在地上,四肢松弛,跟随音乐的响起,头和四肢向上慢慢延伸,需要舞者较强的肌肉控制能力,充分表现出现代舞中以呼吸为原动力的“收缩—伸展”的技术体系; 第二个动作在头和四肢向上延伸到最大限度时,瞬间收回,头和身体紧缩在一起,再将左腿慢慢向上延伸,双手做柔臂伴随音乐的节奏与左腿同时向上延伸,伸展身体,动作收放自如,快慢结合,使整个舞蹈更有看点,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蒙古舞的手型是四指并拢、拇指自然靠拢,在舞蹈中柔臂的手型不仅体现了蒙古舞的风格韵味,而且还保持了现代舞自然、松弛的手型,手指尖是肢体的末梢,在手型上融合现代舞的基本元素,更容易为舞者带来延伸感,使动作的线条更长,幅度更大,使舞蹈动作既自然流畅、自由放松,又不失蒙古舞民间舞的张力和霸气。 趴地、坐地、滚地、躺地等动作,充分展现了舞者与大地的融合,立足大地、亲和自然。
2.3舞蹈创作意识的创新
舞蹈的创作编排是一种艺术行为,而舞蹈的编创中怎样融汇新的创作意识,对于舞蹈编创者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 编排的过程中要求舞蹈编创者拥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对姊妹艺术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现代舞的创作思想要求生活与艺术一体化,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认为“人们生活中的每个部分都应该成为艺术”,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善美,追求积极向上,顺应自然。 该舞蹈的编导刘福洋改变了传统民间舞蹈单一性的编排方法,在不改变蒙古舞的民族风格和审美心理的前提下,用现代人的审美思维去思考,打破传统的动作逻辑变化,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为原则。 作品《蓝天绿草间》中,表演者通过表情、呼吸、眼神、肢体,将现代舞和蒙古舞的民族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 例如,舞蹈前半段柔臂向上延伸时瞬间跌倒滚地,以及后半段快速下叉又快速起立,通过表演者的意识和肢体动作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亲和关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站在大草原上的喜悦之情。 崇尚“美即自然”,并且不懈地“观察自然、研究自然、理解自然,然后努力表现自然”。
3.创新是蒙古舞发展的生命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被注入了许多新的成分。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民间舞蹈活动出现了很多新气象,有一些经过加工整理后被搬上舞台,并且在艺术实践中得到升华。 蒙古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宗教信仰体现出蒙古族民间舞蹈的独特风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凝炼和记述。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变,同时,蒙古族民间舞蹈也不再是单一性的传统形式,风格更加多样化,要得到更大的发展就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紧跟时代的步伐,求新求异,大胆探索,表现现代人的生活和意识。 蒙古舞在现代艺术眼里有着新的感悟和体验,蒙族舞的表演不再是简单的复古或还原,而是打通时代审美隔阂,使舞蹈充满希望和生命。
4.结语
创新是所有艺术之母,任何艺术都必须通过长期不断地创新才能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 当然,舞蹈也是一样,通过对舞蹈的了解和系统性研究,发现舞蹈能够充分体现人们的内心世界,舞蹈或将成为大众表达情感的一种普遍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舞者拓宽了舞蹈的表演形式,创新出新的舞种,打破了传统的民族舞形式单一的壁垒,更加具有新意,富有欣赏性,可供人们选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也为今后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的今天,继承与发展本民族舞蹈,将传统舞蹈文化发扬光大,使传统舞蹈文化适应新时代文化大融合的局面,我们新一代年轻人应义不容辞地担起时代重任,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朝伦巴根.原生态蒙古舞与当代蒙古舞关系之研究[J].内蒙古艺术,2009(02):56-57.
[2]王天燕.从舞剧《蓝·印》中看蒙古舞的创新[J].艺术评鉴,2018(09):76-77.
[3]蒋成钰.论蒙古舞编创中的当代舞蹈语汇运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4]林友,高立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中的创新与翻新[J].大舞台,2014(05):181-182.
作者:王亚楠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8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