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经济论文》 1987—2015年泰国—老挝边境地区自然林转换特征> 正文

1987—2015年泰国—老挝边境地区自然林转换特征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11-18 16:16

本文摘要:摘要:地缘经济合作已经或正在驱动国家间边境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但其互动关系(如影响响应)定量研究仍显不足。变印支战场为市场等倡议/机制使得包括泰国、老挝在内的中南半岛国家由对抗迈向合作,并伴随农林转换与建设用地扩张等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使中南半岛成为二者

  摘要:地缘经济合作已经或正在驱动国家间边境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但其互动关系(如影响—响应)定量研究仍显不足。“变印支战场为市场”等倡议/机制使得包括泰国、老挝在内的中南半岛国家由对抗迈向合作,并伴随农林转换与建设用地扩张等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使中南半岛成为二者综合交叉研究的典型区。利用美国国际开发署SERVIRMekong项目土地覆被产品,基于GIS研究了泰老两国边境地区1987—2015年自然林减少及其向农田和种植园的转换过程与特征。结果表明:①泰老边境地区近30年自然林(含森林与混交林)减少18×10km。其中,泰国一侧以农田转换为主,减幅72%;老挝一侧以种植园转换为主,减幅2/3强。②2000年前后(1999—2003年)边境两侧自然林减少最为显著,占比2/5,且集中发生在边境城镇(万象)或口岸(泰国清孔、廊开口岸)地区。③泰老边境两侧森林混交林减少距国界越近规模越大,即趋边性明显。其中老挝一侧因农田转换的森林混交林毁林、因种植园增加的森林转尤甚;而泰老两侧因种植园转换的混交林毁林则表现为强趋同性。④泰老边境地区因农田扩张造成的森林混交林减少集中在两侧45km以内,而种植园扩张引起的森林(km以内)较混交林毁林趋边更显著。本研究有助于认识国家间地缘经济合作与边境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与响应关系,促进边境地理学发展。

  关键词:泰老边境;自然林;地缘经济合作;农田扩张;种植园(含果园);毁林

自然林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地缘经济合作日益深入,国家边界的屏障与阻隔效应逐渐转向连通、中介与辐射效应,边境因此成为国家间地缘经济合作的重要载体。作为国家间实施地缘经济战略的前沿,边境包括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沿边国家级口岸、边境城市、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等沿边重点地区[1]。当前地缘经济合作已经成为驱动陆域边境土地利用/覆被持续、深刻变化的主因[2]。长期以来,地缘经济研究侧重于国家间的合作关系与强度等经济学领域,而传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较少关注边境地区。

  相比之下,针对地缘经济合作与边境土地利用的综合交叉研究尤为薄弱。1990年代以来,萦绕在中南半岛因意识形态催生的政治对抗、军事冲突等阴霾逐渐淡化[3],地缘经济合作已成为半岛国家及其与邻国(中印等)的坚实初衷[4]。中南半岛国家间地缘经济关系由敌对转向合作始于1988年,其地缘标志为泰总理差猜同年提出的“变印支战场为市场”倡议[5]。在地缘经济合作与各国经济发展作用下,半岛已经或正在经历农林转变与建设用地扩张相关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6],如森林减少[7,8]、刀耕火种农业演变[9,10]、橡胶等种植园扩张[11,12]和建设用地增加[13]等。

  然而,半岛五国及其邻国之间边境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则相形见绌,已有研究多关注边境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挖掘[14,15]及其与贸易相关性[16,17]、口岸建设用地扩张[18]等。特别地,地缘政治经济关系从敌对转向合作背景下的边境土地利用/覆被长时序纵向变化趋势与抵边特征鲜有研究。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自成立以来至1988年,与泰国因边界争端和意识形态分歧延续了历史上的敌对状态。鉴于泰老边境地区民族同源(佬族)与地缘经济高度互补[1921],实践“变印支战场为市场”倡议的突破口即是改善与发展泰老关系。

  近30年来,两国地缘政治经济关系由历史对抗走向合作,如1988年发表联合公报,1989年全线开放泰老边境口岸,1992年签署《泰老和平友好条约》,之后又签订了诸多促进边境经济发展的协定,如共建琅勃拉邦机场与跨湄公河友谊大桥[22]。同时由于万象“天子守国门”的特殊区位、两国共建的四座友谊大桥以及多个隔河相望城市等,使得两国经济具有鲜明边境特色,边境经济即地缘经济。

  为此,本文拟利用中南半岛1987-2015年可获取土地覆被数据产品,结合泰老地缘经济合作关键时间节点,基于GIS从地理学空间视角定量揭示地缘经济合作背景下泰老边境地区(边界两侧60km)自然林减少及其向农田和种植园(含果园)的转换过程与抵边趋向、趋同趋异等特征。

  1研究区概况

  泰国与老挝分别为中南半岛地理中心国家与唯一内陆国家,在半岛境内毗邻国家最多。泰老两国总体以山、河为界,边境线约1845km。其中,泰国清孔—会晒以南与万象、沙耶武里两省交界处主要以琅勃拉邦山脉(LuangPrabangRange)等山脊线为界,其它边界(占巴塞省境内除外)主要以湄公河为界。湄公河既是泰老两国的天然分界线(西起泰老缅三国交界处即“金三角”,南抵占巴塞省境内),也是老挝沙耶武里省与博乔、乌多姆赛、琅勃拉邦、万象四省的自然分界。边境地区(边界两侧60km[23]缓冲区)平均海拔超过1150m,地势北高南低。

  万象以西与以北边境地区主要为中低山、丘陵,最高峰位于沙耶武里省与泰国难府交界处的PhouKhe(2079m);以东以南主要为湄公河冲积平原,其中泰一侧为呵叻高原北部东部边缘,老一侧由北到南主要为万象平原、沙湾拿吉平原与占巴塞平原。本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内有雨季(月下旬至10月下旬)和旱季(10月中旬至次年月中旬)之分[24],全年平均气温接近30℃。边境地区涉及两国28个省级单元,总人口达21.35×10人,其中泰国一侧占比47%。

  老挝一侧因该国首都(万象)居边境而使得总人口占比过半,但其余各省人口密度普遍低于泰国一侧。自北向南,泰一侧有清莱、帕尧、难、程逸、彭世洛、黎、廊开、乌隆、沙功那空、那空拍侬、穆达汉、益梭通、安纳乍能和乌汶等19个府,老一侧为博乔、乌多姆赛、沙耶武里、万象省、万象市、波里坎赛、甘蒙、沙湾拿吉、沙拉湾和占巴塞。两国已开放8个跨河或陆上口岸,自北向南分别是会晒—清孔口岸(第四友谊大桥/2013)、孔涛—塔利口岸、万象—廊开口岸(第一友谊大桥/1994)、北汕—汶干口岸(第五友谊大桥,拟建)、他曲—那空拍侬口岸(第三友谊大桥/2011)、凯山丰威汉—莫拉限口岸(第二友谊大桥/2006)、万涛—冲湄口岸。

  此外,泰东北部乌汶府和老挝沙拉湾之间的第六友谊大桥也在规划筹建之中。其中,万象—廊开、会晒—清孔与凯山丰威汉—莫拉限、他曲—那空拍侬等口岸及其湄公河大桥,分别是贯通南北经济走廊(NSEC)与连接东西经济走廊(EWEC)的关键节点。互联互通促进边境经济持续发展,进而加剧边境地区土地覆被/利用变化。

  2研究数据与方法

  2.1土地覆被产品及其预处理

  利用美国国际开发署(SAID)等发布的中南半岛五国(柬、老、缅、泰和越)SERVIRMekong土地覆被产品(https://rlcms-servir.adpc.net/en/landcover/#)。该产品包括17种二级覆被类型,其中泰老边境有森林、果园种植园(OrchardorPlantationforest)、常绿阔叶林(Evergreenbroadleaf)、混交林(Mixedforest)、农田(Cropland)等12种类型。该产品原始分辨率为0m,面向用户共享时已经过不同分辨率(50100m)重采样处理。

  为便于横向比较,本文将泰老边境土地覆被分类数据统一成100m。结合数据可获取性(时序与覆盖范围)与泰老两国地缘经济关系特征,以1987年为基期(老挝于1986年11月提出“革新开放”),每隔年分别选取具有地缘经济合作意义年份(1987、1991、1995、1999、2003、2007、2011和2015年)对应的土地覆被分类产品,用于研究地缘经济合作背景下自然林减少及其向农田和种植园(含果园)的转换过程与抵边趋向、趋同趋异。

  泰老边境987—2015年个阶段土地覆被类型显示,森林、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果园种植园和农田为主要类型,平均占比分别为25%、26%、8%、8%、30%;同期农林覆被变化主要表现为森林、混交林分别向果园种植园和农田的转换。整体而言,研究区森林波动减少,混交林呈减少趋势,而果园种植园、农田范围持续增长。本文主要聚焦农业扩张(森林混交林转向农田)与商品作物集约化生产(森林混交林转向果园种植园)背景下的自然林减少。

  2.2GIS空间分析

  本文利用缓冲区分析、距离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定量揭示泰老边境自然林减少与农用地扩张抵边趋向与趋同趋异特征及其国别差异。

  国境线缓冲区分析旨在定量刻画陆域国界两侧特征地类扩张收缩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幅度(大小或多少)、方向(抵边或离边)、速度(快慢或强弱)与结构(趋同或趋异)等特征。在国家边境管理与国际边境研究中,陆域边境地区通常是指距国境线一定距离范围内的带状区域,从~100km不等。鉴于边境土地利用变化的点状(口岸城镇)、线状或带状(道路国界)、面状(跨/边境合作区或试验区)等特征,定义最大缓冲区距离为国境线两侧60km,以20km为间隔,按km、0~km、0~60km三个缓冲区来量化泰老边境土地利用覆被对地缘经济合作的响应程度。

  国境线距离分析旨在定量表征陆域国界两侧重点变化地类相对于边境线的空间集疏程度,以进一步刻画边境两侧土地利用变化的抵边(或离边)趋向(如相向、反向等)与趋同、趋异特征。为量化泰老边境农业扩张与农业集约化距国境线距离及其变化特征,统一将两种变化像元转换成矢量点(即像元中心)进行距离(km)统计分析。

  3结果分析

  3.1泰老边境地区农业扩张与集约化生产总体特征

  1987—2015年,泰老边境自然林减少总面积达3.18×10km,其中转换至农田的部分占到,说明该边境地区近30年经历了明显的农业扩张过程。两国距边境线60km内个等距缓冲区(20km)农业扩张规模存在显著差异与空间特征。第一,泰老边境两侧农业扩张面积占比为与,泰国一侧边境地区农业开发强度明显高于老挝一侧。南北向山岭(如琅勃拉邦山脉)与河流(即湄公河)分界下的泰老边境两侧地区地形地貌特征虽相似,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边境地区开发政策等差异影响,泰国一侧边境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发生了较大变化,而老挝一侧则较小。

  第二,泰国一侧边境个缓冲区内森林与混交林转换引起的农业扩张面积大致相当(占比1/3左右),而老挝一侧边境20km以内相应比重分别超过五、六成。其中,泰、老边境由森林转换农田引起的农业扩张占比分别在与75%。第三,地缘经济合作背景下泰老边境土地利用变化(即农业扩张)表现出显著的抵边、同向与趋同特征。具体地,抵边性表现为距边境20km以内为农业扩张集中区,同向性是指农业扩张在泰一侧自4060km、200km、<20km至老一侧0km以内甚至更远表现出相同的变化方向,趋同性表现为两国边境地区农业扩张均由森林和混交林转换为农田。第四,两国边境地区农业扩张近30年间均先发生在湄公河冲积平原地区,即泰老两国农林合作受地形影响较大。

  4.结论与讨论

  利用美国国际开发署等发布的中南半岛1987—2015年SERVIRMekong土地覆被产品(每隔年,共期),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泰国与老挝边境地区(边界两侧60km缓冲区)近30年自然林减少及其向农田和种植园(含果园)的转换过程与趋边特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泰老边境地区毁林超万km,因农业扩张与集约化生产所致毁林各占64与;其中,泰国一侧以农田转换为主(减幅72%),老挝一侧以种植园转换为主(减幅2/3)。

  (2)农业扩张与集约化生产所致毁林时空差异明显。2000年前后,森林与混交林向农田或种植园等转换最为剧烈,占比超2/5。森林—农业扩张集约化生产集中在城镇(万象)或口岸(泰国清孔、廊开)附近,混交林—农业扩张集约化生产则分别在泰一侧难府和老一侧博乔省转换较多。

  (3)泰老边境两侧自然林减少过程具有抵边、同向与趋同特征。老挝一侧因农田转换的森林混交林毁林、因种植园转换的森林转换趋边更明显。这与泰老口岸开放和友谊大桥通车有密切关系,即印证了老挝边境一侧受到泰国明显且持续的地缘经济影响。

  (4)农田扩张所致森林混交林减少集中在边境两侧45km内,前者转换规模占到2/3,后者超过50%;种植园扩张引起的森林(13km以内)较混交林毁林趋边更显著,其转换规模占到。地缘经济背景下的互联互通、口岸建设、跨境种植是其重要诱因。当前,地缘政治经济已成为驱动国家间陆域边境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机制。根据索尔·科恩的“国家等级”理论,泰国是中南半岛第二等级国家并对区内老挝施加地缘影响。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泰老两国国家地缘关系由政治阻隔转向经济合作,边境地区(尤其是口岸)首当其冲,并引发土地覆被/利用变化。鉴于泰老两国自身发展水平,跨境农林种植与口岸升级建设是泰老国家边境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诱因。

  本文利用100m分辨率土地覆被分类产品,聚焦泰老边境地区森林或混交林向农田转换(即农业扩张)、向种植园/果园转换(即集约化生产),定量分析了地缘经济背景下两国边境地区自然林减少及其转换特征与边境趋边特征。以农林跨境种植为主的地缘合作驱动了泰老边境土地覆被变化,但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影响—响应过程及其强度存在明显差异。2000年以前因为管理滞后、无序开发造成农业扩张与集约化生产尤为剧烈,之后因为农林合作的独特性、保护及相关管理政策而变得缓慢。限于研究数据空间分辨率,对于农林转换可能存在低估。

  近期,一方面应融入更多实地调查资料并结合更高分辨率(如Sentinel-2)影像数据开展重点区域、特定类型的影响与响应研究,以在精细尺度、中微观层面揭示地缘经济合作与边境土地利用的影响与响应关系。另一方面,目前本文土地覆被类型研究集中在自然林、农田以及果园(种植园),研究重点为自然林向农业扩张和商品作物集约化生产的转化,但边境地区特别是口岸或互市点、交通廊道的建设用地扩张同样值得深入研究。未来,要加强边境两侧路网、居民点信息等人类活动信息的精细化遥感监测,以为边境地理(学)研究夯实地理信息基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刘郑伟,付梅臣,丁茜.边境贸易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演变研究[J].资源科学,2018,40(4):729736.[LiuZhengwei,FuMeichen,DingQian.Researchontheevolutionofdrivingforcesoflandusechangeinbordertradearea.ResourcesScience,2018,40:729736.]

  [2]梁宝坤.东兴市边境贸易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的关联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5(12):107109.[LiangBaoku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developmentofbordertradeandthechangeofconstructionlandinDongxingCity.HunanAgriculturalSciences,2015(12:107109.]

  [3]毛汉英.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3):289302.[MaoHanying.ThegeopoliticsandgeoeconomicstructureandcountermeasuresofChina'ssurroundingareas.AdvancesinGeographicalScience,2014,33:289302.]

  [4]黎鹏.提升沿边开放与加强跨国区域合作研究:以CAFTA背景下中国西南边境跨国区域为例[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LiPeng.Researchonimprovingborderopeningandstrengtheningtransnationalregionalcooperation:takingChina'ssouthwestbordertransnationalareaundertheCAFTAbackgroundasanexample.Beijing:EconomicSciencePress,2012.]

  作者:李鹏1,冯京辉2,肖池伟*,李霞2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8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