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经济论文》 面向开放创新的基础研究评估新模式研究> 正文

面向开放创新的基础研究评估新模式研究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12-17 11:03

本文摘要:摘要:在创新环境转向开放创新的新时代,基础研究创新特征发生变化,传统的基础研究评估模式已无法适应创新环境与创新模式变化对基础研究评估实践提出的新要求,探索面向开放创新的基础研究评估模式已成为新形势下激发基础研究潜能、推动创新发展所面临的重大命题。通

  摘要:在创新环境转向开放创新的新时代,基础研究创新特征发生变化,传统的基础研究评估模式已无法适应创新环境与创新模式变化对基础研究评估实践提出的新要求,探索面向开放创新的基础研究评估模式已成为新形势下激发基础研究潜能、推动创新发展所面临的重大命题。通过分析传统创新环境下基础研究评估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开放创新时代基础研究的创新特征变化,创新性提出面向开放创新的基础研究评估新模式即知识创新效应评估,并从基础研究创新过程及产出成果流向的角度出发,构建了知识创新效应评估的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包含三个要素维度即知识创造、知识交流和知识扩散,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构建面向开放创新的国家基础研究评估指标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知识创新效应评估;基础研究评估;开放创新;知识创造;知识交流;知识扩散

创新科技论文

  在知识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形势下,开放创新是创新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它是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打破了封闭创新的组织边界,已成为全球创新的主流发展趋势。科技创新模式也已步入开放创新时代,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价值链的基础端,展现出更强的创新驱动力,正在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主战场。

  科学的评估体系是推动基础研究创新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探索适应开放创新环境、符合创新发展实际的基础研究评估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认为开放创新环境下基础研究的创新范式发生改变,其评估体系改革也不应停留在传统评估模式内的自我革新,而应突破传统评估模式的桎梏,探索面向开放创新环境的基础研究评估新模式。

  1探索基础研究评估新模式的必要性

  1.1改进基础研究评估的现实需求

  没有科学的评估就没有科学的决策,于基础研究而言,科学的评估体系是确保科研效率、保证科研资源有效、公平配置[1,2]的重要保障,是推进基础研究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伴随着开放创新环境下基础研究模式的变革,我国现行基础研究评价体系存在的“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结果,轻过程”等弊端愈发凸显,评价机制无法适应现时需求[3],这将对我国基础研究的高质量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中兴事件和华为事件暴露出的中国在芯片、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的短板,也揭示出了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不足之处。美国等发达国家之所以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引领国家,关键就在于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并对其予以持续大规模地资助[5]。根据OECD统计数据库公布的各国主要科学技术指标最新数据,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与主要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2018年基础研究投入仅占研发总支出的5.86%,与英(18.28%)、美(16.59%)、法(22.70%)、日(12.57%)等国相差甚远[6]。强大的基础研究实力需要持续、强有力的基础研究投入的支撑,而基础研究投入的合理配置及其发展战略决策的制定则有赖于完善的基础研究评价体系。

  现阶段,我国基础研究投入规模有限、投入强度不足势必导致基础研究领域内科研资源的激烈竞争,而基础研究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不适应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合理的评价导向则容易引发竞争的非理性、研究的功利性等不良现象,进而影响基础研究的发展,因此改革基础研究评估机制,确立科学的基础研评估导向已成为我国新时期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基础研究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近年来,面向开放创新发展新趋势,为全面推动基础研究发展,促进知识创新,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改进基础研究评价的政策,明确提出要建立完善符合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评价机制[7],对基础研究类项目实行代表作评价[8],建立有利于原始创新的评价制度[9],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发展的创新环境[10]。

  1.2现有基础研究评估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科技创新模式已步入开放创新(OpenInnovation)时代,为区别于开放创新,Chesbrough.H将传统的科技创新环境称作“封闭创新”(ClosedInnovation)[11]。现今基础研究评估主要有2种模式,即绩效评估和社会影响力评估,尽管其评估侧重点不同,但它们的提出都是基于封闭创新环境下的基础研究创新范式,对二者的定义及其内涵,以及相关研究的评估要素进行分析可知,无论是绩效评估还是社会影响力评估都未曾对研究过程中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加以考虑,这说明二者的底层机理都是基于将基础研究的创新主体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评价基础研究的自我产出及对外影响,是典型的封闭创新环境下形成的体系化的基础研究评估模式。

  2开放创新环境下基础研究评估新模式的提出及其概念界定

  2.1开放创新环境下基础研究的创新特征

  开放创新的概念由Chesbrough.H于2003年[38]首次提出,定义为“利用外部观念、技术,且将对自身无利用价值的观念、技术流向外部的现象”,2006年[39]进行修正为“分别利用有目的的知识流入和知识流出来促进内部创新,并扩大外部使用创新的市场”,这也是国际上开放创新的常用定义之一。从该定义可以看出,开放创新强调多主体的参与,主体外部知识资源的流入能够激发内部的思维、方法创新,降低主体项目成本与周期,促进项目更好更快完成。综上,开放创新的特征主要包括创新环境的开放性、创新主体的开放性与创新资源的开放性[40]。

  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的总开关,其创新环境也已从封闭创新环境步入开放创新环境,呈现出创新主体及创新资源的开放性。基础研究不再局限于单一科研主体的自我创新,而是聚焦于各科研主体相互借鉴、相互促进,表现出高度开放的合作与交流的新特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作为科学研究的三大创新主体构成创新的核心要素,主体之间及其与外部要素之间高度协同和互补而形成开放的网络创新模式。在开放创新环境下,各研究主体资源互换、成果共享,学科交叉融合,跨界交流活跃,基础研究从专注于创造新知识的“生产导向”正在向“生产导向”和“扩散导向”并重转化[12],不再停留在单一领域、单一机构,将发挥出更大的创新动力,推动本领域、其他领域的新知识生产及技术开发快速发展。

  2.2基础研究评估新模式的提出

  开放创新环境下,基础研究的创新特征发生变化,基础研究评估也不应停留于仅对基础研究知识生产方面的评估,近年来基础研究绩效评估、社会影响力评估相关的研究虽也在探索新的改革方向,但其传统的概念边界制约了基础研究评估的创新实践。基于对现行基础研究评估模式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为克服现有评估模式的局限性,本文从基础研究项目实施过程及产出成果流向的角度,结合基础研究在开放创新环境下的创新特征,提出新的评估模式“知识创新效应评估”,并探索该模式基础上的基础研究评估体系建设。知识创新效应评估是基于开放创新环境下基础研究的创新特征包括原始创新性(生产导向)、交流合作、影响力扩散(扩散导向)等提出的。

  区别于绩效评估,知识创新效应评估考虑到基础研究的长周期性及研究连续性,对基础研究实施全过程评估,项目启动到项目结束期间发布的所有原创成果、与相关领域及相关机构的合作交流均在评估范畴,延长评估周期,避免基础研究领域为应付评估而造成的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急功近利现象;区别于社会影响力评估,知识创新效应评估考虑到基础研究社会影响力发挥的缓慢性与不确定性,将对基础研究影响力的评估范围限定在基础研究对应用研究的影响力这一环节,这是基础研究对外产生作用的第一通道,是最核心的基础研究影响力。

  2.3知识创新效应评估概念界定

  知识创新效应评估是本文针对封闭创新环境下基础研究评估模式的缺陷,结合开放创新环境下基础研究的创新特征提出的全新的评估模式,因此有必要对知识创新效应评估概念予以明确界定。

  (1)知识创新效应“效应”一词最初多指作用、成效,如《后汉书·方术传下·郭玉》:“和帝时,为太医丞,多有效应”,现在则泛指某个人物的言行或某种事物的发生、发展在社会上所引起的反应和效果。本文所涉及“效应”是指某一领域科学研究对本领域及其相关领域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一般来说,知识创新是指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包括科学研究)获得新知识的活动[41]。

  目前许多相关研究中所指的“知识创新”均是宏观或广义层面的“知识创新”,即不仅包括科学知识创新,还包括技术、管理等层面的知识创新,可概括为科技创新。而本文所指的知识创新是知识生产本意层面的知识创新,即新知识的发现和创造,在整个科技创新链中对应于创新链的基础端“纯科学研究”即基础研究,区别于创新链后端的应用研究所对应的技术创新等。综上,知识创新效应是指在开放创新环境下,作为知识创新过程主要表现形式的基础研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促进本领域新知识生产和创造的作用和效果,以及通过知识扩散而对其他领域和应用研究的推动作用。

  (2)知识创新效应评估,在开放创新环境下,基础研究典型的创新特征包括原始创新性、交流与合作、影响力扩散。在研究过程中,这三个特征都会促使基础研究产生相应的知识创新效应,包括内部效应与外部效应。因此基础研究知识创新效应评估是指评估者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结合开放创新环境下基础研究的创新特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基础研究某一领域的知识创新效应包括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进行的专业化评估,是面向创新的基础研究评估的一种新模式。

  3开放创新环境下基础研究知识创新效应评估理论模型

  3.1知识创新效应评估理论模型构建

  在开放创新环境下,基础研究多元创新主体--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与外部要素--政府、市场、资源、知识等高度协同,形成开放网络创新系统。在基础研究的过程中,该系统内部各研究主体合作交流,协同创新产生新的成果,并在与外部系统的互动中将其影响力向外扩散。

  在创新体系各要素中,新知识产出代表基础研究本质特征,是核心要素,在产出层面,基础研究表现出成果的原始创新性,可以促进领域内部的知识生产及主体提升,是基础研究知识创新过程中产生的内部效应,整个创新体系的运行及其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均围绕该要素展开;过程是研究的必经历程,在研究过程层面,基础研究表现出开放交流与合作的特征,使领域内部或领域之间实现资源共享、知识共创,既能产生内部效应,也能产生外部效应;成果的传播和流动是研究价值外显和扩展的必需过程,在成果流向层面,基础研究表现出影响力沿创新链向外扩散的特征,是基础研究知识创新过程中产生的外部效应。

  总结与展望

  随着开放创新时代的到来,处于科技创新链最前端的基础研究其创新特征已经发生改变,明显不同于传统创新环境,因此,探索面向新的开放创新环境的基础研究评估模式以摆脱传统评估模式的桎梏充分激发基础研究创新引擎作用就成为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和新挑战。基于此,本文在深入分析现有传统基础研究评估模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从基础研究的知识创新过程及产出流向的角度,结合开放创新环境下的基础研究创新特征变化,创新性地提出面向开放创新的基础研究评估新模式“知识创新效应评估”,系统阐释了知识创新效应及其评估的概念并创建了知识创新效应评估的理论模型,旨在为促进我国基础研究评估从传统模式向适应开放创新转型奠定理论基础。

  我国“十四五”规划[43]明确指出要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推进学科交叉融合,鼓励社会多渠道投入基础研究,建立健全符合科学规律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这在强调基础研究在我国新时期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的同时,更为新时期我国基础研究评估改革指明了方向。本文所提出的面向开放创新的基础研究知识创新效应评估模式与我国新时期完善基础研究评价体系的国家政策要求相契合,作为研究的下一阶段主要工作,我们将在目前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构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基础研究知识创新效应评估综合指标体系,推动面向开放创新环境并符合我国创新发展新需求的国家基础研究评估体系研究与实践的展开。

  参考文献

  [1]PaoML,GoffmanW.Impactofresearchfunding-abibliometricanalysis[J].Proceedings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1986,23:255-260.

  [2]TeresaP,BakerMJ,RosaS,etal.Assessment,evaluations,anddefinitionsofresearch impact:Areview[J].ResearchEvaluation,2014(1):1-12.

  [3]张树良,张志强,王雪梅.国际科研评价体系现存问题及发展新趋势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5,33(08):1127-1133.ZhangShuliang,ZhangZhiqiang,WangXuemei.Theanalysisontheexistingproblemsandnewdevelopmenttrendsoftheinternatimalresearchevaluationsystem[J].StudiesinScienceofScience,2015,33(08):1127-1133.

  作者:刘慧慧1,2,3张树良1,2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9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