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经济论文》 关于“十四五”期间我国档案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正文

关于“十四五”期间我国档案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2-05-14 11:49

本文摘要:摘 要: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基

  摘 要: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不仅对档案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也指明新的发展方向,开展档案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未来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目前,开展档案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条件已基本成熟。通过梳理、总结、借鉴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十余年的办学经验,未来的档案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应科学区分人才培养的学术性与专业性,力求实现协同发展;在校外导师的聘用中,明确其职责、建立激励机制并加强交流沟通;在实践基地和兼职导师的选择中要注意专业和技能对口,确保学生有高质量的实习机会;在培养形式上,扩大非全日制教育规模,提升在职档案工作者职业素养;在教学模式上,充分利用线上教育,灵活授课方式。

  关键词:“十四五”规划;档案学教育;专业学位

档案管理

  0 引言

  习近平同志指出:“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1]。”档案工作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日益凸显,而档案工作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以及所培养的档案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2]”。2021 年 6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指出:“推动档案学科建设,加快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档案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3]”这是我国首次将专业学位教育纳入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客观上反映了档案事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呼唤,也是档案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体现。

  1 困而思变

  1.1 学科教育体系的有实无名

  2010 年,国务院学位办下达《关于开展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审核工作的通知》,新增图书情报等 35 类硕士专业学位类别。一些高校在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下自设档案管理方向,这是部分高校 [4]对于档案管理专业学位的积极探索,并不意味着“档案学专业学位制度正式建立”[5]。在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下设档案管理方向,是出于无奈的过渡性举措。在专业学位设立之初,由于图情档学科缺乏专业学位建设的经验,而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学科基础、师资力量等条件较档案学更为雄厚,国务院学位办决定设立图书情报专业学位,同时允许高校在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下自设档案管理方向。这种安排固然有利于集中一级学科的力量发展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并为档案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正式设立积蓄力量和积累经验,但也出现了研究主体缺位、专业能力缺失、学生就业困惑等问题。研究主体缺位是指已有的研究图情专硕的学者大多属于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的专家,档案学方面的专家少有关注。

  缺少相关专家的指导,不利于构建科学的档案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体系 [6]。专业能力缺失是指《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的培养目标中并未专门强调档案学人才的培养,且专业核心课以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为主,均不直接涉及档案学专业必修课,难以满足档案管理专业的培养要求,造成学生文件与档案管理领域的职业能力缺失 [7]。学生就业困惑是指一些图情专硕学生所学与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专业所开课程基本相同,却因为专业目录设置不合理即“图书情报硕士”专业不符合“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类”等原因,无法通过公职类考试初审。从长远来看,这种安排弊大于利。如今,建立档案学专业学位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

  一方面,图情专硕已经发展了 10 余年,取得了不少瞩目的成绩,为档案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创设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经验。另一方面,档案学界也已经具备一批足以胜任专业学位教育的师资队伍,取得了丰硕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名实兼备的档案管理专业学位已呼之欲出。1.2 档案工作队伍的人才结构失衡国家档案局近年来发布的数据 [8]显示:目前档案工作存在着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人才短板问题,主要表现为档案专业人才短缺,档案专业人才在档案人才队伍中占比始终低于 20%,并不存在“档案学学术型人才已经趋近饱和 [9]”的现象。调研显示:“近年来新进的档案学专业本科生、硕士生较少,博士学位人才空缺,市县两级档案馆专业人才更是紧缺,甚至根本没有专业人才。[10]”专家指出:“档案管理作为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应该由专业人才来完成,不能指望非专业人士去彰显 [11]。”

  此外,以本科学历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并不能满足档案工作发展的需求,如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对档案学研究生的需求高于本科生,学历层次越高档案学专业所占比例越大,一些岗位需要档案学专业研究生进行补充 [12]。1.3 国家事业发展的人才供求错位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研究生教育一直采用纯学术型培养模式。直至改革开放后,产业结构升级与新兴产业建设使得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13]。很多学术型学位的毕业生谋求应用型职位,结果学非所用,得不到用人单位认可,造成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培养国家事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被提上日程。1984 年,清华大学等 11 所高校开始尝试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此后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都指出要加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2020 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第 8 条指出“优化培养类型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别指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14]。国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扩招的背景下,我国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招生比例发生明显变化 [15](见图 2)。早在 2017 年,专硕占比就超过了学硕占比,充分证明了未来研究生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此外,专业学位教育职业化培养倾向明显,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专注于职业能力提升,其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专业学位已经和学术学位受到同等程度的关注。2015 年报考专业硕士的人数已经逼近学术型硕士,2019 年更是超过了后者。用人单位对专业硕士满意度不断提升 [16],专业硕士成为用人单位招聘时的主要考虑目标。

  2 鉴往知来在图情专硕发展的 10 余年时间里,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困境。通过梳理图情专硕的艰辛与艰难,不仅可以促进图情专硕的改革与发展,而且可以为档案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立提供经验借鉴。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说:“一个人应能利用别人的经验,以弥补个人直接经验的狭隘性,这是教育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17]。”这同样适用于专业建设领域。

  2.1 学硕、专硕培养模式趋同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学术硕士学位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两者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两者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指标等方面必然有所区别。研究表明全日制专业硕士课程量较少、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且与学硕课程高度相似等现象,未能彰显全日制专业硕士的特色 [18]。相关资料显示:在课程设置方面,只有不到 50% 的高校课程设置差异明显,超过 50% 高校一半课程相同,甚至存在课程完全相同的高校;在教学体系方面,大多数高校学硕、专硕混班上课的比例低于 50%,剩余高校则高于 50% 低于 75%,不存在完全混班上课的高校 [19]。这表明我国图情专硕设立初期存在培养模式趋同的问题。

  2.2 “双导师制”中校外导师参与缺位“双导师制”是指为学生配备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校外导师 [20]。校外导师由实务单位中业务骨干或来自图书情报机构的相关专家担任。学校应与校外导师所在单位签订协议以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保证实践工作的完全实施。调查显示:校外导师每周能集中指导学生一次的比例低至 5.5%,专硕对校外导师的满意度明显低于校内导师 [21],不少培养单位的校外导师仅在实践教学阶段参与学生培养,哪怕是在校外导师参与度最高的实践教学环节,依然有近 40% 的学生表示不太满意 [22],以致于大部分学生认为“双导师制”其实是单一导师制,联合培养的优势并未凸显 [23]。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在招生、制定培养方案之时,校外导师并未参与其中。校外导师只能被动接受学校分派的学生,感觉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自身的价值;二是培养方案并未对其职责作出明确规定。一些校外导师往往以此为由敷衍了事,仅在实践教学阶段有所参与,并未按要求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三是校外导师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包括声誉、晋升、报酬等方面。校外导师指导学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缺乏相应的机制会影响校外导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和效果。

  2.3 实践基地与学生需求匹配度低机关事业单位是当前图情专硕兼职导师的主要来源,企业任职的兼职导师较少。部分高校图情专硕的兼职教师主要来自所在省份的图书馆、档案局(馆)等事业单位,缺少来自企业的兼职导师 [24]。华东师范大学的调查显示:在我国图情专硕实习基地中,档案馆、图书馆等事业单位共 28 家,企业 9 家,比例大致为 3:1。而学生选择在图情档等机关事业单位实习的比例与在企业实习的人数比例大致为 2:3[25]。这反映了高校与学生在实习基地的选择上并未达成共识。此外,根据数据显示 [26](见图 3),相较于机关事业单位,毕业生更倾向于前往企业就业。这说明毕业生并不完全认同培养单位安排的实践基地,更希望结合未来就业方向自主选择实习单位。

  2.4 非全日制教育发展缓慢

  从专业学位培养效果上看,非全日制学生由于身处实践一线,在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表现更为优秀,更符合社会需求。2016 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相比,只是在学习方式上有所不同,在招生方式、教学质量、证书管理等方面并无区别 [27]。该文件对打破社会关于非全日制教育“含金量不高”、“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就业歧视”等问题具有深远意义。非全日制教育模式能够与已有的全日制教育模式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从而完善我国研究生培养体系,高度符合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目前,我国共有 51 所院校拥有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授予权。而这些院校中的大多数只招收全日制学生。

  如 2022 年全国仅有 13 所院校招收非全日制图情专硕,包括中国人民大学、郑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昌大学等,占比仅 25.49%。相较于 2021 年的 19 所院校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数量明显减少。一些老牌院校停止了非全日制招生,如南京大学、黑龙江大学。而中国人民大学 [28]、郑州大学则是首次面向非全日制招生。这反映了非全日制教育在图情专硕领域发展缓慢。由于非全日制学生需要兼顾学习和工作、缺少和老师同学的交流,院校担心学生学习质量难以保障、培养目标无法完成,因此大多数学校对非全日制教育模式持观望态度。

  3 思考与建议

  3.1 学术性和专业性:科学区分,协同发展在档案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上,院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性,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培养,避免与学术学位培养模式的雷同 [29]。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构建不同的课程体系。学术硕士的课程体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以传授系统完整的专业知识为目标,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递进和累积;专业硕士教育要从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就业岗位、实践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构建“实用导向与职业特性”明显的课程体系。第二,坚持专业课程分班授课。由于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是不同的,混合授课的教学模式加大了任课教师的授课难度,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分班授课有助于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第三,改革毕业论文要求。在论文选题上,专业硕士应该与学术硕士区别开来。专业硕士应该选取现实性与应用性强的选题,关注当前档案实践部门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在论文形式上,专业硕士应该采用案例分析或调查报告的形式。如对当下档案实践部门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展开调研,形成一份数据详实准确,论证严谨,具备一定的应用性和可行性的调查报告。此外,院校可以考虑舍弃论文写作的考核模式,改用其他更具专业实践性的形式进行替代。如邀请档案实践部门的相关人员作为评审人员,通过编制档案保管期限表、撰写档案归档要求说明书等一系列活动考察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用实践检验人才培养效果。同时,学术性和专业性两者并非完全割裂的。美国并未将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区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而是将学术和专业融为一体,指出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既是学术性的,也是专业性 [30]。

  英国档案与文件协会规定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获得其认可的研究生资格”,而“档案工作者并不是研究人员,具备研究能力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档案,以及为用户提供建议”[31]。法国档案学院“档案与古文字学”专业的培养模式既能为后续的博士生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使学生具备从事文化行业的能力和责任 [32]。西方发达国家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模式是专业性和学术性并重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能够满足专业工作岗位的要求,又具备了相当的学术研究能力,有能力进行进一步学术深造。这样的培养模式对于我国档案学研究生培养具有借鉴意义。基于我国的现实情况,学者认为在图书馆学情报学“要严格区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是很困难的”、培养模式“一定程度的重合交叉就是不可避免的”[33]。这在档案学领域也同样适用,笔者以为在档案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上应注意两者协同发展。

  3.2 校外导师:明确职责,双管齐下如何提高校外导师的参与度,最大程度发挥双导师制的作用,是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笔者以为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明确导师职责。学校应与实践基地共同商议,对校外导师职责进行明确规定,在入学、选课、理论学习、实践教学、毕业论文、就业等事件和时间节点上进行清晰的职责划分,并制定相应的监督制度。校外导师每年的工作计划和考核方案的制定应将对学生的指导纳入考量范围。目前,我国校内导师制度的实施已经相对成熟,如上海大学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改革,对导师职责做了明确规定,一些学院更是将其量化,提出“六个一”(每学期至少谈一次心、共读一本书、邀请学生进一次课题组;每学年指导一篇论文、走访一次实习、指导一次生涯规划)[34]。这为校外导师职责的制定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二是建立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员工对组织和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校外导师激励机制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校外导师参与学生指导的积极性。晋升激励机制、声誉激励机制、薪酬激励机制是校外导师激励机制的三个重要构成。晋升激励机制是指将对学生的培养纳入其每年工作计划中,每年度考核时进行评估,将认真参与学生指导作为职务晋升的基本条件或加分项。声誉激励机制是指为校外导师举办结对仪式、颁发聘书,甚至可以将校外导师列入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名单,以增强其责任感和荣誉感。薪酬激励机制是指将对学生的指导换算为对应的工作量,按实践基地规定给予相应的待遇。对于为学生培养做出突出贡献者,给予额外的薪酬回报。

  三是加强交流沟通。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够有效协调团体内各成员的步伐和行动,确保“双导师制”的顺利实施。而良好的沟通交流又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制定培养计划、招生之时,学校就应该以书面的形式发函邀请实践基地的相关负责人和校外导师代表参与进来,为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进行沟通交流搭建平台,双方共同协商制定培养计划、招生方案。这让校外导师感受到高校对校外导师的尊重和看重,意识到自己是学生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与高校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不是一个附属,只能被动接受指导学生的任务。此外,还应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沟通渠道,这对于双方在指导学生时交换意见、高效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3.3 实践基地和兼职导师:保障对口,联通企业既然学生就业去向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那么培养单位也应顺势而为,丰富实践基地和兼职导师的类型。选择企业为实践基地和企业人员作为兼职导师,对于学生培养大有裨益。

  一方面企业人员实践经验丰富,挑选其中具备较强研究能力者,便能满足学生对于兼职导师的要求;另一方面,因为企业是讲究效益、效率的地方,浓厚的竞争氛围会带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学生实习质量自然有所保障。专业对口、实习质量是选择实践基地的首要标准。在满足首要标准的情况下,学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特长、研究方向,尽可能向相关领域企业延伸。华东师范大学与数据仓库公司 Teradata 拥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合作开发了《数据挖掘与商业智能专题课程》。

  该课程由 Teradata 的高级总监和顾问负责讲授,学生能和行业专家近距离接触,学习专家的行业经验。自 2015 年起,Teradata 每年从华师大招聘 6-8 名图书情报专硕学生 [35]。此外,为了避免高校和实践基地的单方面意愿,可以考虑联合培养等方式共谋发展。江苏省档案局举办的档案人才“151 工程”,让档案工作者以脱产形式重回校园学习,不仅完成了学术能力的培养,而且实现了教学相长。如连云港市档案局徐继铭主动为档案实训基地培训教材提供大量的实践素材,对于教材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36]。

  3.4 非全日制教育:理念契合,积极推进专业学位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学术性和职业性相结合,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国内外高校在培养人才时,都极为注重这一点。美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均允许用实习或见习代替学位论文的研究 [37]。《美国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大纲》(2016 版)指出实践教学有助于深刻掌握知识技能和学以致用 [38]。英国档案与文件协会认为实质性的实践经验对于获取研究生资格帮助极大 [39]。

  一些高校甚至把这一点写到了入学要求之中,如伦敦大学学院的信息学系的档案与文件管理硕士要求学生入学前具备 4-8 个月在档案、文件、信息治理方面的工作经验 [40];国内高校则通过建立实践基地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现有的全日制图情专硕的培养模式大体上是遵照“先理论学习,后实践教学”的模式。学生首先需要完成全部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进行实践教学。学生在进行实践学习时往往将其与毕业求职挂钩,实践教学只是顺带完成的工作。这种模式看似兼顾了学术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却是将两者分隔开来,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而非全日制模式主张学生工作和学习同步进行,形成“理论 - 实践 -再理论 - 再实践”的闭环模式。在非全日制的培养模式下,学生既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掌握前沿的专业技术,同时又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检验高校档案学者提出的学术论点和实践方法,从而推动学术创新和实践工作改革。显然非全日制的培养模式与专业学位的理念更加契合,两种培养模式高下立见。

  在实际中,已有部分高校对非全日制教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如南开大学图情专硕只招收非应届生的全日制学生,暗含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郑州大学则更近一步,首次开始非全日制招生,两种模式并行;中国人民大学则是再进一步,取消全日制招生,只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 [41]。从中可以看出在专业学位教育上推行非全日制招生将成为未来学位发展的一大趋势。此外,非全日制的培养模式能够保障档案专业人才流向国家急缺之处,使其以专业知识和技能直接服务于国家发展。如上海市档案局(馆)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图书情报硕士点签署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 [42]。档案工作者在接受培养后,重返原来的工作岗位,有效解决了档案局(馆)人员配备不足、知识结构不匹配等问题。

  4 结语

  在“十四五”期间,档案学教育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档案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立,不仅有助于完善原有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实现学术性和专业性协同发展,而且能够加快论证档案管理专业博士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步伐,实现专业学位硕博教育的衔接,开启专业学位教育的最高峰。档案管理专业学位教育的建设将使档案学高等教育迈上新的巅峰,为“十五五”档案事业发展提供实践能力突出、理论知识扎实的高素质人才,提升档案智力支撑、输出能力,永葆档案事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注释与参考文献

  [1] 宁宇龙 . 栗战书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成立 90 周年纪念会上强调 : 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事业心开创档案事业发展新局面 [N]. 中国档案报 ,2015-11-05(1).

  [2] 吴宝康 . 档案学概论 [M].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208-209.

  [3][4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 . 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EB/OL].[2021-10-04].

  [4] 冯惠玲 , 连志英 , 曲春梅 , 等 . 回顾与前瞻 :“十三五”档案学科发展调查和“十四五”档案学重点研究领域展望 [J]. 档案学通讯 ,2021(1):4-15.

  [5][9] 王上铭 . 我国档案学专业学位制度刍议 [J]. 档案与建设 ,2010(9):11-13.[6] 王协舟 , 鄢嫦 . 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述评 [J]. 图书馆学研究 ,2016(10):26-32.

  [7]段宇锋 ,景香玉 ,徐盼灵 ,等 .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 (MLIS)教育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2020)[J].图书情报知识 ,2021,38(4):41-49.

  作者:张衍 韦昱杰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30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