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经济论文》 中国人口慢性病的总体状况与群体差异> 正文

中国人口慢性病的总体状况与群体差异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2-05-24 09:26

本文摘要:[摘 要] 过去二三十年,在人口年龄结构、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利环境等多种因素作用下,中国人口慢性病患病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从 1993 年的 16.98% 下降至 2003 年的12.33%,而后又上升至2018年的34.29%。从因素分解看,19932018年老龄化因素对慢性病的贡献率约为64.1%

  [摘 要] 过去二三十年,在人口年龄结构、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利环境等多种因素作用下,中国人口慢性病患病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从 1993 年的 16.98% 下降至 2003 年的12.33%,而后又上升至2018年的34.29%。从因素分解看,1993—2018年“老龄化因素”对慢性病的贡献率约为64.1%,“非老龄化因素”贡献率约为35.9%。在群体差异方面,女性慢性病患病率持续高于男性,但二者差距不断缩小;城镇地区慢性病患病率长期高于农村地区,但近年来农村地区反超城镇地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中老年慢性病患病率高于东部地区;受教育水平低的中老年群体慢性病患病率较高。我们应当高度关注中老年人的慢性病防治问题,针对群体差异开展更加有效的慢性病防治工作。

  [关键词] 慢性病、总体状况、群体差异、健康中国、老龄化

人口统计

  一、引言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慢性病已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状况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近年来,中国居民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高达 88.5% 〔1〕,造成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 70% 以上。〔2〕 2021年3月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指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强化慢性病预防、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3〕 因此,积极开展慢性病干预防治工作不仅是提升居民幸福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我国在慢性病管理方面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并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2016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将“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纳入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指标,并将 2030 年该指标比2015年 (19.1%) 降低30%设为实现“健康中国 2030”的战略目标之一。〔4〕 2017年 1月,《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 (2017—2025年)》 发布,提出应“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机制。〔5〕

  2019年 7月发布的 《健康中国行动 (2019—2030 年)》 将四大慢性病 (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 防治行动纳入健康中国重大行动中。〔6〕2021 年 11 月印发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 强调了“加强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的早期筛查、干预及分类指导”的重要性。〔7〕 上述政策文件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根据慢性病高发的内因 (生活方式及环境因素)和外因 (医疗资源和社会资源) 制定了慢性病从预防到治疗的综合服务模式,2019 年,中国四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至15.9%,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19.0% 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18.3%,较为接近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4.4%。〔8〕

  尽管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慢性病整体死亡率和死亡人数仍保持较高水平,慢性病防治工作仍面临重要挑战。首先,慢性病综合防治机制尚不健全。部分地区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仍需进一步加强。其次,医疗保障和救助政策仍需完善。慢性病患者多需在门诊长期治疗,部分地区医疗保障政策对于门诊医疗费用的保障力度有限,而且对患慢性病的特殊困难人群的医疗救助不及时不到位。

  第三,慢性病监测评价与信息管理制度缺失。一些基层卫生机构在慢性病防控的监测方式、频率、指标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执行也存在差异,导致得出的监测数据不够可靠。第四,慢性病防治资源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配置不均衡。从全国范围来看,农村人口仅占有少数卫生资源,选择乡镇卫生院的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凤毛麟角。第五,健康教育宣传不到位。部分基层医疗机构过分关注医疗创收,对慢性病防治缺乏系统的规划,宣传教育工作较为零散。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慢性病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分析我国慢性病总体状况、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方面成果丰硕,为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和政策建议。在慢性病总体状况方面,已有研究显示,四大慢性病给居民带来的疾病负担日益增加。2015—2019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对约6亿居民开展了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并发布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9〕《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通常指30—70岁之间死亡) 率下降,因慢性病导致的劳动力损失明显减少;然而居民的不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慢性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慢性病影响因素方面,已有研究表明个体的先天条件、所处环境和生活方式均会影响慢性病的发病及演化规律。在先天因素方面,研究发现许多常见慢性病的患病风险始于胎儿期 (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10〕

  在环境因素方面,已有研究强调个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包括海拔、气温、降水等,以及个人所处的人为环境,包括污染状况、社区卫生人员及设备、污水处理设施、二手烟暴露状况,都会显著影响慢性病的患病率。在生活方式因素方面,已有研究发现积极锻炼、控制体重、充足睡眠、均衡膳食、戒烟限酒等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增强人体大多数生理系统的功能及免疫力,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慢性病的作用。在慢性病经济后果方面,已有研究发现慢性病对家庭劳动供给、消费支出及子女负担带来显著影响。在劳动供给方面,慢性病会降低患者的劳动时长和劳动生产率,其劳动收入随之减少,部分患者甚至完全退出劳动力市场。在消费支出方面,已有文献发现慢性病导致灾难性医疗支出发生的概率上升,增加出现“因病致贫”的概率〔11〕,同时导致非医疗支出的降低。在子女负担方面,已有文献发现慢性病患病率的上升显著增加了老年人子女的照料负担。〔12〕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就我国慢性病的增长趋势、高发病种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结论,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初步成效已形成共识,对慢性病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也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但就老龄化因素对我国慢性病患病率的影响以及患病率趋势在不同群体间的差异等问题,仍缺少较为系统的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作出了以下两点创新:

  第一,将我国近 25 年来慢性病患病率的增长分解为人口老龄化所致增长和非老龄化因素 (包括不良生活方式、不利环境等) 所致增长两部分;第二,整合世界卫生组织、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宏观数据以及微观数据库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从性别、城乡、地区、受教育水平等维度探索慢性病患病率的群体差异,为更具针对性的慢性病防治建议提供研究基础。

  三、中国人口慢性病的总体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卫生健康领域改革发展成就显著,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5 岁大幅提高至 2019 年的 77.3 岁〔13〕,居民健康水平处于中等收入国家前列。然而,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并不意味着健康寿命的等量延长。中国中老年群体慢性病患病比例高、患病时间早、带病生存期长等问题较为突出,慢性病已经成为阻碍中国推进健康老龄化进程的主要问题。

  20 世纪末,在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预防接种普及、抗生素广泛使用及居民营养状况持续改善等有利因素推动下,中国感染性慢性病①患病率呈下降趋势,带动中国人口慢性病 患 病 率 从 1993 年 的 16.98% 下 降 至 2003 年 的12.33%。21 世纪以来,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所处环境不断变化,中国人口慢性病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2003—2018年,中国人口慢性病患病率逐年升高,从 2003 年 的 12.33% 大 幅 度 增 长 至 2018 年 的34.29%,年均增长1.46个百分点 。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呈现出体量大、增速快等特点。〔14〕 为了剥离人口年龄结构改变对慢性病患病率的影响,本文以 1993年为基年,使用该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慢性病患病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得到年龄标化慢性病患病率。

  年龄标化慢 性 病 患 病 率 从 1993 的 13.06% 增 至 2018 年 的19.27%,年均增长 0.25 个百分点。年龄标化慢性病患病率的增长主要由不良生活方式及不利环境因素造成,研究发现,由于人们运动量不足、高钠高脂饮食、生活作息不规律、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增加等原因,中国慢性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此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雾霾等不利环境因素增多,农药滥用、食品深度加工等因素导致居民微量元素摄入不足,这些因素也可能推高年龄标化慢性病患病率。

  在 1993—2018 年实际慢性病患病率增长的 17.31 个百分点中,“老龄化因素”贡献率约为64.1%,即实际慢性病患病率增长百分点数 (17.31) 与年龄标化慢性病患病率增长百分点数 (6.21) 的差 (11.10) 与前者的比值;“非老龄化因素”贡献率约为 35.9%,即 2018 年年龄标化患病率 (19.27%) 与 1993 年年龄标化患病率 (13.06%) 的 差 与 实 际 患 病 率 增 长 百 分 点(17.31%) 的比值。综上,老龄化是慢性病患病率上升的重要推动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利环境等非老龄化因素亦不容忽视。

  因此,在慢性病防治过程中应同时关注老龄化因素和非老龄化因素的影响,并相应作出政策调整。更为严峻的是,已有文献发现慢性病共病现象 (即患者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的慢性病) 在我国慢性病患病群体中普遍存在。近年来我国居民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大幅 提 高 , 由 2011 年 的 43.68% 提 高 至 2018 年 的55.66%,年均提高 1.7 个百分点;①同时患 4 种及以上慢性病的人群占比也在 2018 年达到 14.33%,为历年最高水平。慢性病共病进一步推高了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医疗支出,降低了慢性病的预后效果,为慢性病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15〕

  依据临床医学研究对慢性病病种的划分,本文列出了 1998—2018 年中国 20 类慢性病①的患病率及排名情况 。总体而言,中国四大慢性病的患病率呈现如下特征:首先,循环系统疾病 (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脑卒中等) 患病率由 1998 年的 3.88% 飙升至 2018 年的 25.10%,年均增长 1.06 个百分点,在 20 年间始终位于慢性病患病率首位 ,且远高于其他慢性病(2018 年患病率约为排名第二的“内分泌、营养、代谢及免疫疾病”的 4倍)。截至 2018年,中国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已有约 2.9 亿〔16〕,循环系统疾病已成为威胁中国乃至全人类生命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高血压患病率居高不下是循环系统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患病率从 1998 年的1.58% 攀升至 2018 年的 18.14%,20 年来稳居细分慢性病种患病率首位,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无声的杀手”“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其次,内分泌、营养、代谢及免疫疾病 (包括糖尿病、肥胖症、甲状腺疾病等) 患病率由1998年的 0.47%增加至 2018年的 6.25% (见表 2第2 行),年均增长 0.29 个百分点,患病率排名从第八位跃至第二位,是患病率增长速度最快的慢性病。其中,糖尿病患病率较高是该类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其患病率由 1998 年的 0.32% 快速上升至 2018 年的 5.31%,是患病率增速最快的细分慢性病,年均增长 0.25 个百分点。2017 年,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高达 1.144亿,约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的 27%,中国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17〕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严重危害身心健康,其治疗费用是近年来疾病费用的重要构成部分。第三,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由1998年的1.98%上升为 2018 年的 2.61% ,年均增长0.03个百分点,20年来位居慢性病患病率第4或第5位。老慢支 (老年慢性支气管疾病) 和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是患病率较高的两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病情况易受季节和天气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之后的全球第三大致死类疾病〔18〕,成为公共医疗卫生系统的巨大挑战。第四,恶性肿瘤 (俗称“癌症”) 患病率由1998年的 0.12%上升至 2018年的 0.51% 年均增长 0.02 个百分点,患病率排名从第14 位上升为第 9 位。数据显示,2019 年恶性肿瘤在我国农村居民死因构成中排名第2位,仅次于心脏病。〔19〕 在过去20年里,肺癌先后取代胃癌、肝癌成为中国致死率最高的癌症。2020 年我国新发癌症 457万例,占全球新发癌症病例的 23.7%。〔20〕虽然恶性肿瘤与其他三大慢性病相比患病率相对较低,但一旦患有该疾病将面临较高的死亡率和较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威胁中国居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四、中国人口慢性病的群体差异

  研究发现,慢性病的发病情况在性别、城乡、地区和受教育水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本部分按照上述维度分析慢性病患病率的群体差异,旨在为我国提升慢性病防治效果提供参考。

  (一) 性别差异

  1993—2018年间,中国女性慢性病患病率持续高于男性,但二者患病率差异近年来有所缩小。女性慢性病患病率较高,与女性的寿命、生理特点和社会特性有关。就寿命而言,女性寿命普遍长于男性,2015 年中国女性平均预期寿命 79.43岁,而男性则为 73.64岁〔21〕,这意味着女性更可能遭遇慢性病威胁。就生理特点而言,女性通常在45岁以后会经历更年期,这期间女性的雌激素水平显著降低,而这将对女性的身体素质和免疫水平带来不利影响。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乳腺癌新增病例 226万,约占全球新增癌症病例的 11.7%;〔22〕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2015 年中国乳腺癌占女性癌症患病率的 17.10%,在所有女性癌症患者中患病率排名第一。〔23〕

  就社会特性而言,男性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常常处于优势地位,在经济地位、职业发展方面较女性拥有更多的支配权,女性常常需要承担较为烦琐的家务劳动和较大的精神压力,获得的薪资水平、社会认可度却相对较低;同时,女性群体的预防保健知识和健康素养水平相较男性也有一定差距,自我保健和自我诊疗的积极性不足。社会隐形的性别歧视不但降低了女性获得医疗护理和卫生保健服务的能力,也抑制了女性寻求预防保健和健康提升的动机,使得女性面临更高的慢性病患病风险。与此同时,近年来人们生活节奏持续加快,工作压力不断增大,与交际应酬相关的吸烟、饮酒等行为成为普遍现象,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的负面效应累积导致男性群体慢性病患病率快速上升。调查发现,中国男性、女性成年居民吸烟率分别为 50.5% 和 2.1%;〔24〕 男性、女性成年居民的饮酒率分别为 53.8% 和 12.2%。〔25〕 上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男性慢性病患病率快速上升、慢性病患病率的性别差异逐渐缩小,由 2008 年的 4.52 个百分点下降为2018年的1.32个百分点 。

  人口统计论文:人口迁移行为的规律和研究进展

  五、结论和建议

  结合国内外统计数据,本文对中国人口慢性病的总体状况与群体差异进行了探索,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过去二三十年,在人口年龄结构、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利环境等多种因素作用下,中国人口慢性病患病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从 1993年的16.98%下降至2003年的12.33%,而后又上升至 2018 年的 34.29% 。从因素分解看,1993—2018年间,“老龄化因素”对慢性病的贡献率 约 为 64.1%,“ 非 老 龄 化 因 素 ” 贡 献 率 约 为35.9%。同时,慢性病共病现象十分普遍。此外,以高血压、心脏病为代表的循环系统疾病居于慢性病患病率榜首,以糖尿病为代表的内分泌、营养、代谢及免疫疾病是患病率增速最快的慢性病。

  第二,中国慢性病患病率存在明显的群体差异。从性别看,女性慢性病患病率高于男性,但二者差距不断缩小,这与不同性别人群的预期寿命、生理特点和社会特性有关。从城乡看,城镇地区慢性病患病率长期高于农村地区,城乡居民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是其主要原因;但近年来城乡慢性病患病率差距逐渐缩小,并在2018 年出现农村反超城镇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迁移,导致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上升。

  从地区看,东部地区中老年慢性病患病率显著低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体现出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慢性病防治管理的重要意义。从受教育水平看,中老年慢性病患病率随受教育水平的上升而下降,表明提升教育水平有利于降低个体的慢性病患病风险。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在人口老龄化急剧深化的背景下,政府应当高度关注中老年人的慢性病防治问题,并根据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相应调整政策措施。

  其一,在健康管理方面,进一步推进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针对中老年群体高发病种开展早诊早治工作,将符合条件的重大慢性病早诊早治技术纳入诊疗常规。其二,在健康文化方面,应针对中老年群体推出均衡膳食、定期锻炼、规律作息、控烟限酒等一揽子定制化健康行动方案。

  其三,在健康保障方面,应加强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鼓励开发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促进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的深度合作,推出更多定制化的中老年专属产品和服务。其次,应当关注慢性病患病率的性别差异、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和受教育水平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

  其一,在性别差异方面,应根据两性不同的生理特点对高发慢性病种进行防治,如分别对女性和男性进行乳腺癌、肺癌等慢性病的早期筛查;进一步推进性别平等,消除工作、生活中的性别歧视行为,促进女性经济地位和社会认可度的提升。

  其二,在城乡差异方面,针对不同地区的慢性病高发病种开展针对性防治工作,在城市地区增设多种便民体育设施、加强对低脂低钠低糖饮食习惯的宣传;在农村地区增加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促进健康扶贫与慢性病管理的互联互动。其三,在地区差异方面,应关注极端天气及不利环境对当地慢性病患病率的影响,加强慢性病高发区域的预防性健康投入,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根据地区特色建设相关慢性病医学中心。其四,在受教育水平差异方面,应继续提高人口的受教育水平,重视慢性病风险因素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体系,培育全民提高健康素养、开展健康管理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发布会图文实录》,2020 年 12 月 23 日,2022年4月6日。

  〔2〕新华社:《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 慢性病负担重》,2016 年 9 月 28 日,2022年4月6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 年 3 月 13 日,2022 年 4月6日。

  〔4〕《“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2016 年 10 月 25 日,2022年4月6日。

  〔5〕国务院办公厅:《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 年)》,2017 年 2 月 14 日,2022年4月6日。

  〔6〕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2019 年 7 月 15 日,2022年3月29日。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2021年11月24日,2022年3月29日。

  〔8〕〔20〕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orld Health Statis⁃tics 2020:Monitoring Health for The SDGs,”2020-5-13,2022-4-6.

  作者:郑 伟 韩 笑 吕有吉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30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