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这篇教育论文范文发表了工匠精神的内涵解析以及培育模型构建,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紧密结合、互为补充,要围绕市场需求,明晰工匠精神的创新驱动路径,注重创新文化培育、管理机制的构建及基层员工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基层员工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引领工匠
这篇教育论文范文发表了工匠精神的内涵解析以及培育模型构建,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紧密结合、互为补充,要围绕市场需求,明晰工匠精神的创新驱动路径,注重创新文化培育、管理机制的构建及基层员工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基层员工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引领工匠精神的提升。
关键词:教育论文范文,工匠精神;培育模型;创新精神;驱动路径
一、引 言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工业产品的品质与品牌成为当务之急, 业界关于工匠精神重新回归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在2016 年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 “两会”召开期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历史性地写入了“工匠精神”这一概念,提出要鼓励企业进一步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强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培育,注重“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注重培养和传承工匠精神是国际制造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其产品总体上都讲究做工的精细,追求精益求精。正是由于对工匠精神坚持不懈的传承, 日本品牌才能屹立于世界之巅,美国、德国的家族企业也才能历经百年而不倒。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在于对匠心的坚持和对产品高品质的追求[1-2]。
现有对工匠精神的相关研究,大都集中于对其内涵本质的剖析、当代价值的揭示及实践意义的解读[3-5],或者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工匠精神的提升举措[6-9]。总的来看,研究内容较为宽泛、宏观及零散。如何提炼构建工匠精神培育模型,从文化、制度及机制等多方面协同支撑出发,系统地分析工匠精神的提升思路,并明晰创新驱动的路径,进而推动我国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型,值得深入加以研究。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解析
在西方,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开始了工匠精神的萌芽,此时人们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纯粹的“非利唯艺”精神。随着西方宗教改革的不断推进,包括手工业行会制度的建立,工匠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东方,工匠精神最早孕育于我国,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了对工匠精神的诠释。在中国文化视域下,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尚巧”的创造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及“道技合一”的人生境界三个方面。尽管从具体内涵上来看,东、西方工匠精神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从核心价值理念上看,其无疑是一致的、相通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匠精神来源于传统的工匠精神,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时代特色、融入了更多现代性的元素。
张培培[10]分析认为,工匠精神表现为对工作的热爱、专注极致、精益求精等。肖群忠、刘永春[11]认为,工匠精神包含对工作完美与极致的理念追求,对工作伦理的高品质追求,它强调工作方面的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及勇于创新,以及意志品质方面的坚守专注。庞溟[12]认为,工匠精神表现为一种忘我的投入。员工的价值存在于其双手所能控制的作品中。章文认为,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其核心是注重传承传统的手工技艺,其灵魂是追求完美的造物品质。 美的集团公司认为,工匠精神主要包括四要素——“ 务实潜行、 极致追求、 开放思维、 自主创新”。
本文认为,工匠精神是指凝结在工匠(广义包括所有人)身上所具有的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忘我投入的境界,是对蕴含在工匠身上艰苦奋斗、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高尚品质的集中阐释和高度概括。其共同特征是,生产者尤其是奋斗在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对产品品质身无旁骛、精雕细琢的追求,对产品功能、质量、信誉、传统、安全、可靠等多方面的综合要求。
应从更加多元的视角(不能仅局限于制造业领域)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在当今社会,工匠精神体现了从业者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及售后服务等整个过程各环节中认真负责、追求极致的工作状态与理念,体现了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不同时代工匠精神具有不同的意义,但其内涵是永恒不变的,它直接连接当下社会新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 精准地表达了时代的现实需求。
工匠精神包含专注和坚持这两个核心要素。同时,创新也是现代工匠精神的基本要素。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慢工出細活,往往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实践的沉淀。专注产品细节、审美表现、使用、工艺流程等方面的细微改进,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此外,在产品的生产制作过程中应强化创新,注重产品的推陈出新。要结合长期以来的实践经验加以深入思考,将传统技艺与从业者的灵感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加精美实用的产品。
三、工匠精神的培育模型构建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与企业的协同培养,以及员工自身的自律努力,需要全社会弘扬大国工匠精神,为工匠营造宽容的文化环境,更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保障机制,以柔性的文化与刚性的制度相结合,并制定有利于弘扬工匠精神的政策,调动工匠的积极性。
此外,重视和追求“创新性”,激发职工创造活力,对于当代工匠显得尤其重要。只有将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紧密结合,互相促进,才能打造出传世精品,也才能成就真正的大国工匠。要以创新精神为引领,围绕市场需求,创造市场需求,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图1给出了工匠精神的培育模型。
(一)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浓厚文化氛围
要进一步营造“崇尚技能,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搭建信息平台,提高工匠的职业尊重。树立“技能光荣”“造作伟大”的社会风尚。对待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严谨执着,不仅是工作者的优良品质,也反映了一个民族成员对待工作的优良品质,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要求。在德国、瑞士,做一个工匠是很多学生的梦想。日本则把民间艺人奉为“国之瑰宝”。
推荐阅读:《滨州学院学报》是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滨州学院主办、滨州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理论刊物。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18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