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 要 为了不断提高智慧海洋建设的高级技术人才,现阶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简要介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介绍开设数字海洋原理与方法课程的必要性与建设进展,阐述课程性质、学时安排与教学内容安排,
摘 要 为了不断提高智慧海洋建设的高级技术人才,现阶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简要介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介绍开设数字海洋原理与方法课程的必要性与建设进展,阐述课程性质、学时安排与教学内容安排,详细说明对分课堂模式的运用方法,最后对课程考核方法进行介绍。
关键词 对分课堂;智慧海洋建设;数字海洋原理与方法;混合式教学;研究生教育
1 引言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处于由规模扩展转向质量提升阶段,重点工作已经转移到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了增强研究生课堂教学效果,许多学者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上做了相关研究,主要有翻转课堂+讨论式、CDIO、MOOC(慕课)、微课、案例教学法、PBL与CBL混合教学模式等[1-3]。
随着我国数字海洋建设的快速发展,未来将需要大量的相关专业信息人才。淮海工学院自2014年开始面向海洋科学专业的物理海洋方向的学术型研究生开设数字海洋原理与方法学位必修课程,目前国内高校开设此课程的非常少,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在以对分课堂为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
2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可行性分析
对分课堂模式应用简介 对分课堂(PAD课堂)是由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的一种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是为了改进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提出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对分课堂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迅速引发很多实践,已经给传统课堂带来深刻变革。目前,对分课堂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始得到应用[5],在高校主要集中在基础课中,工科专业课程应用较少。
应用的可行性 在课堂上讲授与研讨二者方式结合是对分课堂的实质。针对研究生教学应用的优势主要体现:兼顾不同学习需求与个体差异,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研素质培养落到实处[6]。
经过三轮的教学经历,体会主要不足之处包括:学生先修课程基础差异性较大,教学条件较弱,教材建设比较落后等。采用以对分课堂为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可行的,主要原因在于:研究生的学习能力能够适应;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意愿和需求;课程教学资源和环境能够保证教学模式的实施。
3 课程必要性与建设进展
开设课程必要性 2001年,中国开始数字海洋项目建设,2011年12月,“中国近海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全面建设完成。智慧海洋的概念伴随智慧地球理念应运而生,智慧海洋建设已经开始起步。为培养建设智慧海洋的信息化技术人才,针对物理海洋学方向的研究生开设数字海洋原理与方法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智慧海洋的基本内容、我国智慧海洋建设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因此,课程的开设非常有必要。
课程建设进展 我国智慧海洋建设才刚刚起步,目前海洋信息化高级人才非常短缺,将来对高级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是必然的。目前,高校与智慧海洋建设比较相关的本科专业开设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课程还非常少。自2014级海洋科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开始招生以来,一直坚持开设此课程,克服文献资料较少的困难,针对授课内容、教学模式与成绩评定不断实践探索,特别是在2017级授课时采用最新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4 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
課程性质与学时安排 在2014—2017级执行的培养方案中,本课程是物理海洋学方向的专业学位必修课程之一,是在本科阶段学习GIS原理与应用、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本课程的重要作用是掌握智慧海洋建设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研究生用智慧海洋建设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研究生海洋信息技术的知识结构,提高数字海洋应用的能力结构。本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开设,每周一讲(每讲三学时),总学时为36学时(两个学分),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
推荐阅读:教育课堂的语言艺术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19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