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教育论文》 立德树人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育人的创新研究> 正文

立德树人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育人的创新研究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9-08-17 15:37

本文摘要:【摘要】本文从高校校园文化载体静态教育功能和思想政治课的动态教育功能着手,强化对校园人的动态教化同时充分发挥高校环境育人和管理育人功能,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软性和硬性教育载体,通过建设绿色网络、素质教育课程、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

  【摘要】本文从高校校园文化载体静态教育功能和思想政治课的动态教育功能着手,强化对校园人的动态教化同时充分发挥高校环境育人和管理育人功能,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软性和硬性教育载体,通过建设绿色网络、素质教育课程、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及隐性载体建设,努力探索实现自然“硬环境”和人文“软环境”的紧密结合,为校园人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空间。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校园文化载体,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将优良的校园文化的育人氛围和学生思政教育结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载体的物化静润功能,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利用的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对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创新一个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而丰富而优秀校园文化育人体系。实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

  1营造绿色校园环境和动静相宜的优秀文化作为静浸学生心田的优良教育载体

  1.1针对学校的专业特色,精心挑选和规划校园的静态绿色环境,构建积极向上的历史文化景观,让静美的环境潜移默化发挥润染思想的教育功能高校教育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教育,是高校立教之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接受真、善、美的熏陶。优秀的校园环境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它能使师生自然地受到熏陶、暗示和感染的潜移默化的功能和影响。加强校园环境中的山、水、园、林、路的美化,抬头见绿,低头看青,使校园得到绿化、净化、美化。使校园环境达到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和使用功能的和谐统一。

  首先,在校园中布置启迪智慧、净化思想、撼动心灵的雕塑、书画等激励人奋进的教育载体,营造高尚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例如,校园雕塑树立,既可以选择教育界、思想界、科学界、技术界等许多领域的领军人物,也可以选择与可以针对学校有特色的专业设置或者与家乡有关联的革命先辈英模和杰出人物的作为雕塑的原型,通过他们的优秀事迹来教育和感染人们,催人奋发。其次,建设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校园文化、文体、科技、形体训练等活动场地,完善实践教学教育设施,优化成才环境。再次,成立校史陈列馆,设立校友会;通过实物资料和记载,弘扬学校优良传统和学校建设历程,使人上进。

  1.2构建奋发向上、励志进取的校园新风尚,发挥环境育人软文化功能的作用

  校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它反映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风貌。也是学校师生应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原则和校风。校训对引导和激励全校师生弘扬学校的优秀传统,增强责任感,美誉感、可以师生自觉约束自觉的言行,继续奋发向上,对良好的校园精神风貌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校歌犹如学校的精神图腾,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宣言。是学校是办学特色理念及校园精神风貌的集中概括,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激励学生成长、凝聚力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反映对教育者对理想、信仰和愿望的追求,也反映了受教育者的感知和成长共同心声。既能号召和激励学校师生积极向上,也能向外展示学校的整体形象。激励学生热爱学校;坚守“今天我以学校为荣,他日学校以我为荣”的信念。音乐的熏陶可以感染人的思想、鼓舞人上进。例如抗日军政大学校歌:“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同学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是劳动者的先锋!”这首歌既洋溢着年轻人的青春活力和蓬勃朝气,也表现抗大青年的铿锵有力、勇往直前的豪迈气势。

  歌声随着抗大毕业生的足迹从校园传遍延安,飞越万水千山,唱遍抗日前线震撼人的心扉,起着积极向上的引领作用。校徽是学校的标志之一,通过图案、文字来介绍学校的性质和学科,体现出学校的特征,提高学校的辨识度,校徽无形中也给佩戴者增加了学校纪律的约束和对学生行为的规范。积极向上的校训、校歌和校徽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相得益彰的作用。

  1.3充分利用学校有特殊教育意义的活动契机,强化德育教育

  精心组织学生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颁奖典礼如以“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国庆日”“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培养德才兼备,极具有高尚道德情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工匠精神的合格人才。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发挥优秀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引导和榜样作用,用优秀校友的创业历程、人生经历,让学生感悟到实现个人梦和中国梦的和谐统一重要性,激励广大学生立志成才,把报效祖国和成就自我价值相结合。

  1.4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净化校园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动态人文美影响学生积极开展“五星”文明寝室、“雷锋号”文明班级、雷锋式学生的等评比活动。让学生在争优创先中培养好的生活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大力加强学院新闻舆论宣传力度,加强校园绿色网站、校报、宣传橱窗的文明新风的建设,发挥宣传舆论的影响力,让正能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流导向。让常态化和持久化的德育教育渗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健康向上、求实创新的校园风貌;培养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的政治素养和勇挑重担的社会责任感。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读书习惯。

  可以借用学校图书馆藏文献资源,结合4.23世界读书日或者本地的读书周,开展校园阅读竞赛活动;向学生推荐关于红色经典、励志成才、启迪未来、智慧人生的书籍,也可以推荐国内外的历史、文学名著,提升素养、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还可组织学生“读红色经典”征文活动评比活动。让学生在读书中思考人生,获得智慧;达到启智、修德、励能、笃行等德育教育的目的。

  2积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模式,探求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融合

  针对信息时代网络大众化和普及化的特点,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探索“网络+德育”的思政教育新模式。教师应积极熟悉新媒介,加强有效正确引导。一方面重视网络云平台、腾讯群、微博公众号、手机微信群等及时自媒体等建设,延伸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促进学生的交流和思想火花;用学生喜闻乐见、日渐多样的组织形式和多种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网上德育教化,了解学生的多元思想动态,对症下药,及时解决问题。

  寓德育于网络媒体中;充分发挥网络、及时媒体等现代数字技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要作用;倡导使用文明、健康的手机短信用语,提高拇指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构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络文化活动。通过多种多样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占领高校网络舆论高地,使德育融入到学生实际生活的每个细节,确保校园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3开发德育实践新课程,够建提升大学生内涵和品位的有形载体;营造人文素质教育氛围

  1)开展假期学生“三下乡”或社会调研活动,让广大学生走向基层、深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通过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我党路线方针政策的了解,增加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2)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学校的党课、团课为阵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广泛开展以“中国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意识,开展大学生创新和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举办“走进企业,走进职场”等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成长成才。

  如,通过校企合作,开展职业培训,搭建良好就业平台,降低就业焦虑,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搭建大平台,激励科技创新、专门开展各种技能比赛。设立学生技能创新基金,建立创新培养基地。学生通过参加多项技能竞赛,培养创新能力、锻炼职业技能,提升未来职业核心能力和素养。

  3)开展丰富多样社团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学习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关心社会的综合素养与能力。

  4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发挥管理育人的德育功能

  大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完善的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建立规范有节、有力有序的校园管理制度,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言行,开展身为范,全员育人的师德师风教育。加强学生课堂管理和课后言行规范,创新守信、诚实、努力上进的良好学风,形成教师敬业为乐,学生成才为志的全员育人和管理育人的健康新风尚。

  总之,立德树人为根本前提下,全面推动了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将显性的和隐性的校园文化结合,将动态的和静态的校园文化结合,共同推进学校的卢瑟发展和德育教育的融合。为促进高校跨越式发展打下基础,也培养社会是主义事业的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相关论文范文:构建绿色教育理念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打造绿色生态教育,营造和谐氛围。学校遵循“文化是行为的支柱”和“环境是育人力量”的科学理论,创造性地设计生态校园文化,确立了“营造绿色教育生态,促进师生共同成功”的创建理念,即崇尚师生人格平等,向师生倾注人文关怀,唤醒师生的创造潜能,使师生在高尚、和谐、安全、健康的绿色生态文化教育环境中得到生动、活泼、个性化的自由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0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