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教育论文》 不同特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的Meta分析> 正文

不同特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的Meta分析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02-26 04:57

本文摘要:摘要: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不同特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通过检索和筛选文献,共纳入20篇文献,使用ReviewManage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Z=2.67,P0.05),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得分显著

  摘要: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不同特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通过检索和筛选文献,共纳入20篇文献,使用ReviewManage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Z=2.67,P<0.05),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Z=2.56,P<0.05),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城乡差异上不显著。不同特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非独生子女和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独生子女和贫困大学生。

  关键词:Meta分析;心理健康;大学生;不同特征

心理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国家对大学生的培养日益重视,主要表现为追求量和质上,即数量上的生源扩张和质量上的教学资源水平提高。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的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对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产生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许多大学生由于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而产生心理负荷,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伤人和自伤、自杀事件频见报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方面,使用频率最高的量表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SCL-90是一种基于因子分析评价心理健康状况的工具[1],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卫生研究及临床心理评估,其结构维度好,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2]。

  已有的研究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得分在性别、生源地、是否为贫困生、是否为独生子女等特征维度上产生差异。现今国内对不同特征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很多,也出现不一致的结论。因此,有必要通过Meta分析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得分在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为贫困生和城乡上的差异。本研究利用公开发布的研究数据,对我国不同特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得分进行综合量化分析,旨在通过Meta分析方法得出不同特征大学生心理健康得分差异状况相对一致的结论,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实践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促进弱势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通过筛选,本研究共纳入文献研究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差异11篇,其中男生3595人,女生5754人;研究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差异4篇,其中独生子女大学生1964人,非独生子女大学生1920人;研究不同家庭经济条件大学生心理健康差异4篇,其中贫困生1492人,非贫困生1820人;研究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心理健康差异5篇,其中来自城市大学生936人,农村学生1926人。

  1.2方法

  1.2.1检索策略

  以“SCL-90”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进行搜索,起止时间为2008-2019年,共有2377条记录,接着继续输入关键词为“大学生”,检出181条结果。

  1.2.2筛选策略

  通过对检出的结果进行全文信息及数据完整性进行初步评价后,按照以下标准进行初步筛选和全文筛选:(1)研究工具使用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2)研究包括性别、生源地、是否贫困生、是否独生子女的分组,并且有明确的人数;(3)研究报告了平均数和方差;(4)若多个研究包含了相同的数据,则纳入一篇信息最完整的研究。最终符合本研究筛选标准的有21篇。在检出的文献研究中,涉及的省份分别有重庆市、北京市、贵州省、山东省、河北省、河南省、广东省、湖南省、浙江省、安徽省、武汉市、广西省、沈阳市、陕西省、云南省,研究对象全部为大学生,涉及贫困、有留守经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大学生。

  1.3统计处理

  通过采用ReviewManager5.3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纳入本研究的文献均采用相同工具,结果为连续性变量,单位统一,结果可以被合并,因此采用加权均数差(WeightedMeanDifference,WMD)。

  2结果

  2.1文献检索情况

  根据筛选标准,共有20篇文献纳入本研究的Meta分析中。纳入的文献均为中文文献,其中硕士论文4篇,期刊论文16篇。

  2.2Meta分析结果

  检验不同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结果一致性,将大学生的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城乡等特征进行比较,得出如下结果。

  2.2.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得分差异的Meta分析

  11项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生的心理健康得分低于女生,然而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SMD(95%CI):-0.09(-0.01~0.11),p=091],由于I2>50%,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2.2.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得分差异的Meta分析4个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MD(95%CI):0.05(0.01~0.08),p=0.007],因I2<5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2.2.3不同家庭经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得分差异的Meta分析4个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分数高于非贫困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MD(95%CI):0.39(0.09~0.68),p=001],由于I2>50%,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3讨论

  尽管本研究Meta分析纳入的文献数量有限,但所纳入文献涵盖多个省份和地区,因此本研究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价值。本研究的结果与所纳入文献的大部分结果基本一致,与部分结果有差异。这可能是样本环境和研究方法差异所致。

  3.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从本研究的入组文献来看,有的显示男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分高于女性,有的显示低于女性,有的显示没有差异。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结果发现,整体上,男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女性好,但是差异不明显。以往大多数研究认为男性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性,这是因为男女性别在生理上和心理结构上本就存在差异。然而,男性和女性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除了受着男女性别生理和心理结构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外,传统文化和社会观念的影响是对其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的包容性和平等性越来越大,性别歧视观念淡化,性别平等观念得到大家的普遍接受,因此性别差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得分的影响越来越小。

  3.2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

  本研究显示,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这不同于以往研究结果,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这是因为,独生子女作为家中唯一的孩子,可以得到父母全部的关注和爱,占有社会较好的资源,生活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较高。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非独生子女尽管在社会和家庭资源获取上处于劣势,但是他们从小就通过与兄弟姐妹的相处中掌握人际交往能力,体验相互支持和给予的快乐。进入大学后,他们会把这种群体互动经验带入到大学生活中,在大学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感受支持和力量。

  独生子女由于自小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疼爱和关注,父母通常以孩子为中心,导致孩子以自己为中心,有的独生子女会因为父母的过分娇惯而失去自我料理能力,没有生活目标。随着他们步入大学,由于老师和同学无法像家里的父母一样以自己为中心,无条件满足自己的需求,处处迁就自己,这会让他们感觉世界是充满敌意的,不友好的,导致他们在交往中陷入困难,对人生和世界充满消极和悲观,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3.3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

  本研究显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贫困大学生。这和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和成长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外在因素来看,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消费水平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束缚,面临着学业和经济的双重压力,让他们感觉无法融入群体,产生自卑、焦虑和敌对等情绪。从内在因素来看,由于贫困大学生长期处于经济困难、物质拮据的成长环境,形成高自卑和高自尊并存的人格特质,容易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3.4城市与乡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

  本研究显示,城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这是因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发展差距正在逐步缩短,农村地区同城市一样享受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因此,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在经济水平和受教育机会上日趋平等,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上获得的成就差异不大,从而使城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明显差异。

  参考文献:

  [1]徐建萍,杨拥峰,沈雷.112例空巢老人的SCL-90测评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3):299-301.

  [2]施玲燕,黄水平,卓朗,等.大学生应用SCL-90量表的参考值及信效度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2):223-224.

  [3]赵宇,张丽.重庆某民办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科技风,2018(23):225,227.

  心理咨询师评职知识:研究心理的论文哪里投稿好

  《心理研究》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心理学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者,适合于关注自身心理素质发展的各级各类人员,也适合有志于心理学事业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及社会其他人士。期刊收录心理研究方面的论文有“心理问题与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的“标”与“本”、“ 从心理契约角度解读免费师范生心理状况”等。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1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