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教育论文》 基于自律学习者塔养的PBL教学探素> 正文

基于自律学习者塔养的PBL教学探素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04-17 11:18

本文摘要:摘要:培养大学生自律学习能力、养成终身学习习惯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PBL教学倡导小组讨论与合作解决问题的学习,为大学生自律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实现路径。阐述PBL教学设计的要素、各教学阶段设计要点及关键问题,为成功开展PBL教学提供有效指导。 关

  摘要:培养大学生自律学习能力、养成终身学习习惯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PBL教学倡导小组讨论与合作解决问题的学习,为大学生自律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实现路径。阐述PBL教学设计的要素、各教学阶段设计要点及关键问题,为成功开展PBL教学提供有效指导。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自律学习;问题导向教学;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纵观我国的高等教育,绝大多数大学课堂仍以教师为主导围绕知识点讲授开展;很大一部分学生在经历激烈的髙考竞争升入大学后,学习主动性消失,学习任务主要是记忆知识点、应付考试。而当前世界范围内正在发生一场“以学生为中心”的髙等教育变革,大学教育的目标不再局限于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自律学习的意识和行为,实现终身学习能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8年发布的《OECD学习框架2030》明确指出,未来的学习以提高终身学习能力为长期目标。我国教育部于2018年印发通知,要求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强调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培养自律学习能力。

  毋庸置疑,我国大学教学需要颠覆以教师为主导和知识导向的教育模式,应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问题、案例、项目、团队合作等形式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律学习,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需求⑴。源于1969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学的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理念倡导以小组讨论学习的模式培养自律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在欧美亚的许多高校获得认可并广泛普及[2]-[41o从2000年开始,我国少数医学院校尝试实施了PBL教学。适逢我国髙等教育变革之际,结合国内外的教学改革,探索实践PBL教学,对于重塑本科教学、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律学习者的特征

  美国学者B.J.齐莫曼在20世纪90年代梳理了自律学习理论的发展,认为自律学习作为一种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设定学习目标,并能分解成阶段目标、按计划实施,同时监视各个实施阶段的自我状态,从而控制学习行为、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⑸。自律学习者具备明显的特征,主要指那些不需要外因刺激、主动追求所需信息,以增强学习能力并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和内容的人。他们有着内在的学习动机,自信自己可以成功;他们回顾、监测自己的想法、行为,并想出更好的学习策略。

  自律学习者参与“自我反馈”循环,可以监督学习策略的有效性,并对信息做出反应,通过不断自我调整、改进来提高自己的学习策略⑷。在自律学习者培养过程中,必须明确教授学生元认知的策略,并且学习环境要融合,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可见性的机会。而PBL教学能够赋予学生探索和发展学习兴趣的自主权,让其自由充分地展示能力,在鼓励互动和交流的环境中相互学习,因而更容易促进自律学习能力的形成。

  二、面向自律学习的PBL教学

  成功的PBL教学设计,需要遵循学习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让内容容易习得、让思维有可见性、帮助学生向他人学习、促进自律学习和终身学习。PBL教学设计应该考虑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生、教师、反思与评价等六个基本要素。PBL教学设计明确要求“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在学习新事物过程中获取知识,在小组讨论中深化思考,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学习”,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具体、真实的,能够带入情境的”(要素3)。“解决问题的学习”恰是自律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PBL教学强调通过机制设计培养更为活跃的自律学习者(要素4)。例如,设置尽可能多的自学、小组讨论机会(要素1),通过模仿同学或者观察错误来学习,并积极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培养自我调整学习进程、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能力。在PBL教学中,教师作为一个支持者参与课堂,努力保障学生所做出的决定,支持学生自我学习的情感。教师通过提供学习与讨论场所、学习素材,提出有效的学习策略(要素5),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提升,促进学生自律学习,逐步培养自律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PBL教学阶段的设计要点

  根据教学实践,整理了PBL各教学阶段的设计要点,以供教学参考。

  1.待解决的问题或任务

  PBL所涉及的研究问题或任务与学生的动机、主动性强弱直接相关,教师只有恰当处理,才能让学习小组持续保持学习兴趣。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设计合适的案例或情境,也可以利用工程实践中发现的科学问题。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首要的标准是能够给学生提供融入真实情境的体验,其次是适度复杂,让学生既不望而生畏,又不一眼洞穿。

  2.学习管理

  PBL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管理小组学习,明确把握学生的基本状况,推荐有效的学习资源和协助选择学习策略,有意识地培养自律学习。在小组学习的最初阶段,教师应该明确不同资源的局限和优点,能给学生提供有用的、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教师应该熟悉各种学习策略,鼓励学生改变学习模式、选择学习策略。有用的学习资源应该适合该阶段的学生基础、组织结构好、容易读懂、综合性强且有吸引力,并能促进学习进程。

  3.小组学习

  PBL教学与传统大课堂不同之处是小组讨论学习模式便于形成凝聚力、团队学习动力。教师应既要明确自己在小组讨论中“协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定位,也要明确小组学习障碍的原因和表现,及时纠正不良的小组学习表现,引导讨论,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提供反馈,促进团队合作、有效沟通、深入专业学习。对学生而言,为了确保每人参与、提高合作动力、防止不良运作,在小组成立时应由全体成员制定基本准则,同时明确小组成员的角色与责任,讨论的主持、会议记录、笔记整理、反思日记、资料检索等工作都应有明确的分工。小组成员应该轮流交换角色。

  4.评价

  评价环节是PBL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与课程计划的教学理念应保持一致。评价首先要求完成每个学生的达成度评价,确保掌握阶段学习中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其次,要指出学习上的困难,改善学习的成效,指导今后的教学活动。PBL评价在国内外研究中尚存许多争议,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四、PBL教学设计的关键问题

  PBL教学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与思考能力有极大帮助,但是对已经适应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挑战很大。为了有效地开展PBL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重点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1•掌握学生的基础状况PBL教育是体验主动学习、培养主动学习能力的过程,涉及小组学习等多种复杂的、自由度髙的专业学习活动,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领导力来开展小组活动。自我学习和小组学习的经验不足的学生参与PBL教育,会产生较大的压力,难以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事先把握学生的学习经验、所具备的能力和技能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设计,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2.科学设计教案教案设计不仅要设计亟待解决的问题或任务,还要预测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进一步设计学生解决方案的过程。PBL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验从发现问题到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所以无论是需要学生发现的问题或任务,还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的文献资料、学习策略等,都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预先设定。

  3.学生讨论场所的选择传统的大教室难以满足需求,小班化的教室资源和授课安排也可能会严重制约开展教学,尽管这个问题不是教师所能解决的,但仍然需要予以强调。小组讨论学习需要人性化的、适合自律学习的物理空间,室内布局和座位安排需要灵活、便捷,易于整理和重组,便于互动交流和教学技术操作。

  4.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一定要通过PBL形式开展,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选择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能一味靠学生自己学习摸索,对某些学习内容仍然需要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讲解。关于教学课时设置,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灵活开展教学设计。总之,教师既需要适应新的教育理念,也需要必备的技能,设计岀能够激发学生潜能的学习体验项目,并组织协调、观察学生的主动学习状况。同时,大学教育管理制度对PBL的支持更是不可或缺,只有加强课程设置、资源配备、专业师资培训和团队建设等,才能保障PBL教学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刘海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欧洲高等教育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题[J].教育研究,2017(12):119-128.

  [2]Hmelo-Silver,C.E.Problem-basedlearning:Whatandhowdostudentslearn?[J].EducationalPsychologyReview,2004(3):235-266.

  [3]康雪荣.问题式学习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1):48-49.

  [4]王卫杰,张娣,陈新民.问题导向式学习和项目导向式学习的比较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9):149-151.

  教育论文投稿刊物:《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面向全国学校教育的发展管理、教学研究、科研创新和师资培养等领域,展示我国学校教育科研领域的最新成果,交流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方面的新鲜经验,研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2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