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 要】新国标中要求外语类学生在素质方面应具有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在知识层面上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而当代小语种的教学上更多关注于目的语的文化输入,忽略了培养外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能力,外语教学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拥有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
【摘 要】“新国标”中要求外语类学生在素质方面应具有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在知识层面上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而当代小语种的教学上更多关注于目的语的文化输入,忽略了培养外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能力,外语教学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拥有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本文通过调查小语种专业母语文化的教学改革现状,分析地方高校针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教学改革中的措施,探讨该现象在小语种教学中上仍然存在的问题,提出多方面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小语种教学;母语文化;失语成因;改进策略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沿路地区的语种需求大幅度上升,小语种又成为了高考志愿填报的热门专业,不少地方高校也开始申报开设小语种专业。但是学习小语种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外语专业的学生对学习语种的国家文化侃侃而谈,能细数对方国家的知名品牌、著名景点、名人名作、历史事件,却说不出本国的“四书五经”、四大名著、节气等等。可是在与国际友人的交流中,不管是在商业陪同翻译还是在生活聊天中,我们会发现他们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因为他们本身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已经了解了。
长期以来,我们的外语教学从课程设置到测评体系都更关注所学语种的文化输入,忽略了培养外语专业学生,其首要目标是使其拥有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会导致文化交流的障碍和中国文化的失语。
所以“新国标”中要求外语类学生在素质方面应具有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在知识上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而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①因此,我们在应国家政策及社会需求开设小语种专业的同时,更应注重中国文化知识的输入,并应用良好的外语功底向世界输出中国文化,“培养大批具有国家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小语种是一个统称,指的是相对英语而言应用面较小的外语专业,官方称谓应是非通用语种。因此小语种教学应是属于语言教学的一部分,那么小语种教学和文化教学又有什么渊源呢?
从古至今,文化的定义也很多。Culture最开始来源于拉丁语cultura,起初是耕种农作物的意思,后来泛指人类在物质与精神方面成就的总和。现在对于文化的定义一般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上即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广义上即人类在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②。而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也是一个思维、交际的工具。因此从定义上看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语言又是思维的媒介、交流的工具,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们通过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对各类事物的看法,所以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
而美国语言学家Kramsch(1993)提出,如果把语言教学视为社会实践,那么文化教学就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认知能力是促进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并且代表着语言水平。因此外语教学中除了基础的词汇、语音、语法等语言教学外,文化教学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认为文化教学应分为母语文化教学和目的语文化教学。而自外语教学开始以来,目的语一直是不容忽视的,但母语教学的地位则令人堪忧。事实上,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双管齐下”更能使学生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意义所在,加深学生的思辨能力,用目的语来表达母语文化则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真正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二、母语文化改革现状
自广大外语院校认识到母语文化的重要性后,恰逢国家大力推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很多高校已经及时的采取措施,改善母语文化失语的现状。笔者是一所地方高校的德语专业教师,从事一线的基础教学工作,因此便于对学校、学生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一)学生情况
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一百名小语种学生,包括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及葡萄牙语。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发现超过90%的学生都了解日常的中国文化知识,比如春节、端午节、二十四节气等,但是只有不到50%的同学能用自己所学语种的外语翻译;而且很多同学对于春节的由来则描述不清,更谈不上用外语介绍,也就是说对于稍微深层次的中国文化知识,大部分同学则不知晓。因此,在学生方面笔者发现大约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学生掌握了相应的文化常识,但外语能力不够,所以不会表达,这种现象大部分发生在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身上;二是学生本身就不懂中国文化,更谈不上用外语表达,这种现象大多发生于深层次的文化概念,比如节日的由来、节气背后所带来的变化等等。
但是学生对于文化上的意识明显加强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认同学习外语的同时需要学好中国文化,有将近56%的学生表示专业老师曾在基础课上同时强调过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这说明师生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
(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笔者以13年和18年本校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人才培养方案为对比,总结出以下区别:首先,培养目标从“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德语人才”转变为“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德语人才”;其次在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中加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从文体素质类课程细分出了“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中华经典与传统文化”、“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等传播母语文化的课程;再次,在大学外语选修课程中加入了“中国文化概况(英语)”课程,普及用英语进行中国文化表达;最后,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各语种都有“中法文化对比”等类似课程,甚至还加入了“中国文化与思想精萃”等专门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课程。这证明了学校以及各语种专业对母语文化的重视,并且已经走上了改革之路。但是我们也发现中国文化类课程大多是选修课程,并没有列入专业核心课程,因而学生还是没有十分重视。
三、母语文化仍然失语的成因分析
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在2000年《光明日报》上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概念,认为中国文化失语症是指在对外交际过程中,忽视或缺少了中国文化英语表达③。近几年来探讨中国文化失语的文献不计其数,但主要还是针对英语教学,本文将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就小语种教学改革后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师资力量、考核方式以及文化意识、外语水平等进行分析,探究其成因。
从“教”的角度:
1.教学目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了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④而双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是平等,不能有偏差。但是实际上我们在教学中过分重视外来语的文化的输入。老师们在课堂上总是反复唠叨着:要好好学习德语词汇和语法,多看看德语视频和报纸,了解德国的时事……所以学生能听懂对方的话语,却无法向对方讲述中国的故事和时事。
2.课程设置。笔者查阅了《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中对于德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以及非通用语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中都没有涉及中国文化课程,而大都涵盖了外语的听说读写译课程以及文学概论、国家概况等等。这说明在课程设置中,中国文化类课程还处于劣势。中国文化课程多开设于中文学院,外语专业学生接触、学习的机会较少;英文中国文化课程近几年在英语学院较多,但小语种中国文化课程较少,这导致很多毕业生对自己的国家和历史缺乏深刻的认识,也缺乏语言表达手段,一旦涉及中国文化问题,就张口结舌。这门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了解本国国情及文化知识,提高对外交往能力和用所学语言推介中国文化的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在今后就业中的竞争能力,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教材内容。以德语专业为例,不管是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单元文章中鲜有涉及中国文化背景的素材。比如大一大二年级德语专业主要学习了《基础德语》这门课程,而这门课程大多选用了《当代大学德语》的教材,该教材一共四册,每册大约12-15单元,每单元2-3篇文章,总共有三篇文章涉及中国文化知识,所含比例非常低。除了专业的翻译类院校和孔子学院,很少有课程用到用德语介绍中国文化的教材。这说明教材比列严重失衡,间接导致了中国文化教学的不平等。
4.师资力量。笔者在对本校老师调查时发现,大部分老师都认为自身用外语教授中国文化时也会觉得困难。因为小语种教师本身作为学生在国内或在国外攻读学位期间,受到的教育也偏重于外语教学和研究,特别是小语种教师大部分还是在外国读的学位,这种知识储备的区别特别明显。随后在毕业从事高校教育工作后,小语种教师表示从未接受过中国文化知识的培训。所以在师资力量上,小语种教师在教授中国文化时能力和水平也是有限的。
5.考核方式。德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以及非通用语专业在全国范围内考试大都包含了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以德语专业为例,2013至2018年专四考试阅读部分从未出现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文章,而专八考试更是有一题型考察德国概况知识,却不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全国类的考试尚且如此,更不用提院校自身的考核体系了,学校本身的外语测试如期末考试、单元测试等中很少有体现中国文化的内容,这也反映出我们现行的考核方式无法测试出学生的推介中国文化的能力。
从“学”的角度:
1.学生的文化意识。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们来说,他们更渴望于快速掌握这门外语,因此,他们对于所学语种的国家文化更感兴趣,自然而然会在生活学习中搜寻相关的知识。比如德语系的学生在课文中了解到德国某些品牌的产品,慢慢的你会发现学生们会在超市或者网上购买这类产品,在潜移默化之中德国文化开始渗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他们也会喝德国的啤酒、看德甲足球比赛、喜欢德国的音乐等等。
但是大部分学生不会自觉学习中国文化知识,在文化输入上往往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他们认为这对于他们的考试考级并没有作用,对于他们今后的就业也并没有帮助,所以他们从心理上就没有足够重视本国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作为中国人多多少少总懂一点中国文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和不足,反而带有自满和骄傲;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则有一点崇洋媚外,他们过分认为外国文化都是精华,而本国文化都是糟粕,因此,他们在思想上就忽视中国文化知识。
2.学生的外语水平。文化传播得以语言作为支撑,语言功底深厚,文化传播才更为深远。大学小语种专业的学生往往都是零基础的学生,而学习时间总共也就四年,与从小学开始学习的英语相比,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不够。因此外语水平普遍偏低,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词汇储备更为匮乏,这也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之一。
四、中国文化外语教学的改进策略
根据学生现状以及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针对中国文化外语教学、特别是小语种教学,现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一)树立正确教学目标,提升文化意识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和“新国标”要求下,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尤为重要。在小语种教学中我们必须把小语种的所属国文化和中国文化放置在同样的地位和高度,明确培养平等的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才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提升自己的文化意识,从思想和心理上重视中国文化的小语种教学,明确作为小语种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会用所学语介绍中国的思想和文化,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舞台,明白拥有中国文化知识的德语介绍功底有利于在相关行业就业,提升就业信心以及竞争力。
(二)设置文化课程,拓展教学资源
学校应在小语种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增加中国文化类课程,并设定为必修课程,而不是选修课程。在此类课程中用双语教授中国文化知识,积累中国文化词汇和背景常识,并用发达的网络技术搜集资料,也可与孔子学院和国外的汉学专业共享教学资源;同时在此类课程上使用或自编特色教材,加大中国文化知识的比例,也可根据地方特色增加单元内容,比如笔者所在绍兴,就可增加体现越文化的单元内容,而教材语言应为所学语言,让学生学习中文知识的外语表达;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式可多样化,从文化对比上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辨与讨论,从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并学会更有说服力地阐发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更好地介绍中国文化,提高跨文化能力。
(三)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完善测评体系
教师作为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成员,是中国文化的主要传播者之一。小语种教师自身应提高文化素养,研究学习中国文化,小语种不如英语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更为悠久,很多词汇和知识需要找文献进行翻译查证,这需要小语种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时小语种教师也可参加中国文化知识类的培训项目加深认识;此外,学校和考试机构应完善测评体系,在考试中增加题型,用外语考察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等知识,间接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重视。
(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此类课程教学内容十分广泛,因此仅靠课内授课不能完成教学内容,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混合式教学改革通过信息技术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线上+线下课堂保障了教学效果。建设线上+线下课堂充分满足了“互联网+”时代学生的知识学习、获得、产生方式变化的需求,利用线上+线下课堂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翻转了课堂的时间、地点,合理解决了课程课时与文化教学必要性之间的矛盾。
五、结语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外语人才是我们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我们需要树立平等的双向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升中国文化意识,设置文化课程,拓展教学资源,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完善测评体系,克服中国文化失语这个问题,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舞台,促进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中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2]陈芙,路嘉.“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引领大学英语教育的需求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7,15(6).
[3]程元元.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及对策[J].文学教育,2018.03.
[4]何东.国际视野 中国情怀——谈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国际表达[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14.2.
[5]马冬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6]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
[7]薛芬,贺双燕.语言态度影响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实证研究[J].外国语文研究,2017.6.
[8]徐丽欣.“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的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邢台学院院报,2018,33(1).
语文老师论文投稿刊物:《外国语文研究》(双月刊)创刊于2015年,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外语类学术理论期刊。刊号:CN421863/H;ISSN1003-6822,双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2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