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构建和谐校园,打造和谐班集体,首先要从关爱学生弱势群体入手,消除不和谐因素。小学弱势群体学生主要包括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生理缺陷的学生以及学生困难的学生,关爱小学弱势群体学生不仅是学校的工作,也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本文从小学生弱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打造和谐班集体,首先要从关爱学生弱势群体入手,消除不和谐因素。小学弱势群体学生主要包括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生理缺陷的学生以及学生困难的学生,关爱小学弱势群体学生不仅是学校的工作,也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本文从小学生弱势群体的类型特点出发,探讨小学生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谈谈关爱弱势群体学生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弱势群体;教育关爱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广大教育者不再只关注学生智育的发展,转变了以往只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理念,开始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及个性品质的发展。在小学教育阶段,弱势群体更加引起教育者的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更加脆弱,更加需要他人的关爱和帮助,确保弱势群体学生也能够身心健康发展。笔者从自身经验出发,将自身对于小学生弱势群体的认识和关爱策略分享如下,希望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参考。
小学老师评职知识:正规的小学教学论文发表杂志
一、小学生弱势群体的类型
(一)经济困难学生
家庭经济困难的小学生弱势群体一般是指连学费都很难凑齐的学生,他们的基本生活本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教育方面往往会有所忽视,甚至家长为减轻负担不让孩子上学,影响小学生的未来发展。这类学生有的在学习方面往往会表现得更加努力,会更珍惜得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学校也会积极争取可以勤工助学的机会;而有的学生会因此而感到自卑,常常处于焦虑和自卑的情绪当中,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甚至会厌学、辍学。
生理缺陷学生
生理缺陷主要指一些身体残疾或者体弱多病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长相或者体型不满意,有的因为自己身体残疾而内向自卑,甚至还要承受一些学生的嘲笑和讥讽,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导致这些学生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不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学习困难学生
还有一类弱势群体学生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并不存在智力问题,但在学习上相较于其他学生往往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步伐,学习能力偏低,学习方法不合理,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二、小学生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
(一)学生个体因素
一些弱势学生主要是由其自身的因素造成的,他们个人的自制力不足,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学习没有动力,三观出现偏差,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很差,个性发展受阻,时间长了甚至开始厌学,沉迷电子游戏,消极退缩,身边很少有朋友,导致学生无论在学习方面、人际交往方面还是个性发展方面都严重受阻,成为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
社会背景因素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有的家庭被迫下岗,农村家庭进城务工,贫富差异越来越大,这些家庭的小学生也因此成为弱势群体,他们有的上学困难,有的成为留守儿童,急需他人的关爱与帮助。与此相反,有的家庭条件很好的学生,形成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较差,全面发展受阻,这也是需要关注和引导的。
家庭教育因素
在家庭方面,有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供孩子上学困难,有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或者对孩子过分宠溺、大包大揽,或者对孩子呼来喝去、苛责打骂,或者对孩子不管不顾,任其自生自灭,这些都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孩子的性格养成有所偏差,在学校学习或人际交往中不占优势。
三、关爱弱势群体学生具体策略
(一)以人为本,坚持多措并举
在关爱弱势群体学生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具体情况为根本,制定针对性的关爱策略,坚持多措并举,切实帮助到学生。例如,针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等弱势群体存在的个性问题、受教育问题、行为偏差问题等,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拓展职能,做好弱势群体学生的人文关怀,向这部分学生开启“关爱工程”“代理家长”等关爱工作,让这部分学生感受到关爱和帮助,促进学生的身心良性发展。
再如,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学生,为了解决学生的思想负担,为了帮助学生能顺利地接受教育,学校要引起重视,多措并举,开启对这部分弱势学生群体的“补、免、奖、助”关爱工作,针对性地关爱并帮助贫困学生,形成多方位、多形式的帮扶机制。同时,还可以发动社会力量,组织开展“帮困助学”相关的社会活动,让学生也能体验到社会的温暖,对于关爱弱势群体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疏引结合,重视心理教育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学习压力逐渐增大,教师和家长给予学生过高的期望,尤其是对于一些弱势群体的学生而言,心理更加脆弱,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时间长了甚至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基于此,学校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只关注学生智育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建专业的心理教师团队,开通心理健康咨询通道,尤其做好弱势学生群体的疏导工作。、
心理教育的普遍形式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课程要落到实地,不能流于形式,要形式多样,不能机械单一,要保证学生切实能从中受益。对于具有统一类型心理困扰的弱势群体学生,可以组织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让具有相同心理困扰的学生在团体的力量中汲取养分,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对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需要进行专业的个体咨询,了解学生背后的原因,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指引工作,促进学生心理朝健康方向发展。
标本兼治,提高自立能力
关爱弱势学生群体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在物质上施以援助,而是要让学生从根本上强大起来,让学生摆脱弱势群体的标签。社会、学校、教师的关爱只是一时的,只是一种表面的、不深入实质的援助,而要想让弱势群体学生产生质的改变,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强大起来。基于此,在关爱弱势学生群体的工作中,必要要转变传统的观念,不能将学生完全置于弱者的位置进行全方位的物质救助、精神疏导等,而是让弱势群体学生也参与进来,发挥主动性,提高自立能力。
例如,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弱势学生群体进行培训,包括学习方面的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以及提高自立能力方面的培训,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除此之外,还可以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结对组成帮扶小组,彼此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可以创办弱势学生群体相关的学生社团等,让弱势学生群体也有勇敢展示自己的空间,使弱势群体学生有一个心灵栖息的地方,促进学生在心理承受力、个人技能、人际交往、学习生活、服务社会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之上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自立能力,使学生的弱势变为强项,让学生变得更加自信,从而摆脱弱势群体的标签。
综上所述,小学生弱势群体普遍存在,如果不进行针对性的干预,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行。因此,学校应充分重视弱势学生群体的关爱工作,深入了解弱势学生群体形成的原因,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的关爱策略。在弱势学生群体关爱工作中,要做到以人为本,多种举措相结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疏引结合,同时还要从本质上提升弱势学生群体的素质,培养其自立能力,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柴青春,赵红丽.关爱农村小学弱势群体工作措施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6(20):4.
[2]刘枫.谈小学教师如何关爱弱势群体[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02):73-74.
作者:梁栩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4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