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教育论文》 浅谈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正文

浅谈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11-19 10:08

本文摘要:摘要:智力落后学生的教育,即培智教育旨在满足智力落后学生的教育需求,给予这一特殊教育群体在物质、知识信息、精神、情感等方面的支持。科学良好的教育,可以帮助智力落后儿童接受基本教育,确立生活信念、获取生活基本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本文对社

  摘要:智力落后学生的教育,即培智教育旨在满足智力落后学生的教育需求,给予这一特殊教育群体在物质、知识信息、精神、情感等方面的支持。科学良好的教育,可以帮助智力落后儿童接受基本教育,确立生活信念、获取生活基本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本文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以及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针对实际提出了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绪论: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课题提出的政策依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德育工作要与关心指导学生,处理好在学习、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也明确指出“培智学校课程教学要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培智学生也是应受教育的学生公民,培养、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是贯彻教育政策的要求。

  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美国的杜威“教育与生活”的理论、陶行知“教育即生活”理论:“教学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以及人本主义心理所说的“做中学”理论:“人的各种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实践和环境中逐步形成的。”毫无例外,培智学生健康的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都必须在成长的过程中习得并养成。

  课题提出的现实依据:

  1.让世界充满爱,关爱弱势群体,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我们特殊教育对象中智障学生也毫无例外地必须受到关爱,而真正关爱他们就必须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早日学会交际,学会做人,融入主流社会;

  2.我校从2012年秋季开始招收智障学生,多年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智障学生也存在着多方面的心理障碍,常表现为:(1)恐惧。由于心理障碍,与人交往时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躲避不见人;(2)自卑。由于常受歧视,经验中成功的交往少,失败的体验多,因此,自信心低,缺乏交往的勇气;(3)害羞。在交往中感到难为情,阻碍了交往的正常进行。以上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智障学生交往能力的发展。但是智障学生要想将来能平等地融入社会,被社会平等接纳,首要问题是:他们需要与社会和社会中的人建立正常或最大限度接近正常的人际关系,迈出好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因此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对智障学生进行社会生活能力培养的的重要性。

  基于上述原因,我校培智教研组提出了“智障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培养”这一研究课题。拟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践活动中开发智障学生的心智潜能,培养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从而也促发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

  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人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已达到与社会和谐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1]。通常来讲,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了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技能、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道德约束能力等等。

  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是个人进入社会重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场所,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传授知识、生活技能,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的社会就业、社会生存打下基础。培智学校虽然在教育对象上和一般的学校有所区别,但其本质都是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奠定基础。因此学校尤其是承担特殊教育的学校,更应该围绕学生这一中心主体,做好专业知识传授、生活能力培养、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工作,提升学生生活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

  社会适应能力在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各年龄段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训练中,通过学校教育使这一群体获得基本适应社会能力,为他们未来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奠定基础。具体来说,培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应该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1.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所谓生活自理能力,指的是和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活动。这些活动随着个体生理机能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可以实现独立。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培智教育的重要部分,如饮食(具体包括自喂固体食物、自己用杯子喝水、自己用勺子吃饭、使用筷子辅助吃饭等)、穿衣(具体包括了配合成人穿衣服、自己脱鞋和脱袜子、自己穿鞋和穿袜子、穿衣服等)、大小便(具体包括大小便时用言语或手势进行表示、能够自己上厕所大小便)、个人卫生(刷牙、洗脸等)、睡眠(按照作息表进行休息)、自我保护和安全等多方面的训练,让他们可以拥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是逐步获得的,其能力培养在进餐、大小便、穿衣、洗漱等几个方面交叉发展,进程有先有后。在智障儿童发育的早期,即便他们某方面达到基本自理,但是也会出现后退和前进,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不断的重复和实践,其自理的水平将不断提高。

  2.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智障儿童因为大脑功能发育出现障碍,其语言能力发展缓慢、交际语言频发,表现为低水平的人际交往能力。培智学校应该加强学生语言交往常识方面的训练,注意语言训练的实用性,如引导他们在第一次见到他人时说“你好!”,让他们学会用礼貌语言进行交往,学会讲文明、遵循社会公德。智障儿童的交际能力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训练不断强化。

  3.基本的劳动技能

  生活劳动技能是个人生存的最基本能力,是他们适应社会的基础。劳动技能的培养对于智障儿童有效融入社会非常重要。智障儿童接受的教育以适应生活为核心内容。对于他们开展劳动技能教育,可以引导他们自理自立、独立自主,逐渐融入家庭和社会。另外,生活劳动技能训练还能够帮助矫正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挖掘他们内在的潜力,促进其智力发展。常见的劳动技能教育有擦黑板、扫地、擦桌子等。

  三、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1.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增强培养的针对性

  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的东西。这一观点强调了学习条件对于个体学习成果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只要为智障学生提供“适当的条件”,那么就有可能成功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我们应该立足学生个体差异,了解每位智障学生社会适应性发展的预备状态,确定他们需要的“适当的条件”。

  具体在实践中,教师应该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主体,了解智障学生的智残程度、年龄特征和发展状态,制订适合每个学生社会适应性发展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例如以下案例:

  字某,女,现年9岁,因患有唐氏综合症,导致智力发展落后,再加上家庭的早期干预措施不到位,使期形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通过对其观察和学情分析,发现其在情绪上的不稳定,只喜欢听表扬的话,稍有不如意的地方,就会大发脾气;在课堂学习上注意力涣散,活动无度。上课不听讲,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作出回答,上课小动作不断;存在厌学情绪,不知道学,不想学,更不会学。通过对该学生的分析,确定其为中度弱智儿童。对于这种情况,一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无法适应该生特殊需要。因此为期制定了个别化教育措施:

  第一,教育目标重点在于改善其周围环境,创造其学习“适当的条件”,以培养其健康心理,激发其学习兴趣。首先,开展行为矫正,扫除他的学习障碍,通过行为干预引导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在以赏识教育为主的日常教育中,适当的引入挫折教育和批评教育,既要焕发学生学习自信,但也要注意建议和意见的渗入,在这种改变中推动其慢慢适应多元的评价语言。

  第三,鼓励该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让她时刻感受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体验被重视的感觉,体验协作精神的重要性和为他人服务的幸福感。

  第四,逐步加大写的作业的量,训练其手部小肌肉的协调性,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通过制订适合该学生社会适应性发展的个别化教育计划,提升了她的学习信心、在不断的练习实践中,其语言表达有所进步。在教师的鼓励下,能举手发言,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意思,改变了原来摇头、点头等沉默应答方式。可见,在设计适应活动和教学计划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特点,达到的在意识、习惯、行为等方面的练习,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用爱心去感化学生,增强学习的驱动力

  智障学生由于与正常人的智力存在差距,很容易受到的社会的歧视。调查显示,有一多半的智障儿童表示拥有长期遭受冷眼和失败的体验,他们往往因为自己的缺陷而生出自卑的心理,认为自己是不被周围人喜欢的,长期以往他们的心慢慢封闭起来,拒绝和外界的沟通。但其实,他们内心深处对爱的渴求比一般人更强烈。教师只有用爱心去感化他们,将自己的爱洒向学生的心田,才能够换回他们的回应,激发其参与学习的热情,增强其学习的驱动力。

  具体在教学实际中,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第一,从细节入手,用爱拉近与学生距离,打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我刚进入到本校时,看到培智班的自闭症学生,脸上表情呆滞、一言不发,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感觉到由衷的心疼,他们的世界仿佛只有自己,一个小玩具就可以让他们玩一天,跟人相处喜怒哀乐变化无常,课堂上自言自语,把老师等周围的一切当初空气,这些正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确实是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日常。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温暖这些孩子的心灵,教师们可以从他们的生活细节入手,以当节课或当天在学生中发生的小事为切入点,围绕一个话题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互相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以唤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让这些学生感受到世界上还是有人理解他的、爱着他的,用爱驱赶出其心上孤独的阴影。实践证明,在我的努力下,这些学生变得开朗起来,基本上能够做到课堂认真听讲,课下和其他学生、老师一起围绕某一话题进行基础的交流。

  第二,加强对智障学生的心理激励,增强其学习的驱动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看视频、交流会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些浅显的、正能量的故事和人物,通过人物榜样的示范和模仿作用,潜移默化之中向他们灌输热爱生活、独立生活、奋发向上的思想,对一些智力轻度落后的学生,则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真实案例,如张海迪、周舟等人,他们随身有残疾但仍旧坚强拼搏,活出了自己人生的精彩,通过这些真实的人物故事可以给予这些智力落后学生以力量,让他们感同身体,精神上得到支持与鼓舞。

  教师只有充分地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用爱和包容对待他们,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才能够调动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开展丰富集体活动,在实践中培养技能

  技能的获得需要在练习中逐渐习得。因为智障儿童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抽象概括水平低,导致他们在日常活动中,思维认知活动只能借助于直接观察。为此,教师可以拓宽集体活动的种类和形式,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进行物化的、可操作的、生活化的功能性生态活动,真正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

  除日常教学活动,还可以组织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如文化艺术节、趣味运动会、生活技能大比拼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在校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和无限乐趣。通过鼓励他们参与,来培养其审美观,锻炼肢体协调性、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为他们日后适应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社会技能大比拼活动中,可以设置“整理床铺小能手”、“新餐厅开业了”“教室化妆师”三大环节,锻炼学生的叠被子、擦桌子、扫地、擦黑板等简单的生活技能,在竞技的环境氛围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再如“一周故事会”活动,每周聚集学生围坐在一起,针对“家人”这一话题,鼓励学生讲故事,引导学生回忆小时候与爸爸妈妈相处的点点滴滴、家里其他长辈对自己的付出等,让学生感受到亲情之爱,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

  总之,以活动为载体,在参与过程中使得智力落后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在活动中形成,在活动中开展、在活动中完善。

  4.整合校内校外资源,促进培智学生发展

  除了学校资源外,家庭和社会也在智力落后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生命教育必须要求家庭的积极参与。对智障学生来说,家庭是一个重要且关键的因素,它与学生生命连接最为紧密。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性的训练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仅仅依靠培智学校一次或几次活动就想实现目标显然是不现实的,为此记住家庭力量很有必要。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家长自然就应该是老师的帮手。在家长方面,培智学校应该开设家长会、定期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问卷调查等,保持和家长的联系、维持好与家长的关系质,及时将孩子的近期情况、教育情况以及在社会适应性方面存在突出的问题和取得的进步告知他们,家校联手紧密配合做好孩子的教育。

  家庭教育论文投稿刊物:《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81年,由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主办。本刊是由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主办的学术性刊物,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学术性与应用性有机统一,并注重应用性。

  四、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反思

  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社会反映能力直接反馈了个体综合素质能力的高低,也是个体进行社会、融入社会的前提条件。个人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智力落后儿童通过培智教育,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才能让使他们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在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艳丽.智障儿童生活适应培养浅见[J].才智,2015(21):97.

  [2]王明娣. 智障儿童社会适应性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3]黄天昌. 特殊教育学校培智体育手段与方法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作者:赵文琴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4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