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教育论文》 大学语文课堂构建精神维度培养学生素养和品格> 正文

大学语文课堂构建精神维度培养学生素养和品格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12-22 09:37

本文摘要:摘要: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课,它主要面向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这充分体现了大学语文课在高校培养人才中的重要性。此后不少高校将大

  摘要: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课,它主要面向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这充分体现了大学语文课在高校培养人才中的重要性。此后不少高校将大学语文列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然而,近几年的大学语文教育却困境重重,教师教得疲惫、学生学得无聊成了高校大学语文课的普遍现象;大学语文受到学校和学生的忽视,学科地位逐渐削弱;有的学校因教学岗位空缺出现了停课现象。这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思索造成大学语文教育困境的原因和走出困境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素养和品格

大学语文

  引言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不断调整,思政化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加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各大高校必须做出相应转变,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大学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获取适应个人终身发展的人格修养及语文能力,不仅涵盖了思维发展、语言建构,还包括了文化传承、审美创造等内容,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及审美性特点,将思政化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1高校大学语文教学问题

  学校对大学语文的重视度不足当前,国家十分重视大学语文课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把本门课列入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系统。但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一直处于困境中。虽然有些高校响应国家号召,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但大学语文在高校中仍处于边缘化状态。首先,从课程设置来看,大部分高校把大学语文列为通识课,单学期循环开设,学时数较少。在国家课程设置的要求里大学语文最初是108学时,而后很多高校根据自身课程设置的情况逐渐将其缩短为36学时,目前一些理工类院校的大学语文课则只有24学时。这么短的教学学时,难以实现上述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

  其次,从课程人数来看,大部分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人数为150—200人。只有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专门项目开设的大学语文课人数较少,为40—60人。这么多的学生人数使教学很难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师生互动,只能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再次,从当前高校的教育环境来看,现在很多高校重视科研不重视教学的教育环境导致了大学语文师资的匮乏,尤其是理工科院校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很多理工科院校没有专门的大学语文教研室,授课教师一般是本校的文学课教师或者汉语教师。

  此外,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大学语文的学术性并不高,而目前高校教师的评职则多以科研为主,因此很多教师为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往往更愿意从事学术性较强的专业课。最后,大学语文课本身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古汉语知识、文艺理论等多个方面,这对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需要授课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备课,因此大部分教师觉得付出多、收获小,不愿意讲授此课。比如有的高校由于师资的缺乏,已经两年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了。

  2培养学生素养和品格策略

  2.1结合生活实际,落实思政理念

  在大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文章人物的感受及认可较为深刻,对部分经典人物充满了崇拜,且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起到了重要的典范作用。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对语文知识的接受度较高,配合教师的思政教育引导,可促使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大部分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可将语文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结合相关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将思想政治素养融入生活体验与实践中,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例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时,教师就可引入中国传统节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将《听听那冷雨》《燕歌行》《茶馆》纳入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查询和集体讨论,了解爱国主义思想。其中《燕歌行》描述了战争的成败与得失,对保卫国家而牺牲的普通士兵进行赞扬,由此教师可引入中国消防战士、边防战士的典型例子,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相关纪录片,让学生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听听那冷雨》这一文章,作者站在游子的角度,抒发对祖国的热爱,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以上文学作品时,适当提问:“什么是爱国主义?”“如何理性爱国?”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明确正确的爱国观念和行为,学会理性爱国。

  2.2促进大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升华

  现代素质教育呼唤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具体到高校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对语文素养加以重视。高校语文课程涉及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美学等多个领域,涵盖众多作家作品、思想流派和人文情怀。如何能使学生在正确的轨道上学习,是教材编写者和课堂教学者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该书在语文素养的培育上,既注重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挖掘,更关注其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学文例话”是该书的一个显著特色,依托说理、抒情、叙事、写人四大课文组合,从表达方式着眼,对阅读与写作问题进行探讨,并通过细致、系统、诱发性的探讨,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与辨别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眼界,完成语文素质的蜕变。

  2.3创建目标模式,多方面强化道德教育

  大学语文的学习是在传统语文学习基础上的延续和深入,是语言学习和运用的重要途径。高职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口头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为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奠定了基础,从而为终身学习,实现自我完善提供了保障。大学语文侧重于对经典作品的解读和学习,对文学知识的积累和吸收,对文学赏析和语言运用方法的掌握,凸显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在能力目标方面,要通过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倡导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合作意识,培育和滋养其健全的人格与社会关怀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高职语文教师依据不同专业的职业能力需求,可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教学优势,创造性的使用语文教材。在教学中进行职业观念引导,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法规等多方面职业素养融入教学中,一方面融合了通识课和专业课的共同育人;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也为学生迅速成为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奠定基础。在教学中还要多运用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大学语文论文范例:民族地区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教学现状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是一门多元化学科,对于学生学习理解知识有着辅助作用,且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独特优势,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融入思政化教育,要求教师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坚持思想政治的渗透式教育,挖掘大学语文课程的优质资源,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邓正辉.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6):117-118.

  [2]陈志君.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拓展的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12):116-117.

  [3]董俊.大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探讨[J].决策探索(下),2019(06):54.

  [4]王兰香,净芳.大学语文的思政教育功能探析[J].汉字文化,2019(11):12-13.

  [5]范文.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文学教育(上),2019(06):118-119.

  作者:张玉伟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5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