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教育论文》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绿色沃土> 正文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绿色沃土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3-29 10:29

本文摘要:【摘 要】学为中心的课堂要求以学生为本,学习为基,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升级:学生的课堂,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学生成长的课堂。 教为学服务:为了学,设计学,服务学。 这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怎样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采用科学的引导

  【摘 要】“学为中心”的课堂要求以“学生为本,学习为基”,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升级:学生的课堂,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学生成长的课堂‍‌‍‍‌‍‌‍‍‍‌‍‍‌‍‍‍‌‍‍‌‍‍‍‌‍‍‍‍‌‍‌‍‌‍‌‍‍‌‍‍‍‍‍‍‍‍‍‌‍‍‌‍‍‌‍‌‍‌‍。 教为学服务:为了学,设计学,服务学‍‌‍‍‌‍‌‍‍‍‌‍‍‌‍‍‍‌‍‍‌‍‍‍‌‍‍‍‍‌‍‌‍‌‍‌‍‍‌‍‍‍‍‍‍‍‍‍‌‍‍‌‍‍‌‍‌‍‌‍。 这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怎样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采用科学的引导策略,唤醒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启动每一位学生的内动力,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自我发展的承担者,经历“有意义的学习”,学会学习,实现可持续意义的进步‍‌‍‍‌‍‌‍‍‍‌‍‍‌‍‍‍‌‍‍‌‍‍‍‌‍‍‍‍‌‍‌‍‌‍‌‍‍‌‍‍‍‍‍‍‍‍‍‌‍‍‌‍‍‌‍‌‍‌‍。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思维发展; 学为中心

河南教育

  一、关注学情,找准“三点”

  学为中心的第一要点即为关注学情,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盲点和学习的兴奋点。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确定学习内容。 教师要在充分把握教材学习要求的同时,用预习单、课前谈话等形式了解和判断学生的学习起点、难点。 (2)评估学习难度。 对学习目标进行难度评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自己解决。 充分利用每个人学习经历、能力和知识储备的不同,开展互学。 (3)选择教学方法,多组织主题式学习和活动式学习。 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能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 活动式学习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增加学生的学习感受,达到知识灵活应用、印象深刻的目的。

  二、立足课堂,把握“三度”

  1.准度,意在自主跨越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让学生拾阶而上。 例如,在复述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复述教学的因子,把握文本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课文复述。

  教学部编版教材三下第三单元《赵州桥》一课时,我就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紧紧抓住“这是一座怎样的桥,为什么它世界闻名”这个问题带领学生精读课文,在黑板上罗列出学生复述的关键词,激发学生的赞叹与自豪之情,为最后实现学生乐意、能复述课文做铺垫。

  (1)通过关键词句知道这是一座雄伟、坚固且美观的桥。

  (2)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桥的雄伟? 用抓关键词句和资料补充、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桥雄伟在它的规模、全部用石头砌成和世界现存最早、跨度最大的单孔设计上。

  (3)巧妙的设计是赵州桥屹立河上一千四百多年,经历多次洪水与地震,至今无大变动的法宝。 其中一个设计很值得一提,它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这个设计是什么呢,它的妙处在哪儿呢? (拱形的大桥洞顶上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种设计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

  (4)这座桥美观在哪里呢? (抓住“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一句式和“似乎”这个词语感受图案造型的丰富和精致。 )

  (5)小结:难怪说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让我们带着赞叹与自豪之情再读课文!

  (6)假如你是导游,你能不能看着板书,试着用“世界闻名、雄伟、创举、美观”等词语,向游客介绍赵州桥呢?

  2.适度,贵在顺势而为

  适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顺应教学发展的线索,不露痕迹地指导,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池子与河流》一课时,最后一段写的是这个寓言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三年级的学生不能把道理与故事很好地关联起来。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池子只求得过且过,贪图安逸的生活态度,河流胸怀大志,奔流不息,给人们带来利益的特点后,让学生找到池子与河流的不同结局,进行提问。

  (1)池子为什么会干枯? (池子一年年淤塞。 )

  (2)什么是淤塞呢? (淤塞指的是水道被沉积的泥沙堵塞。 )

  (3)池子为什么会淤塞呢?

  (学生稍做思考:池子太懒了,老是一动不动的,让泥沙沉淀下去,一年又一年,所以淤塞了。 )

  (4)是呀,如果池子像河流一样流动起来还会淤塞吗?

  (5)池子跟河流一样具有流动的能力,可是它贪图安逸,怕苦怕累,每天不动,所以慢慢淤塞,想动也动不了,最后完全干枯了。 从这个故事里你明白了什么?

  (6)你想跟池子说些什么呢?

  有的学生认为,我们不能贪图安逸,怕苦怕累。 贪图安逸,怕苦怕累会为将来埋下隐患; 还有的学生认为,才能不利用就要衰退,它会逐渐磨灭; 才能一旦让懒惰支配,它就一无所为。 这里,教师要观照教学目标达成之势,顺应学生认识状态之势,揣摩学生思维发展之势,通过激励性的肯定、委婉的否定,让孩子走进认识的深处。

  3.深度,旨在别有洞天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 ”在语文学习之中,学生较多局限在内容的理解上。 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进而领悟“涵义”,或者跳出原有的框框,透过现象看本质,达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教材六上《少年闰土》时,一位教师是这样指导学生学习描写少年闰土的外貌部分的。

  聚焦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1)用一个词语概括闰土给你留下的印象,你想用哪个词语?

  (2)鲁迅的这段外貌描写跟我们经常写的外貌描写不一样,没有五官的描写,为什么?

  (3)介绍丰子恺的漫画作品。 介绍两位大师都用了抓住人物主要特征,勾勒的方式描画人物外貌。 紫色的圆脸、小毡帽、银项圈都是“我”之前的那些朋友所没有的。

  教育论文投稿刊物:《河南教育基教版》杂志是一份面向高校师生的综合性教育期刊,曾荣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二十佳期刊”、“一级期刊”。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主管,河南教育报刊社主办、出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

  通过文字,学生很快能感知闰土朴素、健康的形象,那么作者是怎么让我们感受到这一形象的呢? 抓人物主要特征,用勾勒的方式描画人物外貌。 领悟写作方法,这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需要教师点拨的地方。 不同的表达有不同的效果,各有什么特点呢? 课堂教学中同学们的回答都是对的,那么谁的答案更好一些呢……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认知和思维展开的最佳时机,果断地加以引导,有效地推进教学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刘学民.让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8(Z1):69.

  作者:邵建刚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6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