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教育论文》 艺术治疗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及启示> 正文

艺术治疗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及启示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7-31 16:37

本文摘要:摘 要:艺术治疗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基于艺术创造即治疗理论,认为人在创作时能够重整内在需求与冲突,激发自我疗愈。艺术治疗贴合儿童与青少年的内隐性、动荡性等心理特点,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自信心、归属感与社会意识。中小学校可以借鉴国

  摘 要:艺术治疗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基于“艺术创造即治疗”理论,认为人在创作时能够重整内在需求与冲突,激发自我疗愈。艺术治疗贴合儿童与青少年的内隐性、动荡性等心理特点,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自信心、归属感与社会意识。中小学校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项目模式,运用舞动治疗、戏剧治疗、美术治疗、音乐治疗四大表达性艺术治疗手段,灵活整合多种艺术形式,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艺术治疗;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基础教育;表达性艺术

艺术治疗

  艺术治疗指运用艺术手段在教育、康复和心理治疗中的各种实践。[1]美国艺术治疗协会对艺术治疗的定义是:将艺术作为治疗用途,请专业人士指导经历疾病、创伤、生活挑战或寻求个人发展的人进行艺术创作。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以及对作品本身和创作过程的反思,人们可以增强自我意识和对外界的感知,学会应对症状、压力和创伤经历,增强认知能力,并享受创作艺术作品的愉悦感。[2]

  艺术治疗最初的理论导向以精神分析原则为基础,起源于20世纪40~50年代的心理健康领域。艺术治疗的发展依托心理学在行为取向、人本主义取向、认知取向、进化取向和社会心理取向等方面的发展,结合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服务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成长与疾病治疗。艺术治疗在实践中发展出两个主要的理论方向,即强调艺术和强调治疗。强调艺术的实践者倾向于把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作为首要目标;强调治疗的实践者则将艺术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形式,通过分析创作过程,阐释和解读作品蕴含的意义。

  由于艺术治疗的灵活性与安全性能使参与者在放松的状态下实现由内而外的自我开发,近年来已在国际社会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当中。本文通过分析整理艺术治疗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试图为我国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艺术治疗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理分析

  艺术治疗并不局限在医院,许多研究者指出,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艺术治疗都可以在学校进行。学校的心理辅导员可以支持中小学生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更好地理解自我,也可以帮助他们处理疾病、创伤、欺凌、焦虑、家庭破裂、抑郁和压力等困扰。

  (一)“艺术创造即治疗”理论

  艺术治疗领域有两大理论,一种是心理治疗,将艺术作为一种非语言的意象交流或象征性表达的方法[3];另一种则是世界艺术治疗领域先驱伊迪丝·克雷默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艺术创造即治疗”(The creative process itself that is healing)理论。这一理论为艺术治疗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思路。她重视艺术创作的过程,认为人在创作时能够重整内在的需求与冲突,作品的表达激发了自我疗愈,能使人增加经验、有意识地解决心理困境。[4]克雷默曾在美国威尔特威克男子学校对“问题儿童”开展教育工作,通过指导学生创作蛋彩画降低其侵略性。她提出,治疗性的艺术体验能通过“升华”这种转换性防御机制,部分地中和儿童潜在的破坏性驱动能量。

  克雷默的老师,著名的包豪斯艺术家弗里德·迪克-布兰代斯同样致力于面向儿童的艺术治疗。弗里德于1942年被驱逐到特雷津纳粹集中营,她为500多名集中营的孩子组织了秘密的艺术课程,[5]这对克雷默后期的事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克雷默随后与埃莉诺·乌尔曼共同创办了艺术治疗领域的第一份专业期刊《艺术治疗公报》(The Bulletin of Art Therapy),并在纽约大学建立艺术治疗师培训项目。她始终反对直接为学生做过多的心理分析,提出学生应当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直接感受自身的情绪变化,通过艺术手段表达内心,配合教师的简单引导,使学生自己发现心理问题,自发地调整状态,获得最终的疗愈。

  (二)儿童青少年心理与内在表达的特殊性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有其成长阶段的特殊性。被誉为“美术治疗之母”的玛格丽特·诺姆伯格强调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解读,承认人在幻想和梦境中塑造形象的力量,这种承认对现代心理治疗和临床心理学都产生了影响。对于儿童来说,他们不太能够用语言直接表达思想和感受,更倾向于通过图像和游戏来表达自己,因此投射技术在儿童的艺術治疗中更具有启发性。[6]玛格丽特重视无意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为儿童设计了自发性的美术活动,改变了传统课程模式,使儿童使用色彩、符号、构图来与心理教师交流,结合多种感官活动,主动释放儿童的无意识成分。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和动荡性,容易产生敏感、偏激等行为。而艺术治疗的手段能为青少年营造较为安全的环境,阻抗性小,避免激发青少年的心理防卫机制,可以有效地帮助创作者表达情绪与感受,解决个体的内在冲突。[7]同时,运用艺术创作的手段可以减少教师的说教与过度解读,尊重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断增强的独立意识。

  (三)艺术治疗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

  对中小学生进行艺术治疗,一方面具有治疗的价值,可以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运用艺术手段对个体情绪感受进行直接的表达,解决当下的矛盾与困扰;另一方面,通过艺术创作,学生还可以形成更加积极健康的心理。在具象艺术活动中,学生有机会整合多元化的元素,在选择的过程中解释并重新调整这些元素,形成新的、有意义的整体,促进学生感知能力的发展。[8]非具象艺术则过滤了所有不必要的框架,创作的要求较为简单,更适用于接受特殊教育的孩子。以绘画表达为例,通过线条的表达、色彩的运用,可以直接激发学生的个人成就感和自信心。

  创造性的艺术表达能够培养青少年的个性化与自主性。青少年阶段是生命中最具创造力的时期,艺术治疗将艺术创作与问题解决相结合,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各种新鲜的观点。[9]也有研究者认为,儿童创作艺术作品有助于自我概念的早期发展,有助于提高实现个体成就的技能和态度。[10]除了独立创作,研究者也鼓励学生参与群体性的艺术创作活动,通过合作减少学生的孤立感,给予其归属感。参与团体活动的过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激发和满足其对环境的好奇心,在团体工作中使用新发现的方法,以实现合作共赢,增强个体的社会性。

  二、艺术治疗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案例

  自艺术治疗兴起,已有大量国际学者探讨艺术治疗在教育中的作用,并在学校付诸实践。20世纪70年代末,迈阿密-戴德县公立学校率先将艺术治疗纳入学校教育,帮助有情感和行为障碍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学术参与,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社交和情感潜力。[11]该学校自1979~1980学年开始艺术治疗以来,经历了近40年的实践,已经开发了多种艺术疗法,适应各实践阶段的转变。目前,迈阿密-戴德县公立学校艺术治疗项目每周为有情绪和/或行为残疾的学生提供个人和/或小组会议,重点关注学生的社会、情绪、行为和认知需求。在艺术治疗开始之前,学生要进行莱维克情绪和认知艺术治疗评估及斯尔文绘画测验(Silver Drawing Test),评估的结果会告知治疗团队,包括课堂教师、学校医生或顾问和艺术治疗师,以制订个性化教育方案。迈阿密-戴德县公立学校成立了专门的艺术治疗部门,多年来提倡通过激发创造力来增强学生能力。

  根据2003年伊利诺斯儿童心理健康工作小组的研究,芝加哥公立学校中70%~80%需要帮助的中小学生都没有得到适当的心理健康服务。因此,芝加哥以学校为基础,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市中心艺术治疗项目—Art Therapy Connections(ATC)。项目面向3~12年级有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学生,以避免学生因心理问题辍学。他们为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开发了一种用于表达艺术的语言。[12]该项目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与自我控制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疏解愤怒的情绪,并为学生提供一种自我探索的方法。治疗师完全尊重和接受学生的创造性表达,学生有权利表达生气、悲伤或沮丧。ATC项目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群体表达,这可以帮助学生增强与社区环境的联系,并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尊。概言之,该项目的心理教师或治疗师向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情绪调节和愤怒情绪管理,获得尊重、支持,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

  尽管国际上将艺术治疗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方式各不相同,但现有研究已经阐明了艺术治疗在教育背景下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并形成了成熟的项目模式,适应中小学生成长阶段的特殊性,有潜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儿童与青少年。

  三、艺术治疗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

  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治疗主要通过表达性艺术治疗(Expressive Arts Therapy)实现。表达性艺术治疗又称表达治疗或创造性艺术治疗,是一种以表达艺术为形式的治疗模式。根据国际表达性艺术治疗协会的定义,表达性艺术结合了视觉艺术、音乐、舞动、戏剧、诗歌、写作和其他创作类型(见表1),[13]能有效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基本假设是个体通过创造性的表达和想象力的挖掘,可以审视自我的多个方面,如感官体验、符号表达、情绪表达、认知发展和社会联系。

  (一)表达性舞动

  舞动治疗是表现性艺术治疗的一部分,包括身体体验和身体表达,如动作、姿势、手势、模仿、哑剧、触摸。美国舞蹈治疗协会将舞动治疗定义为通过动作进行心理治疗,以促进个体情感、认知、身体和社会的融合。在舞动治疗中,身体是治疗过程的主导媒介。有研究表明,一个人93%的表达语汇是肢体语汇,人的身体、心灵和精神是相互关联的。因此,舞动治疗对身体意识、情绪的肢体表达、行为策略的改进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14]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可以采用模仿、镜像等简单的动作练习,也可以鼓励学生用身体做出象征性符号,扩展肢体表达的语汇。“动作探索”是常用的舞动治疗方法,学生通过冥想保持一个或多个重复的姿势,或通过改变形体要素(如动静态、时间、空间、重量、流动性),分析特定的动作是如何与自己的感觉、联想和记忆相关联的。[15]除了基于心理教师或治疗师的指令进行舞动,学生还可以自由舞动,根据想象力即兴创作,加强对内外部刺激的敏感性,促进身心解放和自我表达。研究者还建议学生参与“群体节奏”,即多人围成圆圈共同舞动,感受互动中生成的强大能量。

  (二)表达性戏剧

  戏剧治疗是一个将戏剧和治疗的概念相结合的术语,[16]专指戏剧作为一种治疗的形式。戏剧治疗并非要求被治疗者在舞台上表演,而是强调通过表演者的动作和诠释来模拟生活、人物或叙述故事。[17]戏剧是一个角色扮演的过程,注重内在的模拟和学习。戏剧表达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通过教育手段,学习者可以将自己的角色和技能运用到生活中,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提升自我概念,理解他人处境,从而与社会产生良性互动。[18]

  戏剧治疗区别于其他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手段,以语言作为主要的辅助工具。常用的教学设计包括剧场游戏、角色扮演、讲故事或其他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艺术活动。[19]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扮演一定的戏剧角色,感受人物冲突与心理压力的生成过程;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自主编导戏剧,投射与表达真实生活。戏剧活动中的“拟人”与“假扮”能使学生内心的情感具身化,同时在互动游戏中尝试多种新角色,积累极端经验,有助于为处理未来生活中角色与情境之间的冲突作好准备。

  (三)表达性美术

  美术治疗以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为治疗手段,为人们提供一个非语言沟通的出口,并通过创作表达自己。通过绘画等美术表达,创作者可能会从被压抑的记忆或无意识中拉出故事,并且通过视觉图像呈现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绪。[20]研究显示,美术治疗既可以帮助治疗残疾、心理健康问题和药物成瘾,[21]也可以缓解压力、减轻焦虑。美术治疗的研究者认为,一个人在美术治疗过程中进行的创作不是基于艺术能力,而是基于创作背后的经验与故事,以及对工具材料的探索性使用。

  美术治疗适用于各年齡阶段,在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可以采用绘画、图像拼贴、曼陀罗(Mandala)、“桥画”练习(Bridge drawing)等方式。绘画和图像拼贴均是通过让学生运用色彩、线条、造型自由创作图像,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相比之下,图像拼贴对不擅长绘画的学生更友好,并且可以让学生多次使用同样的材料进行创作,对比前后差异,探索心理转变的过程。曼陀罗是当前较为常用的艺术治疗技术之一,在古印度梵语中指“神圣的圆圈”,[22]心理学家荣格将其引入西方,并认为圆圈代表自我人格。[23]

  青少年通过为曼陀罗图案涂色或绘制各种圆圈,能有效集中注意力,促进内省,强化自我意识,实现内心的平和。“桥画”练习同样侧重于自我意识的培养,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媒介。在这个练习中,学生将画一座桥,连接一个地方和另一个地方。这个图像呈现出的是学生适应环境变化的感受与恐惧,反映了生活的过渡时期和发展任务,能帮助学生克服个人冲突和障碍。

  (四)表达性音乐

  音乐治疗是艺术治疗领域中最易接近和研究最多的治疗媒介。在音乐治疗过程中,个体所获得的愉悦有助于帮助其恢复情绪的平衡,同时可以通过听觉刺激减轻疼痛感,[24]因此也被应用到临床医学当中。研究表明,音乐可以抑制大脑中的神经活动,从而减少焦虑。音乐部分通过杏仁核和下丘脑的活动帮助恢复大脑系统的有效功能。杏仁核中央核神经元的活动水平会因音乐的镇静效应而下降,因此发送到大脑其他部位的信号可能也会相应减少。[25]

  自19世纪以来,歌唱经常被用作改善学生的呼吸、发音和说话。[26]此外,国外的部分学校对有听力和语言障碍的学生进行哼唱训练、听力训练、呼吸练习,以及训练他们演奏音调和非音调的乐器。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目前国际上针对中小学生常用的音乐治疗手段包括:聆听舒缓的音乐,缓解学生的压力与焦虑;对特定歌曲进行重新填词,表达内在感受,用歌词呼应心灵;群体性音乐治疗—“击鼓圈”,学生围坐击鼓,形成节奏,以树立个体尊严和团体意识。

  四、研究展望

  近年来,关于艺术治疗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归纳发现,将艺术治疗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两大趋势。一是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由单一的艺术形式发展为多种艺术形式的整合。在学校组织教育活动时,艺术治疗师会在不同的治疗阶段或治疗单元灵活使用艺术治疗技术,更关注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和创造力水平。

  二是艺术治疗关注的群体由特殊儿童发展为普通儿童,不再局限于特殊教育领域,艺术治疗从医学治疗手段拓展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从关注青少年自闭症、抑郁症等问题发展到引导学生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形成积极的生活状态。目前舞动治疗、美术治疗和戏剧治疗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较为完备的操作技术,但音乐治疗依然被主要用于语言和听力缺陷的诊断和治疗,[27]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国家卫健委2018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当中,约3,000万人受到了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体现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由于儿童与青少年心理的特殊性,不宜用直接的医疗手段进行干预,而采用艺术治疗的方式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尝试,最终实现敞开心扉、提升自我概念、接纳他人的目标。

  然而,国内关于艺术治疗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都偏少。在理论研究方面,已有文献大多基于专业人员的个人经验和案例研究,缺乏实证的广度和深度,并且关于大学生的研究偏多,针对其他学生群体的研究不足。在实践方面,教育活动的开展依赖于艺术治疗师的专业水平,国际艺术治疗领域的研究者大多保持着心理学家和创造性艺术治疗师的双重角色,[28]而我国多数心理咨询师与学校心理教师还不能达到相应的能力要求,未来需要加强专业培训与国际先进经验的引入。此外,在学习国外经验的同时,也要注意本土特征,不能生搬硬套,要使艺术治疗方案符合我國儿童与青少年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ULMAN E.Art therapy:problems of defini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Art Therapy,2001,1(2):10-20.

  [2]MOON B L.Art as a witness to our times[J].Art Therapy,2003,20(3):173-176.

  [3]JUNGE M B.History of art therapy[M].New Jersey:John Wiley & Sons,Ltd,2015:3.

  [4][7]章学云.表达性艺术治疗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8(2):78-81.

  [5]New York University and The Kramer Studio.THE EDITH KRAMER ARCHIVES[EB/OL].[2020-12-20].http://www.edithkramer.com/UART Edith Kramer Ad.pdf.

  [6][10]SWENSON A B.Relationships:art education,art therapy,and special education[J].Percept Mot Skills,1991,72(1):40-42.

  [8]LOWENFELD V,BRITTAIN W C.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6th ed.)[M].New York:Macmillan,1975:7.

  [9]RILEY S.Contemporary art therapy with adolescents[M].Philadelphia,PA:Jessica Kingsley,1999:37.

  [11]ISIS P,BUSH J,SIEGEL C,etc.Empowering students through creativity:art therapy in Miami-Dade County Public Schools[J].Art Therap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2010,27(2):56-61.

  [12]SUTHERLAND J,WALDMAM G,COLLINS C.Art therapy connection:encouraging troubled youth to stay in school and succeed[J].Art Therap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2010,27(2):69-74.

  [13]MARTINEC R.Dance movement therapy in the concept of expressive arts-therapy[J].Hrvatska Revija Za Rehabilitacijska Istrazivanja,2013,49(supplement):143-153.

  [14]REID S.Dance:perceptions,cultural aspects and emerging therapies[M].New York:Nova Science Publishers,Inc,2017:156.

  作者简介:吕欣姗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7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