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内容摘要:叶圣陶先生作为我国语文教育的开拓者,在作文教学研究中颇具建树。 他的文与人的统一、为实际而文以及作文无定法等作文教学思想为后世作文教学提供了可圈可点的示范。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教育的不断改革,当下我国作文教学呈现出重技巧轻积累、重
内容摘要:叶圣陶先生作为我国语文教育的开拓者,在作文教学研究中颇具建树。 他的文与人的统一、为实际而文以及作文无定法等作文教学思想为后世作文教学提供了可圈可点的示范。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教育的不断改革,当下我国作文教学呈现出重技巧轻积累、重阅读轻写作、重模仿轻个性等固有的弊端。 要解决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有灵活运用叶圣陶先生的教学思想,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根据教学实况撷取其中的精华,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作文教学的发展。 针对教学现状和实际情况,要能够教学生写生活、教学生擅表达、教学生抒真情,为学生作文提供有价值的素材和鲜明的指引方向,解决学生在作文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叶圣陶 作文 生活 教育 教学研究
审视当前的作文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作文在当下教育中的重要性。 曾有人言“得作文者得天下”,因此,作文教学也常常成为老师和学生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叶圣陶作为我国的教育大家,当前人们对叶圣陶作品研究已经有了非常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就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的研究成果还是比较少的。 本文立足于研究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以及当下的作文教学现状,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叶圣陶的作文教学思想,并结合当前作文教学现状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旨在为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之道。
作文论文范例: 高中作文教学困境及对策
一.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概述
写作学在我国教育史上可以说是具有丰厚的历史了,从古到今,诸多教育上的有识之士在写作这片沃土上耕耘出了丰硕的历史成果,他们研究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后来的作文教学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参考价值。 细读叶老的作品,不难发现,他在作文方面的论述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与人的统一
叶圣陶在作文中着重强调“文如其人”。 要达到文与人的统一,从原料上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 从写作讲,要有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 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1]义务教育课标指出:“作文是人们利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2]利用作文,学生能够间接地吐露自己的心声,窥其作文,我们也能看出其做人的品质,这就是所谓的文与人的统一。
(二)为实际而文
作文作什么,最重要的还是要落到实处,将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东西经过精细加工写出来,坚持为实际而文。 那是不是意味着作文就不能存在虚构之词呢?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自然中之物互相联系、互相限制。 然其写之于文字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 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3]所以在作文中,无论是写实之词还是虚构之境,都不能脱离为实际而文的原则。 要落到实际,就要从实物下手,在作文中必须要有言之有物,叶圣陶在《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中说:“方为文之际,初则搜索材料,编次先后,其所思考固与口说一致。 ”[1]要完成一篇优秀的文章,首先要搜集材料,在头脑中形成对事物的大致认识,然后安排好文章的顺序,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提前搭好作文的框架,再展开对具体事物的论述,做到言之有物,作文的中心才能明确,文章也才具有说服力,这是写作的一大要点。
(三)作文无定法
作文不同于做数学题,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它是一种灵活运用、自主表达的文体。 叶圣陶认为“方法大可不必”,[1]作文不一定要遵循一定的方式方法,书读百遍,其意自现,陆机在《文赋》中说:“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 ”[4]我们作文也是如此,掌握了方法,不需要过多的思考,文章自然而然就做下去了。 叶圣陶说:“教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教是为了不教。 ”[1]所以在作文中,叶圣陶着重强调学生要学会作文的方法,并能够活学活用。 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举例子,学生要能通过这个例子举一反三,练成作文的熟练技能,才能悟得作文之法。
二.我国语文教学写作现状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和课程标准的不断变化,社会在不同时期对学生的要求都不尽相同,教师教学和学生作文与当前教育的发展出现了脱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一)重技巧轻积累
现如今,初高中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都主张交给学生一套面面俱到的作文方法,让学生在考试中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直接用课堂上教的条条框框往进套,以防出现差错,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根据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得出关于同类型题的做题思路和答题方法,并提倡学生在今后的作业和考试中使用课堂上教的方法去完成作业。 学生按照固定的技能技巧去作文,由此忽视了词汇和知识的储备,这样的做法使学生的作文虽然不会出圈,但缺少独立的思考和独特见解,促使学生间接成了作文机器,无法达到高质量的水准,也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重阅读轻写作
写作比较灵活,在考试中也容易得分,所以部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是把作文任务布置下去,学生完成之后,教师根据学生写的作文稍加修改点评即可,很少在课堂上针对作文进行专门的讲解与点评,而把大量的时间放在阅读教学上,只单纯在考试前专门给学生讲解写作的技能技巧,讲解带有严重的目的性。 教师的不重视使得学生也放松了对作文的重视程度,每次的作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只顾把字数凑够,完全不顾作文的质量。
(三)重模仿轻个性
模仿是作文的人效法他人的作文技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必要手段,也是一条快速提升自己的捷径,但当下的作文教学往往只看到了模仿,只顾照抄照搬,而忽视了学生自己的个性。 模仿不是盲目照搬,而应在模仿中要突出作文个性。 在过分强调死记硬背、注重模仿练习,导致文章缺少灵气、缺少个性的教育模式下,“叶圣陶认为作文应该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表达生活、反应生活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一种工具,同时也是审视和校正自己言行、思想和精神的航向。 ”[5]死记硬背恰恰违背了作文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毫无益处可言的。
三.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启示
面对当前作文教学的种种现状,如何解决作文教学面临的难题,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和水平,是我们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 通过对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的研究,我们要活学活用,去解决当前作文教学遇到的问题。
(一)教学生写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作文中最重要的是学会从生活中撷取素材,通过真实可感的素材来训练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的感情,提升自己的作文能力。 作文训练主要是表达个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经验,生活经验丰富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作文有没有东西可写,从而反映着学生作文质量的高低。 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去体验生活,培养学生的创作灵感,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比如可以在平时的作文课中加入一些实践课程,带学生走出教室,去亲身感受大自然,或者在课堂上安排一些小手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 有了实践的经历和亲身体验,学生自然有东西可写会写,作文水平自然能够有所提升。
(二)教学生擅表达
所谓表达就是把我们看到、听到或经历的事情以文字或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手写我心,作文作为表达内心想法的一种方式,是自己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或亲身经历。 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就要以教材为本,充分利用好平时花费大量时间去讲授的课文。 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课文进行仿写训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达到会写的目的,慢慢地将所学的内容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另外,在课堂上,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较为丰富的老师还可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在前辈的阅历中不断充实自己的人生,让生活成为他们最好的老师,教会自己如何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三)教学生抒真情
文贵有情,一篇好的文章要能通过枯燥的文字传达出自己的感情,使读者在阅读文章时能身临其境,要达到这种表达效果,就要教学生学会抒真情。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作文的主人公,作文中我们要做的就是坦白,经历过什么就如实的在作品中反映什么,不需要任何遮掩和隐瞒。 为了达到抒真情的目的,“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素材,注重学生主体的凸显、儿童生活的观照、心灵世界的追问,诱发他们为抒发真情而写、为交往交际而写,为表达自我而写。 ”[6]
但在教学生抒真情的同时,并不是说要求学生把内心的想法原模原样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作文是干巴巴的,没有生命的。 适当的艺术加工能为自己的作品锦上添花,平时学过的好的词语、修辞、古诗,都可以有选择地运用到恰当的地方,同时为了不落俗套,在作品中还应加入一些创新点,让自己的文章更富于新意,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既达到了抒真情的目的,也提高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叶圣陶先生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又针对语文教育做了专门的研究,他的思想对于我们领会和实践语文新课标,对当代作文教学的改进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启示意义,通过对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的概述,并结合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能够活学活用,取其精华,并结合教学实况,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更新。 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国维.王国维诗词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7.
[4]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01.
[5]陈斌.浅谈叶圣陶写作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J].教育理论研究,2019(10).
[6]孙世梅.基于过程视角的习作教学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6)
作者:程学巧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8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