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引擎。为了解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发展脉络,文章以19992020年与基础教育信息化主题相关的CSSCI期刊文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文献计量法,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深入探讨了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热点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引擎。为了解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发展脉络,文章以1999—2020年与“基础教育信息化”主题相关的CSSCI期刊文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文献计量法,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深入探讨了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热点、趋势与前沿。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文献计量
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引擎,也是我国素质教育实施与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自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就受到国家及各级政府的重视,各类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如“班班通”“校校通”“农远工程”等陆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开始在全国中小学中普及。
正因为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前期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时,全国中小学能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利用网络开展线上教学,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准确把握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发展脉络,本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通过文献计量法,分析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及趋势,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我们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高级检索”界面中进行检索[检索条件设置如下:主题为“基础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和“义务教育信息化”,时间跨度为1999—2020年,期刊来源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共检索出550篇相关文献,人工剔除会议、访谈、报告以及与主题不相符的文献后,得到430篇文献。我们再用refworks格式导出文献并进行格式转换,得到CiteSpace分析的原始数据,将其导入CiteSpace绘制知识图谱。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为直观呈现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知识图谱,结合文献分析法梳理研究主题,总结出这段时期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大体情况。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发文量分析
逐年发文量的变化趋势可以反映出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发展水平。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发端于1999年。在那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加强校园网络或局域网络建设。自此计算机网络进入中小学课堂,拉开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序幕。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起步的前五年,文献数量较少,之后发文量大幅度上升,这表明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颁布与实施,未来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得到更多的关注与研究。
(二)研究热点
从文献中提取出的关键词和主题词,可以反映出一段时间内众多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即该领域的研究热点[1]。运用CiteSpace软件提取关键词,将检索词除外,统计出高频关键词前十的有“信息技术”(22次)、“教育公平”(14次)、“均衡发展”(12次)、“中小学教师”(10次)、“农村中小学”(9次)、“信息技术教育”(8次)、“信息素养”(8次)、“教育技术”(7次)、“农村教育”(6次)和“教学资源”(6次)。
以上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热点说明,研究者主要关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等话题。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共生成11个聚类词。分别是#0基础教育、#1信息化、#2信息技术、#3中小学、#4义务教育、#5教学应用、#6教学资源、#7韩国、#8发展水平、#9指标体系和#13策略。
根据这些高频词和聚类词,我们可以将这二十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热点总结为以下五大主题。一是基础教育信息化意义研究。研究者主要关注于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城乡之间教育信息化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成为学者研究与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2]。
教育发展的均衡性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通过信息技术助力地区“教育精准扶贫”,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研究者所关注的重点。二是信息化教学应用研究。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颁布,基础教育信息化正在从以技术应用为特征的1.0时代向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的2.0时代转变。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成为主流,同时也出现了基于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教学形式,如微课、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
三是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研究。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如“校校通”“农远工程”“三通两平台”,其实质是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旨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快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从区域层面加强基础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研究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3]。
四是绩效评估研究。宣小红等人将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设为五个维度,包括信息化设施与数字教育资源、师生信息化素养、应用服务、保障机制以及信息安全[4]。吴砥参考国内外教育信息化评估框架与模型,构建了包含五大维度和四大层次的指数评估框架[5]。这些绩效评估指标的应用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建设情况和发展目标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五是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主要包括教师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指标体系与策略研究。我国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开展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工程项目。随着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深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重视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相结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三)研究趋势
为更加了解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趋势,我们将关键词按照时区分布聚类,呈现出该领域研究热点的演进过程。根据研究热点的演进过程,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研究萌芽阶段(1999—2003年)
这一阶段所发表的论文较少,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早期建设阶段。从图中我们发现,这一阶段研究热点的关键词是“信息技术”“中小学”“教育资源”“因特网”“农村教育”等,聚焦于基础设施建设。从国家出台的政策角度看,1999年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从2000年开始,国家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随后在2003年开展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得到了重视。这一时期的研究紧跟着国家出台的教育改革方针政策以及实施的重点工程而展开,如王晓丽提出了关于中小学教育网站建设方案[6],林莉初步构建了中小学“数字校园”[7]等。
2.研究探索阶段(2004—2011年)
这一时期的研究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持续推进,论文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从关键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公平”“信息素养”“区域差异”“数字鸿沟”“发展策略”等是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话题。该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性思考,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国家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发现城乡数字鸿沟问题日益突出,由此数字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公平问题引起进一步重视。研究者在这一时期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出谋划策,如解月光等人探讨了在实施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如何突破所面临困境的策略,提出需要政府、教育机构、教育者和社会各方协同合作才能见诸成效的建议[8]。
3.研究深化阶段(2012—2020年)
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为“教育均衡”“民族地区”“发展水平”“绩效评估”,以及信息化教学应用研究,如微课、视频教学、数字教材、人工智能等。从政策实践角度看,这一时期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重点落实的关键阶段。基础教育信息化应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促使每一所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绩效评估研究是做好基础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与顶层设计中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9],因此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
(四)研究前沿突现词是通过考察词频的时间分布,从大量的关键词中探测出频次变化率较高的词,由此可判断为某领域的研究前沿[10]。
通过关键词突变检测,我们发现共有11个关键词被识别,各突现词起止时间分布,2001—2009年研究前沿为中小学、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策略;2010—2020年研究前沿是教育均衡发展、信息化教学、教育均衡、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从这些突现词中我们不难看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过程中,历时最长的研究主题为“信息技术教育”,从2003年持续到2009年;其次为教育均衡发展,从2010年开始到2015年结束。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经历早期计算机教育、计算机应用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三个阶段[11]。
在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正式更名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并成为中小学必修课。2003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第一个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将信息技术课程确立为国家规定的高中必修课程。它的出台,推动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使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2010年之后,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前沿转为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在实施和推进过程中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城乡区域之间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当前我国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民族地区”和“义务教育”与教育均衡化问题联系紧密,是近几年的研究前沿。在此之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较少,大多集中于我国整体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民族教育工作的热点和重点,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关注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现阶段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结论
本研究勾勒出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通过研究结果我们发现:
(1)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的论文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研究经历了萌芽、探索和深化三个阶段;(2)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热点主要有“信息技术”“均衡发展”“教育公平”“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农村中小学”“信息素养”和“教学资源”等,说明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对基础教育信息化意义的探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以及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策略等方面;(3)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研究主题涵盖了基础教育信息化意义、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信息化教学应用、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4)“信息技术教育”是持续时间最长的研究前沿,“信息化教学”“民族地区”和“义务教育”是近几年的研究前沿。
未来,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将进一步关注教育公平问题,利用信息技术逐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缩减区域数字鸿沟,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创新发展,将理论与实践研究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关注教师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展信息化教育管理与应用培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悦,陈超美,胡志刚,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高铁刚.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5(2):1-6.
[3] 尹睿.区域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9):48-51.
[4] 宣小红,纪效珲,石邦宏,等.育人本位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20(8):52-58.
[5] 吴砥.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构建及应用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20(11):92-96.
[6] 王晓丽.中小学教育网站建设方案[J].中国电化教育,2001(6):61-63.
[7] 林莉.中小学“数字校园”构建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2003(4):77-80.
[8] 解月光,孙艳,刘向永.可持续发展: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选择[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40-44.
[9] 杨晓宏,杜华.国内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研究综览[J].电化教育研究,2015(4):28-34.
[10]朱宁,徐红彩.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基于1999—2018年CSSCI索引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15):7-13.
[11]柳瑞雪,任友群,李锋,等.走进新时代: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历史成就、问题挑战与改革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18(6):17-24.
作者:鲍丽萍 邓祯钰 钟志贤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9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