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逐渐开始意识到精神需求的重要性。于是,社会成员对自身生活及工作环境的追求更多地偏向精神领域,因此,建筑艺术设计者所设计的作品也越来越迎合大众需求,因而空间体验也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逐渐开始意识到精神需求的重要性。于是,社会成员对自身生活及工作环境的追求更多地偏向精神领域,因此,建筑艺术设计者所设计的作品也越来越迎合大众需求,因而空间体验也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价值。
一、空间体验的内涵
所谓空间体验,是指社会大众在对自身环境的接触与认知过程中,以自身所居住的环境为目的而进行的具有自我感受、亲身经历及感受生活过程中的直观感觉。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社会群众自身在进行自我体验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体验及主观想象将设计理念融入环境艺术建筑中,从而促使建筑设计作品更人性化、合理化和科学化。
二、空间体验的特征
空间体验的特征主要包括自身体验性、主观能动性、综合性与延展性四个方面。首先,具有自身体验性。社会大众成员在空间体验过程中,要求自身必须亲自体验,要以自身的意愿参与为前提,并通过结合自身感受与生活体验,从而实现空间体验的具体化及可实施化。在体验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可以保证感受最具真实性,具有空间自身体验性的价值。
其次,具有主观能动性。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体验环节是体验者的自身感受。这是由于每位参与者对同一事物具有不同的感受,其自身感受根据个人自身感受、生活环境以及参与程度等诸多因素而来的。因此,每位参与者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导致不同体验者对空间环境的感受大有不相同。再次,具有综合性。空间体验不仅仅是参与者自身感受上的简单感觉,这种体验结果源于各器官的综合作用,并要综合参与者的自身情感体验,是参与者的内心活动与外界空间环境刺激相结合的综合体验。最后,具有延展性。当参与者在有限的空间进行体验时,虽然可提供的空间环境具有局限性。但在参与者体验空间设计作品的过程中,体验者感受到的交流范围是无限的,它取决于参与者的自身思维模式、自身生活环境及参与者的个人经历、见识等诸多因素。
三、空间体验与环境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
空间体验与环境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空间体验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石,环境艺术设计趋于情感化、人性化和合理化。空间体验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石。良好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基于设计师良好的学识与文化修养、丰富的阅历和想象因素产生,而不是独自产生的。在实际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良好的空间体验不仅可以促进建筑设计者不断学习及积累创造素材,而且还能够使其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中。空间体验的方式使艺术设计变得有据可依,不再单凭想象进行创造,避免了因设计理念的不可操作性而浪费时间。
环境艺术设计趋于情感化、人性化和合理化。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在大的方针政策方面,我们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性作用,此时空间体验使整个设计环节更具情感化及人性化。设计者通过情感体验的方式来进行操作实施的过程中,不断了解人们内心世界的需求及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从而使作品更加体现人的意志,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
四、空间体验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价值
第一,空间体验是环境艺术设计者的学习方式。在日常的创作及设计过程中,空间体验帮助设计者除了书本教材的学习外,增加了大量的实践操作环节,促使人们走进建筑中感受环境传递给人们的信息。这让整个设计过程更具人性化及创新化,高于书本所提供的观点,更符合实际生活中人们对建筑设计的需求。空间体验在作为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可以使创作者及观赏者产生深刻的印象,丰富了双方的建筑视觉阅历,激发了人们对待建筑艺术设计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空间体验是环境艺术设计者中有效的设计方式。其有助于营造空间结构关系。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空间体验的设计途径,是将人与建筑、环境、场所及其所承载的生活情节相联系,从而激发人们的创作灵感,在空间布局上应用相关知识进行理念设计。这种方法在营造空间结构关系上,不局限于日常建筑结构,使整个环境艺术设计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使空间结构布局不再单一、重复,而是从生活体验中创作出更具特色及观赏价值的建筑设计。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公民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逐渐开始意识到精神需求的重要性,因此空间体验在设计环节中发挥了重要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可以使建筑艺术设计者设计的作品迎合大众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促进参与者在空间体验、环境艺术设计中发挥重要的价值。
环境设计论文投稿刊物:城市环境设计由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主办。是中国建筑界第一本时尚、跨界的专业杂志,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建筑领域重要期刊。其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洞悉国内外当代建筑,剖析建筑与城市、环境的深刻关系,关注优秀建筑师的创作及经历,引领建筑设计的新思潮、新时尚,具有专业性、时尚性、前瞻性。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zlw/22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