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建筑论文》 三背回填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正文

三背回填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所属分类:建筑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05-23 11:35

本文摘要:摘要:公路是我国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公路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增加,公路工程数量随之增加。由于公路工程覆盖范围广,不同区域的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可能由于施工技术和工艺选择不当出现质量隐患,威胁到工程整体质量和安全。三背回

  摘要:公路是我国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公路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增加,公路工程数量随之增加。由于公路工程覆盖范围广,不同区域的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可能由于施工技术和工艺选择不当出现质量隐患,威胁到工程整体质量和安全。三背回填作为公路工程的重要内容,施工中容易受不确定因素影响,出现不均匀沉降、错台和位移现象,致使公路路基结构失衡,威胁路面行车安全。故此,本文主要探究三背回填中的质量通病,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求推动公路工程高层次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三背回填;公路工程;质量通病;沉降;防治措施

交通工程管理

  三背回填是公路工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路路基稳定性,以及后期路面通车安全。在当前公路建设力度不断增加,全国范围内大力兴建公路,公路类型多样,所处地区的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同样存在差异,三背回填中不可避免的出现质量问题,影响到路面行车安全。三背回填不到位会出现跳车和挡土墙台背路面下陷事故出现,破坏公路路面,缩短公路使用寿命。所以,综合分析三背回填的质量通病,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对于保证公路工程建设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 地质概况

  某高速公路工程地处丘陵地貌、低山和残积台地区域,地形起伏大。局部零星分布有第四系全新人工堆积层。工程前段多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和细砂岩,隧道区域以软质岩为主,工程后段大量分布黄岗岩,硬度大,便于工程建设。

  2 常见三背回填质量通病和原因分析

  2.1常见三背回填质量通病

  公路工程中的三背回填质量通病多样,普遍有桥头跳车、涵洞八字墙推移、挡墙背后填方沉降量大等质量通病,在不同程度上威胁到工程质量和路面行车安全。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会导致质量病害进一步扩大,缩短公路使用寿命[1]。

  2.2常见三背回填质量通病的原因

  导致公路三背回填质量通病的原因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道路和结垢物接头区域,通常需要在施工中加固处理,强化地基承载力控制,但是路基基底设计中很少会提出特殊处理要求,也可能出现施工单位对路基处理不当,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和偏移问题[2]。

  (2)工程施工前,对于填料的选购缺乏足够关注和重视,质量控制力度不足,加之摊铺工艺要求不明确,出现了压实度不足以及沉降问题。

  (3)碾压机械设备配置不完善,如果仅仅依靠机械设备难以满足八字墙、耳墙与台背边角位置碾压需求,密实度较差。

  (4)三背回填与路基工序不同步,施工中会出现压实后的填料下沉和偏移现象,严重情况会出现纵向、横向裂纹病害[3]。

  (5)高填方台背回填后,缺少后期沉降病害控制,未能结合不同区域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制定合理的沉降控制措施。

  3 三背回填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3.1落实质量控制责任到实处

  在公路工程施工中,针对三背回填的质量通病,应该明确质量控制重要性,落实责任到实处,配备专门的人员负责控制台背回填施工质量,规范化开展各项工作[4]。同时,施工前组织人员参加专业教育培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养成良好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结合制度和规范开展工作,从源头上为工程质量提供保障。

  3.2加强回填材料质量控制

  三背回填施工需要大量的回填材料,材料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质量。根据施工要求,选择透水性良好的砂砾土作为回填材料,要求填料粒径在10cm以下,塑性指数在12以下,保证施工质量。

  3.3加强压实度控制

  碾压夯实作业阶段,为了保证压实度符合要求,应选择合适的压实机械设备,煤层松铺层厚度大概为15cm,并通过背上划线控制松铺层厚度,做好档案记录,并且配备专门人员负责质量检查[5]。根据施工要求,台背和台前要同步填筑,规避不均衡加载带来偏移问题。与此同时,加强压实度检验,同时控制好正常路基填筑和台背回填衔接位置压实度;软土地基处理后,积极加载预压,沉降稳定后进行后续施工活动。回填后进行沉降观测,最终结果符合要求,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施工。

  4 三背回填的质量控制方法

  4.1做好施工准备

  公路工程在三背回填施工前,打造高质量的工程,应做好前期施工准备工作,具体包括:①选购高质量的材料,深入市场调查分析,在保证质量前提下,选择成本低的材料,不合格材料进入投入施工现场;材料运输到现场后,针对性质量检验,依据材料特性分类堆放,按需取用。②选购机械设备。公路三背回填施工需要机械设备辅助作业,施工前购置或租赁需要的设备,如压实机械和压实机具等,提供产品合格证明

  [6]。③专门的施工队伍,结合项目具体情况来选拔高素质的施工队伍,施工队伍除了具备扎实技能以外,还要具备高水平的职业素养。④施工现场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同时设立质检员对各个工序施工质量进行检验,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质量问题。

  4.2依据标准施工

  三背回填施工应遵循统一标准和要求,对各个环节全面监控,指导施工活动规范化展开[7]。首先,确定回填范围,台背填筑应考虑到顺着路线方向长度顶端距离翼墙尾端台高增加2m,底部同基础内缘的间距不小于2m,涵洞填筑长度每侧超过2倍孔径长度,桥头打扮长度回填范围符合要求,所选择的回填材料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其次,填方路段挖成台阶,各级台阶高度不超过0.6m,宽度在1m以上,台阶顶建成内倾斜坡,使用压路机充分压实。再次,台身侧50cm处选择小型机械设备碾压,开挖后及时回填,然后使用重型压路机碾压,确定压实厚度符合回填要求。最后,8m以上需要填筑的桥梁台背回填,施工期间安装沉降观测班实时控制。

  4.3.选择合适的回填材料

  三背回填所选择的回填材料,依据相应制度和施工规范,确定统一的检测标准。如果并无特殊要求,结合施工区域具体情况,选择级配良好的砂砾石充分回填,禁止选用红砂岩和黄泥等透水性较差的材料。级配碎石粒径最大不超过37.5mm,压碎值在30%以下,回填材料经过试验合格后,方可投入到施工中,不允许随便替换[8]。

  4.4.做好质量检测

  三背回填的质量检测,确定检测频率和检测点,至少每单侧面设置检测点,每层50㎡设置一个检测点,各点检测结果符合要求。选择代表性较强的布点,砂砾石回填,如果发现松散离析情况,经过有效处理后进行布点测试,依据锥坡、桥涵和挡墙设计要求分层布点。

  评定回填后压实度情况,依据相应标准和制度,整理相关数据信息,使用数理统计方法来计算;弯沉检测,和路基顶面同步展开,可以在桥涵被顶面适当的增加布点,计算测试结果平均值,超出特异值的去除,舍弃弯沉值较大的布点,综合分析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局部处理后补测,保证弯沉值符合技术标准。

  另外,为了保证三背回填施工质量得到有效保障,需要结合不同工程项目特性,制定完善的三背回填管理制度,促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台账内容明晰,记录清除会天街购物名称、完工日期、回填前基底高程以及回填后顶面高程等内容。施工现场配备专门监管人员,依据施工工艺要求检查各个工序施工质量,一旦发现质量问题追究责任,严厉惩处,为回填施工质量提供坚实保障。

  结论:

  综上所述,在公路工程建设和发展下,三背回填施工前需要契合施工现场具体情况,分析潜在的质量通病,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贯穿于施工全过程,在保证回填施工质量同时,规避跳车问题出现,保障路面行车安全,对于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代勋.浅谈高速公路结构物“三背”回填施工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9,17(25):252-253.

  [2]杨蔼森.论山区公路“三背”回填施工技术应用及质量控制[J].低碳世界,2018,29(06):226-227.

  [3]古鹏翔.浅谈山区高速公路结构物“三背”回填工艺[J].西部交通科技,2016,11(11):48-51.

  [4]李仁.高速液压强夯机在“三背”回填施工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5,23(09):118+120.

  [5]高举怀.HHT-3液压强夯技术在高速公路路基三背回填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5,11(03):45-47.

  [6]王良发,卿海园,蒋为.HHT-3连续式强夯机在公路三背回填施工中的应用[J].西部交通科技,2014,20(07):95-97.

  [7]段卫.公路三背回填稳定性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J].科技资讯,2013,31(20):71.

  [8]罗根传.高速公路“三背”回填施工及质量控制探讨[J].西部交通科技,2012,22(05):26-29.

  交通建设论文范文: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空间资源优化研究

  【摘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也在不断进步,城市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道路交通等公用设施的建立,如今城市越来越拥挤,土地越来越稀缺,城市每一寸土地都要充分考虑合理利用‍‌‍‍‌‍‌‍‍‍‌‍‍‌‍‍‍‌‍‍‌‍‍‍‌‍‍‍‍‌‍‌‍‌‍‌‍‍‌‍‍‍‍‍‍‍‍‍‌‍‍‌‍‍‌‍‌‍‌‍。在城市的建设中道路交通设施会占据大量的土地资源,因此为了更合理的利用城市土地,需要对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空间资源进行优化研究,通过对城市出行方式的探讨和研究,能够更好的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zlw/22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