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建筑论文》 科学传播是照亮人心的灯塔> 正文

科学传播是照亮人心的灯塔

所属分类:建筑论文 阅读165次 时间:2021-01-18 10:39

本文摘要:世界因太阳告别黑暗,人类因科学绽放光彩。 科普工作是一项无尚荣光的伟大事业,她是照亮人心的灯塔,是塑造人们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我们每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与积淀,都是从阅读科普作品或聆听科普宣讲开始的,科普书籍和科普作品是各族青少年最初的启蒙老

  世界因太阳告别黑暗,人类因科学绽放光彩‍‌‍‍‌‍‌‍‍‍‌‍‍‌‍‍‍‌‍‍‌‍‍‍‌‍‍‍‍‌‍‌‍‌‍‌‍‍‌‍‍‍‍‍‍‍‍‍‌‍‍‌‍‍‌‍‌‍‌‍。 科普工作是一项无尚荣光的伟大事业,她是照亮人心的灯塔,是塑造人们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我们每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与积淀,都是从阅读科普作品或聆听科普宣讲开始的,科普书籍和科普作品是各族青少年最初的启蒙老师,科学知识也是我们远离异端邪说的护身符。

科技传播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在新疆,科普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助力贯彻党的方针政策。 科普工作者在贯彻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有时其宣传效果是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 做为科普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助力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在新疆,科普工作者要用自己独特的优势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发声。

  用科普做为载体宣传党的惠民政策,是我近两年来的一次成功尝试。 自2011年以来,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实施了名垂青史的“安居富民”工程。 国家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间(2011年至2015年),全疆共完成153.62万户的“安居富民”工程,其中南疆四地州(和田、喀什、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苏)为86.82万户,占全疆总计划的56.6%。 在此期间农民自筹资金为63.9%,国家帮扶资金总和为36.1%。

  2016年全疆完成“安居富民”工程30万户,其中南疆完成20.71万户,占全疆计划的69.0%; 全疆完成各类贫困户17.74万户,其中南疆四地州贫困户为14.53万户,占全疆贫困户计划的81.9%; 是年农民自筹部分为59.6%,国家帮扶总和为40.4%。

  2017年全疆完成“安居富民”工程30万户,其中南疆完成20.45万户,占全疆计划的68.2%; 全疆完成各类贫困户20.39万户,其中南疆四地州贫困户为16.44万户,占全疆贫困户的80.6%。 是年农民自筹部分为57.4%,国家帮扶总和为42.6%。 截至2017年底完成户数为213.62万户,约有854.5万农牧民喜气洋洋地入住“安居富民”房。

  按2017年南疆四地州的统计,一般户得到的补助金为2.85万元,其中自治区补助1.85万,援疆资金补助1万,建筑面积一般为80平方米; 各类贫困户得到的补助资金为3.2万元,其中中央补助1.4万元,自治区补助0.8万元, 援疆资金补助1万元,建筑面积为40至50平方米,贫困户基本上是不掏分文就可以住上安居房。

  2018年计划完成“安居富民”房户数为30万户,是年全疆贫困户计划完成户数为23.06万户,占总计划的76.9%,其中南疆四地州的贫困户为22.62万户,占全疆贫困户计划的98.1%。全疆的“安居富民”工程将于2020年全部完成,届时,新疆的各族农牧民会悉数告别“土坷垃”房,住上宽敞明亮的“安居富民房”。

  “安居富民”工程实施8年来,其发挥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有5方面,一是这期间新疆发生了破坏性(5级以上)地震40余次,“安居富民房”经受住了考验,无一毁损; 二是通过开展各类培训,很多建房农户逐步成长为农村工匠,由此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牧民的增收; 三是推动了全疆经济的发展,拉动了钢材、水泥、红砖等建筑材料的需求,也间接拉动了家用电器、房屋装修等产业的发展,为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是增强了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广大农牧民“饮水思源”,激发了跟党走的自觉性; 五是增强了民族团结。

  这项“安居富民”工程是有史以来面向新疆各族农牧民最大的民生工程,且这项工程是向南疆四地州倾斜的,是向广大贫困户倾斜的,尤其是向南疆四地州的贫困户倾斜的,政府的补贴也是逐年提高的。 作为一名老地震工作者,也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我觉得如果不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大力向广大农牧民宣传这项“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惠民工程,实在是愧对党的培养。

  鉴于此,我于2017年编写了题为“从安居富民工程看党和政府对新疆各族人民的关怀”的科普课件,该课件的主要内容为:① 地震的基础知识; ② 国内外典型地震回顾; ③ “地下搞清楚、地上搞结实”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措施; ④ 功不可没的“抗震安居”工程; ⑤ 名垂青史的“安居富民”工程。 该题目的宣讲遍及和田、喀什、阿克苏、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昌吉的诸多县市,宣讲场次为73场,宣讲语言主要为维吾尔语,受众达3.8万余人(截至2019年8月底)。

  我的科普之路

  在科学传播领域,本人多年来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回想起来也有少许的成就感(图4)。 在职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承担并完成了《汉英维哈地震学词典》《汉英维地球物理学词典》《防震减灾知识通俗读本》的编写。 审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防震减灾条例》的维吾尔译本。 组织编写了国语、维吾尔语的《中小学地震安全挂图》。 在国内外显著地震时期和其他宣传时段,经常接受电视台、各大报纸等纸质媒体的国语、维吾尔语采访(其中中央电视台3次)。

  2010年3月被聘为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校、新疆行政学院的客座教授。 先后在自治区党校、新疆军区司令部、自治区人大机关、自治区政协机关、乌鲁木齐警备区机关、科技厅、财政厅等各大厅局、乌鲁木齐市政府、伊犁州、和田、博尔塔拉等地州、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学校做科普报告百余场。 曾荣获“2015年度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的光荣称号。

  退休后的3年多时间里(截至2019年10月底),赴天山南北共做科普报告174场,受众达12.15万人次左右; 其中用国语宣讲79场,维吾尔语宣讲95场,其中2016年28场,受众4.8万人次; 2017年33场,受众1.3万人次; 2018年52场,受众2.2万人次; 2019年61场,受众3.85万人次。 宣讲的题目有《地震灾害防御与减灾》《从安居富民工程看党和政府对新疆各族人民的关怀》《伤害大自然意味着灾害的接踵而至》《大学——年轻人改变命运的殿堂》《地球生物史》《人类进化史》《科学传播是照亮人心的灯塔》。

  这些主题的受众是有所不同的,《地震灾害防御与减灾》《伤害大自然意味着灾害的接踵而至》《科学传播是照亮人心的灯塔》是面向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教师等; 《大学——年轻人改变命运的殿堂》是面向高中生的,《地球生物史》和《人类进化史》是面向所有小学、初中和高中生的,《从富民安居工程看党和政府对新疆各族人民的关怀》是面向新疆农牧民与农牧区基层干部的; 《科学传播是照亮人心的灯塔》则是面向科普骨干或基层宣讲员的。

  通过以上科普作品和宣讲,我努力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受众,引导受众积极向上。 大手拉小手,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崇尚科学,为贯彻习近平同志提出的让科技工作“成为孩子们崇尚向往的职业,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群英荟萃,让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群星闪烁”的伟大构想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提升受众尤其是广大农牧民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引导他们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为落实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添砖加瓦。

  科普工作之我见

  (一)充分认识科学家与科普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现代科学技术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积淀的文明成果,具有丰富的内涵并对人类的生活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 掌握科学知识能让我们的思想更加深邃,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科普能让我们了解科学的前沿,探知自然的奥秘。

  如果没有可持续发展,人类的未来便无从谈起。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不光是一些特定专业或机构的任务,而是整个人类的历史使命,只有多数社会成员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质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社会。 在生命科学、智能科学等新的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尤其需要科学家和公众具有更高的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 此外对于科学家和科普工作者而言,还要在学术上和为人之道上做社会的“先锋”,而培养受众真善美的科学素质是我们传播科学的终极目的,科学应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要知道,科学的宗旨不但是求真守真,还要求善守善,这是一个人具备科学素质内在因素之一。 从这个角度去说,科学传播就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没有被广泛传播之前,科学的使命不能算结束。 传播的重要性决定了科普不单是科学家的事,也决定了科学家不能只干科研。科学普及应尽可能地利用目前所有先进的传播资源。 诸如科技馆和科技讲解员、科技节、科学中心、科学博客和视频、科学沙龙、科技演讲、科技新闻媒体等都是科学传播的重要媒介‍‌‍‍‌‍‌‍‍‍‌‍‍‌‍‍‍‌‍‍‌‍‍‍‌‍‍‍‍‌‍‌‍‌‍‌‍‍‌‍‍‍‍‍‍‍‍‍‌‍‍‌‍‍‌‍‌‍‌‍。

  (二)科普专家应具有的知识结构

  科普工作者是连接科学与大众的桥梁,优秀的科学家有成为科普专家的潜质,有将其研究成果传播至大众的独特优势。 科普工作者更多需要具备用批判的态度去理解科学、消化科学并不偏不倚地将科学传授给公众的能力。

  但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科普专家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专家学者的特点是“专”与“深”,也就是他们在其研究的领域有很深的造诣,但科普专家的特点是“又专又博”,他们不但是某一领域的专家,而且应该具有一个广博的知识结构,涉足的领域应该更加广泛; 科普专家应该具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具有演讲的口才,能将枯燥的专业知识用严谨且通俗的语言逻辑把问题阐述清楚。

  (三)科普演讲的技巧

  1.主题的选择

  选择科普演讲主题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二,一是要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或熟悉的项目,要认真备课,切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二是科普宣讲的内容应该是有所选择的,如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等保密的东西不能讲,另外就是容易引起社会不安的敏感话题不能讲,再就是还无定论的知识要谨慎讲。

  在人类历史上,利用科学与人类为敌的罪行屡有发生,如德国纳粹用一些“科技手段”对犹太人进行的屠杀,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对中国人进行的细菌实验等。 此外,还有不少人为了商业利益进行害人的“发明”,如“三聚氰胺”奶粉添加剂等。 做为科学或科普工作者,揭露这些罪行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再比如,某一时期所谓的“科学谣言”满天飞,搞得大众人心惶惶,如2011年日本9级地震后在中国出现“抢盐潮”,或有人出于某种目的利用其所谓的“科学知识”蛊惑人心时,我们就有责任义无反顾地出面发声。

  2.演讲应达到的境地

  科普演讲是一门艺术,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演讲要有激情,幽默诙谐,巧妙地使用肢体语言。 要“因材施教”,让绝大多数受众听懂你的大部分内容。 最关键的是让受众受到感染,与受众互动并引导受众的思维,让受众在听完之后有获得感。

  3.宣讲标题的选择

  ①疑问式标题。 应注意科普标题与论文标题的区别。 我们在讲述“水库诱发地震”的话题时,如果起名为“管窥水库诱发地震的孕震机理及其危害”,则应该是一篇学术论文的标题,如果将其改为“水库诱发地震到底是什么‘鬼’”,则显得其更为“科普”。 疑问式标题可以引起受众的好奇心,如“我们对地球母亲的认知到底有多少? ”。

  ②与热点问题结合的标题。 社会对科学问题的关注度因时而异或因地而异,如发生强烈地震的时期,人们非常关注地震知识,这时做地震科普则非常受欢迎。 在近地小行星掠地而过或“小行星要撞击地球啦”的谣言四起时,人们则非常关注地外小行星为何物,这时如果推出诸如“地外天体撞击地球之福兮祸兮”这样的题目则会受到强烈的关注。

  ③直白式的标题。 直白式标题可以让受众从题目中“开门见山”地了解你要宣讲的内容,如“地震预报与地震预警的区别”。

  ④警示性的标题。 警示性标题可以激起受众对你所宣讲题目的关注热情,受众会有一种迫切想知道“后事如何”的好奇,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伤害大自然意味着灾害的接踵而至”。

  ⑤夸张式的标题。 夸张式标题所谈的结果未必出现或未必立即出现,但同样会激起受众强烈的现实好奇心,如“渐行渐近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意味着人类的大难临头”。

  4.一个好的开场白非常重要

  开场白是一次演讲内容的精髓,好的开场白可以引起受众的好奇与兴趣,能牢牢地将受众“绑”在课堂内。 常用的开场白有以下几种形式:幽默诙谐式、疑问式、悬念式、语惊四座式、互动式、开门见山式、名言警句式、讲科学故事式、视频冲击式等。

  开场白要紧扣主题,表达你的中心思想,开场白所涉及的问题,宣讲过程中一般要毫无遗漏地阐述清楚。

  5.好的课件是演讲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要在课件制作上下足功夫,制作的课件要有美感,要做到图文并茂; 其文字应该是提纲式的,一般不宜过多; 插图或视频要为主题服务,让图片(视频)自己说话,所插图片(视频)应具有震撼力,能抓住受众的眼球。

  6.科普演讲中的语言

  ① 教育的本质是“改变”,而娱乐的本质是“迎合”,科学传播者要在二者之间找到适当的契合点,寓教于乐,让科技变得有意思,让受众把科学“带回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到想传播的话题与受众关心的话题之间的交集,要找到“专业性”与“传播性”之间的纽带。

  ② 演讲要铿锵有力,声音洪亮,自信心十足,但切忌盛气凌人,更不可以用一种“学霸”的姿态目空一切,要以谦卑的态度尊重受众; 要尽力提高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互动与提问必不可少。

  ③ 语言要通俗,尽量不使用太专业的词汇或语句; 要“入乡随俗”,适当加入一些地方元素和时代气息; 时尚词汇的适当运用可以拉近与特定人群之间的距离,但不宜太多,低俗的时尚词汇不可使用。

  7.演讲时的一些细节与禁忌

  演讲时不可“不拘小节”,有些细节可以让演讲效果倍增,但有些可以让其“大打折扣”。 演讲者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提前到场、提前连接设备、提前试播课件、最好使用自己的计算机。

  ② 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就应该站着讲,因为这样可以有效地捕捉受众的眼球,还可以充分应用演讲者的肢体语言。

  ③ 得体的衣着是对受众的尊重,隆重场合最好是正装登场。 便装也是可以的,但切记不可以穿着过于时尚的“休闲装”或过于“凉快”的便装。 重点是着装要与宣讲环境相协调,如在地震现场进行的科普演讲,“西装革履”显然与环境格格不入。

  ④ 手势和“立姿”中也有禁忌,如不可以双手背后、双臂抱在胸前、两手插兜、抖腿、不停地摇晃、用食指指向受众、单调重复一个手势、挖耳朵、抹鼻子等。

  ⑤ 如果阐述的科学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和假说,则应该尽力将各种观点一一表述,并尽量摆明自己的观点或倾向,并讲明哪一观点是主流。 如石油形成理论中的“有机论”和“无机论”。

  ⑥ 不可轻易指名道姓说哪位专家的某一观点是“一派胡言”,也不可以轻易将某种学派或观点说成是“谬论”,但友善地质疑或中肯地批评是可以的。

  建筑论文投稿刊物:《科技传播》(PublicCommunicationofScience&Technology)杂志创刊于2009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国家级跨学科的科技类学术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820/N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4-6708,国内外公开发行。

  结语

  我国的科普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代,2015年,我收获了 “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的光荣称号。 2018年5月,“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科协成立60周年百名科学家、百名基层科技工作者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我作为科普工作者也收到邀请并列席了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的开幕式,得到了与众多国之精英同堂交流学习的机会。 2018年9月,科学普及领域的顶级会议—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和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先生发来贺电,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1000多人共聚一堂交流了世界公众素质提高之大计。

  同年全国首届地震科普大会和科普交流会成功举行,我做了主题发言。 2019年 “典赞2018科普中国”盛典中我亲耳聆听了习近平同志的讲话。 作为一名基层的科普工作者,以上这些经历让我备受鼓舞,也让我看到科普非凡的意义。 科普工作者是传播科学知识的蜡烛,科普作品和科普演讲是各族青少年的启蒙老师之一,是塑造受众科学世界观基础的一部分,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可以引导各族青少年迈上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

  新时代、新征程,在科技创新高速发展的今天,希望有更多的科普书籍与科普作品成为我国各族青少年的“案头书”; 希望有更多的科普知识成为各族青少年渴望汲取的营养; 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关心我们的下一代,创作出各族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科普作品; 希望每一个专家学者都成为新时代正能量的传播者‍‌‍‍‌‍‌‍‍‍‌‍‍‌‍‍‍‌‍‍‌‍‍‍‌‍‍‍‍‌‍‌‍‌‍‌‍‍‌‍‍‍‍‍‍‍‍‍‌‍‍‌‍‍‌‍‌‍‌‍。

  作者:吐尼亚孜·沙吾提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zlw/25550.html

多对一·精细化服务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