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部分农民在农药应用过程中,由于使用方法不当,导致农药残留量较大而引起食品安全事故,并会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在相关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愈来愈多的新技术如光纳技术、激光荧光技术、热镜技术等逐渐用于农药残留检测当中。 农业期刊 当然,部
部分农民在农药应用过程中,由于使用方法不当,导致农药残留量较大而引起食品安全事故,并会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在相关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愈来愈多的新技术如光纳技术、激光荧光技术、热镜技术等逐渐用于农药残留检测当中。农业期刊当然,部分新技术还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未来,检测技术还将朝着简易化、经济化、高灵敏度、快速化方向发展。
《世界农药》(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是由上海医药(集团)公司主管、上海市农药研究所主办的,集权威性、学术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经国家批准的具有国际、国内刊号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农药专业双月刊。发行30年来,《世界农药》以信息共享、交流合作、务实创新为发展观,以促进农药行业科技进步和国际交流为宗旨,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农药的发展动态,在国内外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之一。合理使用农药可促使农作物增产,实现农民增收。然而,在农药具体应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过量使用而导致农药残留的情况,不仅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还会影响到农作物的品质与安全,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一定威胁。基于此,本文对农药残留检测新技术进行了综合性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样品处理
1农药残留的危害
农药危害多由其本身固有的化学属性所造成。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农药残留监测及控制方面与之还存在一定差距,甚至部分地区依然在使用甲胺磷、甲基对硫磷等禁用农药,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农药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相关统计表明,造成农药残留中毒事件的主要农药类型为氨基甲酸酯农药,如甲胺磷、马拉硫磷、西维因等[1]。此类农药主要是对昆虫神经中枢的胆碱酶脂发生作用而杀死昆虫。若此类农药超标使用,会在人们饮食过程中慢慢累积于体内,当累积至一定程度时,将会对神经递质传递造成阻碍,导致肌肉麻痹。农药残留无论是对人们安全饮食,还是生态环境治理均存在一定威胁,而要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发展,就必须做好农药残留检测工作,坚决杜绝超标产品流入市场。
2农药残留检测新技术分析
2.1样品前处理技术
在农药残留检测之前,都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如此才能保证实际检测效果。目前,主流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包括以下几种[2]:固相萃取。固相萃取技术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在液相色谱及气相色谱分析过程中应用较多。该技术通过固体吸附剂对目标物进行处理,从而使基体与干扰物分离。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洗脱处理,便可选择性地将目标化合物分离。经固相萃取预处理后,可得到更好的柱层析效果。同时,该技术具有高效、节约溶剂的特征,并可控制乳化现象产生,可对农药残留物进行有效富集,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及良好的适用性;微波萃取。通过微波作用,可让分子中的离子发生位移。对于具有偶极矩的有机物而言,经过微波照射后,分子会成行排列,然后迅速恢复至无序状态。通过这种反复分子运动,可让样品迅速加热。同时,微波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可透入基体内部,使辐射能迅速扩散于整个样品当中。在内部分子不断运动的情况下,能让溶剂与分析物充分作用,促使提取过程加速。与其他萃取方法相比,微波萃取在相同条件下可对多个样品提取,且不会降低精密度,可有效增加样品的流通量;免疫亲和色谱技术。免疫亲和色谱技术是免疫反应与色谱层析的融合技术,可实现样品净分离。具体应用过程中,会将抗体固定于适当的担体上,待测组分通过与吸附剂上的抗体发生抗原-抗体结合反应而保留于柱上,然后再利用适当的溶剂将其洗脱下来,从而实现样品富集或净化。该技术基于免疫反应而具备高度选择性,但需要高亲和性、特异性的抗体作为前提。
2.2检测技术
在以往农药残留检测中,主要以理化技术为主,包括紫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超临界流体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联用技术等。近年来,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得到了较大发展,其灵敏度、精确性及经济性均有所提升,依然是当前农药残留分析的核心技术之一[3]。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新型技术得到了发展,如近红外光谱技术、三维荧光技术等,为农药残留检测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除理化技术外,生物检测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其在农药检测当中的地位愈来愈高。例如,生物活体测定技术具有快速、简便、灵敏、成本低的特征,在定性快速检测中相对于理化技术已经表现出了一定优势,但在定量检测方面还有待完善。又如,胆碱酯酶抑制法可有效检测出氨基甲酸酯及有机磷农药,其检测速度、成本较传统理化方法都具有明显优势。再如,免疫分析法以抗体作为生物化学检测器,可对蛋白质、酶及有机物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其中,荧光免疫分析法、放射免疫分析法已经在农药残留检测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nylw/10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