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农业论文》 “农超对接”模式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正文

“农超对接”模式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9-07-17 10:08

本文摘要:【摘 要】 文章阐述了农超对接模式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了制约贵港市农超对接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破解农超对接难题的对策:建立强有力的推进机制;加快制定相关配套政策;积极培育和规范专业合作社;构建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关键词】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农超对接”模式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了制约贵港市“农超对接”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破解“农超对接”难题的对策:建立强有力的推进机制;加快制定相关配套政策;积极培育和规范专业合作社;构建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关键词】 农超对接;农产品;流通模式

农业经济论文

  “农超对接”是农产品流通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农户与市场矛盾的“润滑剂”,是实施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有力支撑。农产品和超市之间的对接,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农产品的市场供需均衡;另一方面,可以使农民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获取流通环节的增加值。[1]2008年国家商务部与农业部开始推行“农超对接”试点,这10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农产品“农超对接”模式,取得显著效果。但与发达地方相比,我们仍存在许多问题。以“农超对接”方式销售的农产品比重仅仅为15%左右,远远落后于亚太地区(70%以上)和美国(80%)。[2]鉴于此,本文拟以广西贵港市为例,归纳分析“农超对接”运行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促进农产品流通效率,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

  一、“农超对接”模式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所谓“农超对接”,就是超市直接向农产品的生产者采购农产品,或者农产品生产者直接把自己生产的产品出售给超市。[3]“农超对接”将农产品从生产基地直接运送到超市货架,顺利实现农民、超市、消费者三者间的互惠共赢。

  1、改变传统销售模式,促进农产品流通

  “农超对接”一头连着小农户,一头连着超市,是新形势下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制度创新(霍红,徐辉,2012)。[4]作为新兴的现代流通业态,“农超对接”最大的特点是农产品直接从田间到 超市,不走任何中间环节,生鲜蔬菜水果基本可以实现“早上在田里,中午在店里,晚上在饭桌”。“农超对接”减少流通环节,让“农产品进城”更加便捷,激发小农户生产者就近销售生鲜农产品,促进农户小生产实现大流通,对于维持物价稳定、保障市场供应、促农增收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破解困扰农村经济发展难题的好途径。尤其是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市场风险和农产品销售难的难题,可以由“农超对接”模式来解决。[5]这几年,贵港华隆超市、广百惠超市、永盛超市和贵港市菜篮子基地对接,建立了“农超对接”合作关系。去超市买菜已成为市民消费的一种习惯,尤其是早出晚归的工薪阶层特别青睐超市的生鲜蔬菜水果,“农超对接” 明显促进商家、农户、消费者三方共赢。

  2、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物流成本

  胡定寰等(2009)认为“农超对接””模式能够提高农村合作社、农民的收入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6]据调研,超市生鲜传统采购模式中间环节多,成本高,每个环节的成本大概增加4%-8%。采取“农超对接”模式后,减少农产品周转环节,农产品采购成本减少25%左右,售价下降约20%,甚至有的蔬菜降价比例超过50%。以2018年12月贵港生菜价格为例,一斤芥菜在产地的价格约0.8元,批发市场批发价1.3元左右,超市或菜市场2.5元以上。显然,农产品从田间到批发市场再到农贸市场,经过三个流通环节,价格增加了3倍,如果采取“农超对接”渠道,生鲜农产品直接从采摘地运送到超市,一般半天就可以送达门店,甚至3个小时就能够进入超市,既保证了产品的新鲜度和品质,也降低了物流成本。“农超对接”基于成本下降因素所增加的利润通过降低售价,一方面让利消费者,另一方面回馈农户,有利于提高超市生鲜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产品溯源有保障,提高消费吸引力

  “农超对接”模式下农业生产者、中间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超市、政府部门责任分配明确,有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新鲜程度、吸引消费者以及提升超市竞争力。[7]传统营销模式下的农产品经营分散,农户经营者多,来源范围广,产品质量难把控、安全问题无法溯源。作为市场上交易主体较大的超市,对农产品采购实行严格的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而且“农超对接”的直供鏈条,全程采用冷藏冷冻设施、冷链运输和快速检测系统、配送中心,保证了鲜活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也使农产品生产过程得到全程监管,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提高了超市生鲜产品的吸引力。

  二、制约贵港市“农超对接”的主要因素

  贵港市是个农业大市,农副产品物资资源丰富,如水稻、甘蔗、玉米、花生、蔬菜、蚕桑等,均能成为“农超对接”强有力的支撑,但是从“农超对接”具体实践来看,对接体系、产业链、政策导向等进展缓慢,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生产者、销售者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等主体功能定位、措施不明确所致。

  1、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农产品标准体系滞后

  自2008年“农超对接”试点开展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农超对接”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政策性文件。然而从地级市贵港而言,缺乏专门的“农超对接”指导性文件,农业发展的相关文件中涉及到“农超对接”的具体条目也不够明确。由于没有立体式的政策体系保障,“农超对接”涉及的物流、仓储、运输等相关联的客观因素容易成为瓶颈问题。同时,“农超对接”的市场环境没有完全形成,国家对农产品指定的标准种类较少,企业自己制定标准又存在成本高、缺乏公信力等问题。因此,目前农产品质量普遍不高,加之缺乏相关的农产品流通标准,导致仍有大量生鲜水果蔬菜尚无标准可循,甚至在“农超对接”实践中出现农产品分级包装、收购、运输、销售等环节不规范的行为,直接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

  2、信息交流不对称,对接长效机制不完善

  “农超对接”的关键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农户与超市的直接有效对接。当前绝大多数的“农”、“超”之间虽然都有与对方进行业务洽谈合作的意愿,但是由于农户、超市、合作社分属不同的行业领域,缺乏相互沟通平台与桥梁,联动机制匮乏,信息沟通不畅,成为影响“农超对接”的一个重要关卡。此外,超市向农业生产过程延伸的意识不足,多数超市未能主动与农业合作,也没有与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产销关系,农产品供应链无法优化,这也是影响“农超对接”的障碍之一,直接导致“农超对接”质量不高。

  推荐阅读:评高级农业经济师论文能发表的期刊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nylw/19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