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大豆科研团队始建于 1965 年,主要从事大豆遗传育种、栽培技术研究和新品种的示范推广等工 作。50 多年来,经过几代大豆科研人的刻苦钻研、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国内大豆育种研究的优势单位。从遗 传育种方法的探索、高
摘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大豆科研团队始建于 1965 年,主要从事大豆遗传育种、栽培技术研究和新品种的示范推广等工 作。50 多年来,经过几代大豆科研人的刻苦钻研、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国内大豆育种研究的优势单位。从遗 传育种方法的探索、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及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等方面,结合振兴大豆产业政策、科研生产需求和自身 优势,找出存在问题及不足,并提出今后大豆育种研究方向和侧重点,以期为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在大豆新品种选育及大豆产 业发展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周口;大豆;育种;50 年;建议
周 口 市 位 于 河 南 省 东 南 部(33 °37 ′N、 114°38′E),地处黄淮海夏大豆区腹心地带,耕地 面积 78 万 hm2 。四季分明,农作物一年两熟制, 历来有麦茬种植大豆的习惯,大豆常年种植面积 7.33 万 hm2 左右,是河南省种植大豆第一大市,占其 总面积的近 1/3。根据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及育种 单位存档的内部资料,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大豆育种 从开始的无性嫁接、引种鉴定、一荚传延代、辐射育 种、回交、改良系统选择等,至今已形成了独特的新 品种选育技术。
20 世纪 70-80 年代初,周口市农业 科学院代省主持河南省区试工作,现承担该区试试 验,1980 年至今承担国家黄淮海南片大豆区试及生 产试验,先后承担国家和省、市级大豆科研、推广项 目 20 多项。本文对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大豆育种方法的探索、新品种选育与推广、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等 方面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不足和改进之处,为今后的 育种和推广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 大豆育种方法探索及育成品种
在 大 豆 育 种 方 面,引 进、审 定 品 种 共 22 个 ,其中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 定品种 6 个。20 世纪 70-80 年代采用系统选择、 辐射育种、有性杂交等方法,育成新品种 5 个(周 早一号、周辐一号、早紫一号、周辐二号、周 7327- 118),在周口市及周边地区大面积推广。
同期引 进的跃进 5 号,在周口市多点鉴定试验中表现优 异,并在黄淮地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种植,1980 年 “引进鉴定推广大豆良种跃进 5 号”获河南省重大 成果三等奖。20 世纪 80-90 年代以一荚传延代、 有性杂交、轮回选择等育种方法为主,这一阶段主 要选择适合于黄淮大豆产区的丰产材料,用这类 材料作为骨干亲本,并育成新品系。这个时期育成大豆新品种豫豆 6 号、豫豆 11 号和豫豆 15 号, 其中豫豆 6 号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
1995 年之 后育种方法以有性杂交为主并尝试回交、复交、分 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育种目标以高产为主,在高 产的基础上兼顾多抗、优质。其中“九五”期间审 定豫豆 24、豫豆 26 两个高蛋白品种,其蛋白质含 量分别为 45.7% 和 47.92%。周豆 11 号、周豆 12 号在“十五”期间通过国审,均属于高脂肪高油含 量品种(脂肪含量大于 21.5%),其脂肪含量分别为 22.36% 和 22.41%,周 豆 12 号成为黄淮海地 区大豆生产的主导品种,2011 年获得河南省科技 进步二等奖,周豆 11 号 2013 年获得河南省科技 进步二等奖。周豆 19 号在 2010 年通过国家品种 审定委员会审定,在豫、皖、苏、鲁 4 省迅速推广。 “十一五”期间审定 5 个品种,“十二五”期间审定 3 个品种,“十三五”期间审定 3 个品种。优良品 种的选育、引进及大面积推广,带来显著的社会效 益,并荣获国家和省、市级奖励 10 项。
2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针对大豆栽培技术,20 世纪 80 年代周口市农 业科学院开始了大豆高产试验调查及基础理论研 究。研究范围包括大豆栽培措施、合理密植、经济 施肥、大豆玉米间作套种、适宜播种时期等几个方 面,并得出结论:(1)种植的基础条件要选择肥沃土 壤,以沙土、壤土为好,黏土种植应注意防治蛴螬; (2)要轮作倒茬,大豆不宜在一块地上连续种植,轮 作方式有小麦 - 大豆 - 小麦 - 玉米、小麦 - 大豆 - 小麦 - 芝麻等;(3)合理密植,一般以行距 40cm,株 距 10cm 为宜。
(4)大豆玉米间作,即玉米和大豆在 同一块地里按一定的行距比例分别种植,可以充分 利用光照、土壤肥料等资源,以玉米大豆种植行距 1∶2 为宜;(5)经济施肥方面可根据土壤肥力、播期早晚适当调节种植密度。施肥以氮肥(硫酸铵)作 底肥,苗期结合中耕施磷肥,另外采用钼硼拌种,株 高、百粒重、产量均有增加。
大豆叶面喷施微量元素 效果为:硼、钼、锌、锰 4 种元素同时使用效果最好, 硼 + 锰效果次之,硼 + 钼效果排第 3 位,仅喷施钼 肥效果最差。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2012 年对大豆 在栽培过程中进行化控处理研究 [11],2015 年为解决 黄淮海地区“贴茬”播种和专用大豆播种机械缺乏 造成的产量低、田间管理难等问题,对大豆最佳种植 方式进行了研究 [12]。2016 年对大豆播期范围进行 了研究,周口地区大豆播期为 5 月 30 日至 7 月 5 日, 以 6 月 5-25 日最佳 [13]。
3 承担的相关育种项目
周口市农业科学院从 1977 年至今共承担和参与相关育种项目 22 项,内容涉及到大豆 育种、栽培、产业化发展等 [14]。首先对大豆种质资 源按百粒重、生育期、种皮等特点进行收集,“七五” 至“九五”期间在大豆选育项目的支持下,选育出 7 个大豆新品种,其中利用 DNA 导入法选育出 2 个国 审品种,即周豆 11 号 [1]、周豆 12 号 [2]。
在大豆新品 种中试与示范项目中,建立千亩方、百亩方,起到了 良种及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的作用。承担黄淮及南方 强优势大豆杂交组合筛选及其规律研究子项目,获 得一批优秀的种质资源。2017-2020 年承担七大作 物育种专项子项目,着重对黄淮海南片大豆制种技 术进行研究,该课题还在进行中。正是这些项目的 支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的大豆育种工作得以顺利 进行。
4 大豆育种和推广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目前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大豆育种方法以常规 杂交方式为主,其他育种方式为辅,育种方法相对单 一;种质资源有限,大多以育成品种及保存材料做直 接亲本;大豆新品种的推广工作滞后,大豆是自花授 粉作物,农民习惯于自留种子,所以品种更新比较 慢,品种杂乱现象非常严重。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强对外交 流与合作,开拓新的育种方法。比如:应用分子标 记辅助选择,有目的地对后代材料进行筛选,更加 有效地培育出大豆新品种。另外开拓整合大豆种 质资源,筛选耐旱、抗病、耐荫、品质优等种质材料, 为大豆育种提供亲本材料。在新品种推广方面,针对育成的新品种进行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做到一个品种一套栽培标准,协同农业职能部门及时做好新品种的推广和多点试验,起到示范带动农 民种植的效果。
农业论文投稿刊物:《中国种业》(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种子协会主办的全国性、专业性、技术性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种业科技期刊。该刊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在本行业其权威性、影响力和发行量均名列前茅。覆盖范围包括大田作物、蔬菜、花卉、林木、果树、草坪、特种作物、种子机械等,信息量大,技术实用。
另外给予大豆种植政策补贴,借鉴 美国大豆种植补贴、我国东北地区大豆良种补贴、 黄淮地区小麦良种补贴的经验,在我国黄淮流域、 长江流域、华南、西南、西北等大豆产区全面推行大 豆种植补贴或大豆良种补贴,降低农民大豆种植成 本、提高大豆种植收益,从而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的 积极性,为稳定和扩大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提供政策支持。 根据国家提出的大豆振兴计划,作为地市级的 科研单位,应做到上通下达,既要接触应用到新的育 种方法,也应该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市场需求,降低 大豆种植成本,提高大豆产量,改善品质,增加农民 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为助力大豆 振兴计划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苑保军.周豆系列国审豆新品种“周豆 11 号”.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9,11(S2):134
[2] 杨青春,苑保军,耿臻,张东辉,吕广伦.高油大豆周豆 12 号选育及 高产栽培.中国种业,2005(7):70
[3] 耿臻,杨青春,苑保军,吕广伦,张东辉,舒文涛.高产大豆新品种周 豆 17 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大豆科技,2009(2):46-47
[4] 舒文涛,耿臻,杨青春,李金花,苑保军,吕广伦,张东辉,张保亮.高 油大豆新品种周豆 18 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农业科技通 讯,2013(7):216-217
作者:李金花 常世豪 杨青春 舒文涛 李 琼 张保亮 张东辉 耿 臻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nylw/24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