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农业论文》 微生物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正文

微生物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2-02 11:04

本文摘要:微生物检验在临床实践中是诊断感染性疾病最有效的方法,其通过对患者的病原体进行检测,可以明确导致患者引发疾病的微生物,并根据检验结果合理选择药物。但现阶段,在微生物检验中在检验人员素质、标本质量、检验方案以及检验室与临床的沟通等方面还存在一

  微生物检验在临床实践中是诊断感染性疾病最有效的方法,其通过对患者的病原体进行检测,可以明确导致患者引发疾病的微生物,并根据检验结果合理选择药物。但现阶段,在微生物检验中在检验人员素质、标本质量、检验方案以及检验室与临床的沟通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这四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以供参考。

微生物检验

  微生物检验中存在的问题

  检验人员素质方面

  微生物的检验是需要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做基础的,然而,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到,很多医院的微生物检验人员并没有足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这直接导致其在对标本的形态和反应进行检验的时候缺少足够的判断能力,不利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除此之外,尚有些检验人员素质偏低,责任心不强,因恐惧标本具有传染性而不愿意接受微生物检验工作,专职的微生物检验人员较少。

  微生物评职知识:微生物处理污水论文发表期刊

  标本质量方面

  想要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首先检验标本需要合格,而现在很多检验人员因为操作不规范,没有注意采集标本的要求或对注意事项了解不多,导致采集的标本质量出现问题。例如,微生物检验中常出现的标本痰液,正确的采集方法应该是患者先漱口,然后用力咳出气管深处的痰液,再吐到无菌容器中,而现实是患者或者没有漱口,或者咳出的痰只是气管浅处的,这样会造成检验结果不精准,出现假阳性或者假阴性的现象,耽误患者的病情。另外,还有的医院在采集标本后,没有妥善保存标本,使标本接触到了外界空气,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了标本,这样也会影响检测结果。

  检验方案方面

  微生物检验的检验方案,是检验人员专业技能水平的直接体现,也关系到检验结果是否准确。比如说,检测痰液标本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PCR检测、集菌检查、培养检测、直接涂片,而这些方法检查出来的阳性率依次降低,PCR检测法检出的阳性率甚至比直接涂片法检出的阳性率高出3倍以上。

  检验室与临床的沟通方面

  检验室和临床医护人员及时沟通,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十分重要的,而据了解,现在很多检验室和临床医护人员、患者的沟通很缺乏,一方面检验人员不能充分了解患者的目的,设计的检验方案也许不是最有效的;另一方面医生对检验结果有疑问或不理解时,没有办法及时得到解答,不能给患者更好的治疗方案,最终耽误了患者的治疗。

  改进方法

  1、微生物检验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敏锐的判断能力,因此,检验人员需要大量阅读相关知识书籍,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以便在进行微生物检验工作中能够正确判断标本的形态特征和病理反应;检验人员要积极参加医院针对微生物检验而展开的培训学习,并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并且要端正态度,提高责任心;各医院要严格加强对专职检验人员的技术考核和素质检查,选派基础知识扎实、操作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思想稳定的人员从事微生物的检验工作。

  2、为获得高质量的检验标本,一要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并告知患者正确的操作流程。医院的检验室可以粘贴一些操作规范,或者发放相关宣传资料,让患者自行阅读;在患者进行标本采集之前,医护人员再次提醒患者正确的操作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给患者听,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对患者进行指导。二是注意已采集的标本的保存,密封保存,尽量不要让标本接触到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并在两小时内尽快送检。

  3、要选择最为合适的检验方案进行检验,保证检验结果尽可能准确。此外,可以对检验标本进行前处理,去除影响检验结果的菌类。选择培养基时,要注意有些细菌因其本身的特殊性,不能常用的伊红美蓝琼脂上生长,需适合的培养基。

  4、要加强临床医护人员与检验室的沟通交流,平时医护人员查房时,医护人员可以跟随一起去,在查房过程中收集有用的信息。每月开展一次或者两次检验室和临床医护人员的业务交流会,平时工作上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比如检验人员填写检验报告要规范、完善,让医护人员很容易就看懂,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

  科普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微生物检验在临床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检验人员缺少专业素质、标本质量不高、检验方案不合理、临床和检验室沟通不够,对此应予以重视,并针对上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不仅有利于微生物检验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奠定基础。

  作者:侯红娟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nylw/25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