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农业论文》 农业普刊多少钱水稻田水分管理> 正文

农业普刊多少钱水稻田水分管理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5-04-17 17:04

本文摘要:摘要: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水稻一生都应该在有水环境下才能生长良好,部分种植者更没有按水稻各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量进行补水,不仅浪费大量水资源,也直接影响根系和地上部茎叶的生长,导致病虫害加重。本文重点介绍了水稻不同生育期需水量和水层管理技术

  摘要: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水稻一生都应该在有水环境下才能生长良好,部分种植者更没有按水稻各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量进行补水,不仅浪费大量水资源,也直接影响根系和地上部茎叶的生长,导致病虫害加重。本文重点介绍了水稻不同生育期需水量和水层管理技术要点,在满足水稻正常生长的条件下,可大量节约用水。

  关键词:水稻田;管理;节水;栽培;技术

  现今,节水已成为世界性的命题,我国的水资源并不充裕,农业种植业用水量很大,而水稻又是用水较多的作物,用水量占农业种植业用水量一半以上。从生产实际调查情况看,许多人认为水稻在田间整个生育期始终应保持较深水层,灌水量远大于水稻生育期间的实际用水量,不仅浪费了水资源,而且直接影响了土壤各环境因素的协调,抑制了根系生长。因此,按农业生产技术要求,根据水稻植株各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适时补充水量,既能满足水稻生长发育的需要,又节约了用水。

  1稻株吸水量与田间耗水量

  稻田需水量是指水稻生育期间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总用水量,也称耗水量,包括植株蒸腾、株间蒸发及土壤渗漏三部分,前两部分合为腾发量。作物每生产一个单位干物质所需用的水量称为蒸腾系数,又称为需水量。水稻蒸腾系数为250~350,与小麦、玉米、大豆等旱作作物比较差距不大,这就说明,水稻植株全生育期并不比旱作作物吸收更多的水分,从以上数据说明水稻实行节水栽培的可行性。腾发量的大小与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有密切关系。蒸腾强度随叶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在孕穗至抽穗期达到高峰。插秧初期叶面积指数小,蒸发量远大于蒸腾量,进入分蘖期以后随着叶面积的增加而降低,拨节以后基本稳定。

  稻田渗漏量除与土壤质地有直接关系外,还受灌溉方式与地下水位的影响,水层越深,淹灌期越长,地下水位越低,渗漏量越大。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每公顷水稻植株全生育期生理需水量为23100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1%左右,田间蒸发量为3735立方米,占17%左右,而渗漏量多为15660立方米,占72%左右,田间水量多消耗在蒸发和渗漏中。提高整地质量,按植株各生育期需水量不同,实行浅、湿、干交替灌溉,显著降低蒸发和渗漏量,是实行水稻节水栽培的一项关键技术环节。

  2水分对水稻生长发育的作用

  2.1株体内需水

  株体内需水也称生理需水,是指水稻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入体内的水分,以满足个体生长发育和不断进行生理代谢的需要。水在体内主要作用表现为,一是水稻植株的组成成分,水稻组织含水量约占鲜重的75%~85%,高的可达90%以上,有利于水稻植株保持正常形态,避免因缺水而萎蔫;二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通过光合作用,水和二氧化碳合成糖,并进一步转化合成其他有机物质;三是植株体生育期间进行光合、呼吸、蒸腾、吸收、运转等生理过程必须在水的参与下完成。

  2.2株体外需水

  株体外需水也称生态需水,是指利用水作为生态因子,用来调节田内温度、湿度、养分以及土壤通气作用等所消耗的水量。水在田内主要调控作用,一是调控田内温湿度,水稻正常生长发育,温湿度是重要外界环境因子,因为水的热容量很高,田内水量的多少对温湿度强弱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以缓解气候条件剧烈变化对水稻的影响。如低温时可灌水保温,高温或热风时可灌水降温,田内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株间空气湿度;二是以水调气,在稻田土壤中,淹水土壤中空气少,湿润土壤中空气多,在生产中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常采取晒田和干干湿湿等技术措施,解决耕层土壤中水气矛盾,促进根系生长;三是以水调肥,无论有机肥或无机肥都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水稻所吸收,同时水层水量,能调节氮、磷、钾吸收速率和比率。如分蘖期建立水层,促进水稻对氮、磷元素的吸收,有利于早发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分蘖末期晒田,能促进对钾的吸收,促使茎秆粗壮,增加茎蘖淀粉积累,有利于形成大穗。

  小编推荐同类的农业论文范文 期刊论文网硝酸钾肥在大葱上的应用

  摘 要:以常用的硫酸钾肥为对比,研究硝酸钾在章丘大葱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施一定氮磷肥的基础上,增施硝酸钾对大葱的生产有明显促进作用,在4个钾梯度中,K2水平即666.7m2施(K2O)15 kg的处理效果最好,增产17.27%,增收462.51元。与硫酸钾对比显示,在大葱生长性状和产量方面两种钾肥处理差异不显著,因此硝酸钾肥适宜在大葱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硝酸钾;大葱;产量;经济效益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nylw/3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