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黑线姬鼠和大谢豹都是上海地区流行性出血热(EHF)的贮存宿主。近年来,上地区农田每年除春季(3月)及秋季(10月)行两次大规模突击灭鼠外,平时也经常采取多种灭鼠措施(如投撒杀鼠剂毒饵、布夹、烟炮熏杀及冬季挖洞捕杀等),都收到较好的灭鼠效果,对控制EHF的流
黑线姬鼠和大谢豹都是上海地区流行性出血热(EHF)的贮存宿主。近年来,上地区农田每年除春季(3月)及秋季(10月)行两次大规模突击灭鼠外,平时也经常采取多种灭鼠措施(如投撒杀鼠剂毒饵、布夹、烟炮熏杀及冬季挖洞捕杀等),都收到较好的灭鼠效果,对控制EHF的流行发挥了作用。但从近几年的调查数据看,这种大规模的连年灭鼠,使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鼠形小兽群落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食虫目大廖勋的比例迅速上升,且春、秋突击灭鼠,亦使原来大雳的种群出现的数量峰值发生变化,即前峰来得稍晚,后峰结束得较早。可见,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对生态环境的强烈改变,以及采取剧烈毒杀措施,都能造成家栖鼠类群落或农田鼠形小兽群落发生显著的生态演替。人们应及时认识这种变化,调整对策,防止动物群落变化带来消极的影响。
《广西畜牧兽医》自1985年正式公开发行以来,坚持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畜牧兽医科学的最新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及基层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的 经验总结为宗旨,是集政策、科研、生产为一体,以普及科学知识为主的科技杂志。本刊邮局发行,双月刊。设有科学实验、调查研究、畜牧生产、畜禽疾病、兽医 行政执法、畜牧致富、读者信箱等栏目。内容丰富、实用,深受广大读者欢迎,是广西发行量最多的科技期刊之一,每期均发行一万份以上。
论文摘要:上海郊区农田主要鼠形小兽有黑线姬电和大路晌。1988、工989年在郊区嘉定县农田以夹夜法调查,发现农田鼠形小兽群落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与60年代初相比,大解豹的构成比从甘肠上升到80肠左右,黑线姬鼠则从80%以上下降到20肠左右,这可能与近年来郊区农田开展经常性灭鼠工作有关。
城市市政建设的急速发展,使生态环境剧烈变化,酉良成家鼠群落出现明显的生态演替〔1,2〕。近年来发现,农村室内在彻底灭鼠后,也常发生鼠形小兽群落的演替现象〔3、4〕。60年代初,上海郊区农田以黑线姬鼠为绝对优势种〔5〕,但1988、1989年在嘉定县农田经常性灭鼠地区调查,观察到现以大嚼豹为主。现报道如下:
调查环境与方法
调查地农作物以稻、麦为主,也有蔬菜及其他高坡旱地杂粮栽种。每月依农作物生产变化,随机在不同农田用常规夹夜法作密度调查,诱饵为油条。对所获动物均进行较详细的记录与分析。
结果
一、鼠形小兽一种群密度:1988年2-12月共布放11022夹次,捕获鼠形小兽628只,年总捕获率为5.70肠。其中大察豹566只,占捕获总数的90.13%;黑线姬鼠62只,仅占9.87%。黑线姬鼠与大察豹的捕获率差异极显著(t=13.88,P<0.01)。2989年1-11月布放8931夹次,共获鼠形小兽267只,年总捕获率为2.99%。其中大醇豹占79.40&,黑线姬鼠仅占20.60%,大察勃与黑线姬鼠的年总捕获率间差异极显著(t=7.29,P<0.01)(表1)。
1988-1989两年逐月调查发现,鼠形小兽数量每年有两个高峰,前峰在4-5月,后峰在9-10月(附图)。
每次农田突击灭鼠后,鼠形小兽数量都有较大幅度下降,黑线姬鼠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大察即。如1988年秋季灭鼠后,黑线姬鼠密度下降50.68%,大察的下降23.88%,两者差异极显著(t=13.01,P<0.01)。208。年秋季亦有此种现象,黑线姬鼠与大赓豹密度下降的百分比间差异极显著(t~17.68,P<0.01)(表2)。
二、鼠形小兽群落结构的变化:1988-1989年调查资料发现,目前嘉定县农田鼠形小兽以大碍豹占绝对优势,这与60年代初的调查结果〔6〕发生了很大变化,群落中大察的的数量比上升68.54肠,_上升率为422.56%;而黑线姬鼠则下降66.77%,下降率为81.42%(表3)。
工作中还发现,灭鼠活动对农田生态环境中的鼠形小兽数量都有控制作用,但对群落中不同种的作用不同。如1988、1989年秋季灭鼠后,黑线姬鼠在群落中的数量比例继续下降,而食虫目大赓豹的比例却在上升(表4)。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nylw/9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