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文学论文古代文学精粹声媒传播> 正文

文学论文古代文学精粹声媒传播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7-09-04 15:58

本文摘要:本 文学论文 中笔者以声音符号的不同传播载体来研究古代文学与有声语言创作的关联。媒介正在持续不断的融合,也在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进行着叠加的媒介升级,但无论媒介怎样天翻地覆,短时间内人类本身接受和处理信息的生物性基础不会变化。《 文学自由谈 》(

  本文学论文中笔者以声音符号的不同传播载体来研究古代文学与有声语言创作的关联。媒介正在持续不断的融合,也在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进行着叠加的媒介升级,但无论媒介怎样天翻地覆,短时间内人类本身接受和处理信息的生物性基础不会变化。《文学自由谈》(双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本刊系中国文坛一家极富特色的文学批评刊物。《文学自由谈》竭力于表达文坛民意,试图告诉人们一个相对真实的文坛。一切作家、作品,一切文学事件、文学现象,都可以一视同仁地成为该刊质疑、评点的对象。

文学自由谈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环境的大行其道,使得以媒介融合为主体的新媒体时代悄然诞生。过去古代文学的传播路径以传统的符号印刷路径为主,而如今正在向着数字化的立体架构转变。播音员主持人作为有声语言工作者,拥有着声媒即听觉符号系统上的传播优势,自然肩负着在这一领域发展古代文学精粹的责任使命。根据符号和载体形态的不同,声媒符号的具体路径可分为数字网络路径、视频载体路径和纯粹形式路径三大类别。

  关键词有声语言创作;声媒传播;古代文学

  当前,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环境的完善普及给古代文学的声媒符号演进提供了便利的先决条件。也因此在这个独特的历史节点,有声语言工作者尤其需要利用自己的传播优势和特点,为蕴含丰厚中华底蕴的古代文学传播贡献力量。有关受众选择媒介的决定因素问题,威尔伯•施拉姆曾定义: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选择的或然率[1]。在同样的文学需求下,移动网络设备成本低于印刷媒介,因而读者可能倾向于选择前者,同时由于声媒的伴随特性,使其在当前快节奏高效率的环境下被重新青睐。本文中,笔者将从动态网络、视频载体和纯粹的声媒形式3种载体来简析播音员主持人与3种不同声媒传播形态的关联。

  1数字网络路径

  数字网络路径,是数字化空间中声媒传播形态的路径总称,按照接收端的不同划分为静态路径和动态路径两类。在声媒符号的静态路径中,其载体主要为便捷程度低、移动难度大的电脑,因而文学网站便成为古代文学声媒形态主要的传播方式和接口。在动态声媒路径中,移动声媒应用则占据大部席位,是目前受传者对文学的阅听主要采用的形式。静态与动态端口虽均为声媒符号的载体,但两者外化的倾向存有明显差异。静态端口的典型代表——门户资源网站,提供的多为检索功能,即信息的起点处于被动的响应状态。而动态的信息端口多为定制化的文章推送,这使得信息起点处在主动的释放状态。也因此决定了播音员主持人在进行不同平台的有声语言创作中的不同姿态:静态路径倾向于展现内容和深层次的内涵挖掘,因此在表达形式上多采用较为传统的话语样态,而动态路径则要侧重内容的外在形式,在具体的语音发声状态上则要打破常规、注重效果。

  2视频载体路径

  随着电子媒介的诞生,人们的“阅读兴趣从文字走向图像,图像逐渐取代了文字成为建构其心智的主要资源”[2]。因此,诞生了立足于图像的以视觉传播为主、听觉传播为辅的传播路径。该载体主要采用影像符号,与数字化的声媒符号在理解导向和叙事重点上有较大差异。单一数字载体重内部分析——内储模式的精神交流与阐释;影像符号重外部分析——外化形态的物质冲突与情节展示。相较之下,“古代文学的影视化”促进了古代文学在当代的传播。经典古代文学作品几乎都有优秀翻拍作品,同时纪录片正成为新的传播潮流,这些作品在表现张力和受众群体上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这种形式的传播路径中,以典型的纪录片配音为例,恰如其分的有声语言形式应是“隐于画面背后”的状态,以使得音视频不着痕迹地融为一体。切忌喧宾夺主,具体表现为卖弄腔调而忽视内容导致的形式化、亦或是没能搭配视频素材导致整体节奏脱节,如此种种都会极大的影响受众获取信息的感官体验和效率。

  3纯粹形式路径

  “说,释也。从言兑。一曰谈说。”[3]追本溯源,文学领域中的“小说”原本就是声音传播的文本记录形态,所以凭借着当下的数字音频技术的大肆发展,古代文学的传播也逐渐回归到有声传播路径当中。与数码文字和视频载体路径相比,声媒路径中古代文学经典的地位和比例占有明显优势。例如《红楼梦》《三国演义》《封神榜》等产生“持久影响的伟大作品”[4]以评书方式出现,所谓“形式就是内容”[5],正是艺术形式上的演绎赋予了这些经典第二次生命。同时,除散文之外,诗歌、小说和戏曲本就是以声媒的形式诞生的,因此在当下碎片化的声媒传播环境下,“微传播”为小说、戏曲等即将归于沉寂的古代文学提供了新的生存契机。在这一领域中的有声语言则更具样态上的特色,其文学内容和实质离不开特定的艺术形式,以京韵大鼓和评书为例,任何声音方面的艺术创作都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厚的内在底蕴,尤其是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中,有声语言的创作主体必须适度创新,在保留古代文学的核心精华的基础上,以一种更易为年轻人所接受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创作,要更加真切和充分地联系背景,调动自己的内在感受和逻辑感受[6]加以理解,才能真正让古代文学在现代渊源不断,大放异彩。

  4结论

  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国人数字化阅读比重已超过图书阅读。[7]然而在这个全媒体愈发发达的时代,我们必须清楚,像素构成的影像即使再绚烂再震撼,也没有厚重的触感,也没有墨汁的清香,而对于字字珠玑沉淀精华的古代文学来讲更是如此。因此,作为有声语言工作者,必须坚守住自己的阵地,通过不断努力的训练和对自身素养的积累,引导语流真实可感,最终能够驾驭和真正推进古代文学在当代声媒符号下的传播进程。尤其是那些本就有着鲜明特色的语言样态,则更需要我们的发扬和传承。在紧跟传播路径的变化脚步的同时,更要明白,古代文学的根基在哪里,毕竟“与其说艺术影响了生命的存在,倒不如说它影响了生命的质量。无论如何,这种影响是深邃的。”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14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