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文章对浸入式新闻及其引领的主流新闻编辑理念的转型过程做出全面的考察。通过文献梳理和深度访谈方法,厘清浸入式新闻的编辑理念的内涵,探讨其构建的新的编读关系,同时对这种编辑理念影响下的数字新闻业的发展路径进行归纳。文章认为,浸入式新闻
【摘要】文章对浸入式新闻及其引领的主流新闻编辑理念的转型过程做出全面的考察。通过文献梳理和深度访谈方法,厘清浸入式新闻的编辑理念的内涵,探讨其构建的新的编读关系,同时对这种编辑理念影响下的数字新闻业的发展路径进行归纳。文章认为,浸入式新闻塑造了一种“类导演”的编辑角色,而如何对“新闻导演”的个体创作倾向进行抑制以维系新闻的公共属性,将是浸入式新闻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
【关键词】浸入式新闻;虚拟现实;编辑理念;新闻导演
浸入式新闻(immersivejournalism)既是近年来数字新闻业内出现的一种新的新闻类型(genre),也被广泛视为全球新闻生产的一个显著的趋势,其诞生和发展与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技术在数字新闻业内的应用,尤其是价格低廉的头显设备(head-mounteddisplay,HMD)在数字新闻用户中的迅速普及有密切的关系。[1]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生产者创造出一个可以令新闻用户“进入”和“参与”的空间,并以新闻中的当事人(或参与新闻过程的报道者,或亲历新闻事件的人物)为第一视角完成叙事,配合独特的场景和声效设计,从而令用户获得特定的感受、体验乃至情绪,进而放大新闻事件在心理层面对用户的影响力。[2]用虚拟现实新闻的早期拓荒者NonydelaPeña的话来说:浸入式新闻将受众置于事件所处的语境(context)之中,[3]其愿景是为用户提供精确而完整的新闻图景。
无论在学界或业界,浸入式新闻主要被视为新闻在叙事(narrative/story-telling)上的一种趋势或一种倾向(甚至不能算是革新)。尽管以《纽约时报》、美国广播公司、英国《卫报》以及网络新闻平台VICE为代表的主流新闻机构是从2015年才开始进行探索性的VR新闻生产的,[4]但以促使受众的主观情感介入而非单纯为其提供客观事实为首要诉求的生产趋势,早在20世纪60-70年代的新新闻主义(newjournalism)浪潮中即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场至今仍被很多人视为“异端”的新闻文体“革命”在三个方面宣称对传统新闻理念的反叛:第一,杰出的新闻报道不仅要为读者提供确凿无疑的客观事实,更要令读者对新闻故事进行情感投入;[5]第二,新闻记者应当成为新闻故事的一部分而非超然物外的旁观者,因而“新新闻”在本质上应当是主观的,甚至应当提供与小说相似的阅读体验;[6]第三,“新新闻”的生产过程类似于民族志(ethnography),主张记者对某一个群体或某一个主题进行长期的、高强度的观察,以实现对其意义的深刻理解。[7]作为印刷媒体时代的浸入式新闻,新新闻主义在欧美国家拥有为数甚众的支持者,却也始终面临着“记者的个人中心主义”和“扭曲事实”等批评,[8]无法成为新闻业的主流生产模式。
因此,我们基本可以得出如下判断:随着新闻生产的技术条件和新闻接受的主流情境的改变,强调“情感卷入”和“体验真实”的浸入式新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而VR技术在2015年前后的基本成熟则令这一趋势拥有了实实在在的行业基础。在可预见的将来,以VR技术为依托的浸入式新闻将迎来全面的繁荣发展。因此,对于研究者而言,在理念层面对这种日趋主流化的新闻类型的准确界定和深入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新闻业以及新闻学在可预见的将来会以一种什么样的话语及姿态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如果我们从生产的视角对浸入式新闻进行观察,便不难发现其实这种类型的新闻首要是一种编辑模式。亦即,真正将浸入式新闻与传统新闻区分开来的,是编辑理念上的巨大差异。这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1.浸入式新闻在生产的过程中追求生产者对新闻意义的更加严格的控制
2.浸入式新闻选题不遵从传统行业标准,完全围绕“建构体验”的生产目标展开
3.浸入式新闻在形态上追求简洁、直接、适合反复观看的风格
三、浸入式新闻与新型编读关系在明确了浸入式新闻是“导演”的产物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解答的第二个问题是:这种新型的新闻究竟创造了一种怎样的“编读关系”或“生产者-消费者”关系?如果未来的新闻是被“导演”出来的话,那么未来的“新闻受众”也将在某种程度上转化为“电影观众”吗?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笔者在2016年七八月间,于瑞士的日内瓦地区展开了专门的深度访谈。经深度访谈,笔者发现浸入式新闻用户的体验主要呈现为如下四种类型。
1.真正意义上的“沉浸”并未发生
大部分受访者否认自己在观看VR新闻片时实现了彻底的“沉浸”。有受访者甚至认为“沉浸”只不过是一种噱头,因为在任何情况下观众都不会完全丧失自主判断的能力。
2.新闻用户的心理安全空间被破坏
多位受访者谈到了在观看VR新闻片时产生的一种普遍的心理不适感,那就是场景中的人物和事物由于显得过于“逼近”,而导致用户在以往观看或阅读新闻时的心理安全空间被破坏。
其实早在VR技术尚未被运用于新闻生产时,其他领域的研究者便已关注到这种技术有可能给体验者带来的“入侵”感以及这种感觉可能激发的消极心理反应。[19]而且,当“逼近”的对象是人而非事物的时候,体验者的不安感会尤其强烈。[20]而从生产的角度来看,破坏新闻场景、人物与用户之间的心理距离,恰恰是激发后者情感反应、制造沉浸效果的主要手段。因此,一种内容流通上的供需矛盾由此产生:生产者(导演化的编辑)所提供的产品,尚无法与当下的消费者心理需求完全匹配。
3.信息过载和意义缺失并存
在访谈中,笔者此前的一个观点得到了验证,那就是:尽管浸入式新闻为用户提供了更丰沛的信息和更大的解读空间,但用户并没有因此而获得对于新闻事件意义的更大的掌控权。信息过载给用户带来的复杂体验中,首要的是焦虑感,其次才是“震惊”或“感动”。
信息过载和主体意义缺失的并存,表明浸入式新闻在当下的发展阶段,仍未明确自身作为“新闻产品”的功能定位。从访谈结果来看,对于浸入式新闻的主流用户而言,“获取信息”仍然是其消费这类新闻的首要需求,而“体验”或“沉浸”只不过是技术带来的一个附加的效果,并不能取代“信息”之于新闻产品的重要性。
对于绝大多数受访者而言,VR新闻的情感诉求和体验导向与其新闻属性之间并不应该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情绪的卷入可以让新闻故事更加有力,但前提是新闻故事本身要有明确的信息和价值指向。至少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主流的浸入式新闻产品还无法很好地调和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4.报道选题的常态化受到期待
不少受访者在访谈中提到了浸入式新闻选题范围过于狭窄的问题。尽管他们也承认依托VR技术的浸入式新闻天然适用于战争、灾难、科技等领域的报道,但长此以往,这类新闻将不可避免地面对选题匮乏、缺少新意、用户倦怠等问题。
这种态度表明,尽管对于用户而言,传统的新闻接受的心理及行为惯性令其暂时无法完全适应浸入式新闻的一些新特征;但对于这类新闻所代表的全球新闻编辑理念的“导演化”转型趋势,用户是持有乐观和期待态度的。这种普遍性的感受,将成为浸入式新闻的生产在未来进一步主流化的重要社会基础。
通过深度访谈,我们不难发现浸入式新闻的生产者(导演型编辑)和消费者(用户)之间形成了一种典型的专业性协商关系(professionallynegotiativerelationship)。这种关系的内涵由如下两个要素构成:第一,消费者在观念上基本认可生产者所秉持的专业理念,但原有的消费习惯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本的流通效果;第二,消费者与生产者对浸入式新闻生产的专业主义有基本相同的期冀,但在实现这一期冀的问题上,两者遵从不尽相同的路径。这种新型的编读关系与大众传播时代有本质的不同,它实际上预示着用户(亦即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在这种体验导向的编辑理念变革中扮演了重要参与者的角色。
四、浸入式新闻与数字新闻业的未来
前文分别从生产和接受的角度,探讨了浸入式新闻所折射的编辑理念的革新,以及这种新的新闻生产模式所构建的新型编读关系。在VR技术日趋发展成熟、用户接受度逐渐提高的前提下,浸入式新闻的生产与消费也将不断主流化、日常化,从而成为数字新闻业区别于传统新闻业的一个基本方向。浸入式新闻自然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新闻,因为用户对于即时的、准确的实时信息永远有稳定的需求;但浸入式新闻所代表的体验导向的编辑理念,却不可避免地将对整个数字新闻业的生产实践产生影响,因为用户会在不断接受这种新的新闻类型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心理及行为惯性。
对于未来的数字新闻业而言,浸入式新闻的发展或将带来三个方面的影响。
1.“新闻导演”被纳入新闻教育及从业者职业培训体系。
2.浸入式新闻对传统新闻价值观的破坏和重塑
3.浸入式新闻拥有行业生产标准
归根结底,浸入式新闻是一种新闻类型,因而也就是一种公共信息产品。这一点无论新闻理论和主流新闻生产实践如何进化,都不会改变。浸入式新闻所引领的全球主流新闻编辑理念的转型,最终仍要落脚于新闻的公共性本质上。唯有如此,今天的全部讨论才有实实在在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17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