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期刊文章发表浅析跨文化交际语言文化> 正文

期刊文章发表浅析跨文化交际语言文化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4-11-29 16:02

本文摘要:摘要:跨文化交际[1] 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

  摘要:“跨文化交际[1] ”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语言文化 文学期刊

  一、跨文化交际

  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不同的语言形式,而不同语言又具有不同的文化特点,语言和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而跨文化交际就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双方进行交际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人类信息的相互交换中不同国家语言间相互传递的过程,反映着社会习俗、评判标准、审美观念、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文化艺术等,其形式也具有多种多样性,如留学、移民、观光旅游、贸易、翻译、外交、跨文化技能的培训、商务会晤、外事接待、工作洽谈、科技文化交流等,而言语交际是最重要的一种。在言语交际中,如出现意见或观点不同时,中国人喜欢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以保全对方的“面子”,而西方人较坦率,喜欢直接明了,即使争论得面红耳赤,往往也要坚持自己的看法;如与对方发生矛盾时,中国人不喜欢与人争论,甚至是争吵,以维系彼此之间的团结与和谐关系,而西方人却必须要把事情分个谁对谁错,争个水落石出;如对于某件事情的看法上,中国人常认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要先思考,只有经过深思熟虑,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否则就会被贬称为“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荡”,而西方人认为真正有能力的人不需要思考,就是说要把思考过程言语化,要善于将自己的想法有效地表达出来。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对语言文化冲突不能相互全面了解,或是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文化冲突研究对其知之甚少,就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导致障碍重重,误解冲突不断,因此,我们要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文化冲突进行详细、全面的认知。正如王佐良教授所说:要想学好语言,就要知晓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如果对其不了解或一知半解,就不能完全学会语言,无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二、语言文化冲突

  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言文化冲突对交流会造成巨大的影响,阻碍交流的顺利进行,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因此,为了揭开跨文化交际失败的神秘面纱,就要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文化冲突的体现加以了解、学习和认知,这些具体的体现是理解中西方人语言文化冲突的钥匙,能够使跨文化交际顺利的进行,并最终达成共识,同时,这是跨文化交际所要研究的方向,也是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

  1.称呼语

  中国一直秉承尊老、爱老和敬老的传统美德,认为“老”即为德高望重、有经验、阅历深、有资格,常用“姜是老的辣”“、老马识途”、“老成持重”等形容“老”者,以示尊敬和敬意,所以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为“老首长”“、老前辈”、“老张”、“张老”“您老人家“”老教授”等,表示敬重之情。西方人对“老”的看法却和中国人相反,西方人认为“老”既是衰朽残年、老矣无能,是别人的负担、拖累等,因此,对“老”字充满了反感之情,特别是女性,对“老”尤其敏感,不愿意对方用“老”来形容自己,更不喜欢听到对方用“老”称呼自己,喜欢对方称赞其年轻、美丽,充满活力。所以在交际之初要避免“老”字称呼语的使用,以防在对方心里蒙上阴影,造成沟通的失败。

  2.寒暄语

  在日常的交往中,人们见面首先做的就是用一系列反映本民族独特文化习惯的套话进行寒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打招呼,以表示友好和礼貌。但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使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中国人见面时常常会问对方:“你吃了吗?”表示问候,而在西方人看来,这是对自己是否吃饭的询问或是一种委婉地邀请自己吃饭的表示。实际上,这种询问方式只是代表一种问候、寒暄,表示“你好”,相当于英语中的“Hi,Howareyou?”之所以这样问是受中国传统文化“民以食为天”的影响。亦或是见面询问“:你干什么呢?“”你要去哪儿?”“最近怎么样?”等,也是表示一种单纯地问候,原因在于中国人喜欢用谈家常的方式了解对方的近况,用以表示关心,但在西方人文化中,一见面就如此“寒暄起来”,那可要被看成是NosyParker,也就是“好事者,包打听”,带有打探私人隐私的色彩,是令人反感和气恼的质问,是对个人生活的无端干涉,因而产生反感,造成交流的窘境。简而言之,由于中西双方语言文化的冲突,中国人的好心问候会被西方人误解为存心不良的刺探,而西方人见面时常讨论天气:“It’saniceday,isn’tit?”,也会使中国人不解、茫然,不知应如何继续交谈。

  3.词汇的文化涵义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词汇的文化涵义冲突而导致语言文化的冲突也比比皆是,容易引起误解,甚至导致跨文化交际的破裂。如果西方人形容一个女人像猫似的,就暗含着这个女人脾气不好,爱骂人,而在中国,猫象征着高贵、优雅、温顺,因此在此话的理解上就和西方人恰恰相反,认为是对该女人的称赞,这就是因为文化不同导致对“猫”的理解上相差甚远;在中国穷苦人(poorper-son)、劳动者(laborer)多含有正面的积极涵义,而地主(landlord)、资本家(capitalist)则有反面的消极的意义,但西方的情况正好相反;红色在中国是褒义词,寓意一切美好的事物,代表热情、富贵、喜庆、喜事、活力、幸福、美满,运用在生活中各个环节,如:结婚时,新娘会穿着红色的婚纱或礼服;逢年过节时,长辈会用红包装着钱发给晚辈;当有喜事要宣布时,会在墙上或公告栏张贴红榜;形容生活过得富裕、幸福时,会说过着红红火火的日子。而在西方国家,红色是禁止、危险、愤怒的象征,如:seered(生气)、redalert(紧急警报)、redflag(禁止);“蓝天”(bluesky)在中文中是纯洁的意思,而在英语中有不切实际的意思。

  4.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对语言形式的选择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人喜欢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常常通过慢条斯理和捉摸不透的兜圈子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观点,思维方式倾向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西方人则不喜欢拐弯抹角的阐述个人的想法,喜欢直来直去、开门见山,思维方式较直接。例如:在西方,当受到别人的称赞时,人们会欣然接受,认为称赞是对成绩和事实的承认,是实事求是的表现,用“Thankyou”表示感谢,而在中国,则会回答“哪里”,“惭愧、惭愧”或“过奖了”等等,表现他较谦虚,但这时的谦逊对于西方人看来是极其无礼的,因为西方人认为他在真心实意的赞扬你,却被对方否定了赞扬,有种当头淋了一盆冷水,糟了白眼的感觉;在西方,对他人的请求若不能答应时,会直接拒绝,而在中国,则多婉言拒绝。“不”一词很少使用,认为“不”会伤害别人的感情,会造成对方的不愉快,而这种委婉会使西方人误解,认为不够坦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语言文化冲突,致使彼此的尴尬。

  三、结束语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交流时,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交流,还会受到双方语言文化冲突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会阻碍交际的正常进行,使彼此产生误解,造成心中的不快,严重的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因此,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文化冲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对其进行研究与分析,以避免不必要的交际失当和交际误解,确保双方交流和理解有效地实现,对于提高交际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