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从诗歌的内在节奏探寻诗歌的朗读教学> 正文

从诗歌的内在节奏探寻诗歌的朗读教学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03-04 04:55

本文摘要:摘要:在当前的诗歌教学中,朗读节奏主要是依靠诗歌的韵脚、平仄以及停顿等外在节奏,但诗歌的外在节奏是其内在节奏的呈现,诗人的情绪融合在内在节奏中。诗人的感情,以及由此造成的意象密度与朗读的强弱起伏、紧张程度密切相关,故朗读教学的首要目标是找准

  摘要:在当前的诗歌教学中,朗读节奏主要是依靠诗歌的韵脚、平仄以及停顿等外在节奏,但诗歌的外在节奏是其内在节奏的呈现,诗人的情绪融合在内在节奏中。诗人的感情,以及由此造成的意象密度与朗读的强弱起伏、紧张程度密切相关,故朗读教学的首要目标是找准诗歌的内在节奏。可通过词语的色彩分析、知人论世等方法去判断其情感性质,通过听、说、读、写的结合去分析其感情、意象的疏密,去处理朗读中的紧张与松弛。

  关键词:诗歌教学;朗读;内在节奏;意象密度;情感密度

诗歌月刊

  文学论文投稿刊物:《诗歌月刊》(月刊)由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提倡大诗歌概念,呼吁诗人走出诗歌圈、融入大社会文化。写的最多的是诗,最痛惜的是诗歌的没落。渴望有一天能寻回山水间属于诗的那方净土。

  诗歌,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较为重要的一种体裁。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学生通过朗读,掌握诗歌的体裁特征,欣赏其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对于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有一定的作用。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甚至外国诗歌,其学习过程都离不开朗读。以诗为歌,对于其节奏的掌握就尤为重要。声、韵、律是构成诗歌节奏的重要因素,在一般的诗歌朗读教学中,平仄、韵脚、停顿等外在节奏是教学重点。著名学者孙绍振在《文学创造论》中提到:“通常理解的诗的节奏大抵偏重于外部节奏,其实更重要的是内部节奏。”[1]外部节奏为内部节奏服务,是内部节奏的体现,故对于诗歌的朗读教学,内部节奏的探寻不可忽视。

  1诗歌内在节奏与诗人情绪的统一

  诗歌的节奏包括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外在节奏主要表现为平仄押韵、分节断句、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语气的升降等,而内在的节奏则是诗人情绪的变化起伏和感情与意象的疏密相间所造成的一种变化感。郭沫若在《论诗四札》中提到诗歌的内在节奏最主要的是隐藏在其中的诗人情绪的自然消涨。戴望舒更加细化了此观点,其认为: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内在积极情感的外在表现。“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4]此处感情是由微积极转向积极。这些情感的确定,经历了从消极—强烈积极—微积极—积极的变化。从强度上来说,是弱—强—稍强—强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其内部节奏是波澜起伏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依据情感性质的确定去判断朗读的强弱起伏也同此理。以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为例,“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5]

  此联写景又写事,前半句借黑云压城来暗示战事之紧迫。后半句借士兵的装束写出了守城将士的严阵以待。由于古诗的写意性,要确定其感情性质就可从其诗句中的用词去判断。从环境和感情上来说,上半句都是消极否定的,但下半句用“甲光”、“金鳞”等有积极色彩的词形容了守城将士的雄壮威武,从感情上来说其性质是积极肯定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5]此句从苍凉的声音、暗沉的色彩等方面勾勒出了战场的悲壮和战斗的残酷之景,从环境和感情上来说,都是消极否定的。“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写部队的黑夜行军,从描述事件上来说,是中性的,但是诗人运用了一些萧瑟哀伤的词语,“易水”借荆轲之事言悲壮之情,“霜重鼓寒”用环境的寒冷暗示战事的惨烈。故此句是消极否定的[5]。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5]诗歌的最后一句运用了“黄金台”的典故写出了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具有肯定积极的因素。此诗感情的确定主要经历了消极—积极—消极的增长—消极—积极的过程,从强度上来说,是强—稍强—稍强—强—强。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外诗歌还是国内诗歌,在朗读教学中,都可依据其情感的性质去确定朗读的强弱起伏。

  1.1感情、意象的疏密相间与紧张程度

  意象,是分析诗歌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因素。诗人的内在感情借助外在物象表现出来,就构成了诗歌的意象。是诗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体现。意象与感情是诗歌内部节奏的两大要素,感情性质的确定影响诗歌朗读的强弱起伏,而感情与意象的疏密相间影响诗歌朗读的紧张程度。疏密相间即密度,所谓密度主要是指意象的疏密和感情的疏密[1]。

  二者疏密相间,诗歌的内在节奏才可和谐。在直接抒情的诗歌中,意象的密度要小于感情的密度。比如余光中的《乡愁》中:“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6]这段诗句中,只有一两个意象,但感情却及其充沛,作者把乡愁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不是得益于其意象密度,而是得益于较高的情感密度。一首诗歌中若有很多个意象,那么其意象密度便加大了。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或马致远的“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两句诗中,意象密度极大,甚至为了意象的丰富而舍弃了完整的句法结构,名词的并列是提高意象密度的一种常见手法。但意象的高密度或低密度易造成诗歌的死板呆滞,故在大部分诗歌中,意象和感情的疏密相间是最为常见的。

  比如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2]在这六行诗句中,其意象数分别为1、0、1、0、1、1。可见其感情密度和意象密度不高且都是交错相间的,即避免了诗歌的呆滞又令诗歌的情感表达不至于单调。无论是感情的高密度还是意象的高密度,若集中在一起总易引起读者的疲劳,高密度意味着较高的理解力,因而高密度与欣赏者的心理紧张成正比[1]。从阅读者心理需要上来说,持续的紧张需要一定时间的松弛,故高密度需要与低密度相互交错。故可以是意象高密度与感情低密度交错,也可以是意象低密度与感情高密度交错。由此,造成一种疏密相间的内在节奏,朗读的紧张程度也可达到张弛有道的效果。

  2对于诗歌朗读教学的建议

  朗读,是看一段语篇,理解其内容,并同时念出声来,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清楚、响亮地把文章念出声来”[7]。诗歌朗读,要建立在对诗歌的理解上,不仅理解其内涵,也要理解其节奏,尤其是内在节奏。我国传统语文课堂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极少会涉及到内在节奏的探寻,故学生在诗歌朗读中对于强弱起伏和紧张程度的把握是无迹可寻的,甚至只能单纯的模仿录音范读。引导学生探寻诗歌的内在节奏,对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极为有益的。

  2.1确定情感性质,判断强弱起伏

  探寻诗歌的内在节奏,首先要依靠情感性质的确定来判断情感的强度,即量的变化,从而确定朗读的强弱和起伏。情感性质分为肯定和否定两极,当然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中性情感。其确定方法主要有:1)利用词语色彩确定情感性质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根据词语的色彩去判断隐藏在其中的思想感情最为常用。古诗篇幅较少,表达也较为隐晦婉约,故借助于词语的分析,判断其感情性质更为简便。在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通过诗句、词语分析诗人感情思想的能力,只需教师稍加引导即可。2)“知人论世”法确定情感性质知人论世,最早出现于《孟子·万章》,本意指交朋友的范围问题,后成为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讲究通过了解作者所处时代、写作背景、作者思想性格特点等方面去探寻作者创造作品内隐含的深意。在无法通过其它方法确定某句的思想感情时,“知人论世”法,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同时也要结合各方面作评判,否则易产生误读或曲解。

  2.2查找感情和意象的疏密程度

  在一首诗歌当中,意象必不可少。意象的密度与感情的密度相辅相成。二者与朗读的紧张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查找诗歌中意象的分布情况,领略诗歌中的情感密度,对于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有极大的帮助。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的有机结合,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听、说、读、写[8]。在诗歌的朗读教学中,听,即听教师的引导和范读。说,即表达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尤其是对于诗歌意象密度和情感密度之间的查找和理解。

  读,即朗读,依据对诗歌感情性质的确定和意象、感情疏密程度的查找去判断强和弱,紧张和松弛之间的转换。只有通过不断的朗读训练,才可把诗歌的节奏读得更加准确。写,在诗歌朗读教学中,可以作为统计意象、记录强弱读音的一种方法。记下每句诗中意象的数量,记下每句话之间通过感情性质判断出的强弱起伏。同时,在探寻诗歌内部节奏的基础上,不忽略外部节奏的呈现,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朗读情感。

  3结束语

  综上可见,在语文诗歌朗读教学中要想深入地把握韵律、语调和节奏必须要通过内在地节奏分析,即通过确定诗歌每句的感情性质来判断诗歌的强弱起伏,通过查找感情和意象的疏密程度来确定诗歌的节奏快慢。由于学生一直遵循传统的朗读方法只关注诗歌的外部节奏,内在节奏的分析运用还未成为习惯,故培养学生探寻内在节奏应成为首当其冲的诗歌朗读教学目标。当然,把握诗歌的内在节奏除上述几点方法外,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更加全面地探索。

  参考文献:

  [1]孙绍振.文学创作论[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

  [2]戴望舒.戴望舒诗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3]张志平.情感的本质与意义:舍勒的情感现象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1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