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云和石塘龙亭山“功德碑”考> 正文

云和石塘龙亭山“功德碑”考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04-09 16:39

本文摘要:摘要:三年前发表《石塘隘战役考》,着重考察了清军平定三藩的浙江处州石塘隘战役的背景、经过等问题,却未曾对战地云和石塘的百姓,何以在战事发生65年之后,才为清朝主将傅喇塔立惠献福公功德碑之举进行考察。本文通过考辨功德碑碑文及其背后的历史事实,

  摘要:三年前发表《石塘隘战役考》,着重考察了清军平定三藩的浙江处州石塘隘战役的背景、经过等问题,却未曾对战地云和石塘的百姓,何以在战事发生65年之后,才为清朝主将傅喇塔立“惠献福公功德碑”之举进行考察。本文通过考辨功德碑碑文及其背后的历史事实,揭示了云和县百姓遭受三年兵燹的重重磨难,引发了清初人口锐减。在战地石塘树立功德碑,反映了战地百姓不忘战争苦难、祈求和平、向往安宁生活的意愿。

  关键词:石塘隘战役耿精忠傅喇塔

文学界

  功德碑-石塘隘战役简介清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平西王吴三桂起兵云南反清。次年一月,三藩之一的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州起兵响应,随后兵分三路入犯浙江。龙泉、遂昌、松阳、云和、景宁等县很快被中路的耿精忠兵攻取。四月十三日,处州府城被攻陷。十四年二月,耿精忠败出浙江处州府城,认为处州府云和县石塘地方,是浙中入闽要隘,即派都尉连登云等二万重兵据守天险达五百多天。康熙十五年六月,康熙帝令浙江清军弃温州,南下“速剿闽寇”后,杰书、李之芳、傅喇塔等会师衢州合议,兵分两路南下夹击耿军:由杰书攻打衢州大溪滩后,取道仙霞关向闽挺进;而傅喇塔则从处州攻取石塘岭,向福建进发。

  至康熙十五年八月二十日,清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傅喇塔统兵数万,到达下石塘岭(今双港坳)备战,二十一日夜发起“石塘隘战役”。经一日一夜激战,破耿营垒九座28栅,被歼七千余人,部将被擒49名,取得了石塘隘战役的胜利,从而扫开清军进军福建的通道。笔者即石塘隘战地后人,从小就听父祖辈谈论石塘是瓯江流域兵家必争之“关隘”。北宋宣和三年(1121)八月,方腊军余部洪载兵,曾退至石塘隘口据险固守,宜至弹尽援绝全军覆没。宋末元初,处州张三八在浮云至石塘隘一路,抗元达半年之久。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福建陈友定进攻朱元璋的处州地盘,没能冲过距处州八十多里的石塘隘,就此败退。难怪耿精忠选择石塘隘据险固守!父老们还传说福建耿王屯兵石塘二三年,石塘周边和几十里大溪(瓯江上游龙泉溪)两岸的村庄百姓,都被杀光或逃光了。藩兵大败时,血流成河,石塘大溪、小坑水都染红了。起初,笔者和多数人一样,认为石塘隘战役虽然残酷,但在石塘这个弹丸之地发生,只不过是普通的小战事而已。

  但从浙江总督李之芳前后三份奏疏看,石塘隘战役在平定三藩之乱的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清军从退却、僵持转向反攻的标志性战役,也是清军平定三藩过程中攻坚克难、大破天险的典型战例。因石塘一战后,清军两路夹击南下,势如破竹,向耿精忠老巢福州逼近,三年难解的战局,仅月余即破,耿精忠宣布投降。耿精忠、王辅臣被清廷称为东西两巨寇,“时东西两巨寇既降,乃得以全力办三桂”①,可见石塘隘战役在平定三藩的东部战场上,具有重要意义,可与“平凉虎山墩决胜战”“衢州大溪滩歼灭战”一起,称具有转折性的三大战役之一。

  二为傅喇塔树碑建祠经过石塘隘战役的清军主将是固山贝子傅喇塔。耿精忠起兵攻浙江后,被康熙帝任命为宁海将军,佐康亲王杰书进军浙江讨之。傅喇塔挥师收复台州,与温州耿兵相持。在接到康熙帝弃温州,南下“速剿闽寇”令后,清军议定兵分两路夹击耿军,即由杰书攻打衢州大溪滩后,取道仙霞关向闽挺进;傅喇塔则从处州攻取石塘岭,向福建进发。

  取得石塘隘战役大捷后,随即复云和、龙泉,很快入闽与杰书在建宁会师后直指福州。九月份耿精忠投降。十一月,傅喇塔因积劳成疾,死于福州军中,年52岁。令发丧归北京,赐重祭奠,谥“惠献”①。后人即称“惠献贝子”。战后60多年的乾隆初,贝子孙镇国将军德沛任闽浙总督。他倡立书院,同时为平定东南耿精忠有战功、名声不错的爷爷树碑建祠。据《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四年,闽浙总督、贝子孙镇国将军德沛,在福州乌石山麓,建“惠献贝子祠”。次年八月,福建巡抚王恕为其撰《惠献贝子祠功绩碑》文。

  ②另据《西湖志》记载:“惠献贝子祠,在葛岭前濒湖。祀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傅喇塔。”③温州陈光熙编《明清之际温州史料集》一书,载有周声烦、周兆霖著《固山贝子平定三郡纪略》文,载“时乾隆岁在庚申孟秋(乾隆五年七月)”,温州总兵官,处道副使,知府大人,和永嘉知县等,在温州“西山护国寺侧立固山贝子功德碑”④。乾隆六年(1741),由回乡儒生王宗撰文,云和县百姓在石塘孤山立《惠献福公功德碑》(简称功德碑)。

  这通碑现嵌砌在石塘龙亭山将军殿内的西墙上,碑高2.38m,宽1.15m。碑下部有风化和少片脱落,但碑文基本保存完整,竖式无标点。同治三年(1864),该碑文被录入《云和县志》,但文字与原石刻文有些异同⑤。1966年“破四旧”时,该碑曾遭铁钉敲凿,幸赖当时大队负责人言“敲有危险,凿太累,用石灰浆一抹省力”而被保存了下来,也导致碑面因凿痕和石灰浆迹,有些字迹难以辨认。这撰碑文人王宗,据清代《云和县志》及云和中街《王氏宗谱》记载,为雍正岁贡,杭州新城训导,无生卒记载。按其宗谱嫡亲生卒推考,王宗撰石塘“功德碑”时,年60余岁,是云和德高望重的士绅。

  他自谦“战后”出生“也晚”,经征询咨访上辈,酝酿撰文记之。①“功德碑”的董修人一倡立刻石并署名的先辈有30多人,因碑文破损模糊,辨认不全。笔者查考同治三年《云和县志》和相关家谱,得知署名者大多是云和各地兵燹幸存姓氏的后裔。其中有长田项氏项景昭、项秉机父子,秉机时年29岁,56岁始获岁贡;石塘顾氏有顾厚昌为增生,也是战地石塘顾氏的幸存者子孙:“石塘隘战役”那一年,他爷爷28岁,为廩生,以逃难得以幸存;而在立碑的这一年,其战后第八年出生的父亲顾世德仍健在,58岁,为增生。包括撰稿人王宗的两个儿子王思道、王思敬。此外,姚廷術、姚廷斌、梅春宣、王逸等均是岁贡。

  ②上述闽浙杭、温三地的惠献贝子祠、碑,流传至今者基本荡然无存。唯在浙南山区的云和石塘战地,还保留着乾隆六年刻立的“惠献福公功德碑”原物。立碑12年后,知县王栾建的“铭恩亭”早已倒塌。咸丰三年(1853),由云和、石塘民间再筹资金,在石塘龙亭山铭恩亭故址,增扩建成惠献贝子祠(惠献福公祠),同时围入功德碑,老百姓俗呼“将军庙”。2011年,云和县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惠献福公祠登记名为“将军殿”,是主体为木结构的二层楼徽派马头墙建筑,三间一南天井,主楼进深13米、宽10米,南大门面宽&7米。木柱基古墩式,梁杭、標架、牛腿、雀替上都雕刻有武士、花鸟、云纹等各式花纹,泥砖山墙,阴阳和瓦。20世纪50年代,瓦屋面和马头墙曾被龙卷风损坏,修复时改成上下沿并四面出水。

  至于伍承吉《凡例》所说石塘建祠有“今祠祀门中宜书'惠献贝子祠的匾额③。笔者从小就没见过,可能是民国年间改庙为石塘小学做教室时被拆除了,但将军殿的主体建筑结构,至今保存基本完好。三功徳碑背后隐含的史实耿精忠占云和三年,重兵据守石塘达五百多天的战争,给云和造成毁灭性的灾难,成为地方历史上难以忘却的永恒之伤。这期间,老百姓都“奔走避难”,“十室九亡,荒芜满目”。这一事实得到云和正史私志的一致肯定,无论是族谱书写,还是民间传说都在讲述“耿精忠占云和三年的战争,给云和县人民带来无尽灾难”,340多年来一宜没有异议。

  清同治三年(1864)所修《云和县志》中,序言、山水、学校、兵制、祠祀、古迹、宦绩、人物、艺文、金石等篇,共有24处,提到耿军占据云和三年,所造成的多方危害,尤其是“遭耿逆盘踞石塘,三载始平,境内荒凉”①一句,集中道明了云和百姓遭受的灾难空前绝后。为此,笔者专门查阅了云和县及石塘周边百余部家谱,同时走访了很多村庄。现将近几年多方寻找的云和各地各姓家谱有关“耿害”资料,汇集如下:石塘《顾氏宗谱》序载:“康熙甲寅,遭耿逆盘踞,石川族众逃亡在外。”②规溪《叶氏宗谱》载顺宁庵因“耿乱筑营于近地石塘,军兵焚毁至于此”。

  ③刘坑《江氏宗谱》载:“因闽耿叛逆,居人遁逃。迨逆剿服,唯翰祥一人归,田园荒芜。”④石塘南山《蓝氏宗谱》载:“前明耿遂[逆]一乱,群盗掳掠。有始祖……义存公,自福建迁至浙江省处州府云和县八都石塘南山居焉。”⑤《尤源尤氏宗谱》载:“福建耿王谋逆,伪将徐尚朝驻兵石塘,有陈兰花(即通耿献处州城者)贼分屯高源……贼闻尤源素出绕勇,悉遁去。”⑥县前《柜鹿魏氏宗谱》载:“遭康熙耿乱,相继避地于云和沙溪里。”

  ⑦小徐村《徐氏宗谱》载:“耿党犯云,居室被化为灰烬,所建故宅毁于一旦……耿乱后,梅、叶、陈、吴、关、王、魏、刘、蓝等九姓接踵而至小徐居住。”①桑岭根《江氏宗谱》:“桑岭根者,缘桑姓所居,遭耿逆之变,举族逃避,其地环虚”。②箸溪《梅氏宗谱》记乾隆修家乘时,有“康熙甲寅遭耿逆蹂蹒,岷公避乱,遗失高祖寿昌司训”;记士超公“功德”时言其所存手书“经耿逆□口□断篇残”;遗迹篇之“进福堂在五都溪口……遭耿乱碑毁无存”。

  ③云和太原《王氏宗谱》王山头分谱序载“斯时乱离(即耿乱)之后……修辑于始定之初”。④北溪《王氏宗谱》载:“国宾公,字继选,康熙间耿乱远离家乡,晚年始有德公。德公中年始居北溪。”⑤渡蛟源《王氏宗谱》跋:“清初,因枯地罹锋镐祸,土著寥寥,龙云边界荒遍野,垦植无人”,并“康熙间,耿藩抗拒清命,干戈所及,浙地为虚”。⑥浦潭赤石《李氏宗谱》:“甲寅耿乱盘踞三载,旧谱尽已沦亡。”⑦云和樟坪《孙氏宗谱》:“清被耿藩抗拒清命,处属受锋镐,兵燹之下,几成塩墟”。

  ⑧云和务溪《宋氏宗谱》序:“自钱塘迁居云之岗头……于今三百余年……因耿乱兵踞石塘蹂蹒三载,穷乡骚扰,奔走避难,谱竟归于乌有。”⑨睦田、象山《陈氏宗谱》序:“值兹兵燹(耿乱)之余,谱牒已遭灰烬”⑩。云和坑头《柳氏宗谱》序“康熙十三年,闽逆耿忠贞遗[遣]伪都尉连登云拒险石塘,贼四出搜山,为害尽久。”①司前《柳氏宗谱》序:“清初耿精忠踞兵石塘,邑人俱避乱逃窜。吾宗携旧抄谱入山谷间。受风雨剥蚀霉湿损坏。

  及清兵戡定归里,抄本遂失去数页”②。丰源《刘氏宗谱》:“自兵燹(指耿乱)以来,其简篇残腐,人物散处。”③另据木堆《刘氏宗谱》序“三藩之乱以后,云和大遭屠戮,以致沿溪一带尽成荆••••••土著绝迹。所能列举之土著,仅有城内司前之柳,县前之梅,中街之王。他若云章之叶,小徐之徐,陈村之陈,系唐宋时来云,历千年之风霜。”④云和外坪《廖氏宗谱》序:“耿精忠拒抗清命,欲以旧部子弟恢复明室。清兵南征,闽浙几无净土……时枯郡罹锋谪矢尤惨,十室九亡,荒芜满目。公于干戈既息,间道来云。”⑤隆川(英川)《林氏宗谱》序:“遭甲寅兵燹(即耿乱)之余,几希失坠,先辈于仓猝间,尤幸图存,实为异数。”

  ⑥云和荥阳郡《郑氏宗谱》:“吾族自徽来云,缮录旧谱……□□闽乱,亲戚睽隔……书契一烬矣。”⑦长田《项氏宗谱》序:“唐僖宗避黄乱,迁松阳竹坑,六世迁浮云俊义里长田……及本朝定鼎以来,又经耿乱,凡窜山谷间者屡矣,谱安得完好?”⑧高山村《邱氏宗谱》:“继闻浙省枯属之云和,自清初累遭兵变,十室九空,田园荒芜。”瑞滩《饶氏宗谱》瑞滩始祖《自亮公传》:“初耿藩反攻,兵扰云和,土著久遭兵燹,存者寥寥。”⑨四清初云和人口锐减的佐证同治三年(1864)《云和县志》载云和“盖万山之中,无平畴沃野,山又童童不毛”①,年征米不足7万斤,连同社谷,总计不足40万斤②。

  而189年前的康熙十四年二月,耿精忠兵自败出处州府城后,大部队旋即退守石塘,史载有兵二万(少说总有一万多)“负险固守”石塘营盘,至次年“石塘隘战役”结束,共五百多天。按每日耗粮一万多斤计算,年需约四百万斤。这对当年的云和县来说,是个不可想象的天文数字。当然有外运之粮,比如瓯江水运。但最近的碧湖平原的粮仓已被清军复控,耿军占据的松阳平原之粮,也无法通过水运过来。水路可通的唯有庆元、龙泉,同样也是山区,筹集大量粮食难上加难。若从松阳人工挑运到石塘,一百多里山路,翻山越岭谈何容易?结语耿精忠占据云和三年、屯兵石塘二年,给云和老百姓带来空前灾难。“全县仅余五千余人”之说,为云和后人进一步研究这段战争灾难史,奠定了基础。

  ③石塘隘战役最现实、最重要的意义,是结束了老百姓“民遭拷比,死者委沟壑”和“生者复窜山谷,荡析离居,吞声饮泣”的灾难史。所谓“父老焚香,迎惠献贝子”,实际上是在喜迎和平曙光的到来!而这块“功德碑”的留存,正可警示我们战争会给百姓带来何种深重的灾难,子孙后代该如何努力避免战争、捍卫和平!因为“士安于庠,农歌于野,老老幼幼,以长以养”的和平安居生活,来之不易,每一个人都应当格外珍惜!

  文学方向评职知识:可以发表文学艺术类论文的期刊

  《文学界理论版》重点突出文学领域的新理论、新观点、新体会和新经验,探索现代教育与课程改革中的新思路、新特点,为我国文学战线上提供一个发表与展示成果的平台。所设栏目有:文学评论、语言研究、外国文学、古典文学、影视文学、历史回廊、艺术审美、文学鉴赏、文化万象,是文学艺术方向的优秀刊物。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2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