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达斡尔族文学语种比较丰富,除了有满文拼写达斡尔语的母语文学之外,还有满文、蒙古文、哈萨克文、维吾尔文的达斡尔族书面文学。达斡尔族哈萨克文、维吾尔文书面文学发展有其独特的发展背景。达斡尔语没有文字,新疆地区达斡尔人与周边哈萨克、维吾尔
摘要:达斡尔族文学语种比较丰富,除了有满文拼写达斡尔语的母语文学之外,还有满文、蒙古文、哈萨克文、维吾尔文的达斡尔族书面文学。达斡尔族哈萨克文、维吾尔文书面文学发展有其独特的发展背景。达斡尔语没有文字,新疆地区达斡尔人与周边哈萨克、维吾尔等民族接触过程中,学习其语言文字,并且用哈萨克文、维吾尔文创作、翻译、整理了文学作話,促进了达斡尔族哈萨克文、维吾尔文书面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达斡尔族文学;翻译文学;戍边
达斡尔族语种文学比较丰富,除了有满文拼写达斡尔语的母语文学之外,还有满文、蒙古文、哈萨克文、维吾尔文的达斡尔族书面文学。达斡尔族哈萨克文、维吾尔文书面文学发展有其独特的发展背景。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边防,在新疆地区设立伊犁将军府。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清廷调遣黑龙江地区的索伦、达斡尔官兵到伊犁驻防。
从此,这部分达斡尔人在新疆地区扎根,成为当地13个世居民族之一。由于达斡尔语没有文字,新疆地区的达斡尔族长期与周边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民族接触过程中,学习了其语言和文字。他们用哈萨克文、维吾尔文创作、翻译和整理了文学作品,促进了达斡尔族哈萨克文、维吾尔文书面文学独特的发展。
1.达斡尔族哈萨克文翻译文学
开英(1908-199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沃热哈拉人,毕业于塔城旗民学校,曾任塔城《民声报》(后改为《团结报》)汉文版主编,塔城地区教育局督学,新疆省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编译,并参加了新疆人民岀版社的创建工作,任新疆人民出版社翻译室主任、副社长。开英通晓汉、维吾尔、哈萨克、满、达斡尔等多种语言,编译《血迹》《阿尔汗》等电影剧本,参加《毛泽东选集》1—卷哈萨克文版翻译工作,负责哈萨克文翻译小组,参加审定译稿工作。
他还用哈萨克文翻译《毛主席诗词》,编写《达斡尔、哈萨克、汉语对照辞典》《哈汉辞典》等。其中,《达斡尔、哈萨克、汉语对照词典》是达斡尔语、哈萨克语和汉语三种语言的对照词典,收词约1.3万条,达斡尔语词条用汉语拼音拼写,是一部研究达斡尔语词汇,尤其是新疆达斡尔语词汇的参考书,由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制版,1985年印刷出版。开英还编写《新疆达斡尔族概况》(油印汉文本),1980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学研究室编印,分历史传说、氏族组织等六个部分,记述了新疆达斡尔族的历史文化。⑴763-768尹善(192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沃热哈拉人,1946年参加三区革命,1949年后在伊犁军区当翻译,后调至新疆分局机要局翻译室工作,1975年调入新疆人民出版社任翻译,1981年任出版社副总编。
他将《水浒传》《三国演义》《唐诗三百首》等汉文经典译为哈萨克文,并在土耳其、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等国发行。⑴780-781金英(1942-20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莫日登哈拉人,中学毕业后曾先后在塔城地区党委办公室任翻译、塔城报哈萨克文版翻译与编辑等职,期间曾借调民族出版社和中央国际广播电台东欧部哈萨克语组,1977年调入新疆广播电台哈萨克文编辑室从事翻译、编辑工作,1981年调到民族出版社哈萨克文编辑室工作。金英先后参与了《毛泽东选集》1T卷哈萨克文版的集体编译修订,合译《水浒传》《英雄阿尔卡勒克》(哈萨克族长篇史诗)、《神机妙算》等文学作品,审定了《国家与革命》《共产党宣言》等20多部哈萨克文版的马列著作,编辑和审定了《阿拜》《文学概论》等哈萨克文版的著作。叽。
德良(194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鄂嫩哈拉人,毕业于伊犁区党校翻译班,曾在新疆额敏县做翻译工作,1981年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哈萨克语编辑部工作。德良翻译了《毛泽东与卢德铭》《理想丈夫》《神龙车队》《毛泽东的故事》《逃离索比堡》等中外电影10部,翻译了《赵尚志》《外来妹》《达斡尔风情》等连续剧和系列片,以及《明姑娘》《法妮娜•法妮妮》等广播剧,合译了《无神论教材》《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等书,2014年编辑油印了《达斡尔日常用语手册>ot2]'°白亨安(1917-199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鄂嫩哈拉人,毕业于新疆师范学院,参加革命前曾任新疆额敏县教育科长、督学、校长等职,1945年参加革命,1949年后历任团政治处干事、翻译,伊犁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新疆军区司令部翻译科长等职。
白亨安精通维吾尔、哈萨克、汉等语言文字,翻译了许多图书和文件汇集,参与编撰了《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辞典》达斡尔族部分。⑶544伊安(I93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沃热哈拉人,曾任银行专科学校翻译,1960年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地质室综合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情报研究所副所长、副书记、书记等职。伊安用哈萨克文翻译了《塔城地区北五县牧民利用草场的经验》,用维吾尔文翻译了《新疆科技成果汇编》和《科学幻想小说集》。
⑶2.达斡尔族哈萨克文创作与民间文学整理郭巴尔登(1935—),通晓哈萨克、汉、维吾尔、达斡尔等语言,1945年进入塔城哈萨克族学校读书,后上汉语学校。他主要用哈萨克文进行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西征》(哈萨克文)在《塔尔巴哈台>(1983年第1期)发表,书写了1763年居住在黑龙江地区的500余名达斡尔官兵携带家眷奉命西征,一路艰辛、跋山涉水15个月抵达新疆伊犁地区的过程,并通过西征途及伊犁、塔城的戍边往事,反映达斡尔人民抗击沙俄入侵,捍卫祖国疆土、不辱使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短篇小说《勇士》(哈萨克文)在《塔尔巴哈台>(1986年第2期)发表,描写了达斡尔族英雄图瓦强阿率领士兵多次抗击沙俄入侵,保卫了国家领土完整和人民的安全,在同胞遭受苦难时挺身而出,解救人民,在修建绥靖城、巡边任务中做出的贡献。他还著有《新疆达斡尔族》(哈萨克文),于民族岀版社1997年出版(郭白玲翻译成汉文,天马岀版社,2005年出版),该著作介绍了新疆地区达斡尔族的发展历史。《达斡尔族的沃其贝节》(哈萨克文)在《塔城地区史志通讯>(1987年第9期)发表。
《关于达斡尔族的吉祥物》(哈萨克文,郭白玲汉译)2000年获全国首届达斡尔族民间文化艺术研讨会三等奖。郭巴尔登参与《新疆民间文学三大集成:故事卷、歌谣卷、谚语卷》工作,搜集整理达斡尔族民间故事15篇、谚语300条、民间歌谣73首,用哈萨克文记录。郭白玲将其翻译成汉文,于中国ISBN中心出版。《新疆达斡尔族民歌选》为达斡尔语、汉语对照,由郭巴尔登、甲子整理,阿西尔文化馆编辑岀版。郭巴尔登还撰写汉文著作,如,《中国新疆达斡尔族》(汉文版,与郭白玲合著)阐述了新疆达斡尔族社会、文化、民俗变迁,于2013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岀版。
郭巴尔登编辑一些汉文资料。2004年郭巴尔登搜集编纂的《新疆达斡尔族总族谱》(汉文),由丁立夫整理、编译,丁石庆审订,选入《达斡尔资料集》第七集。孟•尔根太把孟志东编《达斡尔族民间故事》翻译成哈萨克文,于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①3.达斡尔族维吾尔文创作奇克尔尼晓(1937-199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市也们勒乡人,毕业于塔城中学。1956—1961年,奇克尔尼晓在新疆大学中文系学习;1962-1969年,在博乐军分区博乐县武装部工作;1969年11月转业;1970-1992年,在温泉县水文站工作。其代表作《达斡尔青年》(维吾尔文)刊于《新疆民族文学》(1982年3月),汉文由黄敦朴翻译,并收入《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达斡尔族卷》。他还发表了《我们的时代》《母亲》《一张照片》《远方来的信》等作品。
1986年,奇克尔尼晓出席过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达斡尔族哈萨克文、维吾尔文书面文学的发展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源于达斡尔族与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的密切交往。达斡尔族与新疆北疆地区的哈萨克、维吾尔等民族和谐共处,建立了深厚的民族友谊。大约18世纪中期开始,该地区形成了普遍的达斡尔语与哈萨克语双语现象。⑵毗据调查,截至2005年年底,塔城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是哈萨克族有23628人,维吾尔族5019人,达斡尔族4896人O[2]187-'88家庭成员双语类型仍以汉语、达斡尔语、哈萨克语为主。⑵2®据2009年调查,塔城地区在城市生活的达斡尔族中兼用达斡尔语、哈萨克语、汉语的多语人员的比例高达84.22%O[2]416(塔城漫记》曾记载七十多岁高龄的达斡尔族诺哈老人与哈萨克文化的关系:“老人身材矮小,骨骼清奇,面目极和善,戴一顶酱紫色小圆帽,衣着跟哈萨克无二,说的也是哈语,表面上实在看不出他是达斡尔族。”
⑷26可见,新疆地区达斡尔族文化与哈萨克族文化交融比较深入。达斡尔族迁徙新疆地区之前,已兼用满、汉等语言,这为达斡尔族迁居新疆地区之后,适应周边多民族文化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疆地区达斡尔族适应多民族文化语境能力比较强,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满通古斯文化、蒙古文化、突厥文化、汉文化,保持了旺盛的文化生命力。其思维方式超越了单一母语思维,变成多语复合型思维,具备了运用多角度观察世界,多角度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o[2]42'-423由于伊犁地区维吾尔族比较多,部分达斡尔族也就以哈萨克语为基础逐渐习得了维吾尔语。新疆地区达斡尔族与哈萨克族、维吾尔族长期接触过程中,吸收了其优秀文化,学会其语言文字。这种多民族密切交往,为达斡尔族哈萨克文、维吾尔文书面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第二,源于达斡尔族人接受哈萨克语言文字教育。光绪元年(1875年),达斡尔族人入住塔城新城(绥靖城)后,新满营建立学校。此时,八旗子弟可以上学读书,学校教授满文,三年后兼授汉文,高年级教授满、汉文书籍。光绪末年,塔城成立了养正学堂、武备学堂。直到清末,驻防军中满语成为被广泛使用的语言。1915年,塔城成立旗民学堂。1935年,旗民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开英组织开办锡索小学,成立达斡尔族小学。1947年,三区革命政府在伊犁召开锡伯、索伦(达斡尔)两族代表大会,决定成立伊犁锡索文化总会,分别在塔城、霍城成立分会,主要负责文化教育工作。开英任伊犁总会副主任委员(副会长)、塔城分会主任委员(会长),用满文编写了一至四册达斡尔语课本。
当地还开办学习班,请学过满文、有一定基础的达斡尔族人士学习新编课本,两个月后将学员派到农村当教员。除恢复原有的阿西尔、喀拉哈巴克乡学校外,阿布都拉、恰夏、吉也克等村屯也增建学校。这些学校全都使用达斡尔语课本上课,该课本一直延用到1954年。1950年,学校恢复汉文课程,同时使用达斡尔语课本和汉文课本。1952年,塔城中学成立了达斡尔族中学班。①达斡尔族人比较好的满语、汉语能力,为适应新疆地区多元文化和多语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49年之前,由于哈萨克族为塔城主体民族,多用哈萨克语教学。当地达斡尔族通过与哈萨克族的接触和学校教育,学习并熟练掌握了哈萨克文。
据2009年调查,75岁以上的达斡尔人多数在学校受过哈萨克文教育。⑵"”1962年以前,塔城地区哈萨克族人口占大多数,哈萨克语成为当地主要语言,学校教育也多使用哈萨克语。在此背景下,几乎所有达斡尔族人都能熟练使用达斡尔语(1962年以后,汉族人口开始占据优势,汉语成为学校教育主要语言)0(21435伊犁地区达斡尔族人日常生活中阅读的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等除了汉语文之外,还有哈萨克文、维吾尔文、锡伯文。
第三,源于达斡尔族人适应新疆地区的翻译工作。塔城阿西尔达斡尔乡素有“翻译之乡”的美誉。沃热•开舒昌说:旗民学堂毕业生“大部分人都从事翻译工作,因为刚进疆的汉族干部不会少数民族语言,而三区革命政府的干部大多数是维吾尔、哈萨克族,懂汉文的人较少,这时达斡尔族懂汉文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疆地区各级党政机关的翻译人才都是达斡尔族人,他们负责翻译党的方针政策,报刊书籍的出版发行,各类会议的文件翻译,编写各种辞书等。后来,马列著作、毛泽东选集的少数民族语言文本翻译工作中,达斡尔族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翻译骨干都是塔城旗民学堂的学生。”
②这段材料把新疆地区达斡尔族人从事翻译工作的背景、条件叙述得比较清楚,汉文优势是新疆地区达斡尔族人从事翻译工作的重要基础。新疆地区达斡尔族人用哈萨克文、维吾尔文创作、翻译、整理的文学作品,是达斡尔族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达斡尔族哈萨克文、维吾尔文书面文学在达斡尔族文学史上具有突出地位,主要表现如下。第一,哈萨克文、维吾尔文翻译文学在达斡尔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英等人翻译的中国古典文学、电影剧本、时政类书籍,既丰富了达斡尔族翻译文学,也丰富了哈萨克族文学,是达斡尔族文学、哈萨克族文学共同的财富。
第二,地哈萨克文、维吾尔文的文学创作丰富了达斡尔族文学。哈萨克文、维吾尔文的文学创作既具有鲜明的民族语言文字特点,又具有突岀的历史文化特色。郭巴尔登创作的中篇小说《西征》(哈萨克文)、短篇小说《勇士》(哈萨克文)反映了达斡尔族戍边新疆的历史,具有爱国主义文化特征,宣传了达斡尔族历史文化,激发了达斡尔族人的爱国情怀。奇克尔尼晓《达斡尔青年》(维吾尔文)反映了新时期新疆地区达斡尔族人的发展变化。这些反映新疆地区达斡尔族人的文学作品,丰富了达斡尔族文学。第三,用哈萨克文整理的民间文学作品丰富了达斡尔族文学。郭巴尔登用哈萨克文搜集整理达斡尔族民间故事、谚语、民间歌谣,孟•尔根太用哈萨克文翻译的《达斡尔族民间故事》,丰富了达斡尔族民间文学,向哈萨克文读者宣传了达斡尔族民间文学,为传播达斡尔族文化做出了贡献,促进了达斡尔族文化与哈萨克族文化的交流。
总结达斡尔族哈萨克文、维吾尔文书面文学独特的发展面貌,能够让我们比较清晰地看到达斡尔族书面文学发展的另一侧面,一个民族的文学发展离不开多民族文化的交融,让我们认识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规律。达斡尔族哈萨克文、维吾尔文书面文学发展这一生动的文学个案,对促进民族团结,促进中华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达斡尔族百年实录(下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
[2]丁石庆.新疆达斡尔族语言现状与发展趋势[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5.
[3]满都尔图.达斡尔族百科词典[Z].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7.
文学方向论文投稿刊物:《回族文学》是中国唯一以“回族”命名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文学双月刊。该刊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风貌,并注重文学性与文化性并重的办刊思路,开辟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栏目。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2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