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的三重维度> 正文

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的三重维度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06-24 11:44

本文摘要:摘要:讲好中国故事是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它有着深刻的时代价值,能够凝聚精神力量,助力实现伟大梦想以及助推构建中国话语。因此,文艺工作者在进行文艺创作的过程中,必须把讲好中国故事作为自己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立足当下时代背景,其次要

  摘要:讲好中国故事是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它有着深刻的时代价值,能够凝聚精神力量,助力实现伟大梦想以及助推构建中国话语。因此,文艺工作者在进行文艺创作的过程中,必须把讲好中国故事作为自己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立足当下时代背景,其次要搞清楚文艺为谁创作的问题,最后要回归实践,在实践中推陈出新。

  关键词:文艺工作者;中国故事;文艺创作

中国文艺评论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塑造灵魂的伟大工程,是实现文化自信的一种载体形式,文艺工作者是文艺创造的主体,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铺路人。文艺精品创作离不开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创造,必须清醒认识文艺工作者在打造精品文艺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去把握时代、着眼人民、立足实践,不断讲好中国故事,以优秀作品铭刻文艺初心,不断践行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踏上了新的征程,文艺工作者也面临着新的使命,迎来了新的机遇。“作为文艺创作的主体,作家艺术家既是整个文艺活动的起点,也是文艺活动的关键环节。”[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文艺工作,不断改造国人精神世界,实现民族复兴,构建中国话语,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所在,是时代赋予文艺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

  艺术论文投稿刊物:《中国文艺评论》(刊号CN10-1342/J)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月刊。

  一、文艺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价值

  中国故事是中国人特有的价值观、中国文化的创造活力和历史智慧的体现,用故事来输出价值观和思想,不断征服人心,这就是软实力,也是文化的力量。文艺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通过艺术描绘人民丰富多彩的实践生活与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有着深刻的时代价值。

  第一,讲好中国故事,凝聚精神力量。文艺作品中的中国故事是人民精神力量的源泉。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2]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发挥中国精神的引领作用,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激发人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积极性。即使在人们的温饱问题亟待解决、物质生活需求较之精神生活更为迫切的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文艺事业也没有停滞不前,更不是一片荒漠。

  相反,广大文艺家创造出一大批优秀的文艺成果,用文艺的精神力量传递能量、振奋人心、鼓舞士气,促进了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充盈表露出了更大的期待,文艺工作迎来了春天。无论是音乐、舞蹈、影视等动态艺术,还是绘画、书法、建筑等静态艺术,都在有条不紊的向前发展,凝聚在这些文艺作品中的思想意蕴及价值观念,是人民的精神源泉,让人动心,使人愉悦。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继往开来,文艺工作者关于文艺作品的审美创造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审美接受和精神满足程度,好的故事才更能吸引人、打动人。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才能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生活,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

  第二,讲好中国故事,助推实现中国梦想。文艺作品中的中国故事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文艺作品中的中国精神是篇大文章,更是文艺的灵魂。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物质文明支撑的发展,更需要精神文明来汇聚力量,经济繁华与文艺繁荣缺一不可。而后者,更能温暖人心、鼓舞士气,文艺作品中的思想及价值观念对人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不断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来凝聚力量。

  唐代文学空前繁荣,尤以诗歌最为光彩夺目,“初唐四杰”“诗圣”“诗仙”等一大批诗人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诗歌,以诗抒情,以诗言志,以诗交友,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和统治者的相应重视,唐代诗歌的精神引领作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唐的繁荣兴盛;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礼,在五四运动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诞生了像鲁迅、郭沫若、冰心、闻一多、朱自清等举世闻名的作家、学者和诗人,国家的危难、新思潮的高涨和浓厚的爱国心,使得这些文艺家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投入时代潮流反帝反封,鲁迅的《呐喊》《狂人日记》;冰心的《去国》《繁星》《春水》等都在警醒着世人、激励着人心。当下,铸就文化繁荣的使命需要文化自信的依托,文化自信又是“四个自信”的基础,而文艺最能代表先进文化来引领文化兴盛和民族复兴。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才能最大程度地凝聚人心,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

  第三,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文艺作品中的中国故事是构建话语权的重要支撑。全球化语境中,话语权争夺战愈演愈烈,在大国向强国的转变中,崛起的中国要不断提高国际话语权。当下,主流文艺逐步成为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在话语权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带有“中国味”的中国故事最能吸引人、感染人,这是中华民族最突出的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要常抓不懈。从早年梅兰芳成功访美的出演,到近些年“苏州故事i系列”活动,从一次次对外交流活动出彩的文艺表演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讲好中国故事是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文艺工作者从未停止努力。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仍未停歇,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蓝图仍在绘制,中国故事仍在继续演绎,文艺工作者要继续为讲好中国故事而不断努力,提升世界对中国文艺的认知度,用宽广的胸怀与世界各国对话,要不断交流,摒弃对抗,通过打通文化隔阂来传播中国故事。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在国际舞台中发扬中华文化魅力,建设文艺发展的中国话语。新时代文艺必须出精品、展风貌,不断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来讲好中国故事,抚慰世道人心,滋养时代新人。中国故事必须讲好讲透,那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便成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文艺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的三重维度

  中国故事彰显了中国文化及其软实力,必须讲好讲透,这是做好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要深刻把握其时代维度、人民维度和实践维度。这三个维度是相互关联的,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在要求,要在这些基础上去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相对系统的思维框架,是当前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布局。

  第一,时代维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

  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是反映时代。没有人能够脱离时代。艺术家的创作都无法抹去自己所处的时代底色[3]。任何文艺作品都带有自己所处时代的烙印,都是这个时代生活和精神的真实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秩序也正在深刻调整变动,这是当前文艺工作者无法回避的时代底色。文艺工作者应该讲好这个时代的故事,立足国内外时代背景,创造文艺精品。

  要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变化给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时代机遇,人们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越来越多地表现为文化需求,更准确地说,越来越表现为自己的精神充实程度,这就要求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的文艺作品来满足不同程度的精神需求。不可否认,这个事关全局的重大变化给文艺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文艺工作者能从这个伟大时代中发现新的艺术主题,捕捉新的创作灵感,在时代洪流中寻找故事素材。同时,又面临着新问题、新情况,如何提高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如何把握文艺发展与社会其他方面发展的关系,对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创作也是一种挑战。

  不过从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文艺工作者应有魄力也该有底气挑起文艺大梁,从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中汲取能量,从人们群众的首创精神中集中智慧,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源头。要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文艺作品要立足时代,但立足时代并不是摒弃过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是文艺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的宝贵资源。

  文艺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任何时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都是文艺创作者汲取宝贵资源、学习文化价值的宝库,要真正让这些文化资源活起来走出来,用这些思想精华丰富文艺内涵。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不乏文艺巨匠,如孔子、李白、苏轼、白朴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产生了众多文艺精品,如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这些文艺大家创作的文艺精品流传至今,并不仅仅是因为其高超的文学造诣,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更重要的是内化于这些作品中的非凡气度与不朽精神。在今天看来,文艺传统及文艺遗产中的中华优秀文化精髓,是中国先进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仍是当代文艺工作者学习传承的楷模。

  既学形态,又学精神,双管齐下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动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要立足交流借鉴的国际背景。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开放不仅有利于社会进步,也有利于文艺发展。时代在变化发展,文艺发展不应关起门来独自摸索,“闭门造车”“孤芳自赏”是万万行不通的,否则只会造成与世界先进文化存在更大的差距。文艺工作者应树立世界眼光,坚持与时俱进。

  在讲述中国故事、发展本国文艺事业的过程中,学习先进创作技术,善于运用世界优秀文化资源,批判借鉴国外文艺理论,在文艺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互鉴互商互学,既尊重差异,又包容多样,在发展本国文艺的同时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多彩文化,让中国故事传遍千家万户,让中国文艺走进国外生活。文艺家取长补短借鉴交流才能“美美与共”,文艺界相互激荡相互融合才能“天下大同”。在交流互鉴的过程中,文艺工作者万不可邯郸学步,在世界大潮中迷失自我,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自己的文化自信,坚守自己的文艺立场。

  第二,人民维度:人民是文艺的剧作者和评判家。

  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是为人民服务。在中国新时代和世界大变局中,文艺工作者更应该坚守人民立场。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文艺作品与谁站在一起,为谁服务的问题。艺术扎根人民,艺术源于人民[4]。文艺工作者要将人民立场作为自己文艺创作的初心和归宿,这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有着实践根底和价值诉求的。文艺要扎根人民。

  人民创造了文艺,也在实践过程中使文艺不断传承和发展,这是一个发现美并不断创造美的过程。社会主义文艺是文艺工作者基于人民实践在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人民的文艺、大众的文艺。因此,文艺要沿着人民实践的方向去负责。人民群众真实丰富的实践生活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文艺工作者想要真正了解人民,必须扎根人民。毛泽东同志曾强调:“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确实是第一位的工作。”[5]

  了解人民生活,熟悉多彩语言,聚焦人民实践,真正做到想人民之所想,发人民之心声,用活泼生动的艺术表达方式将人民朴素真实的实践生活表露出来,真正做到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源于生活使故事真实立体,真实性是打动人的第一步;高于生活使故事丰富多彩,艺术性是吸引人的关键环节。世界舞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而文艺家恰是大众创造的提升者,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扎根人民。只有对人民真懂,与人民真熟,置身于人民活动中,真正打成一片,才会为讲好文艺故事添砖加瓦。文艺价值要接受人民检验。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反过来文艺的价值要接受人民的检验。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因此,文艺只有经得起人民检验才不失为一部好作品。判断一部文艺作品是否是精品,不能简单抽象地从文艺的定义中去寻找,而要从客观产生的影响中去寻求,这种影响归根结底由人民产生、受人民落实。一方面,文艺具有人民性,文艺作品价值自然由人民评判[6]。

  人民不仅创造文艺,而且随着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有能力并且也开始积极主动对文艺做出美的判断,进而逐步要求高质量、高水准、多样化的文艺产品;另一方面,只有经得起人民检验才能称得上文艺精品。文艺成果要由人民共享。人民享有文艺不仅指人民参与文艺的“生”,还指人民理应享受文艺的“果”,即文艺因人民产生,受人民检验,由人民共享,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诉求。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文化财富和精神文化财富,丰硕的文艺成果当之无愧应由人民享有。这个文艺共享的过程有着丰富的内涵,那就是推进全民共享使人人享有文艺成果,推进全面共享使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和文艺发展有机统一,推进共建共享使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成为常态,推进渐进共享使不同领域因地制宜逐渐享有。恩格斯曾经说过:“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7]。

  人民享受到文化权益,精神需求得到满足,才能更好地迈向自由,促进社会进步。文化包括文艺有着陶冶身心、满足情感的作用,能够娱乐人民生活和陶冶人民情操,对人类来说是一种不可丧失的精神需求,无论是高雅文艺或是大众文艺,都会产生社会发展过程人们的一种高级需求———精神需求。因此,都是人民需要享有的文艺。文艺工作者要让人民真正享受到文艺的硕果,使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在新时代迈向新阶段。

  第三,实践维度: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文艺工作者的价值在于打造文艺精品,成为一名文艺大家,不仅要感时代变化,为人民服务,同时要脚踏实地,大胆摸索,不断地追求真善美,身体力行地去践行并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工作者在实践中打造文艺作品,文艺作品又在实践中进行价值检验。精品建设是实践创作的价值旨归。打造一批经得起时代检验的文艺精品,才能更好地涵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文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

  一方面,文艺工作者要实干,要奋斗。讲好中国故事的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千千万万文艺工作者不懈追求、接力奋斗的过程,这就要求在立足亿万人民群众实践、扎根中国广袤国土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故事素材,为精品力作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文艺工作者要有责任,守责任。文艺工作者万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自我,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艺术家要“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8]。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个人水平、社会条件等主客观因素会导致作品质量参次不齐,因而获得的效益及对社会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只有清醒认识到这一点,在文艺创作中,文艺作品才不会“唯市场论影响”“唯利益论成败”,才会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文艺工作者才能抵制错误倾向,反对拜金享乐主义,实实在在的讲述中国故事。

  任何时候,文艺工作者都要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唯有远离喧嚣、脚踏实地进行实践创作,作品才能深入人心,才会有质有量。守正创新是实践创作的不竭动力。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文艺工作者固然要“守”,但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有创新才能激发活力。在新的时代目标、新的实践要求下,文艺工作者也要有自我革新的能力,要学会超越、敢于创新,简单来讲,就是要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文艺工作者创作过程要有创新精神,要“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9],不能拘泥于现有的艺术水平,技术创新是基本保证,这样作品才能引人入胜。

  文艺工作者要敢于突破前人的影响,优秀文化传统是文艺工作者进行文艺创作的宝贵资源,但也要明晰学习借鉴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创作。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文艺拥有稳定性,但也是随着时代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把握历史也要突破历史,每个文艺工作者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艺个性,处理好艺术个性与文化传统的关系进行文艺创新,实现传统文艺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要敢于突破时代的束缚,文艺作品能反映时代但又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烙印,扎根时代要以时代为依据,超越时代是要引领时代前进,两者并不冲突。突破时代束缚需要文艺工作者的革新精神来支撑,有超越时代的勇气和精神,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自身修为是实践创作的引领石。塑造好自己是打造好文艺的第一步[10],自身品行修养是文艺工作者实践创作的逻辑起点,凡是能够在实践创作中讲好中国故事的文艺家,能力修养都是最基本的“垫脚石”,文艺创作者只有自己先强大起来,才能为艺术创作“披荆斩棘”。要把握好打造文艺精品的显性逻辑和隐形逻辑,在文艺创作中,好作品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呈现出来的。一方面,创作的艺术形式、艺术风格、技术水平等业务能力是作品“精”的前提;另一方面,自身学养、修养、涵养等思想精神水准是作品“质”的保证。有才方能博见,有德方能行远,外在准备和内在涵养缺一不可。

  纵观历史,每一种经典文艺都通过主题意蕴、情感构造、人物把握等反映着作者心灵世界和历史人文内涵。比如,余华的《活着》讲述了大时代背景下一个历经沧桑和饱受磨难的老人形象,作者没有煽情,通过简洁有力的风格使作品直抵人心,让人明白活着的意志是人唯一不能被剥夺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看,文艺不仅仅是艺术价值的体现,好的故事更是文艺工作者自身修养的缩影,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时刻要把握这个内在驱动力。

  三、结语

  当前,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在进行着最为宏大的实践创新,这是一个需要文艺而且文艺一定会繁荣发展的时代,这是一个文艺工作者可以而且也一定会大有作为的时代。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素材,缺少的是讲好故事的人才。身处新时代,迈步新征程,时代呼唤讲好中国故事的文艺工作者。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文艺工作者要从细节入手,感人又真实的细节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文艺作品必须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着眼于当下不断寻找故事的灵感,挖掘故事的素材,书写多彩进步与团结的中国;其次要明白社会主义文艺从根本上讲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和灵魂,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问题,扎根人民是新时代一切文艺创作思想和创作活动的“总钥匙”,参照人民的生活与命运去讲述故事是文艺的制胜法宝;最后要不断走进实践深处,发现文艺界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再去解决问题,才能用心用情讲述文艺故事。

  总之,文艺工作者要不负人民期待,增强自身本领,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不断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推动我国文艺园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让文艺成为激励国人和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助推实现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和构建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1]张江.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历史使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19:96.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

  [3]张江.文艺要与时代同频共振[N].人民日报,2015-04-17(15).

  [4]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0.

  [6]张江.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历史使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19:94.

  作者:侯瑶瑶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3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