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戏曲文献整理出版浅谈> 正文

戏曲文献整理出版浅谈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08-26 10:10

本文摘要:对于戏曲研究而言,戏曲文献的搜集、整 理是重要的基础工作,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 影响着戏曲研究的水平。从出版现状来看,戏 曲文献,特别是近代戏曲文献的整理、出版空 白点较多。而当下的戏曲研究,特别是近代戏 曲研究,整体还比较薄弱,不足以支撑学术

  对于戏曲研究而言,戏曲文献的搜集、整 理是重要的基础工作,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 影响着戏曲研究的水平。从出版现状来看,戏 曲文献,特别是近代戏曲文献的整理、出版空 白点较多。而当下的戏曲研究,特别是近代戏 曲研究,整体还比较薄弱,不足以支撑学术出 版。基于上述情况,学苑出版社的戏曲文献整 理、出版,侧重于有重要保存、学术研究、传 承价值的原始文献。

戏曲文献

  经过近 20 年坚持不懈的 努力,集腋成裘,逐渐形成了“傅惜华藏书 系列”“中国戏曲脸谱系列”“老戏单老戏报系 列”“京剧老照片系列”“民国京昆史料丛书”“民 国京昆期刊系列”“昆曲曲谱丛刊”等系列出 版物,其中多数作品入选国家级出版规划项目, 塑造了自己的出版特色。

  戏曲论文范例:戏曲动画艺术以及市场化趋势

  在具体操作上,学苑出版社根据不同的文 献形态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整理出版方式。以 戏曲内容为主的专著、期刊、报纸,主要采用 影印的方式出版 ;以资讯、政论或娱乐为主要 内容的报刊,但有关戏曲的内容亦占有一定的 比例,且较为系统者,则采用重新录排、标点 的方式整理出版;以报纸连载的,可成为专著、 专书者,因不便影印,便采用汇编、点校、注 释的方式整理出版。

  从出版的角度来说,自然状态存在的,零 散的文本、图象资料等,很难进入出版传播领域。只有在某个较为明确的指导思想下,通过 选择、编目、标点、释读等一系列创造性的劳 动加工而成的成果,才能更好地发挥文献的作 用。分散于不同个体手中的老照片、老戏单, 文献价值较小。但若通过思考、创造,以某个 主题,按照某种逻辑,将零散的老照片或老戏 单汇编起来,形成专题,其文献的意义就凸显 了出来。如《梅兰芳老戏单图鉴》,因为作者 谷曙光对梅兰芳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该书可称 得上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梅兰芳演剧史。 与已有版本的重印相较,新文献的生成当 然更有意义和价值。

  由于它是在调研学界新的 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不仅在客观上增加了文 献的数量,还对产生新的学术增长点有积极的 推动作用。当然,新文献的价值,并不取决于 加工的难易程度,关键还在于创意的优劣,浅 加工的汇编影印作品,价值未必不如经过深度 加工整理的作品。 学苑出版社的戏曲文献整理出版,始终秉 持着回归本源、重视文献原貌的理念。 回归本源,是将戏曲还原为立体的舞台艺 术,将戏曲演出视为前后台专业人员有机协作, 场上演员与场下受众双向互动的过程,进而将 戏曲纳入社会文化的整体之中,将其还原为娱 乐方式,审视其地位,以及其在社会文化系统 中的运作和影响,并以此为出发点拓展视野,重新定义戏曲文献。

  在此理念的观照下,戏曲 本体,包括演员、剧目、角色行当、化妆、脸 谱、服饰、道具、音乐、锣鼓经、念白、唱腔、 身段等 ;戏曲外围,包括政治社会背景、管理 者、组织经营者、受众、剧作家、评论家、研 究者等 ;与上述事项相关的记录,包括文字与 图像,甚至音视频,均被视为戏曲文献的有机 组成。这一做法打破了此前文学史扁平观念下 的作家、作品分析、艺术评论、鉴赏等惯常做 法,大大拓展了视野,有效增加了文献的总量, 丰富了文献的种类,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便利。 回归本源,也与学界对戏曲文献概念的拓 展暗合。传统观念对戏曲文献的理解,多强调 文献内容的文字性和文献载体的书面性。

  苗怀 明《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对戏曲文献的 内涵有所拓展,由注重文字性文献拓展为文字 性与非文字性文献兼备 :“戏曲除以文字记载 的剧本、论著等文献资料外,还有大量非文字 记载的、以实物形式存在的其他文献资料,即 通常所说的戏曲文物,如戏台、雕塑、道具、 乐器、绘画等。”谷曙光在《梨园文献与优伶 演剧》中则有更大突破,作者以“梨园文献” 定义,强调“戏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 字可指文字典籍,如剧本、评论、研究著作、 报刊等;而‘献’字,包含声音、图像、视频、 文物诸多方面,如戏画、脸谱、照片、戏单、 唱片、录音、电影、录像、梨园匾额、行会文书、 契约、行头,乃至名伶遗物等。这些都在传统 意义上的‘文献’范围之外,而它们却能立体 展现作为表演艺术的戏曲的精华和魅力。”“梨 园文献”的提法,无疑令人耳目一新。

  由文字 性与非文字性文献兼备,拓展至有形文献载体 与无形文献载体并举,这些包含一切关涉戏曲 文化活动的史料,体现出在史料搜集与研究方 面的多元化、综合性、全面性及鲜活性等特征, 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戏曲文化,尤其是近代戏 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是戏曲文化 研究亟待开掘和深入的重要领域。

  在此基础上,对戏曲的整体观,对戏曲在 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定位的认识,则与研究视角 的变化和学术研究重点的转移相关——由政治 史、文学史转向社会史、心灵史,由宏大叙事 到关注在大历史中的个体的个性化视角,以及 与历史书写由职业化、技术化、理论化的专业 书写到传统历史叙事的书写观念的回归有关。 而重视文献原貌,首先是因为这是文献保护、利用的客观要求。

  文献具有本体价值与文献价值的双重属 性。目前,在文献保护上,分别采用了原生性 保护与再生性保护两种方式。所谓原生性保护, 是指对文献原件的保存与养护。这种保护,客 观上会限制文献的利用,使文献价值难以发挥。 众所周知,文献本体是不具备再生性的,然而 文献的内容,可以通过翻印的方式得到再生, 这就是文献的再生性保护。文献再生性保护的 意义要远远大于原生性保护,这是由文献所具 有的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特性所决定的。

  对 于较少披露、难得一见的文献,特别是善本、 孤本,平衡保护与利用之间矛盾最好的办法, 无疑是影印。通过一次影印,善本或孤本可化 身千百,进入公共馆藏、专业研究机构收藏, 或供个人收藏,满足成千上万读者的需求。而 善本或孤本原版可妥善保管,不必再提供借阅 服务,对它们而言,这无疑是最大限度的保护。 近年来,清中后期至民国这一历史时段的研究日渐受到学界关注,海量的民国文献进入 学术视野,而京剧文献正集中形成于这一时期。 此时正是近现代印刷技术兴起之时,催生了报 纸、期刊等文献类型的出现和大发展,文献的 总量迅猛增长。

  然而由于印刷、油墨、纸张等 技术还不完善,且纸张酸性较大,导致纸张较 脆易碎,民国文献的保护实际比古籍和善本更 难。 其次,这是文献整理及文献供给的科学要 求。 戏曲文献的整理和出版,可为多角度、多 学科的研究提供一手资料。戏曲文献的原貌, 包括载体的材质、开本的大小、保存状况,以 及文献的呈现方式,包括插图、题签和批注、 内容的排序、版面安排,甚至相关的广告等等, 这些信息都很重要,对于不同的学者、不同领 域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意义。

  通过影印,可以最 大限度地将原版的信息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 以资利用。最后,重视影印也是对当下排印、标点、 校勘方式的反思。 一部经过认真校勘、标点,并加以必要注 释,且差错率较少的排印文献,当然有影印所 不具备的优势。但目前的实际情形却不容乐观, 大量排印本文献质量低下。此外,还有过度加 工整理的问题存在。比如剧目、演员名字、术 语等等,切不可硬性统一。

  这应当是一个个具 体的学术问题,需要分别通过考证来解决。 此外,民国戏曲文献的生成特点也给校勘 提出了新的要求。近代以来,由于报纸、期刊 兴起,文献载体发生变化,民国戏曲文献的生 成方式与此前有了很大不同,同一事件、同一 内容,专著、报纸、期刊或都有提及,但因读 者对象不同,记录的侧重点也就不同。对于校 勘而言,重要的不是找一个更全、更准确的足 本,而是加以比较、分析,整合不同版本的内容。 数字化背景下,专题数据库的出现,为戏 曲文献的整理提供了新的平台,其全文检索、 录排版和原版在线对照阅读等功能,以及方便、快捷等特性,是传统文献整理难以望其项背的。

  但无论是传统的文献整理方式,还是方兴未艾 的专题数据库,课题意识都是灵魂。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资源总库”就是以学 苑出版社出版的戏曲文献为依托,汇总、整理, 进行数字化处理,支持全文检索、在线阅读和 下载。总库按照资源类型,分为图书、期刊、 报纸、剧本、脸谱、老照片、老戏单几个子库, 既可单独检索,也可综合检索,以满足用户个 性化需求。

  总库实现了对入库文献的全文检索, 尤其是增加了原版 PDF 页面与录排文字相对 照,既方便用户检索,又方便用户对应原版文 献,从而对文献进行有效、准确的利用。 只有紧跟学术前沿,了解学界需求,增强 选题意识,细化研究专题,才能更好地服务学 术,有效推动相关的研究。就数据库本身而言, 数据的数量和质量的提升,以及数据的结构和 数据组织的优化等,无疑是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作者:潘占伟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3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