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诸葛亮悲剧命运的艺术再现> 正文

诸葛亮悲剧命运的艺术再现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08-26 10:13

本文摘要: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东 汉末隐居隆中。公元 207 年,刘备三顾草庐, 诸葛亮对刘备提出了联吴抗曹、占据荆、益两 州,和好西南各民族逐步统一全国的方略,为 刘备采纳。蜀汉政权建立后,诸葛亮任丞相。 他限制豪强,励精图治,赏罚严明,善于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东 汉末隐居隆中。公元 207 年,刘备三顾草庐, 诸葛亮对刘备提出了联吴抗曹、占据荆、益两 州,和好西南各民族逐步统一全国的方略,为 刘备采纳。蜀汉政权建立后,诸葛亮任丞相。 他限制豪强,励精图治,赏罚严明,善于用兵, 对统一开发西南地区有所贡献。 然而正史中的诸葛亮,远没有民间流传的 南阳卧龙那么完美和神奇。明代以后,尤其是 小说《三国演义》刊行以来,加之历代杂记、 平话和戏曲的衍化,广大民众尤其是文人士大 夫对诸葛亮的忠诚、谦恭和智慧的崇拜简直到 了奉若神明的地步,鲁迅就曾批评《三国演义》 “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在近现代的戏曲舞台上,歌颂诸葛亮的剧 目非常多。

三国演义

  仅以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为例, 当代陶君起编著的《京剧剧目初探》中共收剧 目 1390 个,其中“三国故事戏”多达 155 个。 而诸葛亮作为主要人物的剧目至少有 38 个, 像《三顾茅庐》《群英会》《借东风》《卧龙吊孝》 《骂王朗》《空城计》《斩马谡》《战北原》《胭 粉计》《七星灯》等,早已脍炙人口,影响深远。 其中,《空城计》是很特别的一出,因为 这是唯一一出描写诸葛亮失误的戏。

  令人奇怪 的是,观众看完戏后丝毫没有降低心目中对诸 葛亮的崇拜,反而对他败中取胜的智慧更加服 膺。这出戏一百多年来久唱不衰,总会有细心的观众从中隐约感受到一丝诸葛亮不经意间流 露出来的淡淡哀愁。也许正是这难得的愁绪, 使得诸葛亮的形象更加丰满和充实,也使我们 透过质朴的戏文和唱、念、做、表的烘托,真 切地揣摩到诸葛亮和中国士大夫的悲剧命运。

  一、空城计故事从历史到艺术的衍化

  (一)《三国志》中有关空城计的记载

  空城计的故事最早见于东晋陈寿著《三国 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裴松之注文所引的 “郭冲三事”。原文大意是 :诸葛亮驻扎在阳 平关,把魏延等都派了出去,自留一万人守城。 司马懿带领 20 万大兵抗蜀,却同魏延走的不 是一条路,竟走到距诸葛亮只有 60 里的地方, 并且打听清楚“亮在城中,兵少力弱”。

  这时 诸葛亮既不能“前赴延军”,又无法把重兵调 回,便传令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 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司马懿素知诸 葛亮老成持重,疑其有伏兵,就沿着北边山 地退却了。次日,亮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 将有强伏,遁山走矣。”后来司马懿得知真相 “深以为恨”(缪钺主编:《三国志选注》(下), 中华书局 1984 年版,第 683 页)。但裴松之 否定了这一故事,认为“此书举引皆虚”。

  因 为据郭冲说,故事发生在建兴五年(公元 227 年)诸葛亮屯兵沔阳的时候。裴注 :“亮初屯阳平,宣帝尚为荆州都督,镇宛城,至曹真 死后,始与亮于关中相抗御耳。”也就是说, 诸葛亮出祁山屯兵阳平关、沔阳一带的时候, 司马懿还在宛城。一个在陕西,一个在河南, 怎么会碰面呢?另外裴松之还认为这不符合 军事常规和诸葛亮平素的派兵原则,所以不 是真事。

  (二)小说《三国演义》中虚拟的空城计

  空城计本非史实,《三国演义》的作者为 何要把一段虚假的注文加工成小说情节,这背 后的思想文化依据是什么?这必然涉及到小说 的创作背景、过程和作者。

  1.《三国演义》的创作过程

  现在见到的《三国演义》的最早版本,是 明嘉靖壬午(1522 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 演义》,作者署罗贯中。据考证,罗贯中生活 在元末明初,大约 1330-1400 年间,也就是 说小说成书最晚也在元末明初之际。而历史 上有关三国的故事一直流传不断,史料也经 年积累。最早记录三国历史的是东晋史学家 陈寿的《三国志》,稍后南北朝时,南朝宋人 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这也是今天见到 的有关三国历史最严谨的史书。另外,东晋 人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也是记载三国的史 书,南朝宋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对魏晋 事迹也有记载。

  据唐代杜宝的《大业拾遗录》 记载,隋炀帝时已有以三国故事为内容的水 上杂戏。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 北宋时已有“说三分”即说三国故事的著名 艺人。宋元时期戏曲形成,三国戏被搬上舞 台,金院本、元杂剧中三国戏的剧目就有 40 多种。由此可见,三国小说作者虽署名罗贯中, 但绝不是一人一时的作品,而是在上述史书、杂记、平话和戏曲的基础上,经长期的历史 过程,由集体创作而成。由于是长期的传说 和口头、书面相结合的创作,民间艺人的添 枝加叶和附会虚构就在所难免。其中诸葛亮 最为明显,像写他“七星坛祭风”“五丈原禳 星”“巧布八阵图”“定军山显圣”“班师祭泸 水”,纯属子虚乌有,而“用奇谋孔明借箭” 又是张冠李戴(《三国演义》(上),人民文学 出版社 1973 年版,第 1-3 页)。

  2. 毛纶、毛宗岗修订《三国演义》

  现在我们读到的《三国演义》的版本,并 不是罗贯中的原本,而是清初毛纶、毛宗岗父 子重新修订的本子。他们父子秉承朱熹在《通 鉴纲目》里将蜀汉确立为正统的原则来修订全 书,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他们的修订 有所评论 :“凡所改定,就其序例可见,约举 大端,则一曰改……二曰增……三曰削……”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14 页)毛氏父子修订《三国演义》 的精神主旨,是通过歌颂刘备的“仁政”来鼓 吹孔孟的王道思想,通过赞美诸葛亮的大忠大 贤来宣扬儒家“内圣外王”的人格修养,通过 美化关羽来提倡忠、孝、仁、义等封建礼教。

  这里尤其要注意《三国演义》对文人、士大夫 的影响,书中抨击昏君、奸佞和乱党,赞美明君、 贤臣和顺民,蜀汉政权既为正统,那刘备和诸 葛亮正是一对明君贤臣的黄金搭档,这对后来 形成诸葛亮崇拜起了关键作用。竭力赞扬像诸 葛亮这样忠君、忧国、公正、无私的人臣典范, 无非就是想为天下士人指明一条康庄大道,那 就是学诸葛亮,走他的路,把自己塑造成诸葛 亮式的帝王师,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 前身后名”。这样一来,为神话诸葛亮的智慧而虚构一个“空城计”的故事就很自然了。

  3. 构思巧妙的空城计

  空城计的故事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讲孔明 派马谡守街亭,马谡刚愎自用,失守街亭。司 马懿大军直逼西城,孔明无兵可遣,乃故作镇 静,大开城门在城楼抚琴,司马怕有埋伏反而 退兵。后孔明斩马谡以正军法。作者为创作这 一故事还是费了不少心思的,因为马谡失街亭 是有史实依据的,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 传》记载 :“六年春……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 与郃战于街亭。

  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 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 谢众。”(缪钺主编 :《三国志选注》(下),中 华书局 1984 年版,第 684 页)作者把虚构的 空城计放在失街亭这个史实之后,使故事既完 整又合理,不唐突也不虚假,让读者觉得虽在 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这则故事写孔明在 失误中取得胜利,其实是通过写诸葛亮反面的 失误来证明他正面的智慧。

  (三)被戏剧凝练和升华的《空城计》

  空城计故事被搬上戏剧舞台,最早的记载 是清代无名氏的剧本《失·空·斩》。据《中 国戏曲曲艺词典》“空城计”词条的解释 :“戏 曲传统剧目。京剧、汉剧、徽剧、秦腔等剧 种均有此剧目。有时单演‘城楼退敌’一节, 有时连同《失街亭》、《斩马谡》则称《全本 空城计》,俗称《失·空·斩》。”(《中国戏曲 曲艺词典》,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566 页)剧作家和演员为了编排方便和情节紧 凑,把这一故事编成了三折既独立又完整的 剧目《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自这一 剧目问世以来,京剧版的《空城计》无疑是演出最为成功,影响最为巨大的。笔者分析 有两个原因 :一是剧本精益求精,二是名演 员不断涌现。

  1. 京剧《空城计》的历史

  《空城计》作为京剧剧目最早出现在清同 治年间。据《中国京剧史》收录的朱家溍先生 辑纂的《清升平署档案新辑》记载,在清同治 八年至同治九年演出的剧目中,已有《空城计》 的名字(《中国京剧史》(上),中国戏剧出版 社 1999 年版,第 90 页)。 今天京剧舞台上演出的《空城计》的剧本 和老本,即清代无名氏的剧本并不相同。京剧 评论家吴小如先生在《闲话〈空城计〉》中写 道:“据张豂子先生的《京戏发展简史》中所记, 今天舞台上的《失空斩》是经过谭鑫培的前辈 卢台子的加工修订的。”(吴小如 :《吴小如戏 曲文录》,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52 页)

  2. 卢胜奎剧本的精益求精

  “卢台子”就是清末京剧演员、剧作家卢 胜奎。他演老生,宗余三胜,尤长扮演诸葛亮。 他编演剧本甚多,以三国戏最为著名,共 36 本之多。 和老本相比,今本在人物、情节、唱词 三个方面做了较大的改动(吴小如 :《吴小如 戏曲文录》,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52-153 页)。

  一是删减人物。老本中孔明升 帐共有 8 员大将上场,除了赵云、马岱、王 平、马谡之外,还有姜维、魏延、关兴、张苞。 今本只留前 4 人,这样处理是有道理的。因为 后 4 人中,姜维足智多谋,文武全能,魏延骁 勇善战,早有威名,关兴和张苞既是将门虎子 又是少年英雄,这样一来就显得派马谡没有必要,也更显得孔明在用人上的愚蠢,对突出诸 葛亮的光辉形象不利。今本中赵云虽有勇有谋 但毕竟年迈,而马岱老成持重,王平又人微言 轻,他们不敢轻易请命,这就为马谡创造了机 会。

  二是增添情节。老本中没有探马三次向孔 明禀报司马大军步步逼近直至兵临城下的情 节,今本加上这个情节,烘托了气氛,使剧情 骤然紧张,冲突加剧。而且孔明三次回应探马 都是“再探”二字,但三次的心态不同,这细 微的心理变化由不同的声调、语气表现出来, 刻画人物尤为精彩。

  三是改动唱词。老本中孔 明在城楼只唱四句由琴曲伴奏的昆腔,显得 索然无味。今本改为两段唱,一段是 [ 西皮慢 板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另一段是 [ 西 皮二六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这两段唱词简 约畅达,唱腔古朴恬淡,于心平气和中蕴含着 深厚的感染力,很符合诸葛亮当时的心境,所 以历来为老生的经典唱段。 另外很多京剧史料都提到,《空城计》经“伶 界大王”谭鑫培加工,表演和唱腔都有独到之 处,成为谭的代表作,并驰名剧坛。后来的老 生名家余叔岩、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 啸伯,皆宗谭派演出此剧,但又各有创新。

  二、杨宝森使诸葛亮的悲剧命运得到最好诠释

  《空城计》中的孔明不同于《群英会》《借 东风》《卧龙吊孝》等剧中的孔明,因为这是 中老年时期的诸葛亮,扮相上髯口由黑三换为 黪三,个性气质上不是英姿勃发、潇洒飘逸, 而是夙兴夜寐、深沉凝重,所以演员不能卖弄 嗓子而要唱感情,通过唱腔的神韵准确地表现 诸葛亮对军情的焦虑、对命运的困惑和对人生的感慨。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宝森塑造的诸葛亮 很好地传达了这些丰富的人文内涵,成为京剧 史上最成功的诸葛亮的演绎者。

  杨宝森在艺术追求上始终以余叔岩为楷 模,后又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性地继承了 谭派、余派的精髓,经数十年的舞台实践,于 上世纪 50 年代初形成自己的风格流派,成为 自余三胜、谭鑫培、余叔岩以来韵味派的集大 成者,代表了这一派系的最高成就。

  (一)诸葛亮是失败的英雄

  诸葛亮不仅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 而且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知名度最高的名人之 一。在人们心目中,他既是能掐会算的神人, 又是鞠躬尽瘁的完人。中国人有着深深的诸葛 亮崇拜情结,古往今来,没有一个贤臣、帝王 师的才能、智慧、品德、口碑能和他相比。 尽管诸葛亮是名震华夏的神人,但是他又 是一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的失败英雄,最终也没有实现“兴复汉室,还 于旧都”的宏伟志望,反而落得积劳成疾,抱 恨而终的结局。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自 然成为最具悲剧意味的人物。

  (二)诸葛亮的悲剧具有典型意义

  诸葛亮出山之前,在隆中的隐居生活是很 惬意的,这在《三国志》中有寥寥数语的记载: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 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也。”(缪钺主 编:《三国志选注》(下),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第 661 页)小说中写得更有诗意,如 :“或驾 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 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 来莫测,不知去所。”

  (《三国演义》,人民文学 出版社 1973 年版,第 320 页)表面上看卧龙先生真如闲云野鹤一般逍遥自在,可孔明真的 如此安闲乐道超然物外吗?其实他没有一天不 关注着时局的变化,这从他缜密、宏大的《隆 中对》中就得到了证明。他的隐居无非是韬光 养晦、静观其变,何时出山要依时势的变化, 只要时机成熟马上就会走出山林,可见他是一 位静观待变型的隐士,这也符合卧龙的内涵。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果然 不负众望,一出山就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大 败曹军,接着出使东吴联结孙权取得外交上的 胜利,又和周瑜、鲁肃一起谋划了以少胜多的 赤壁大战,形成了三国鼎足之势。

  难怪刘备言: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诸葛亮忠心耿 耿为刘备效命,除了刘备弘毅宽厚、谦恭待人、 施行仁政符合孔明心中儒家的王道思想外,刘 备的三顾茅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这极 大地满足了孔明的虚荣心,让他享受到了天下 士人魂牵梦绕的最高礼遇。这知遇之恩和日后 的托孤之重,成了孔明后半生的人生使命和精 神动力,靠这点寄托,他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 后一刻。 晚年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师劳民疲,寸 功未立,最后不但加速了蜀汉的灭亡,而且 自己还出师未捷身先死,他的内心多少是悲 凉的。蜀汉自夷陵战败元气大伤,再加上地 小民寡、刘禅暗弱,已注定没有多少打败曹 魏统一全国的可能了。

  对这一点,诸葛亮也 是清楚的。可他不甘心偏安一隅坐以待毙, 因为那样既对不起先帝“托臣以讨贼兴复之 效”的托孤之重和知遇之恩,又辜负了自己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的鸿鹄之志,所以他 不惜穷兵黩武,百折不挠地和命运抗争。从 这个意义上说,诸葛亮的命运具有悲剧精神,他的人生具有典型意义,代表了中国古代士 大夫政治人生的必由之路。

  (三)杨宝森的艺术和人生

  杨宝森是京剧史上很特别的一位艺术家, 在他的身上有四奇:音质条件差、艺术生涯短、 人生经历苦、艺术境界高。 杨宝森从 17 岁进入变声期,前后长达 10 年,可音质越来越差,高音、立音逐渐暗 淡,调门也大大降低,稍后更失去亮音,嗓 音日趋沙哑,只剩下中低音区尚可回旋。按 传统的正宫老生的基本条件来看,杨宝森已 经是“祖师爷不赏饭吃了”,可他并没有沉 沦,而是另辟蹊径,扬长避短,发挥胸、脑 共鸣,利用宽厚的中低音域,巧妙运用擞音、 颤音、脑后音来丰富唱腔,表达复杂的人物 内心感受,给人以沉雄、苍劲、醇厚、悲凉 之感。在最艰苦的 10 年变声期,杨宝森刻苦 自学,读书、习字、抚琴、吊嗓、练功从不 间断。

  十年磨一剑,这些经历为日后他“古 朴淡雅文人气质”风格的形成积累了丰厚的 文化素养。 杨宝森的艺术道路异常坎坷,上世纪 30 年代末重新登台以来,他为旦角演员跨刀充当 配演 10 年,直到 40 年代末,才自行组班成为 主演。正当他步入艺术辉煌之际,却于 1958 年去世,年仅 49 岁。

  杨宝森的舞台生涯算来 也就 20 多年,其中作为主演还不到 10 年,和 侪辈相比,他死得最早。而且杨宝森短暂的艺 术生涯也相对黯淡寂寞,生前既没有现在这么 多的知音,也没有得到多少内外行的赞赏。可 以说,他的命运是寂寞、清贫、敬业的一生, 是饱尝穷愁潦倒、疾病缠身和同行倾轧的悲剧 一生。杨宝森的嗓音宽厚低沉、苍劲悲凉,沙哑 中透出饱经沧桑之感,具有无限的感染力。

  加 之他独有的带有悲剧内容的剧目和他自身独特 的个性气质,以及其坎坷的艺术经历,形成了 杨宝森表演艺术上浓重的崇高风格,使他的艺 术特色具有美学意义中的悲剧内涵。最早发现 这一点的是当代哲学家叶秀山,他在《古中国 的歌——京剧演唱艺术赏析》一书中这样评价 杨宝森 :“在杨的演唱中,悲剧意味加重了, 也就是说,崇高的风格加重了,用韵味派的特 色来适应悲剧气氛的需要,这是杨宝森的一大 贡献。”(秋文 :《古中国的歌——京剧演唱艺 术赏析》,宝文堂书店 1988 年版,第 208 页)

  (四)杨宝森对诸葛亮内心悲凉的完美诠 释

  空城计是军事上的偶然事件,可却是诸葛 亮悲剧命运的一次体现。本来诸葛亮一出祁 山势如破竹,威震关中,就在即将直逼长安 的时候,万没想到马谡竟不听指挥失守要塞, 致使前功尽弃,险些全军覆没。万般无奈之下, 他冒着生命危险,摆下一个空城计,拼死一 搏。诸葛亮在城楼抚琴的时候心情是很复杂 的。首先是紧张,因为眼前就是杀人的战场 ; 其次是悔恨,他后悔错用了马谡,也恨自己 千算万算没算到小马谡刚愎自用和将帅不和, 更恨上天乖戾无情,自己鞠躬尽瘁却还是人 算不如天算,真是天不佑汉人力难争。

  事后 挥泪斩马谡,诸葛亮哭的既是马谡,也是自 己,哭马谡的参军之才,哭自己的无力回天。 诸葛亮贵为武乡侯,又是三军统帅,谨言慎 行的个性和位高权重的职责,使得他的内心 世界是绝少向外人流露的,可在空城计这个 特定的情节中,借助京剧的唱、念、做、表,他尽情地宣泄了一回。 京剧演员杨宝森的嗓音宽厚低沉、苍劲 悲凉,沙哑中透出饱经沧桑之感,正符合剧 中诸葛亮的年龄、心境。

  加之杨宝森本身也 是一位具有悲剧命运的艺术家,他的个人艺 术道路也是百折不挠,壮志未酬,可谓和人 物心有灵犀,精神暗合,水乳交融,浑然一 体,遂使这出戏成为京剧史上的杰作。著名 文艺评论家冯牧曾说 :“我曾经观赏过许多名 家演出的《失·空·斩》,但在欣赏了杨宝森 的演出之后,我才真正由衷地感到 :这是我 看过的塑造得最为完美、最有思想深度、最 使我信服,也最符合我心目中所理解的诸葛 亮形象。”

  (冯牧 :《艺精德劭 风范永存 :纪 念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宝森》,《杨宝森纪念集》,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 年版)著名戏剧评 论家吴同宾也说 :“杨宝森刻画的诸葛亮,则 是一位凝重、深沉、儒雅、镇静,遇事泰然, 以逸待劳,临危不乱不惧,能给下属以绝对 充分信任感的一位政治家。如果从诸葛亮本 人的性格内蕴来进行分析考察的话,余叔岩 和杨宝森所刻画的艺术形象,似乎更与诸葛 亮接近一些。”

  (吴同宾 :《竹外一枝斜更好 : 谈杨宝森的艺术特色》,《杨宝森纪念集》,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 年版) 《空城计》中最重要的一段唱 :[ 西皮慢 板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杨宝森唱得深 沉、稳重,悠扬恬淡中蕴含了无限的感染力, 既表现了诸葛亮在大兵压境万分危急的情况下 胸有成竹、怡然自得的神态,又让观众感受到 大汉丞相殚精竭虑、死而后已的精神。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一句是孔明对 自己隐居生活的回忆,“散淡”二字尤其写出了昔日在隆中的怡然自得。“散淡的人”四字 是个长拖腔,杨宝森唱得曲折婉转、沉着舒展, 仿佛把人带回到松篁交翠的卧龙岗,为听众留 下了无限的遐思。第二句完全是孔明自比管仲、 乐毅的自负。

  接下来的四句平稳舒缓,娓娓道 来,孔明追述了自己的戎马生涯,无限感慨。 “周文王访姜尚周室大振,诸葛亮怎比得前辈 的先生” 这两句是说孔明时时不忘先帝的知遇 之恩和托孤之重,这正是他的悲剧命运,也是 士大夫的宿命。杨宝森唱到这突然节奏加快, 仿佛是在回忆中惊醒,又回到残酷的现实中来。 “闲无事敌楼我亮一亮琴音”,在千钧一发之际, 孔明临危不乱、故作镇静地假戏真唱,这一句 唱得百感交集。

  文学艺术评职知识:如何发表sci艺术论文

  最后一句“我面前缺少个知音 的人”最为传神,是孔明难得的真情流露,表 现了他对战争、权力和仕途的厌倦与无奈,以 及内心深处难以排遣的寂寞、苦闷和悲凉。杨 宝森的唱,哀怨中有悲愤,像是老丞相饱经风 霜后的喟然长叹,真是“欲将心事付瑶琴,知 音少,弦断有谁听”。

  空城计所体现的智慧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 谋略的重要内容,而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在这一 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中得到了极为形象而 生动的体现,他鞠躬尽瘁、神机妙算的形象是 千百年来人民群众道德与智慧的结晶。“诸葛 亮崇拜”之所以形成,就在于士大夫追求的人 格、功业、智慧、才能、政治待遇、流芳百世 等等,都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体现。尽管诸葛 亮没有完成使命就以身殉国,是个失败的英雄, 但是历史并不以成败论英雄,他的道德理想、 价值追求和人格魅力,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 文化的一部分,将永远被传承和发展。

  作者:赵国勇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3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