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 要 智慧博物馆是博物馆发展的新模式和新形态,已成为博物馆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外在智慧博物馆方面已有较多研究成果。 本文就智慧博物馆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梳理其研究主题,总结其研究特点,找出其研究存在的问题,思考未来发展方向,以期
摘 要 智慧博物馆是博物馆发展的新模式和新形态,已成为博物馆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外在智慧博物馆方面已有较多研究成果。 本文就智慧博物馆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梳理其研究主题,总结其研究特点,找出其研究存在的问题,思考未来发展方向,以期对我国智慧博物馆发展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 博物馆 智慧博物馆 智慧化
0 引言
博物馆是保护传承人类文明的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当今时代,博物馆对传承历史文化、丰富人类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社会变革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近年来,全球信息革命的突飞猛进,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及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广泛应用,推动智慧博物馆应运而生并逐步使之成为中国博物馆发展新趋势,一些博物馆积极利用新技术成果,在改进博物馆研究、管理、展陈、保护、教育、服务、传播等领域取得了许多成绩。
与此同时,学者们纷纷开始围绕博物馆智慧化建设开展研究,共同探索智慧博物馆发展中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摸索智慧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之路。 本文从智慧博物馆概念与内涵研究、智慧博物馆建设路径研究、智慧博物馆核心技术研究、智慧博物馆实践应用研究四个方面对国内有关智慧博物馆研究进行综述分析。
1 智慧博物馆文献研究调查
本文选取CNKI期刊论文作为文献来源,利用信息计量法研究论文和高被引论文的分布情况; 运用内容分析法,依据论文题名、关键词、摘要对检索所得论文进行主题分类,统计并总结近年我国智慧博物馆的研究现状。
1.1 检索策略与发文数量统计
通过中国知网搜索,自2012年开始出现以“智慧博物馆”为篇名的论文。 在知网论文数据库中,时间范围定为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以“智慧博物馆”篇名或关键词“智慧博物馆”检索出文献161篇,删除重复和无关文献3篇,共计158篇。
1.2 发文时间分布
经统计,按照篇名检索所得的各年相关论文发表数量如图1所示,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12年为2篇,以后智慧博物馆研究逐年增长。 特别是2014年,国家文物局确定7家博物馆为首批国家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后,智慧博物馆发文数量增长加快,研究开始逐渐深入。 2018年开始,智慧博物馆研究已经成为博物馆界热点,论文迅速增长,2019年发文量是2017年的两倍多。
这充分说明,近八年时间里我国对智慧博物馆的研究热度在持续增加。 可见,智慧博物馆相关论文的增多与博物馆智慧化应用探索和宣传密切相关,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 但高引用的论文大多在2015年以前,研究论文数量也不够,整体上还处于研究的发展时期。
1.3 文献分布
从文献的来源分布来看,期刊论文最多,有116篇,占73.4%,其次是会议论文和报纸文章,皆为11篇。 关于智慧博物馆的硕士论文有9篇,博士论文为0篇。 值得关注的是,除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相关刊物外,科技类期刊也刊登了数篇有关智慧博物馆的论文,体现出信息技术前沿对博物馆领域应用前景的关注。从文献数量在期刊的分布来看,虽然不同类型刊物都涉及到智慧博物馆,但大多智慧博物馆研究的专业性还不够。
较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16)10篇,发表时间大多在2016年以前,其中引用率最高的分别为陈刚的《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张遇、王超的《智慧博物馆, 我的博物馆——基于移动应用的博物馆观众体验系统》,宋新潮的《关于智慧博物馆体系建设的思考》,邵小龙的《以互联网思维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
1.4 发文作者分布
总体上,智慧博物馆研究论文的作者分布较为分散。 如图4所示,近8年发文数量大于等于2篇的作者有20位,其中张小朋4篇、宋新潮3篇、李晓丹3篇,其余学者为2篇。 引用率最高的作者分别是陈刚,张遇、王超,宋新潮,邵小龙,骆晓红,文章都发表在2016年之前。 根据作者所属单位,智慧博物馆研究机构主要为博物馆、文物局等,还有一些来自文化和科技类公司。 可见,智慧博物馆建设已经受到博物馆与信息技术界的重视,但是长期关注并持续做专题研究的学者较少,尚需广大文博从业人员和专家学者进行多领域、多视角的持续深入探索。
2 我国智慧博物馆研究评述
近年来有关智慧博物馆的研究方向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即智慧博物馆的概念与内涵、智慧博物馆的建设路径、智慧博物馆的核心技术以及智慧博物馆的实践应用。
2.1 智慧博物馆概念与内涵研究
(1)“智慧博物馆”概念的引入。 智慧博物馆是在智慧城市的框架下发展而来的。 2008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Smart Planet)的概念,其具体特征为: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 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迅速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世界各国纷纷推出本国的物联网、云计算等发展战略,博物馆也不例外。 2012年4月,IBM宣布与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合作,利用IBM MAXIMO资产管理软件,优化了博物馆服务、运作和管理,使卢浮宫建设成为第一个智慧博物馆。
同年4月《计算机世界》对卢浮宫利用IBM MAXIMO软件变身智慧博物馆的情况作了介绍[1]。 总之,由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在中国的迅猛发展,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概念的相继引进,国外大博物馆的智慧化探索,2012年开始我国学者提出“智慧博物馆”概念,迅速在博物馆领域展开热烈讨论。 张遇、王超最早介绍了“智慧博物馆(I-Museum System)”,也可理解为“我的博物馆”,认为智慧博物馆是一个依托于现代科技的、以用户“我”(I)的需求为中心的、服务于博物馆的智能应用系统,主要剖析了智慧博物馆在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方面的实践和意义[2]。
同年论及智慧博物馆概念的还有张小朋的《智慧博物馆——总说》[3],该文认为智慧博物馆可以有效融合实体博物馆和虚拟博物馆二者的优势,实现实体博物馆的智能化和时空延展,推动博物馆资源社会性积累,从而形成推动博物馆发展的新动力。 2012年11月,国家文物局联合中国科学院,在上海召开了以智慧博物馆为主题的第二届物联网应用与发展研讨会,会议宣布文物保护领域物联网建设技术创新联盟成立,并围绕物联网在博物馆展示、服务与管理以及文物保护与研究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分析[4],有力促进了国家层面的智慧博物馆实践和研究。
(2)智慧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的辨析。 “智慧博物馆”的早期研究集中于与当时方兴未艾的数字博物馆的比较和辨析上。 2013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融合·创新·发展——数字博物馆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召开,会上潘志鹏、陈刚等分别发表了有关智慧博物馆的报告。 潘志鹏将智慧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数字博物馆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了基于“人”“物”“馆”三者的“智慧博物馆模式下的生态链”[5]。
陈刚较早系统提出智慧博物馆概念,并对智慧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的异同进行分析,指出智慧博物馆打通了数字博物馆“物、数字、人”三者之间的双向信息交互通道,实现了对“人-人”“物-物”之间协同关系的有效管理[6]。 后来的学者研究中普遍认为,智慧博物馆是在数字博物馆的基础上,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实现更广泛互联和更透彻感知的新型博物馆形态。
(3)智慧博物馆的定义。 在智慧博物馆研究初期,陈刚、潘志鹏、邵小龙、宋新潮等学者对智慧博物馆的定义做了相关概述,有的学者还以公式的形式对智慧博物馆进行表达,如“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物联网+云计算”[6]或“智慧博物馆=实体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智能博物馆+互联网思维”[7]等,当然这种表述是基于当时发展的现状和研究基础而提出的。
后来在文物保护领域物联网建设技术创新联盟编著的《智慧博物馆案例(第一辑)》中,根据技术、理念和实践的最新研究,将智慧博物馆的定义表述为“通过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感知、计算、分析博物馆运行相关的人、物、活动等信息,实现博物馆征集、保护、展示、传播、研究和管理活动智能化,显著提升博物馆服务、保护、管理能力的博物馆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 ”[8]这被认为是目前智慧博物馆较为通用的定义。
(4)智慧博物馆的特征。 有关智慧博物馆的特征,学者讨论的角度较为丰富。 其中宋新潮通过分析智慧博物馆“物”“人”“数据”三个基本要素之间双向多元的信息传递模式,给出了基于角色(Role)、对象(Object)、活动(Activity)、数据(Data)四个维度的智慧博物馆特征模型(简称ROAD模型),并强调不同维度具体实例所组成的多元协同关系,使智慧博物馆的内涵与特性更为清晰[9]。
骆晓红总结智慧博物馆应当包括四个构成要件,即实体博物馆,新技术运用,“物、人、数据”之间的信息传递,以及服务社会公众,并提出智慧博物馆三个主要特征为“主体的人本性、资源的整合性和数据的再生产性”[10]。 另有学者提出智慧博物馆的智慧内核和理念导向,包括交互、服务、传播、管理的智慧化等,就智慧博物馆的内涵和特征进一步探索。
2.2 智慧博物馆建设路径研究
(1)智慧博物馆建设的体系构成。 宋新潮提出智慧博物馆应包括“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三大发展基本模式[9],这一观点影响较广。 此外,研究还集中于智慧博物馆的实现需要引入的智慧系统。 早期研究在包括藏品信息管理系统、手机导览系统、智慧讲解系统、线上三维虚拟展厅、观众参观行为分析系统等单项博物馆智能系统方面均有涉及,较为全面地覆盖了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各项工作需求,但常停留在应用层面。
随着基础研究逐渐充实,已有学者结合技术经验,为智慧博物馆的建设体系提供思路,如王如梅提出智慧博物馆整体架构可分为智慧感知层、网络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智慧应用层和用户层五部分[11],张小朋则提出智慧博物馆的核心系统应包括建筑/设备系统、业务系统、观众系统、数据通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五个部分[12]等,更为宏观和全面地给出了智慧博物馆建设的设计构想。
(2)智慧博物馆建设路径。 随着建设实践的广泛深入,陆续有学者就智慧博物馆建设的方法和路径提出观点。 邵小龙强调树立互联网思维的重要性[7],骆晓红认为“数据”是智慧博物馆建设的核心和关键[10],张小朋进一步提出建立标准规范、建立判断规则的预警纠偏能力、按层面逐步展开等建议[13]。 其他学者提到的具体建设方法和途径还包括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数字化建设、加大博物馆投入、构建双向互动的运行模式、建立全方位服务体系等。 越来越丰富的博物馆建设研究,为智慧博物馆在全国范围更广泛地开展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智慧博物馆建设中应予关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智慧博物馆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学者们对智慧博物馆摸索和实践中应警惕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如骆晓红提出智慧博物馆建设应当避免载体离心化、技术泛滥化、内容娱乐化、数据固态化和建设盲目化五个方面的误区[10]。 其他学者较为集中提到的问题还包括行业标准未建立、信息孤岛现象未消除、藏品及数据版权缺乏保护、资金和人才投入不足等。
在全球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智慧博物馆建设已成为世界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趋势,王春法指出,智慧博物馆建设还面临着缺乏统一标准、缺乏资金人才、国际技术合作交流不平衡等问题,需各国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博物馆工作者和社会力量共同牵头研究智慧博物馆建设标准,加强人才培养,加强交流合作,推动智慧博物馆建设繁荣发展[14]。
2.3 智慧博物馆核心技术研究
(1)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 新技术的发展进步是建设智慧博物馆的基础和支撑。 陈刚最早提出,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技术是实现博物馆智慧化的四大关键技术[6]。 《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提到,“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研发智慧博物馆技术支撑体系、知识组织和‘五觉’虚拟体验技术”。 此四种新技术是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关键支撑技术。 近几年,对于这四种技术在智慧博物馆中的应用分别有相关研究。
物联网技术被认为是数字博物馆向智慧博物馆发展的最明显特征之一,也是至今为止的智慧博物馆研究中最为丰富和集中的一项技术。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传感器、二维码识读设备、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博物馆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藏品管理、环境监测、电子门票、智能导览、安防系统等领域。 刘绍南认为,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博物馆中,可实现博物馆“人—藏品—教育”三者相融合的新博物馆管理运行模式[15]。 目前物联网技术已相对比较成熟,在博物馆行业日益得到重视。 未来在博物馆建设中引进物联网技术,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硬件基础设施和资金来源,同时也要与博物馆的实际需求密切结合。
与物联网密切相关的是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是为用户提供计算资源的高效服务模式,它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满足其个性需求的各类虚拟化信息。 智慧博物馆“智慧”特性的实现,主要就基于云计算平台。 叶萌提到,目前云计算分为私有云和公共共享云两种构建模式。 公共共享云需要第三方提供运算环境,而使用私有云则面临技术、管理、后期维护以及预算等问题[16]。 一般认为,博物馆可以通过专业的云计算服务方,实现计算资源的集约化和规模化,而不需要自己建设云计算中心,从而达到低成本、高可靠性、可扩展性的目标[6]。
移动互联是指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相结合,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的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务,主要为实现智慧博物馆随时、随地、随需访问提供了基础支撑。 研究认为,移动互联在博物馆的应用对于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能力与质量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将为智慧博物馆的研究与发展提供非常广阔的前景。
大数据是指数据体量巨大,冗余数据多,数据价值密度低,要求处理速度快的数据。 大数据技术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间,并且在其他多种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博物馆领域的普及还需进行更深入的实践探索。 未来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将不仅仅是存储和管理数据,而是突出研究如何获取更多有效的数据,并进行专业化处理。 研究指出,构建智慧博物馆既要继续加强自身数据资源的深度开发,也要加强外部数据资源的有效采集和利用,形成跨业融合、内外互补的智慧博物馆[17]。
(2)人工智能及其他新应用技术。 除上述几种核心技术外,近几年人工智能逐渐发展成熟,也将逐步被博物馆领域所吸纳。 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来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 刘绍南在探讨智慧博物馆支撑技术应用中,就将人工智能列为第五种支撑技术,他认为人工智能在博物馆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智能导览、人脸识别、图像识别等方面。
该技术的成熟,将使博物馆的研究、教育等功能发生很大的变化[15]。 在2018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国家文物局与百度公司正式启动“AI博物馆计划”,博物馆开始逐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目前这一技术相关研究较少,属于新兴的研究领域,但无疑是智慧博物馆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李姣提出,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智慧博物馆也将由初级阶段向更高级形式即人工智能博物馆方向发展[18]。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动态陈列、数据分布式存储、可见光通信、5G移动网络等其他具体应用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博物馆学研究视野,这些新技术未来将更广泛地在博物馆保管、展览、教育、服务、管理、安防等业务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博物馆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探索更多的创新技术应用于智慧博物馆建设,从而更好地提升博物馆发展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多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2.4 智慧博物馆实践应用研究
(1)国内智慧博物馆实践。 为推动智慧博物馆建康有序发展,国家文物局于2014年启动了智慧博物馆试点建设工作,确定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6家博物馆为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之后又新增山西博物院进行智慧博物馆试点。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以这7家博物馆为代表,出现了一批初步具备智慧博物馆性质的博物馆,智慧系统建设成果初步显现,一些好的应用得到观众积极评价,有关经验做法和实践经验得到行业认同。 其中,《智慧博物馆案例(第一辑)》提供了国内近20家博物馆智慧化建设的案例,第一次全面汇总了国内外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现状和第一批智慧博物馆试点的成果,对智慧博物馆实践发展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2)国外智慧博物馆实践。 在智慧博物馆实践应用研究中,目前仍以介绍国内智慧博物馆建设成果为主,而对国外智慧博物馆发展的理念和经验介绍较少。 就论文而言,目前仅可见到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少数几家博物馆智慧化建设的引介[19]。 《智慧博物馆案例(第一辑)》介绍了欧美国家10家博物馆智慧化实践的案例,如卢浮宫博物馆的虚拟观展体验、英国V& A博物馆的藏品数字化实践、史密森设计博物馆的新颖互动体验等,为国内博物馆智慧化建设提供了参考[20]。
3 智慧博物馆的研究分析
通过分析,我国智慧博物馆研究已经从概念的提出逐步走向实践的探索,研究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均有涉及,对智慧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发展特点、体系建设等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研究视角更加广泛,涉及到博物馆各项业务,如藏品管理、陈列展览、文物保护、社会教育、公众服务、博物馆管理、藏品信息共享等。 在智慧博物馆技术应用方面也有较大进展,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知识图谱、信息安全、AR、VR、可见光通信技术、定位导航、手机导览、人工智能等。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智慧博物馆概念虽然已经提出近10年,很多博物馆也已探索出具有自身特点的智慧化之路,但研究数量还相对较少、研究深度仍显不够。
3.1 我国智慧博物馆研究缺少系统的理论支撑
2016年,国家文物局等五部委印发《“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鼓励支持智慧博物馆建设,智慧博物馆已经成为国家支持计划。 但从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有少数学者比较宏观地论述了我国智慧博物馆的整体架构和发展问题,但大部分论文停留在微观层次,较多停留在某个点、某个业务引入智能系统或者新技术手段,缺少更加系统权威的研究专著,尚无专业博士论文,智慧博物馆宏观体系建设尚未形成统一共识,最新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具体应用前瞻性研究仍显不够。 笔者认为,建议应加强智慧博物馆宏观体系研究,加大制度性、体系性研究成果转化,加强关键技术研究,推动智慧博物馆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
3.2 我国智慧博物馆标准化研究仍然欠缺
标准是做好信息化工作的基础,没有统一的标准,就难有效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无疑将导致数字鸿沟、烟囱林立,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目前在智慧博物馆的研究中,虽然很多专家都对智慧博物馆标准化建设予以极大的关注,但在实践应用上,智慧博物馆建设诸多应用技术和业务环节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有关建设的原则、模式、法律问题以及信息安全技术等方面的讨论还非常有限。 未来,智慧博物馆研究应该在标准化建设和规划设计方面予以高度重视,加强博物馆业务与技术融合,推动博物馆法制化、制度化发展。
3.3 我国智慧博物馆的实践经验总结不足
当前,我国博物馆智慧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等大型综合性博物馆都在积极探索智慧博物馆建设,还有一些市级博物馆如桂林博物馆、漳州市博物馆、长沙博物馆、濮阳市博物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等也有智慧博物馆相关的尝试,但与全国博物馆数量比较,智慧博物馆实践案例占比微乎其微。
总体来看,我国智慧博物馆可复制推广的实践案例还相对较少,案例总结成果还不显著,很多案例仍是某一业务环节的智能化,有些是冠智慧博物馆之名的数字化应用,尚缺少全业务流程并具有“透彻感知”“智能融合”“万物互联”等特征的智慧化发展模式。 笔者认为,应注重对国内外智慧博物馆实践成果的分析,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智慧博物馆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实现我国智慧博物馆实践成果共享、共建,更好推动智慧博物馆建设高质量发展。
4 结语
智慧博物馆建设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的系统性工程,必然会经历一个较为长期的实践探索过程。 智慧博物馆建设不仅涉及到前沿技术的运用,更需要体制机制、管理手段、业务流程、人力资源等非技术因素的协同创新。
博物馆论文投稿刊物:《中国博物馆》(季刊)创刊于1984年,由中国博物馆学会主办。系中国博物馆界的领军学术刊物。《中国博物馆》要适应时展,定位于代表全国最高水准、进行国际交流的开放型、创新型的博物馆界学术期刊。要大力介绍国际博物馆学界的动态,在保持原有学术水平和学术品位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对带有全局性的学术热点问题和重大政策问题要有所反映;要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推动学术创新。
因此,加大智慧博物馆的研究应该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同博物馆的管理体制机制、业务流程、管理手段等改革创新结合起来,运用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坚持问题导向,从实践中探讨研究内容,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期待中国博物馆管理者和研究者,充分利用新技术大发展的有利条件,加强智慧博物馆关键技术攻关,加大前沿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协调推进智慧博物馆标准化建设,形成系统化前瞻性的研究成果,真正推动博物馆行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汤铭.卢浮宫变身智慧博物馆[N].计算机世界,2012-4-2(025).
[2]张遇,王超.智慧博物馆,我的博物馆——基于移动应用的博物馆观众体验系统[J].中国博物馆,2012(1):46-51.
[3]张小朋.智慧博物馆——总说[Z].http://blog.njmuseum.com/ article.asp? id=158.
[4]专题.文物保护领域物联网与智慧博物馆[N].中国文物报,2012-12-14(8).
[5]潘志鹏.智慧博物馆初探[C].北京数字科普协会、首都博物馆联盟、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摄影专业委员会.融合·创新·发展——数字博物馆推动文化强国建设——2013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数字科普协会、首都博物馆联盟、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摄影专业委员会:北京数字科普协会,2013:305-309.
[6]陈刚.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J].中国博物馆,2013(04):2-9.
[7]邵小龙.以互联网思维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J].中国博物馆,2015,33(03):78-81.
[8]文物保护领域物联网建社技术创新联盟.智慧博物馆案例(第一辑)[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
[9]宋新潮.关于智慧博物馆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2015,32(02):12-15.
[10]骆晓红.智慧博物馆的发展路径探析[J].东南文化,2016(06):107-112.
[11]王如梅.物联网在智慧博物馆中的应用[J].北京文博文丛,2014(01):105-110.
[12]张小朋.智慧博物馆核心系统刍议[J].东南文化,2016(S1):61-66.
[13]张小朋.论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条件和方法[J].中国博物馆,2018(03):110-115.
[14]王春法.智慧博物馆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9(01):6-9.
作者:钟国文 张婧乐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5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