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结合SPSS软件,对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在空间上为集聚分布,具有区域内集中程度高、分布均匀度极低的特点。②沿河北镇、南窖乡、石楼镇、韩村河镇和张坊
摘 要: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结合SPSS软件,对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在空间上为集聚分布,具有区域内集中程度高、分布均匀度极低的特点。②沿河北镇、南窖乡、石楼镇、韩村河镇和张坊镇连线形成“S”型分界线,该分界线以东呈组团密集状分布,该分界线以西成离散状分布。整体上呈多核心分布格局。不同历史时期的空间分布特征也不相同。③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的分布与地形、河流、交通布局高度相关,同时也受人口分布、特殊时期的影响。
关键词:不可移动文物;空间分布;房山区
文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有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之分,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1]。可移动文物可以通过博物馆馆际间的展览互动发挥其影响力,但大多数可移动文物集中在博物馆范围内,不能宏观上代表某一区域内的文化旅游资源现状。不可移动文物由于其不可移动性,虽无法“走出去”,但却能在原址上塑造文化真实感,突显区域文化特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2]。现有研究大部分是针对不可移动文物的法律适用[3]、保护利用[4]、遥感等新技术应用的研究[5],或者是以文物保护单位[6]、文化遗产[7]、文化旅游资源[8]为主题探讨文物的开发与利用问题,重点探讨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尚属空白阶段。
文物馆评职知识:文物修复论文参考文献
通过探究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全面认识区域内的文化资源现状。房山区作为“首都西南门户”,是“京保石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在新修订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中,赋予了房山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功能定位。房山区作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西南起点,历史文物众多,文明积淀厚重,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中意义重大。然而当前尚未有专门针对房山区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科学地分析房山区不 可移动文物名录空间分布特征,有助于促进房山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打造房山文化金名片,同时也是落实相关规划发展要求、促进首都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
1资源概况与数据处理
1.1资源概况
在北京市房山区文化委员会门户网站确定了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信息。经统计,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房山区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328处,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6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5项,其余尚未核定为保护单位的有262项。按行政区看,各乡镇均分布有不可移动文物。其中青龙湖镇、良乡镇、大石窝镇数量最多,均为29处;其次是韩村河镇,有26处;长阳镇数量最少,只有3处。房山区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而仅周口店镇就有3处,大石窝镇、河北镇、良乡镇各1处。
种类共覆盖不可移动文物总类目的5大类,其中以古建筑最多(132处),其次是石窟寺及石刻(97处),其余古遗址、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古墓葬数量分布差别不大(39处、32处、28处)。包括碑刻、聚落址、坛庙祠堂、烈士墓及纪念设施、摩崖石刻、寺观塔幢等35个类别。
1.2数据处理与分析
利用谷歌地理信息系统,配合百度地图拾取坐标系统,将确定的每一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通过ArcGIS10.4投影变换,并与房山区行政区划图进行叠加分析,对其地理位置、空间格局等特征进行可视化表达,从而获得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空间分布图。利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9],分别从空间分布类型、空间分布均衡性以及空间分布密度3个方面研究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空间布局特征。
2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2.1总体分布特征
利用ArcGIS10.4空间统计模块中最邻近距离法工具,经计算得出最邻近点指数NNI=0.522795<1,表明房山区文化旅游资源呈集聚分布的特征,且集聚程度较高。
2.2均衡程度分析
本文用地理集中指数来计算房山区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的集中程度。通过计算,得到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的地理集中指数G=24.07。假设328处不可移动文物平均分布在各乡(镇),即每个乡(镇)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328/22≈14.91,而此时地理集中指数G=24.07,24.07>14.91,表明从镇域尺度来看,不可移动文物分布较为集中。同时以不可移动文物在房山区各行政区的分布数量进行基尼系数分析,从而判断房山区在各乡镇的分布均匀度。经计算可得Gini=0.96,C=0.04。表明房山区22个乡镇文化资源呈高度集中分布态势,且分布的均匀度极低,空间上表现出不均衡性。
2.3空间分布密度
在ArcGIS10.4空间分析模块中,选择核密度分析工具,生成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密度图。
2.3.1 总体分布特征沿河北镇、南窖乡、石楼镇、韩村河镇和张坊镇连线形成“S”型分界线,该分界线以西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密度较低,该分界线以东分布密度较高,呈多核心分布格局。其中围绕长阳镇、良乡镇形成了1个极核区,在大石窝镇、韩村河镇、南窖乡形成了3个高密度区。中部其余区域核密度也相对较高。总体而言,该分界线以东呈组团密集状分布,该分界线以西呈离散状分布。
3影响因素分析
有研究表明,文物资源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河流水系、气候等自然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文物管理制度等人文因素方面[10]。但大多为定性描述分析,本文在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借助ArcGIS中缓冲区分析工具,结合SPSS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4结 语
本文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结合SPSS软件,探究了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状态,在各乡镇的集中程度较高。总体来说,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呈“多核心”格局特征,东西分布差异显著。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也不相同。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空间分布受地形地貌限制明显,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平原地带,沿河流、主要交通道路分布。同时也与房山区域当前人口分布、特殊历史时期因素有关。本文仅探讨了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分布概况,今后应对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的开发与利用提出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吴琼,鲍泓.基于地理本体的不可移动文物信息参考模型研究及应用[J].计算机科学,2008,35(3):113-116
[2]魏笑雨,吴疆,刘瑜.黑龙江省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33(6):61-67
[3]胡大伟.准征收视域下私人不可移动文物财产权的公法限制与补偿[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5):42-50
[4]周尚意,赵继敏,姜苗苗.地上不可移动文物价值评价对古都文化空间格局保护的作用——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个案研究区域[J].旅游学刊,2006,21(8):81-84
[5]于丙辰,陈刚,段淼然,等.无人机遥感在大型不可移动文物三维重建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17(5):43-46
[6]奚雪松,许立言,陈义勇.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特征[J].人文地理,2013(1):75-79
[7]朱爱琴,周勇,陈君子,等.湖北省文化遗产时空演化研究——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例[J].经济地理,2016,36(11):184-191
[8]刘晓霞.陕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人文地理,2004,19(5):18-21
作者:涂文慧1,张 鑫1,戴湘毅1*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5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