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模山范水一直是中国文学表现的传统主题。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被静安先生誉为有唐标志性文学样式,而山水书写在唐诗中尤为突出,几近无人笔下无山水。文学是精神产物,书写者心境不同,其笔下的山水自然也体现出了不同的魅力。细味唐诗中的山水书写,
模山范水一直是中国文学表现的传统主题。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被静安先生誉为有唐标志性文学样式,而山水书写在唐诗中尤为突出,几近无人笔下无山水。文学是精神产物,书写者心境不同,其笔下的山水自然也体现出了不同的魅力。细味唐诗中的山水书写,与其说是诗人在写山水,毋宁说是在借山水写自己,尤其对于贬谪之人而言,作者更是将生命体悟付诸山水,从而使山水表现出人性化特征。
贬谪是指官场上因降职而离京为官的一种政治行为。唐代官人几乎皆有迁谪经历,所以贬谪在极大程度上带有普遍性。但帝都对于常人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故而被贬者离京时总会留恋不舍,以至于所见山水亦会被诗人情绪化,从而灵山秀水有了作者的影子。概言之,贬谪背景下的唐代山水诗内涵丰富,作者或抒发审美灵感,或慨叹政治失意,或坦露爱国忠心,或表达仕途愿望,或书写归隐之志。总之,作为客观存在的山水,一旦从贬谪诗人笔下流出,便脱离了纯粹的物质性而融入了主体精神性,即被抒情主体赋予了不同的内涵。自然审美是山水书写的题内要义。
山水论文范例:浅谈中国山水画的线及笔墨
山水是自然美的外在表现,亲近山水本就是文人雅事。诗人被贬时往往会到山水间纾解心情,将山水景物之美付诸歌咏,从而借清秀山水净化心灵。宋之问被贬越州长史,他竟在《游法华寺》中说“薄游京都日,遥羡稽山名”①,虽系故作潇洒,但越州山水在其笔下确实得到了表现,如其《景龙四年春祠海》为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海上风光:“鸡鸣见日出,鹭下惊涛鹜。地阔八荒近,天回百川注。筵端接空曲,目外唯雰雾。暖气物象来,周游晦明互。致牲匪玄享,禋涤期灵煦。
的的波际禽,沄沄岛间树。”②太阳恰似从大海中慢慢升起,放出万道金光,海面上白鹭随波飞舞,仔细看会发现,随着波涛起伏的还有在水面上栖息的野鸭。“八荒”形容海面上视野开阔,所以作者紧接一句“天回百川注”以状百川归海的壮阔景象。海边有叠翠的山峦,远处是弥漫的雾气,海岛上树木苍翠,在水流浩荡的海面上越发把海岛趁得像海外仙山一样。寥寥数字,将日、涛、山、水、鸟、树、光、雾挫于笔端,所有的一切,都不是作者所熟悉的中原景物。自然美是有地域性特征的,所以同样是山水之美,却不可替代。张九龄曾被贬任桂州刺史,写有《巡按自漓水南行》诗,将漓江之美写到让人心颤:“况乃佳山川,怡然傲潭石。奇峰岌前转,茂树隈中积。猿鸟声自呼,风泉气相激。目因诡容逆,心与清晖涤。”①作者视察自己所管辖的州县,沿着漓江南行,本来路途遥远,结果因为路上山水之胜而忘记了疲劳。
作者沿着旖旎的风光前行,船行碧水,周围山峰苍翠,水是绿的,山是青的,倒映在水中,俊逸秀美,江上山峰形态各异,可以让人充分展开想象。作者不仅能欣赏到奇峰秀水,还有树木,就在山水的转弯处,树木出现了,作者用“茂”“积”突出了树木的茂密,仿佛让读者感受到了浓荫蔽天的壮观。本就干净的漓江,在翠树的烘托下更加清澈透明。美景如此,一切都显得那么轻盈。山水诗中总流露着被贬者的失意情绪。被贬虽然是封建时代官场文化的常态,但对于个体而言终究是人生挫折,所以对个体情绪极易造成影响。仍以宋之问为例,宋之问曾因媚附张易之被贬泷州,在《入泷州江》中以“泣向文身国,悲看凿齿氓”②表达内心的抵触情绪。《登粤王台》是宋之问在泷州时创作的,虽然让读者领略了“地湿烟常起,山晴雨半来。冬花采卢橘,夏果摘杨梅”③的风物美,但其乡思与失意却是显而易见的。
特别是“迹类虞翻枉,人非贾谊才”,引虞翻与贾谊之典入诗,更加重了作者的失意情绪。虞翻是三国时吴国人,孙权称其“可与东方朔为比”④,但因其“性疏直,数有酒失”,且“数犯颜谏争”,被孙权贬死交州。贾谊是西汉时期洛阳人,因见解精辟深得汉文帝赏识,从而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博士,且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然后因周勃等人干预而被贬长沙王太傅,最后抑郁而终于梁怀王太傅任上。宋之问引虞、贾二人为典,一在夸自己有才,二是对自己被贬的不满,虽自称“人非贾谊才”,实则自谦而已。
永贞革新运动的失败导致柳宗元被贬永州,遂创作了《永州八记》和《江雪》等优秀作品。《永州八记》中柳宗元借山水游记抒发胸中愤郁之情,《江雪》则在清高孤傲中寄寓着失落与愤懑。寒江独钓,诗人遭受打击之后的不屈与孤寂跃然纸上。柳宗元虽寓“千万孤独”于字里行间,但于其时、其势也仅能如此而已。故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评此诗云:“江寒而鱼伏,岂钓之可得?彼老翁独何为稳坐孤舟风雪中乎?事态寒凉,宦情孤冷,如钓寒江之鱼,终无所得。子厚以自寓也。”王氏所言可谓深得子厚之心!坦露忠君爱国之心是贬谪者在山水诗中常见的情绪表达。封建时代,忠君爱国是一个臣子的本分。但是在君权至上的时代,臣子行为的对错常以君主的主观判断为依据。在这种话语背景下,臣子的忠君思想尤其明显。特别是对于谪臣来说,他们总在寻找机会向君主表达着赤诚忠心。杨炯受杨神让之累,于垂拱元年(685)冬被贬。杨神让即杨炯伯父杨德干之子,随徐敬业在扬州造反,兵败被杀。
杨炯因与杨神让有血缘关系而由太子詹事司直、崇文馆学士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此即《旧唐书·杨炯传》所载“则天初,坐从祖弟神让犯逆,左转梓州司法参军”⑤,可以想见其内心的郁悒。天授元年(690),杨炯被召回京城,途中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三峡之旅,并写下了《广溪峡》《巫峡》《西陵峡》等诗。在《广溪峡》与《巫峡》中,作者均强调了忠信的品质。广溪峡为三峡之首,曾地属三国时蜀国,作者由景及人,慨叹“庸才若刘禅,忠佐为心腹”⑥,对于如刘禅一样的庸才,纵然再忠心辅弼也无济于事,言外之意即自己的忠心遇到了明主,这显然是对武后的赞誉。
《巫峡》中有“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⑦,意谓忠信是战胜沿途艰难险阻的法宝。换言之,在“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的凶险面前,是对君主的忠信品质使他化险为夷。杨炯反复强调忠信,一是为了向武后表忠心,二是为了区分他与杨神让本质上的不同。正是因为忠信,杨炯被召回京城任命为习艺馆教授。张说被贬岳州刺史时,同样表达了对朝廷的忠心。作者在《游洞庭湖》诗中首先浓墨重彩地渲染洞庭湖的美景:“平湖晓望分,仙峤气氛氲。
鼓枻乘清渚,寻峰弄白云。江寒天一色,日静水重纹。树坐参猿啸,沙行入鹭群。缘源斑筱密,罥径绿萝纷。洞穴传虚应,枫林觉自熏。”①清晨,作者来到洞庭湖畔,湖水一望无际,君山上雾蒙蒙的,乘船登洲去欣赏洞庭白云飘飞的妙景。“乘清渚”“弄白云”给人一种进入琉璃世界的感觉,干净得让人屏住了呼吸。烟波浩渺与天相连,呈现出水天一色的澄澈,太阳初升,湖面涟漪层层。作者时而坐在树下,听听猿啸,时而在沙滩上漫步,惊醒了睡梦中的鸥鹭,明明是动,是闹,却又给人静的感觉。至此似乎让人觉得张说已被洞庭的湖光山色所征服,但作者又卒章称“双童有灵药,愿取献明君”。
此典出自曹丕《折杨柳行》:“西山一何高,高高殊无极。上有两仙僮,不饮亦不食。与我一丸药,光耀有五色。服药四五日,身体生羽翼。轻举乘浮云,倏忽行万亿。”②曹丕是自己凭西山仙童所赠仙药羽化成仙,而张说则是想将仙药献给玄宗以示忠君之心。表忠心是被贬者身在江湖心念魏阙的突出表现,所以通过山水书写寄寓仕途愿望是可以理解的。
张说有《和尹从事懋泛洞庭》诗云:“平湖一望上连天,林景千寻下洞泉。忽惊水上光华满,疑是乘舟到日边。”③作者先极言洞庭湖的辽阔无垠与湖上风光,竹木苍翠,湖水深明透澈,特别是经过一片幽境时,高大的树木遮天蔽日,小船划出林景瞬间,光线忽然变得明朗了,作者甚至怀疑自己到了太阳边。其实这既是写自己泛舟的所见所感,也是借伊尹梦日在表达自己的政治愿望。《宋书·符瑞志上》载:“伊挚将应汤命,梦乘船过日月之傍。”④
伊挚即伊尹,传说他曾梦中乘船从日月边经过,很快被商汤重用,从而建立了不朽的功业,古人往往以此典表明自己渴望得到重用的政治愿望。张说的这一愿望还可以从其《对酒行巴陵作》中得到印证,此诗首四句称:“留侯封万户,园令寿千金。本为成王业,初由赋上林。”⑤四句话写到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张良和司马相如。张良是汉高祖著名的谋士,运用《太公兵法》为刘邦出谋划策,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从而成为“汉初三杰”之一。司马相如是西汉著名文学家,曾两次出川,初作文帝园令,后因《上林赋》被武帝命为郎官,至有陈皇后奉千金请其写《长门赋》。张说以二人入诗,既言己之谋略,复言己之才华。
《旧唐书·张说传》载,玄宗尚为太子时,曾受太平公主威胁,几被废,张说进谏:“陛下若使太子监国,则君臣分定,自然窥觎路绝,灾难不生。”⑥睿宗纳其谏遂致太子无虞。其后在铲除太平公主这一问题上,张说亦有功于时,“说既知太平等阴怀异计,乃因使献佩刀于玄宗,请先事讨之,玄宗深嘉纳焉”⑦。所以,张说对于玄宗而言,足称有功者。张说之文才亦闻名当时,据《新唐书·张说传》载:“永昌中,武后策贤良方正,诏吏部尚书李景谌糊名较覆,说所对第一,后署乙等。”⑧《唐才子传》中亦称张说“为文精壮,长于碑志。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⑨,因此称其有相如之才亦无不可。张说自比张良、司马相如意在表明自己渴望重返朝廷,与伊尹梦日有异曲同工之妙。
张说对张九龄有提携之恩,张九龄在被贬期间面对山水同样表现出积极进取的心态。虽然张九龄曾在《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中称“乘槎自有适,非欲破长风”瑏瑠,以《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所叹“道不行,乘槎浮于海”瑏瑡及反用宗悫“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来表达自己对广州闲适生活的享受,但这显然并非出于本心。我们可以从其《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入庐山仰望瀑布水》感受一二,前诗写从湖口远望庐山瀑布:“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奔飞流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蜺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瑏瑢瀑布从万丈高崖喷洒而下,水气缥缈,在阳光的照射下出现五彩斑斓的彩虹;奔腾的瀑布激荡着嶙峋的山石,飞溅的水雾化成了云气,雪白的瀑布在阳光的照射下色彩缤纷,飞流直下发出巨大的声响,气势令人震撼!《入庐山仰望瀑布水》是近观:“绝顶有悬泉,喧喧出烟杪。不知几时岁,但见无昏晓。闪闪青崖落,鲜鲜白日皎。洒流湿行云,溅沫惊飞鸟。雷吼何喷薄,箭驰入窈窕。昔闻山下蒙,今乃林峦表。物情有诡激,坤元曷纷矫。默然置此去,变化谁能了。”①
因是仰望,所以视觉上会出现错觉,这才有了“绝顶有悬泉,喧喧出烟杪”。瀑布悬挂在山崖上,在阳光下洁白发亮,蒸腾的水雾打湿了漂浮的白云,飞溅的水珠使飞鸟受到了惊吓。瀑布下落时像打雷一样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然后又像箭一样坠入谷底。作者何以能把庐山瀑布的形、声、色、势写得如此成功呢?这是与张九龄此前的经历与心态紧密相关的。开元十三年(725),玄宗至泰山行封禅之礼,张说置张九龄建议于不顾,多以亲信为从官,导致自己被罢相且张九龄受牵连由中书舍人改任太常少卿。
虽然被贬黜,但玄宗于开元十四年六月丁未令“太常少卿张九龄祭南岳及南海”,这意味着贬黜并非疏远,所以张九龄在《夏日奉使南海在道中作》中以“肃事诚在公,拜庆遂及私”②表达对玄宗的感激。张九龄对玄宗的感激还表现在《使至广州》诗中,其中有“本谓双凫少,何知驷马来”③,本来想着因贬会一蹶不振,现在竟然乘驷马高车返回故里。据《后汉书·方术传》载,叶县县令王乔的官靴曾化为野鸭;司马相如因《子虚赋》被汉武帝征召,曾题升仙桥柱曰“不乘驷马高车,不复过此桥”,故两句诗有喜出望外之感。省亲返朝后,张九龄又被贬冀州刺史,然张九龄“以母不肯去乡里,故表换洪州都督”④。
玄宗能将张九龄从冀州改任洪州,其中透露出对张九龄的态度,而这一态度坚定了张九龄返朝的信心。心情不一样了,看到的山水景色自然有差别,所以在张九龄眼中庐山瀑布是美的象征。甚至可以说,与其说张九龄是在欣赏庐山瀑布,不如说他是在借欣赏瀑布规划自己的政治前途。他知道自己未被皇帝遗忘,所以内心充满了力量,把瀑布写得波澜壮阔,其实也是对自己政治人生的期待,只有积蓄力量,才能有朝一日“雷吼何喷薄,箭驰入窈窕”。后来在张说的极力推荐下,张九龄成了开元时期最后一位贤相。
总之,绿水青山不仅是自然外在形貌的呈现,更是诗人的心灵寄托。唐诗对绿水青山的书写不仅是作者对自然美的审视,其中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当贬谪诗人面对青山秀水时,其心灵在得到自然净化的同时复杂的情绪更被融入了山水,于是草木山水成了诗人的化身。如此,山水融自然与人文为一体,更具有了深远且永恒的魅力。
作者:王士祥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6777.html